《掃水滸》(創作初期又稱《掃水滸傳》)為當代大陸作家都頭鄆哥(本名譚亞南)所著,作為七十回本《水滸傳》的續書(其回目也由第七十一回開始),講述梁山在大聚義後發展壯大,以至後來失敗投降,以及各殘存頭領各奔前程的故事。此書採取網上小說的形式,於2016年開始創作,並於2019年初完成,暫未出版實體書。小說首先講述梁山大聚義後不斷發展壯大,佔領多個外郡(包括濟州、東平府、濮州、萊蕪縣、青州、齊州等),且有多處山寨歸附,包括封龍山(以高托山為首)、伏牛山(以張善朋為首)、浮來山(以張仙為首),聲勢如日中天。但此時奉派下凡收伏一百零八名魔君的「二十八宿」亦開始與梁山對抗,這二十八宿包括多處地方州縣(如海州的張叔夜、沂州的蔣圓、密州的李延熙、汝州的蔡居厚、襲慶府的錢伯言)、鄉勇(如譚氏寨的「譚門七英」)以至某些與梁山敵對的山寨(如登雲山的李孝義和龜蒙山的孟蕩)的領袖,其中有多名更是歷史上的名將(如王彥、韓世忠、楊沂中、劉光世、吳玠等)。
二十八宿的崛起令梁山的擴張連番受挫,在攻打單父縣和譚氏寨時相繼敗績,其後又陸續失去伏牛山、封龍山、東平府。但更嚴重的是,由於梁山軍的戰線過長,其軍事主力不是分散於外郡,就是被牽制於某戰場上(例如宋江與譚氏寨陷入拉鋸戰,盧俊義則被誘救援浮來山而兵陷虎狼谷),導致梁山大寨空虛,曾孝蘊乘機統率八路官軍首先拔除濟州、濮州,然後再攻破梁山大寨。此後梁山軍勢力江河日下,雖然攻破譚氏寨,但卻誤中官軍反間計而失去齊州,被迫放棄其餘外郡而成為流寇。面對如此敗局,梁山軍曾企圖南下與方臘聯結,但在探知方臘敗亡後又輾轉流竄至海州,結果在海州被張叔夜伏擊,只剩下三十六人,而盧俊義也被擒,宋江最終被迫投降。投降後宋江等獲朝廷封賞,部分人隨即奉派征剿方臘餘黨。其後宋江因不滿官軍殺良冒功並且毒殺盧俊義,班師回朝時在汴京附近復反,終因兵力薄弱而被折可存擒殺。由於朝廷竭力隱瞞事件,此事沒有引起梁山餘眾再次起事。
小說的餘下部分講述梁山餘眾(以及二十八宿)在南宋初年的不同命運。有些人忠於職守,並參加抗金,或得善終(如張清、李俊),或是壯烈犧牲(如關勝、戴宗、張青),或因得罪上司而不得善終(如呼延灼、楊志);有些人以民間忠義軍的形式奮起抗金,或是壯烈犧牲(如焦挺、李忠),或是最終歸宋當官(如張橫、燕青、彭玘),或是歸隱(如魯智深、阮小七);有些人因遭遇各種不平而割據一方,不服宋廷,最終敗亡(如董平、史進、解寶),或被同黨殺害(如李逵);有些人則不問世事且得善終(如柴進、武松)。全書以一百零八罡煞和二十八宿全部重歸天庭和好如初而告終。
《掃水滸》一書的最大特色是糅合了歷史、原著和歷來與《水滸傳》有關的某些傳說。書中有多名人物是歷史上曾與宋江或梁山軍較量的人物,而且其事蹟與歷史大致吻合,例如王師心在沭陽縣伏擊宋江,折可存在汴京附近擒殺宋江,蔡居厚背信殺梁山降俘等,都於史有據。此外,書中某些梁山餘眾的事蹟,如史斌(即史進)在興州稱帝,董平佔據唐州,張橫、梁青(即燕青)在太行山抗金,張榮在梁山泊抗金等,都是來自史實或民間傳說。在「水滸家族」中,《方臘與宋江》雖然也糅合了歷史、原著與傳說(該書也有蔣圓、王師心等人的事蹟),但該書以方臘起事為重點,不是《水滸傳》的續書,因此《掃水滸》在「水滸家族」中有其獨特地位。
在「忠義」觀方面,此書作者明言秉持「天下無賊」的宏願,而且著力寫了喬慕武(即喬鄆哥)雖因犯事而遭刺配,但仍然掙扎求存而不致淪落草莽,最終得以走上正途的故事;即使淪落草莽的人物,如李孝義、孟蕩以至部分梁山餘眾,書中也寫了他們最終「改邪歸正」。不過應該看到,此書並非從統治階級的立場出發。事實上,此書也寫了不少「亂自上作」的情況,例如童貫、辛興宗殺良冒功;興州知州向子寵無道;解寶因勸趙構(宋高宗)迎還二帝而被革職,後又受迫害,以上這些事件都曾迫使部分梁山餘眾重新起事。即使是二十八宿中的人物,也並非個個正人君子,例如蔡居厚便曾背約殺降,甚至因此而一度被罰下地獄。另一方面,對於梁山頭領,此書雖然寫了部分人的劣行,例如周通強姦民女,李立辦人肉作坊,郁保四背叛梁山等,但也寫了多名頭領愛民如子(如林沖),或在生死關頭為友捨命(如孟康、孫立、朱武),視死如歸(如蕭讓、宋清)的光輝形像。
總括而言,《掃水滸》雖然描寫了剿寇官軍和造反者這兩個敵對陣營,但在此書中這兩個陣營並非涇渭分明,書中每個人物走進哪一陣營以及最終有何結果,除了個人性格使然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際遇或命運有關,例如孟蕩如非在龜蒙山遇上與梁山有仇的韓仲虎,便可能像高托山那樣成為梁山的盟友;又例如同是投降官軍,童猛、盧俊義和張清便有很不同的結局,因此對於林沖在齊州寧死不降是否明智抉擇,便難以遽下結論。因此之故,此書並不完全偏向上述任何一個陣營,而是採取頗為中立的態度,讓讀者自己去評價,這是此書的另一特色。
下表總結《掃水滸》中忠義堂頭領的重要事蹟。有關各忠義堂頭領的星宿名,請參閱「施耐庵《水滸全傳》」中的「梁山頭領星宿名」。
| 忠義堂頭領 | 重要事蹟 |
|---|---|
| 「呼保義/及時雨」宋江(公明) | 帶兵攻破濟州、濮州、萊蕪縣、青州,受邀到黃龍府見金主完顏阿骨打,拒絕降金;其後兵敗,在海州投降張叔夜,獲授官職,征方臘餘黨時不滿官軍殺良冒功,在汴京附近復反,被折可存追殺,在孤柏嶺跳黃河,被折可存救起後斬首 |
| 「玉麒麟」盧俊義 | 帶兵攻破東平府、廣濟軍、龜蒙山,被誘出兵至虎狼谷,被困,後被救出;隨宋江行經海州時被擒,後受招安,獲授官職,征方臘餘黨時在處州不服從辛興宗屠城號令,被童貫、辛興宗合謀毒殺 |
| 「智多星」吳用(學究;加亮) | 向宋江提出奪取天下大計,出計以傷寒症攻破譚氏寨;後受招安,獲授官職,征方臘餘黨後隨宋江復反,被折可存追殺,在孤柏嶺跳黃河自盡 |
| 「入雲龍」公孫勝(一清) | 在濮州與何玄靈鬥法被擊敗,其後在官軍二打封龍山時為何玄靈法術所殺 |
| 「大刀」關勝 | 奉派鎮守濟州、青州,又帶兵攻破章丘縣、淄州,後重投中軍;受招安後獲授官職,駐守濟南府,力抗金軍,被困渴馬崖,得關羽顯靈相救,其後被劉豫縊殺 |
| 「豹子頭」林沖 | 帶兵襲破齊州後奉命鎮守齊州,娶扈三娘為妻;因种師道、張叔夜行反間計,在官軍攻齊州時被宋江懷疑而拒援,在官軍攻陷齊州後投湖自盡 |
| 「霹靂火」秦明 | 在濟水岸邊與譚氏寨人馬交戰時為譚勇所殺 |
| 「雙鞭」呼延灼 | 奉派鎮守東平府、章丘縣,又帶兵攻破淄州,後重投中軍;受招安後獲授官職,駐守康州,其後隸屬韓世忠麾下,提議韓世忠組織背嵬軍,在大儀鎮和淮陽軍立下戰功;其後因要將韓婉兒讓予韓世忠而與韓世忠不睦,被貶逐,後因受辱而投淮陰縣運河自殺 |
| 「小李廣」花榮 | 隨宋江到黃龍府,以箭術勝完顏粘罕;後受招安,獲授官職,接獲楊志書信得知宋江失蹤後染病亡 |
| 「小旋風」柴進 | 奉派鎮守濟州,在濟州失守後到嘉祥縣投奔鄭榮,後重投中軍;受招安後不願為官,重投鄭榮,後與鄭榮同遷至信州歸隱 |
| 「撲天雕」李應 | 負責留守山寨,抵禦官軍三次征討,在梁山失陷後逃奔中軍;受招安後獲授官職,征方臘餘黨時在處州中毒箭,毒發身亡 |
| 「美髯公」朱仝 | 受招安後獲授官職,征方臘餘黨後隨宋江復反,在鄢陵縣砍斷辛興宗左臂,但受傷被擒,被童貫處死 |
| 「花和尚」魯智深 | 受招安後返五臺山文殊院出家,教僧眾武藝;五臺山失陷後逃至豆積山,化解法山、徐道明、趙十三的爭執,重建消災寺,其後在消災寺坐化 |
| 「行者」武松 | 獲周侗贈送《金台拳譜》,後轉贈喬鄆哥(即喬慕武);隨宋江流竄時在傘蓋山被孟蕩砍斷右臂,得喬慕武送藥救治;受招安後到峨嵋山神龍堂出家,後重遊梁山泊,在石碣村圓寂 |
| 「雙槍將/董一撞」董平 | 奉派鎮守濮州,在官軍攻濮州時為救程婉兒而被射瞎左眼,在濮州失守後逃奔中軍;受招安後獲授官職,後辭官在桐柏縣隱居;其後組織忠義勤王軍,曾佔據唐州,後到大義山落草,並聯結太平山、栲栳山,攻佔德安府,攻信陽軍失敗後出逃,在龍門鎮被守軍亂箭射死 |
| 「沒羽箭/飛石將軍」張清 | 受招安後獲授官職,駐守泰州,培訓石手軍;其後投附趙構,收伏丁進,力抗金軍,後請趙昚追封韓世忠,無疾而終 |
| 「青面獸」楊志 | 受招安後獲授官職,並獲退還家傳寶刀,曾參與征剿方臘餘黨;北伐遼國時隨馬擴到燕京見遼主耶律淳,力陳利害,又將寶刀獻予童貫以助高托山接受招安,後參加抗金,屢立戰功,威震關西,但被王淵誣陷處死,其後獲朝廷平反 |
| 「金槍手」徐寧 | 受招安後獲授官職,任職汴京金槍班;其後隨姚平仲劫金營,被金軍亂箭射死 |
| 「急先鋒」索超 | 在官軍二打封龍山時為折可存所殺 |
| 「神行太保」戴宗 | 以神行法帶宋江等到黃龍府;受招安後獲授官職,駐守浚州,在金軍攻陷浚州後趕赴汴京報信,力竭而亡 |
| 「赤髮鬼」劉唐 | 受招安後獲授官職,駐守博州,其後在博州軍卒宮儀發動兵變時為守護州衙而戰死 |
| 「黑旋風」李逵(又名李鐵牛、李山兒) | 接獲李憋古書信,到汴京殮葬兄長李達,後聽李憋古勸告投降官軍;受招安後獲授官職,駐守密州,因盜用公款被革職;其後推杜彥為知州抗金,後又殺杜彥,奪佔密州,終因不肯降金而為吳順所殺 |
| 「九紋龍」史進(後改名史斌) | 奉派鎮守東平府,在東平府失守後逃奔中軍;受招安後不願為官,到渭州投附王進,後獲舉薦到興州任職,並改名史斌;其後起兵,稱東皇天王,建國號梁,後被張宗諤誘至長安軟禁,在官軍收復長安後在鳴犢鎮被吳玠擒殺 |
| 「沒遮攔」穆弘 | 在梁山三打譚氏寨時被欒廷玉擊傷,傷重身亡 |
| 「插翅虎」雷橫 | 受招安後獲授官職,征方臘餘黨時在芝塢山為呂師囊所殺 |
| 「混江龍」李俊(後改名李橫) | 奉派鎮守萊蕪縣、萊蕪監,受招安後不願為官,回鄉隱居,改名李橫;其後被徵召參加抗金,退役後在張俊府中供職,為張俊出計,又以宋國回易使身份到南洋貿易,其間助琉球驅逐倭軍,後獲張俊賜花園終老,無疾而終 |
| 「立地太歲」阮小二 | 隨宋江流竄時在汶河為譚仁所殺 |
| 「船火兒」張橫 | 受招安後獲授官職,駐守太原,其後上狐突山抗金,先後遷至樂平山、太行山,並以太行山忠義社之名招聚抗金義士,在太行山失陷後歸宋,繼續抗金 |
| 「短命二郎」阮小五 | 隨盧俊義救援浮來山時在汶河為李孝義所擒,其後在沂州被處決 |
| 「浪裡白條」張順 | 隨宋江流竄時在汶河被譚仁刺傷,喪失伏水能力;受招安後獲授官職,在黃天蕩助韓世忠截擊完顏兀朮,並隨韓世忠抗金,後卒於任上 |
| 「活閻羅」阮小七 | 受招安後不願為官,重返石碣村;其後重上梁山泊抗金,先後遷至鼉潭湖、泰州,在縮頭湖大破金軍,後到鄞縣鶴頸漕隱居 |
| 「病關索」楊雄 | 受招安後獲授官職,駐守真定府,其後力抗金軍,戰死 |
| 「拼命三郎」石秀 | 隨宋江流竄時在採石鎮與欒廷玉同被巨石砸死 |
| 「兩頭蛇」解珍 | 為入虎狼谷向盧俊義報信被谷口官兵射傷,墮崖身亡 |
| 「雙尾蠍」解寶 | 受招安後獲授官職,駐守濟州,因勸趙構迎還二帝被革職;後被官府陷害,在山口鎮起事,其後在棲霞嶺被韓世忠擒殺 |
| 「浪子/梁小哥」燕青(又名燕小乙,後改名梁青) | 化名梁青假意投奔龜蒙山,助盧俊義攻破龜蒙山,又隨宋江到黃龍府,以相撲技勝完顏斡離不;受招安後獲授官職,後辭官在虒亭鎮隱居,並改名梁青;其後起兵抗金,在盤秀山落草,後遷至太行山,在太行山失陷後歸宋,繼續抗金,終卒於任上 |
| 「神機軍師」朱武 | 出計在白雲湖大破譚氏寨魚鱗陣,攻密州時定計擊破官軍罘置陣;其後在隨宋江流竄時在沂州捨身誘敵,在殺敗嶺被官軍包圍,跳崖自盡 |
| 「鎮三山」黃信 | 假扮蒲宗孟攻破青州,在齊州暗記下种師道贈林沖詩句並告知宋江;在梁山軍攻沭陽縣時為王師心所殺 |
| 「病尉遲」孫立 | 在官軍攻齊州時與欒廷玉惡鬥,不分勝敗;在齊州陷落後自刎,與欒廷玉泯恩仇 |
| 「醜郡馬」宣贊 | 在梁山軍攻譚氏寨時被譚勇射殺 |
| 「井木犴」郝思文 | 在梁山軍攻密州時為任藻所殺 |
| 「百勝將」韓滔 | 帶兵攻破壽張縣;在官軍攻打東平府時為韓世忠所殺 |
| 「天目將」彭玘 | 帶兵攻破壽張縣,受招安後獲授官職;後參加抗金,投附翟興,鎮守汝州,在翟興戰死後假降偽齊,其後反正歸宋,繼續抗金,並接應張橫、梁青歸宋 |
| 「聖水將」單廷珪 | 在官軍攻打濟州時為孟蕩所殺 |
| 「神火將」魏定國 | 在官軍攻打濟州時為張伯奮所殺 |
| 「聖手書生」蕭讓 | 在官軍攻破梁山泊時引火砲與劉耍和同歸於盡 |
| 「鐵面孔目」裴宣 | 替孟康保管家傳戰船圖冊,在梁山擬定戒律,在官軍征討梁山泊時定計擊破官軍大樓車船,在梁山泊失陷後投奔中軍;受招安後獲授官職,後投附史斌並勸其稱帝,被任為丞相,在攻漢中時被官軍夾擊,戰死 |
| 「摩雲金翅」歐鵬 | 在官軍攻打濮州時與廖恩同墮陷坑同歸於盡 |
| 「火眼狻猊」鄧飛 | 在官軍攻打齊州時被阿烏射殺 |
| 「錦毛虎」燕順 | 在官軍攻打東平府時被韓世忠毒箭射傷,得燕和醫治,不聽燕和勸告投降,在東平府城陷時殺燕和,但為韓世忠所殺 |
| 「錦豹子」楊林 | 在官軍攻打濮州時為吳玠所擒,其後被處決 |
| 「轟天雷」凌振 | 在官軍二打梁山泊時引火砲與聞達同歸於盡 |
| 「神算子」蔣敬 | 在官軍征討梁山泊時任梁山軍師,出計擊破虎翼軍;在梁山陷落時引火自焚 |
| 「小溫侯」呂方 | 在梁山三打譚氏寨時被敵方三床八牛弩射殺 |
| 「賽仁貴」郭盛 | 在梁山三打譚氏寨時被敵方三床八牛弩射殺 |
| 「神醫」安道全 | 在官軍攻破梁山泊時服毒自殺 |
| 「紫髯伯」皇甫端 | 在官軍攻破梁山泊時被楊沂中射殺 |
| 「矮腳虎」王英 | 在梁山軍攻譚氏寨時為譚三娘所擒,被譚仁虐殺 |
| 「一丈青」扈三娘 | 在梁山被迫嫁予王英後威迫王英,只作有名無實夫妻;後戀慕林沖,在齊州表明心跡後嫁予林沖,在官軍攻齊州時不聽扈成勸告投降,在齊州陷落後投湖自盡 |
| 「喪門神」鮑旭 | 在官軍攻打濮州時為楊沂中所殺 |
| 「混世魔王」樊瑞 | 獲公孫勝傳授五雷天心正法;攻密州時被何玄靈法術擊敗,被擒殺 |
| 「毛頭星」孔明 | 帶兵攻破東阿縣,奉派鎮守萊蕪縣、萊蕪監,後隨盧俊義援救浮來山,在沂水縣為孟蕩所殺 |
| 「獨火星」孔亮 | 帶兵攻破東阿縣,奉派鎮守萊蕪縣、萊蕪監,後調返中軍,隨宋江流竄時在採石鎮為譚三娘所殺 |
| 「八臂哪吒」項充 | 在梁山一打譚氏寨時死於亂軍中 |
| 「飛天大聖」李袞 | 在梁山一打譚氏寨時受重傷,自刎而亡 |
| 「玉臂匠」金大堅 | 在梁山負責監造忠義告示欄,在官軍三打梁山泊時為孟蕩所殺 |
| 「鐵笛仙」馬麟 | 在齊州勸林沖接納扈三娘情意,後在官軍攻齊州時以悲曲退蕃兵,在齊州陷落時為譚仁所傷,傷重而死 |
| 「出洞蛟」童威 | 在官軍一打梁山泊時被張傳禹射設 |
| 「翻江蜃」童猛 | 在梁山陷落後率五百水軍逃至東平府土山島,誤信蔡居厚諾言投降,被蔡居厚處死 |
| 「玉旛竿」孟康 | 在飲馬川落草時口述家傳戰船圖冊,交裴宣保管;在官軍一打封龍山時為保護趙士謙而被官軍射設 |
| 「通臂猿」侯健 | 在官軍三打梁山泊時為張傳禹所殺 |
| 「跳澗虎」陳達 | 在梁山軍攻破濮州時替王英擄掠婦女,為張傳禹所殺 |
| 「白花蛇」楊春 | 在梁山二打龜蒙山時為孟蕩所殺 |
| 「白面郎君」鄭天壽 | 在官軍攻打東平府時為扈成所殺 |
| 「九尾龜」陶宗旺 | 在汶河挖水道,水灌萊蕪縣;在梁山二打譚氏寨時挖地道攻破外城,在挖內城地道時被敵軍燒死 |
| 「鐵扇子」宋清 | 在官軍攻破梁山泊時與鄒潤合力引倒忠義堂,與百多官兵同歸於盡 |
| 「鐵叫子」樂和 | 在齊州助馬麟以悲曲退蕃兵,後被官軍以炸藥炸死 |
| 「花項虎」龔旺 | 在梁山一打譚氏寨時死於亂軍中 |
| 「中箭虎」丁得孫 | 在梁山一打譚氏寨時被譚勇射殺 |
| 「小遮攔」穆春 | 在官軍攻濮州時為王師心所擒,後在交換戰俘時為王師心所殺 |
| 「操刀鬼」曹正 | 在官軍二打梁山泊時為楊沂中所殺 |
| 「雲裏金剛」宋萬 | 受招安後獲授官職,後被迫屈從偽齊,暗中聯絡彭玘等欲反正,事洩,為劉豫所殺 |
| 「摸著天」杜遷 | 提供祖傳《經行記》,助朱武出計大破譚氏寨魚鱗陣;受招安後獲授官職,征方臘餘黨時在方岩山陣亡 |
| 「病大蟲」薛永 | 在官軍征討伏牛山時為王進所擒,後被處決 |
| 「金眼彪」施恩 | 在梁山軍攻單父縣時被擒,在應天府被處決 |
| 「打虎將」李忠 | 帶兵攻破陽穀縣,受招安後獲授官膱,後參加抗金,加入紅巾軍,在曹端死後繼起領導,改組為白巾軍,被王彥擊敗後投附劉豫;其後反正,投附八字軍,在順昌獻計大破金軍鐵浮圖、拐子馬,但被金軍亂箭射死 |
| 「小霸王」周通 | 帶兵攻破陽穀縣後強姦王太公女兒,為喬慕武所殺 |
| 「金錢豹子」湯隆 | 在萊蕪監選拔鐵匠打造兵器,其後調返中軍;隨宋江流竄時在新泰縣被伏兵射殺 |
| 「鬼臉」杜興 | 在梁山軍攻單父縣時被李延熙所佈伏兵所擒,跳城牆而亡 |
| 「出林龍」鄒淵 | 曾與徐龘等在枉人山合力劫生辰綱,並將金珠藏於登雲山台峪里魚腸洞,後帶人到登雲山掘寶藏,被登雲山人馬發覺,為李孝義所殺 |
| 「獨角龍」鄒潤 | 在官軍攻破梁山泊時撞倒忠義堂,與百多官兵同歸於盡 |
| 「旱地忽律」朱貴 | 因韓伯龍被殺事件與龜蒙山強人韓仲虎結怨,其後到沂嶺帶張仙等逃離沂嶺,路經龜蒙山時為孟蕩所殺 |
| 「笑面虎」朱富 | 隨盧俊義救援浮來山時在沂南縣被李延熙手下所擒,其後在沂州被處決 |
| 「鐵臂膊」蔡福 | 在官軍攻破梁山泊時為孟蕩所殺 |
| 「一枝花」蔡慶 | 在官軍攻破梁山泊時為張傳禹所殺 |
| 「催命判官」李立 | 在官軍掃蕩梁山北山酒店時為折可存所殺 |
| 「青眼虎」李雲 | 受招安後獲授官職,征方臘餘黨後目睹盧俊義被害,報知宋江,並隨宋江復反,兵敗後逃脫,在普寧縣隱居;其後在普寧縣起事,失敗被擒,獲赦免並留於趙構宮中,向內侍綱講述梁山故事,助其編成小說,後大笑而亡 |
| 「沒面目」焦挺 | 在汴京打擂得勝,受招安後獲授官職,其後到真定府助楊雄抗金,先後在樂平山、太行山落草,力抗金軍,在金軍、偽齊軍攻太行山時戰死 |
| 「石將軍」石勇 | 與徐龘、史賁發起在枉人山劫生辰綱,後上梁山;在梁山三打譚氏寨時為譚嚴所殺 |
| 「小尉遲」孫新 | 隨鄒淵到登雲山掘寶藏時被登雲山人馬發覺,為李順所殺 |
| 「母大蟲」顧大嫂 | 在官軍掃蕩梁山東山酒店時為李成、聞達聯合擊殺 |
| 「菜園子」張青 | 受招安後獲授官職,駐守烏江縣;在金軍南侵時遇邵青,在長江參加抗金戰事,被金軍亂箭射死 |
| 「母夜叉」孫二娘 | 在官軍掃蕩梁山西山酒店時被聞達追殺,自刎而亡 |
| 「活閃婆」王定六 | 在官軍二打梁山泊時為張傳禹所殺 |
| 「險道神」郁保四 | 在官軍二打梁山泊時為扈成所擒,背叛梁山,盜取梁山全圖獻予官軍,助官軍攻破梁山;後被蔡居厚利用誘殺童猛,終被蔡居厚處死 |
| 「白日鼠」白勝 | 在官軍掃蕩梁山南山酒店時為李成手下所捉,其後在東平府為郁保四所殺 |
| 「鼓上蚤」時遷 | 到汴京打探朝廷消息,又入楚州探知方臘失敗消息;受招安後獲授官職,征方臘餘黨時幫助攻破芝塢山,但被敵軍包圍,投火自盡 |
| 「金毛犬」段景住 | 在易縣出計誆騙耶律邕,以低價買馬,其後在紫金山欲盜寶馬,為譚勇射傷,被寶馬踏死 |
下表總結《掃水滸》中梁山集團新領袖(包括集英堂頭領以及跟隨部分梁山頭領重新起事的領袖)的重要事蹟。
| 梁山集團新領袖 | 重要事蹟 |
|---|---|
| 王義 | 被史進邀請上山,後成為集英堂第一位頭領;曾繪下梁山全圖,酒醉後誤將梁山機密告知郁保四,其後為郁保四所殺 |
| 「張敵萬」張榮 | 張橫、張順表兄弟,自行投奔梁山,在官軍攻破梁山泊後逃奔石碣村,後與阮小七重逢;其後重上梁山泊抗金,先後遷至鼉潭湖、泰州,在縮頭湖大破金軍後接受宋廷招安,獲授官職,後到鄞縣鶴頸漕隱居 |
| 黃麻胡 | 自行投奔梁山,謊稱濮州知州白明貪污,引梁山軍攻濮州,被宋江揭穿謊言後為樊瑞所殺 |
| 「鐵霸王」高托山 | 率河北軍漢嘩變,上封龍山落草,後歸附梁山;在官軍攻破封龍山後逃至宋遼邊境歸隱,後再度起事;其後在蘭溝甸救楊志,得楊志引薦接受招安,後在清河力敵金將王伯龍,戰死 |
| 「撼天獅子」劉慶甫 | 率河北軍漢嘩變,上封龍山落草,後歸附梁山;在官軍二打封龍山時為吳玠所殺 |
| 「鵝毛扇」趙士謙 | 殺妻後出逃,遇劉慶甫翦徑,被邀上封龍山為軍師,後歸附梁山;在官軍二打封龍山時為楊沂中所擒,其後在汴京被處決 |
| 「小陳勝」張善朋 | 在確山縣率眾殺知縣,上伏牛山落草,後歸附梁山;率軍攻蔡州,被擊敗,在官軍征討伏牛山時被擒殺 |
| 「賽吳廣」張善友 | 在確山縣率眾殺知縣,上伏牛山落草,後歸附梁山;在官軍征討伏牛山時為王彥所殺 |
| 「下山虎」李榮祖 | 到確山縣加入張善朋起事,同上伏牛山落草,後歸附梁山;伏牛山陷落後逃奔梁山,在官軍三打梁山泊時為樊仁遠所殺 |
| 真佐梁 | 原為齊州軍官,率軍援譚氏寨時為林沖所擒,投降梁山,協助襲破齊州;在官軍攻破齊州後保護林約出逃,後歸隱,撫養林約成人 |
| 「活神仙」張仙 | 先在沂嶺落草,後歸附梁山,後遷至浮來山,其後在礧鼓山被李孝義擊敗,接受招安 |
| 「贏官人」孫榮 | 殺人後上沂嶺落草,後歸附梁山,後遷至浮來山,其後在礧鼓山與官軍作戰,中箭身亡 |
| 「撞倒山」呂彥彪 | 先在沂嶺落草,後歸附梁山,後遷至浮來山,其後在礧鼓山為李孝義所殺 |
| 李顯 | 原為山口鎮都頭,與解寶交好,在解寶被革職後收留解寶,後隨解寶起事;其後兵敗,在棲霞嶺中箭身亡 |
| 王大力 | 原為山口鎮都頭,與解寶交好,後隨解寶起事;其後兵敗,在棲霞嶺被韓世忠擒殺 |
| 劉彥希 | 原為五將山強人,後歸附史斌,被命為元帥;與朱徹聯合攻取鳳翔府,其後被宋將曲端誘殺 |
| 張宗諤 | 原為終南山強人,後歸附史斌,被命為元帥;其後攻取長安,誘史斌至長安並將之軟禁,在官軍攻長安時為曲端所殺 |
| 朱徹 | 史斌部將,助劉彥希攻取鳳翔府,後奉命鎮守鳳州,被曲端、吳玠攻破,自刎而亡 |
| 吳順 | 原為密州節級,與李逵共推杜彥為知州抗金,後諂事杜彥,又聯同李逵殺杜彥,奪佔密州;其後暗通金國,殺李逵後降金 |
| 李居正 | 董平忠義勤王軍副將,後隨董平落草大義山,並奉派鎮守信陽軍;其後不滿董平與宋廷對抗,投附德安府知府陳規,並與陳規合計擊敗董平 |
| 黃進 | 原為大義山強人,後成為董平忠義勤王軍副將,其後提議董平到大義山落草;到德安府下戰書時為李居正所殺 |
| 「夜貓兒」李大眼 | 太平山強人,奉董平為盟主,奉派鎮守信陽軍,被桑仲攻殺 |
| 「銅獅子」蔣剛 | 栲栳山強人,奉董平為盟主,隨董平攻德安府時為辛選、李居正所殺 |
| 賈虎 | 響應阮小七號召上梁山泊抗金,先後遷至鼉潭湖、泰州,提議入縮頭湖拒敵,後在縮頭湖參與擊敗金軍 |
| 孟威 | 響應阮小七號召上梁山泊抗金,先後遷至鼉潭湖、泰州,在縮頭湖參與擊敗金軍 |
| 鄭握 | 響應阮小七號召上梁山泊抗金,先後遷至鼉潭湖、泰州,在縮頭湖參與擊敗金軍 |
下表總結《掃水滸》中梁山集團其他人物(包括梁山集團領袖的親眷和部分梁山集團頭目)的重要事蹟。
| 梁山集團其他人物 | 重要事蹟 |
|---|---|
| 宋太公 | 宋江父親,在官軍攻破梁山泊時自縊 |
| 程婉兒 | 程萬里女兒,在梁山攻陷東平府後全家被殺,被董平搶奪為妻,在濮州暗中請江惠相救;在官軍攻濮州時被當作人質交換,險被官軍暗箭所傷,獲董平救後寬恕董平,懸樑自盡 |
| 李信 | 鄒淵心腹,隨鄒淵上梁山,與鄒潤結怨;隨鄒淵到登雲山掘寶藏時背叛梁山,帶登雲山強人圍截鄒淵等,為石勇所殺 |
| 王二 | 梁山駐守濮州的嘍囉,因私自出城搶柴為楊林所捕,向董平告知城外樵夫出沒情況,獲董平赦免 |
| 林約 | 林沖兒子,在官軍攻破齊州後父母雙亡,由真佐梁保護出逃並撫養成人 |
| 劉岩 | 隨李俊上梁山,後升為副將;在官軍攻打萊蕪縣時被擒,被張叔夜利用行反間計,其後被宋江處死 |
| 吳師道 | 在萊蕪縣為梁山軍所俘,成為軍中廚子;其後逃離梁山軍,並將梁山軍攻打沭陽縣消息密告沭陽縣 |
| 崔氏 | 花榮妻子,在花榮死後撫養花逢春 |
| 花逢春 | 花榮兒子,在花榮死後由崔氏撫養,其後投軍,在順昌助劉錡擊破完顏兀朮,獲封官爵 |
| 徐晟 | 徐寧兒子,任職金槍班,協助平定苗傅、劉正彥兵變 |
| 宋四 | 盤秀山頭目,奉梁青命到汝州向彭玘送信,在神山縣行藏敗露,被汪知縣捕殺 |
下表總結《掃水滸》中二十八宿的重要事蹟。
| 二十八宿 | 重要事蹟 | |
|---|---|---|
| 綽號 + 姓名 | 星宿名 | |
| 張叔夜(嵇仲) | 角木蛟 | 宋廷官吏,起草《討梁山泊賊傳檄天下文》,因得罪蔡京,被貶為海州知州,後與蔣圓聯軍收復濟州,又與种師道聯合行反間計,助种師道收復齊州,其後在海州收降宋江;在金軍南侵時率軍勤王,後在金軍北歸時被脅隨行,終在白溝河自殺殉國 |
| 曾孝蘊 | 亢金龍 | 宋廷官吏,因得罪高俅被貶,後復職任歙州知州,統率八路軍馬蕩平梁山泊;後奉詔征討方臘,助童貫收復杭州後病卒 |
| 蔣圓 | 氐土貉 | 沂州知州,培訓虎翼軍,蕩平沂嶺,與張叔夜聯軍收復濟州,並參加征討梁山,勸誘郁保四投降;其後與張叔夜合謀欲把梁山軍困死於沂州,但被宋江走脫 |
| 王彥(子才) | 房日兔 | 參與征討宋江的戰事,後參與抗金,在太行山組織八字軍;其後被罷兵權,改任地方官,卒於任上 |
| 「玲瓏心」譚智 | 心月狐 | 「譚門七英」之一,譚氏寨文知寨,在梁山三打譚氏寨時被吳用、雷橫聯合擊殺 |
| 「潑韓五」韓世忠(良臣) | 尾火虎 | 率軍收復東平府,但因部下王進私放史進而被貶官,後在幫源洞擒方臘,又被辛興宗奪功;宋室南渡後在棲霞嶺擒殺解寶,又參加抗金,於黃天蕩截擊完顏兀朮,死後獲追封蘄王 |
| 「露脊鯨」李孝義(後獲賜名李孝昌) | 箕水豹 | 在文登縣殺人復仇後被刺配沙門島,後與喬慕武聯手逃離沙門島,上登雲山落草,被推為寨主;後在登雲山掘出寶藏,到襲慶府投奔錢伯言,協助抵抗梁山,後在礧鼓山招降張仙,獲賜名李孝昌;在金軍攻陷登州後退入海島,到遼東偷襲金國,後據守海濱 |
| 折可存(嗣長) | 井木犴 | 參與征討封龍山和梁山泊,掃蕩梁山四山酒店,後又參與征討方臘餘黨,在汴京附近奉詔追捕宋江,終在孤柏嶺擒殺宋江;其後在崞縣抗金被擒,越獄逃返府州,後病故 |
| 王師心(與道) | 鬼金羊 | 在汴京考進武進士,參與征討宋江的戰事,後在沭陽縣擊滅韓山盜賊,並設伏擊敗宋江 |
| 侯蒙(元功) | 柳土獐 | 宋廷官吏,收喬鄆哥(即喬慕武)為孫,並助喬鄆哥入汴京武學,後因得罪蔡京,被貶為亳州知州;其後進《平寇策》,被命為東平府知府,負責招安宋江,但未及上任而病卒 |
| 「小狄青」喬慕武(原名喬鄆哥) | 星日馬 | 獲武松贈送《金台拳譜》,拜陳廣為師,後得侯蒙之助入汴京武學並考中武進士,為報黃鶯兒之仇而殺杜公才、楊浪,被刺配沙門島,逃出沙門島後獲赦,其後到襲慶府投奔錢伯言,假扮李無對誘盧俊義誤陷虎狼谷;其後辭官到神龍堂與武松和解,獲收為俗家弟子,後隱居伏龍山,將畢生所學寫成之秘笈傳給孟珙 |
| 「小亞夫」李延熙 | 張月鹿 | 在單父縣擊敗盧俊義,升任密州知州,後在沂南縣負責監視虎狼谷,欲困死盧俊義,被宋江擊敗後返密州加強城防,並在密州再敗盧俊義;其後參加抗金,在台州與張公裕聯合擊敗完顏兀朮,後卒於任上 |
| 「獨眼龍」譚嚴 | 翼火蛇 | 「譚門七英」之一,在梁山三打譚氏寨時為林沖所殺 |
| 「小周郎」譚信 | 軫水蚓 | 「譚門七英」之一,在梁山三打譚氏寨時為武松所殺 |
| 「賽紀昌」譚勇 | 奎木狼 | 「譚門七英」之一,譚氏寨武知寨,在梁山攻陷譚氏寨後先後投附种師道和張勱;其後參加抗金,卒於任上 |
| 蔡居厚 | 婁金狗 | 原為應天府知府,發兵助單父縣抵抗梁山,後調任汝州知州,參與征討梁山;因背信殺梁山降卒,死後被貶入地府,後獲蔡夫人請道士為其謝罪,始復歸天庭 |
| 「方天戟」張傳禹(夢得) | 胃土雉 | 郭盛師父,原為濮州軍官,在梁山軍攻破濮州後出逃,因剿滅陳留強盜有功獲升賞;後參與征討梁山,在攻破梁山泊時被宋清、鄒潤引倒忠義堂壓死 |
| 楊沂中(正甫)(後獲賜名楊存中) | 昴日雞 | 參與征討宋江的戰事,其後參加抗金,又協助平定苗傅、劉正彥兵變,獲賜名楊存中,死後獲追封和王 |
| 「望天犼」何玄靈(無為) | 畢月烏 | 獲張天師收為徒,在濮州與梁山鬥法,因剿滅陳留強盜受封為護國法師,後請辭上二仙山,得羅真人指點,在封龍山擊殺公孫勝,又在密州助李延熙擊敗盧俊義;其後奉九天玄女命兩次見趙構,最後升天重返天庭 |
| 劉光世(平叔) | 觜火猴 | 率軍蕩平伏牛山,又與吳玠聯軍收復濮州,後參加征討方臘餘黨;其後參加抗金,死後獲追封鄜王 |
| 「背印王」王進 | 參水猿 | 史進師父,隸屬种師道麾下,參與征討宋江的戰事,在攻破東平府時因私放史進而被貶官,後又助史進謀得官職;其後參加抗金,在金軍攻陷濠州時殉難 |
| 「鐵棒」欒廷玉 | 斗木獬 | 在祝家莊陷落後投奔譚氏寨,成為副教師,在梁山攻陷譚氏寨後先後投附种師道和張勱;其後在採石鎮追截梁山軍時與石秀同被巨石砸死 |
| 「病周處」孟蕩 | 牛金牛 | 在惡水溪除滅鱷魚,後因為代老漢大女兒報仇而打死李財主,被發配沙門島,解經龜蒙山時被擁為寨主,因要為韓伯龍報仇而與梁山作對;在梁山攻破龜蒙山後投附蔣圓,其後在傘蓋山追截梁山軍時為魯智深所殺 |
| 「囂三娘」譚三娘 | 女土蝠 | 「譚門七英」之一,在譚氏寨被圍時到棣州、淄州請救兵,失敗,後投附張勱;其後嫁予趙伯諤,在金軍攻陷明州時不屈而死 |
| 「海龍王」錢伯言(遜叔) | 虛日鼠 | 任襲慶府知府時帶兵與梁山軍多次交戰,其後又先後平定賈進、陳通、張遇等盜寇,卒於任上 |
| 「女伯樂」七姑娘 | 危月燕 | 「譚門七英」之一,在梁山三打譚氏寨時染傷寒病,譚氏寨陷落時受驚死 |
| 吳玠(晉卿) | 室火豬 | 率軍蕩平封龍山,又與劉光世聯軍收復濮州;其後在鳴犢鎮擒殺史斌,又參加抗金,在和尚原大破完顏兀朮,死後獲追封涪王 |
| 「真蛟蜃」譚仁 | 壁水貐 | 「譚門七英」之一,在梁山攻陷譚氏寨後先後投附种師道和張勱,在汶河截擊梁山軍時為張順所殺 |
下表列出《掃水滸》中的人物關係。有關忠義堂頭領之間的關係,請參閱「施耐庵《水滸全傳》」中的「『前七十一回』人物關係」。
| 關係 | 人物 |
|---|---|
| 父子 | 林沖-林約、花榮-花逢春、徐寧-徐晟 |
| 兄弟 | 張善朋-張善友、譚智-譚信-譚仁-譚勇-譚嚴 |
| 兄妹 | 譚信-譚三娘、譚嚴-七姑娘 |
| 姐弟 | 譚三娘-譚仁 |
| 姐妹 | 譚三娘-七姑娘 |
| 夫妻 | 林沖-扈三娘、花榮-崔氏、董平-程婉兒 |
| 表兄弟/表弟兄 | 張橫-張榮、張順-張榮 |
| 第七十一回 | 忠義堂群英論武藝 | 梁山泊全夥定前程 |
| 第七十二回 | 望天犼演說星宿事 | 入雲龍鬥法濮州城 |
| 第七十三回 | 受託付侯誠指明路 | 蒙舉薦鄆哥入武學 |
| 第七十四回 | 黃鶯兒飲恨麒麟館 | 喬鄆哥大鬧武成廟 |
| 第七十五回 | 喬鄆哥火拼沙門寨 | 李孝義智破刀魚兵 |
| 第七十六回 | 小狄青拳打小霸王 | 二佞臣計出雙提刑 |
| 第七十七回 | 朱軍師火燒廣濟軍 | 吳學究水灌萊蕪城 |
| 第七十八回 | 小亞夫晝禦單父縣 | 鎮三山夜賺青州府 |
| 第七十九回 | 潑韓五先登震武城 | 沒面目技壓東京擂 |
| 第八十回 | 劉平叔戡亂伏牛山 | 吳晉卿緝盜真定府 |
| 第八十一回 | 拒官軍梁山泊會議 | 盜良馬譚氏寨結仇 |
| 第八十二回 | 賽紀昌鬥箭醜郡馬 | 魚鱗陣大破梁山兵 |
| 第八十三回 | 林教頭雪夜入齊州 | 朱軍師霜晨破鱗陣 |
| 第八十四回 | 豹子頭喜結一丈青 | 雙槍將情感程小姐 |
| 第八十五回 | 吳加亮智窮譚氏寨 | 病周處除害惡水溪 |
| 第八十六回 | 朱弟兄結義沂水縣 | 鄒叔侄尋寶登雲山 |
| 第八十七回 | 燕浪子寸身平龜蒙 | 蔣家翁片語收豪士 |
| 第八十八回 | 何玄靈封龍山降魔 | 宋徽宗觀星台問計 |
| 第八十九回 | 喬鈐轄釋疑忠義堂 | 盧員外誤陷虎狼谷 |
| 第九十回 | 擇明暗兄弟成反目 | 賭輸贏師徒再交鋒 |
| 第九十一回 | 侯知州獨進平寇策 | 曾招討大興靖難兵 |
| 第九十二回 | 折可存四襲迎賓店 | 曾孝蘊一打梁山泊 |
| 第九十三回 | 柴皇孫大擺火牛陣 | 張待制小施詭譎謀 |
| 第九十四回 | 神算子獨謀冰湖戰 | 曾孝蘊二打梁山泊 |
| 第九十五回 | 雙槍將破圍決死戰 | 小太尉棄柴復堅城 |
| 第九十六回 | 險道神雙獻反戈計 | 曾孝蘊三打梁山泊 |
| 第九十七回 | 兩頭蛇捨命傳音訊 | 蔡居厚背約殺降虜 |
| 第九十八回 | 延安府忘年論時局 | 譚氏寨宿敵鬥智勇 |
| 第九十九回 | 智多星毒謀拔危寨 | 鐵笛仙悲曲退蕃兵 |
| 第一百回 | 豹子頭投湖殉情義 | 病尉遲自剄泯恩仇 |
| 第一百零一回 | 童宣撫詔罷應奉局 | 呼保義明志黃龍府 |
| 第一百零二回 | 張嵇仲四設天羅網 | 宋公明三渡汶水河 |
| 第一百零三回 | 盧俊義千里襲密州 | 李延熙半渡擊勍敵 |
| 第一百零四回 | 固守沂州蔣圓設計 | 鏖戰龜蒙朱武殞身 |
| 第一百零五回 | 吳加亮智賺淮陽軍 | 鼓上蚤密探楚州地 |
| 第一百零六回 | 混江龍議取蒼梧島 | 王師心設伏沭陽縣 |
| 第一百零七回 | 重陽登高同僚料敵 | 海濱陷圍群雄失勢 |
| 第一百零八回 | 三十六人入京拜爵 | 二十八將夢溯本源 |
| 第一百零九回 | 賈餘勇可存追窮寇 | 忿不平公明再揭竿 |
| 第一百一十回 | 貪天功童宣撫伐遼 | 誅六賊陳貢士上疏 |
| 第一百一十一回 | 傳急報戴院長力竭 | 襲敵寨金槍手盡忠 |
| 第一百一十二回 | 雙尾蠍大鬧山口鎮 | 九紋龍稱帝興州府 |
| 第一百一十三回 | 報兄仇黑旋風奪城 | 持戰議大刀將禦敵 |
| 第一百一十四回 | 沒羽箭飛石伏盜首 | 雙槍將興兵勤王室 |
| 第一百一十五回 | 守天塹菜園子中箭 | 截金酋浪裡白揚威 |
| 第一百一十六回 | 一驍將設伏井谷嶺 | 三好漢結夥太行山 |
| 第一百一十七回 | 縮頭湖活閻羅破虜 | 琉球島混江龍驅倭 |
| 第一百一十八回 | 戰淮楚猛呼延射虎 | 捍順昌勇李忠奮身 |
| 第一百一十九回 | 魯智深喜賞黃花峪 | 武行者喟歎梁山泊 |
| 第一百二十回 | 罪業滿眾星歸天界 | 偏安隅玄女結水滸 |
以下是《掃水滸》的大事年表。《掃水滸》對故事情節的時間有頗清晰的記載,而且在全書開首附有一個「時間表」,記載書中重要情節的年期,其中有些年期(例如某些人物的逝世月份)為正文所無,因此下表有部分年期乃取自該「時間表」。惟請注意,此書雖然是七十回本《水滸傳》的續書,但卻把「梁山泊大聚義,盧俊義驚惡夢」一事繫於宣和元年四月,而非七十回本《水滸傳》所載的宣和二年四月,因而在時間上與七十回本《水滸傳》不相接合。這大概是因為此書作者想在「梁山泊大聚義」與「方臘起事,侯蒙進《平寇策》」(發生於宣和二年十月)這兩個事件之間插入一大批事件(包括梁山擴張勢力以及與官軍發生多場惡戰),如把「梁山泊大聚義」繫於宣和二年四月,這些事件便要在半年內完成,時間過於倉卒。此外,此書偶也出現一些時間錯誤,其中一個例子是書中前文提到喬慕武假扮李無對上梁山時「已是九月間天氣」,由此推斷「盧俊義被困於虎狼谷」一事不能早於九月;但此書下文卻又說「盧俊義被困於虎狼谷」是發生於「本年八月間」,而此書的「時間表」也把「盧俊義誤陷虎狼谷」一事繫於宣和二年八月。以上這些都是此書的一些瑕疵。
| 年期 | 大事 |
|---|---|
| 10世紀 | 陳搏遣張詠送石盤、書信至龍虎山,交給張天師。 |
| 嘉祐三年(1058)三月 | 洪信在龍虎山誤放出一百零八名魔君。張天師到天門山放出二十八宿。 |
| 元祐三年(1088) | 張天師收何玄靈為徒。 |
| 約元祐六年(1091) | 張天師羽化。 |
| ? | 王進到坊州,遇薛直。其後王進獲薛直舉薦,到延安府任職种師道麾下。 |
| 政和三年(1113)夏季 | 徐龘、史賁、楊林、鄧飛、石勇、鄒淵、鄒潤在枉人山劫取生辰綱,藏於登雲山台峪里魚腸洞。 |
| 政和三年(1113)秋季 | 登州地震,魚腸洞寶藏被埋,徐龘等立誓保守秘密。鄒淵、鄒潤在登雲山落草,各人散去。其後史賁在十字坡為孫二娘所殺,其衣物被收起,後成為武松裝束。 |
| ? | 武松到汴京公幹,拜周侗為師,周侗將《金台拳譜》贈予武松。 |
| 政和五年(1115) | 武松返陽穀縣,託侯誠將《金台拳譜》贈予喬鄆哥,其後殺潘金蓮、西門慶,被刺配孟州。
侯誠將《金台拳譜》交給喬鄆哥,並帶喬鄆哥到汴京,侯蒙收喬鄆哥為孫。侯誠、喬鄆哥返陽穀縣,喬鄆哥拜陳廣為師,陳廣為他起名為喬慕武。 |
| 政和六年(1116) | 陶典任沙門島監押。 |
| 政和六年(1116)春季 | 喬慕武到汴京考入武學,與黃鶯兒重逢。 |
| 政和七年(1117)二月 | 鄒淵、鄒潤投附梁山,李順、李豐佔據登雲山。
梁山攻破祝家莊,欒廷玉出逃,其後投奔譚氏寨,成為副教師。李逵屠戳扈家莊,扈成出逃,其後到延安府投奔种師道。宋江將扈三娘嫁予王英。扈三娘威迫王英,只作有名無實夫妻。 |
| ? | 公孫勝離二仙山,助梁山軍擊敗高廉。 |
| 政和七年(1117)十月 | 侯蒙得罪蔡京,被貶為亳州知州。 |
| 重和元年(1118) | 李孝義在文登縣殺人復仇,被刺配沙門島。 |
| 宣和元年(1119) | 韓伯龍欲投奔梁山,為李逵所殺。其後韓仲虎於龜蒙山落草,欲為韓伯龍報仇。 |
| 宣和元年(1119)正月至六月間 | 孟蕩與代老漢到占城貿易,遇海盜,孟蕩救代老漢返潮州。代老漢將大女兒許配給孟蕩。 |
| 宣和元年(1119)正月 | 梁山軍攻陷大名府。 |
| 宣和元年(1119)三月 | 喬慕武、王師心考中武進士。杜公才與楊浪謀害黃鶯兒,楊浪誤殺黃鶯兒,喬慕武殺杜公才、楊浪。 |
| 宣和元年(1119)四月 | 梁山攻陷東平府,董平投降梁山,殺太守程萬里全家,搶奪程婉兒為妻。
梁山泊大聚義,盧俊義驚惡夢。 喬慕武刺配沙門島,結識李孝義。 |
| 宣和元年(1119)五月 | 宋江被九天玄女收回天書,吳用提出奪取天下大計。
梁山訂立戒律,設立集英堂,王義成為集英堂第一位頭領。 宋江攻佔壽張縣、鄆城縣;盧俊義攻佔任城縣、金鄉縣。 喬慕武、李孝義合謀殺陶典,逃出沙門島。李孝義上登雲山落草,被推為寨主。 |
| 宣和元年(1119)六月 | 宋江、盧俊義合兵攻陷濟州。
張榮、黃麻胡投奔梁山。 喬慕武逃返陽榖縣投奔侯誠。 |
| 宣和元年(1119)七月 | 趙佶(宋徽宗)下詔赦免喬慕武,喬慕武任陽穀縣都頭。
盧俊義攻佔東平府,分兵攻佔壽張縣、東阿縣、陽穀縣。喬慕武殺周通,逃至亳州投奔侯蒙,其後轉投襲慶府知府錢伯言。 宋江率軍攻濮州,被何玄靈施法術擊敗。宋江計取濮州,何玄靈施法術護百姓逃往開德府。 封龍山強人高托山等和伏牛山強人張善朋等歸附梁山。 代老漢小兒子與王統制小妾通姦被捉,被王統制勒索金錢,代老漢被迫將大女兒嫁予鳳凰山李財主,贖回小兒子。 |
| 宣和元年(1119)八月 | 朝廷命任諒、蒲宗孟分率應天府、青州兵夾攻梁山。張叔夜起草《討梁山泊賊傳檄天下文》,趙佶令佈告天下。
盧俊義攻陷廣濟軍,大破任諒,再攻單父縣,被李延熙、蔡居厚聯軍擊敗。 宋江大破蒲宗孟,攻佔萊蕪縣、萊蕪監、青州。 西夏駙馬烏頁攻佔震武軍。 李逵兄李達在汴京染病身亡,遣人送遺書至梁山。 孟蕩在惡水溪除滅鱷魚。 |
| 宣和元年(1119)九月 | 劉延慶率宋軍收復震武軍,韓世忠殺烏頁。
張善朋率伏牛山軍攻蔡州,被擊敗。 代老漢大女兒被李財主折磨致死,孟蕩到鳳凰山打死李財主。 |
| 宣和元年(1119)十月 | 李逵、焦挺到汴京殮葬李達,焦挺在汴京打擂得勝。
劉光世統率王彥、王進蕩平伏牛山。 吳玠統率楊沂中、折可存一打封龍山,被擊敗。 石秀等到易縣買馬。段景住在紫金山盜馬身死,關勝攻譚氏寨,戰敗,梁山與譚氏寨結怨。 宋江一打譚氏寨,甘尼克斯、欒廷玉帶領譚智、譚信、譚三娘、譚仁、譚勇、譚嚴、七姑娘以魚鱗陣擊敗梁山軍。關勝攻佔章丘縣。 |
| 宣和元年(1119)十一月 | 林沖襲破齊州。
梁山在白雲湖以連環馬大破譚氏寨魚鱗陣。宋江患病,梁山退軍。 張傳禹、何玄靈剿滅陳留強盜,獲升賞。何玄靈受封為護國法師。曾孝蘊得罪高俅,被貶。何玄靈請辭,赴二仙山。 |
| 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 | 林沖與扈三娘成親,後生子林約。
宋廷派江惠到濮州向梁山招安,被拒絕。 |
| 宣和二年(1120) | 智真長老圓寂,真寶長老繼任文殊院住持。 |
| 宣和二年(1120)正月 | 蔡居厚統率張傳禹、王師心攻濮州,被擊退。
孟蕩被發配沙門島。 張仙、孫榮、呂彥彪在沂嶺落草,沂州知州蔣圓征討沂嶺。 何玄靈上二仙山拜會羅真人。 |
| 宣和二年(1120)二月 | 宋江二打譚氏寨。
沂嶺強人歸附梁山,向梁山求援。 |
| 宣和二年(1120)四月 | 孟蕩解經龜蒙山,被韓仲虎擁為寨主。
朱貴帶張仙等逃離沂嶺,路經龜蒙山時為孟蕩所殺,自此龜蒙山與梁山作對。張仙等逃至浮來山落草。 劉花三在江西起事,其後攻佔潮州、梅州、循州、惠州,並派李無對北上與浮來山、梁山結盟。 |
| 宣和二年(1120)五月 | 鄒淵等到登雲山掘寶藏,事敗。李孝義掘出寶藏,到襲慶府投奔錢伯言。
盧俊義一打龜蒙山,燕青化名梁青假意投奔龜蒙山。 |
| 宣和二年(1120)六月 | 盧俊義聯合浮來山二打龜蒙山,攻破之,殺韓仲虎。蔣圓帶兵至龜蒙山,收納孟蕩。
吳玠二打封龍山。 |
| 宣和二年(1120)七月 | 何玄靈施法術擊殺公孫勝,吳玠攻破封龍山。高托山逃至宋遼邊境歸隱,後再度起事。
曾孝蘊復職,任歙州知州;李延熙升任密州知州。 |
| 宣和二年(1120)八月 | 關勝、呼延灼合兵攻佔淄州。
喬慕武擒李無對,知悉劉花三計劃。 襲慶府、沂州、密州合攻浮來山,喬慕武假扮李無對,誘盧俊義出兵援救浮來山,盧俊義被困於虎狼谷。 |
| 宣和二年(1120)九月 | 張叔夜得罪蔡京,被貶為海州知州。張叔夜登白虎山探看地形,整頓海州防務。
韓世忠統率王進、扈成收復東平府,王進私放史進。 |
| 宣和二年(1120)十月 | 方臘在睦州青溪縣碣村起事,自號聖公,建元永樂,其後攻佔睦州。蘇州石生、歸安縣陸行兒、蘭溪縣靈山朱言、吳邦,縉雲縣陳箍桶、霍成富、永康縣陳十四等起事響應。
侯蒙進《平寇策》,趙佶命侯蒙為東平府知府,負責招安宋江。侯蒙未及上任而病卒。 曾孝蘊統率八路軍馬征討梁山泊,收復鄆城縣。 折可存掃蕩梁山四山酒店。官軍一打梁山泊,大敗。 蔣圓、張叔夜聯軍收復濟州。柴進到嘉祥縣投奔鄭榮,後返歸中軍。 宋江撤離譚氏寨,受阻於東平府。 |
| 宣和二年(1120)十一月 | 吳玠、劉光世聯軍收復濮州。
官軍二打梁山泊,被擊敗。 宋江擊敗李延熙,攻破沂南縣,救出盧俊義等。李延熙返密州,請張擇端獻策,加固城防。 郁保四背叛梁山,盜取梁山全圖獻予官軍,助官軍攻破梁山。 |
| 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 | 童猛率五百水軍逃至東平府土山島。蔡居厚利用郁保四誘童猛投降,背信殺郁保四、童猛及土山島五百水軍。
方臘攻佔歙州、杭州。趙佶命童貫、譚稹、曾孝蘊征討方臘,种師道、張叔夜征討宋江。 宋江三打譚氏寨,擊退淄州援軍,攻破譚氏寨。欒廷玉、譚勇等投奔种師道軍中。 |
| 宣和三年(1121)正月 | 种師道、張叔夜行反間計,使宋江拒援林沖。种師道收復齊州,林沖、扈三娘投湖自盡。
童貫代趙佶下罪己詔,罷花石綱。 方臘派方七佛攻秀州,被擊敗。 |
| 宣和三年(1121)二月 | 曾孝蘊助童貫收復杭州,方臘南逃。曾孝蘊病卒。
完顏阿骨打(金太祖)邀宋江到黃龍府,欲招降梁山,被宋江拒絕。 官軍收復章丘縣,梁山軍兵分兩路。宋江三渡汶河,流竄各地。盧俊義攻密州,何玄靈助李延熙擊敗盧俊義。兩軍在萊蕪會合。 宋江等棄萊蕪縣,攻陷新泰縣,上法雲山正覺寺拜訪智明長老。 |
| 宣和三年(1121)三月 | 朱武在沂州捨身誘敵,宋江等突破官軍包圍。吳用智賺淮陽軍。 |
| 宣和三年(1121)四月 | 官軍攻陷幫源洞,韓世忠擒方臘,被辛興宗奪功。呂師囊在仙居,俞道安在永嘉,洪載在處州,陳十四、霍成富在方岩山,裘日新、呂將、方五相公在剡縣繼續抵抗官軍。
時遷入楚州探知方臘失敗消息。 韓山盜賊李勉、劉五侵擾顏集鎮,被王師心擊滅。 |
| 宣和三年(1121)五月 | 宋江攻沭陽縣,被王師心、王師醇設伏擊敗。
宋江等經海州,中伏,盧俊義被擒,宋江等三十六人投降張叔夜。其後張叔夜將梁山已死的七十二名頭領葬於白虎山旁,建造好漢塋。 |
| 宣和三年(1121)六月 | 宋江等到汴京,獲授官職。宋江等十人奉詔南下助剿方臘餘黨。宋江在建雄鎮見被囚之方臘。
趙構偷看宋江等進城,染病,得何玄靈診治,趙構夢見九天玄女,獲告知二十八宿身世。何玄靈返龍虎山修道。 柴進、史進、李俊、阮小七不願為官。柴進再到嘉祥縣投奔鄭榮;李俊回鄉隱居,改名為李橫;阮小七回石碣村,重遇張榮。史進到渭州投附王進。其後王進請种師中舉薦史進到興州任職,史進改名為史斌。 武松到峨嵋山神龍堂出家。其後喬慕武辭官,到神龍堂尋武松。喬慕武助除虎患,與武松和解,獲收為俗家弟子。神龍堂改稱伏虎寺。 |
| 宣和三年(1121)七月 | 官軍攻陷剡縣,殺裘日新。宋江出計攻破石峽口,辛興宗隱匿宋江功勞。此後官軍接連攻破新昌、天臺、仙居、台州、方岩山等地,擒殺陳十四、霍成富。
魯智深返五臺山文殊院出家,教僧眾武藝。 劉花三被擒。 |
| 宣和三年(1121)八月 | 方臘在汴京被處決。 |
| 宣和三年(1121)十月 | 官軍攻破黃岩縣斷頭山,擒殺呂師囊。宋江、吳用知悉官軍殺良冒功事。
官軍平定永康,俞道安自殺,辛興宗坑殺降卒。 |
| 宣和四年(1122)二月 | 處州洪載投降,盧俊義不服從辛興宗屠城號令。童貫、辛興宗毒殺盧俊義。其後燕青因聯絡不上盧俊義,辭官歸隱,並改名為梁青。
宋江討平方五相公、呂將,班師回朝。 |
| 宣和四年(1122)三月 | 宋江在汴京附近復反。
童貫率軍北伐遼國,楊志隨軍北伐。 |
| 宣和四年(1122)四月 | 折可存擒殺宋江,吳用投黃河自盡,李雲逃脫,其後在普寧縣隱居。宋廷隱瞞消息,偽稱宋江歸隱。
楊志致書花榮,告知宋江失蹤。花榮染病,後病故。 |
| 宣和四年(1122)五月 | 楊志在蘭溝甸遇高托山,引薦其接受招安。
宋軍東、西兩路敗績,童貫諉過於种師道。 |
| 宣和四年(1122)八月 | 童貫再伐遼國。 |
| 宣和四年(1122)十月 | 宋軍攻遼燕京,大敗。 |
| 宣和五年(1123)四月 | 童貫請金國代攻燕京,並以重金贖回燕京。金國將燕京擄掠一空後退還宋國,童貫詭稱收復燕雲之地。 |
| 宣和七年(1125)二月 | 金滅遼。
李孝義在礧鼓山擊敗張仙,張仙投降,接受招安。李孝義其後獲賜名李孝昌。 |
| 宣和七年(1125)五月 | 蔡居厚患背疽而死,被玉皇大帝貶入地府;其後蔡夫人請道士為其謝罪,始復歸天庭。 |
| 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 | 完顏斡離不、完顏粘罕分兩路侵宋,高俅驚懼而死。趙佶傳位於趙桓(宋欽宗)。陳東上書請誅蔡京、王黼、童貫、李彥、梁師成、朱勔等六賊。 |
| 靖康元年(1126)正月至八月間 | 金軍攻破五臺山,火燒文殊院,真寶長老死難,魯智深出逃。 |
| 靖康元年(1126)正月 | 完顏斡離不率金軍攻浚州,梁方平棄城南逃,金軍渡黃河。戴宗趕赴汴京報信,力竭而亡。
趙桓貶誅六賊。完顏粘罕和完顏斡離不包圍汴京,宋金簽訂和議。 种師道、姚平仲率勤王軍至汴京。 |
| 靖康元年(1126)二月 | 姚平仲、徐寧劫金營,事敗,徐寧戰死。金軍撤圍北返。 |
| 靖康元年(1126)五月 | 种師中、楊志援救太原,大敗,种師中戰死,楊志保據平定。 |
| 靖康元年(1126)八月 | 金軍再度南侵。其後張叔夜率軍勤王。 |
| 靖康元年(1126)九月 | 折可存卒。
金軍攻破太原,張橫上狐突山落草,力抗金軍。 楊志隨劉韐於壽陽大破金軍,威震關西。 魯智深在豆積山化解法山、徐道明、趙十三的爭執,重建消災寺。 |
| 靖康元年(1126)十月 | 楊志改隸王淵,被王淵誣陷處死。其後朝廷懲處王淵,替楊志平反。 |
| 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 | 金軍攻陷汴京。 |
| 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 | 楊雄、焦挺在真定府抗金,楊雄戰死,焦挺上樂平山落草。其後張橫遷至樂平山,與焦挺共同抗金。 |
| 建炎元年(1127)二月 | 趙構至濟州。 |
| 建炎元年(1127)四月 | 金軍擄趙佶、趙桓北歸,張叔夜亦被脅隨行。其後曹端組織紅巾軍抗金,轉戰至穎昌府,李忠加入紅巾軍。
百官勸趙構繼承皇位,獨解寶勸趙構迎還二帝,被革職。趙構轉至應天府。其後阮小七、張榮重上梁山泊抗金,後又遷往楚州鼉潭湖。 官府陷害解寶,解寶聯同李顯、王大力在山口鎮起事,攻破金鄉縣、魚台縣。 |
| 建炎元年(1127)五月 | 趙構(宋高宗)在應天府繼位,其後遷至揚州。
張叔夜在白溝河自殺殉國。 呼延灼開始在康州平定盜賊,其後隸屬韓世忠麾下。 |
| 建炎元年(1127)六月 | 韓世忠在棲霞嶺擒殺解寶。 |
| 建炎元年(1127)七月 | 興州知州向子寵無道,史斌起兵反,裴宣、五將山強人劉彥希、終南山強人張宗諤均投附史斌。史斌稱東皇天王,建國號梁,建元奉天,以裴宣為丞相。史斌攻破武休關、利州。 |
| 建炎元年(1127)十一月 | 李逵在密州知悉宋江被害事。密州知州趙野棄城出逃,杜彥、李逵、吳順佔據密州,杜彥被推為知州。李逵擒殺趙野。 |
| 建炎二年(1128)正月 | 劉豫任濟南府知府。 |
| 建炎二年(1128)二月 | 史斌攻劍門關不下,退兵,被官軍追擊,利州失陷。史斌退回興州。
董平在桐柏縣組織忠義勤王軍,力抗金軍。 |
| 建炎二年(1128)四月 | 史斌攻取鳳州。裴宣攻漢中,官軍乘機襲取興州,裴宣戰死。 |
| 建炎二年(1128)七月 | 劉彥希攻取鳳翔府。宋將曲端誘殺劉彥希,收復鳳翔府。 |
| 建炎二年(1128)八月 | 博州軍卒宮儀發動兵變,攻打州衙,劉唐戰死。 |
| 建炎二年(1128)十月 | 張宗諤攻取長安,誘史斌至長安,將其軟禁。 |
| 建炎二年(1128)十一月 | 曲端、吳玠收復鳳州、長安,殺張宗諤、史斌。
宮儀攻安邱縣,杜彥帶兵援救,臨陣退縮。李逵、吳順殺杜彥,奪佔密州。其後宮儀接受宋廷招安,李逵拒不受招安。 |
| 建炎二年(1128)十二月 | 金軍攻濟南府,關勝被困渴馬崖,得關羽顯靈相救。劉豫縊殺關勝,投降金國。 |
| 建炎三年(1129)二月 | 金軍大舉南侵,趙構南逃鎮江、常州,丁進嘩變,被張清收伏。王淵殺丁進。趙構遷至杭州。 |
| 建炎三年(1129)三月 | 苗傅、劉正彥在杭州發動兵變,殺王淵,楊沂中、徐晟協助平定兵變。其後楊沂中獲賜名楊存中。 |
| 建炎三年(1129)四月 | 董平與唐州知州滕牧不睦,攻打應山縣。 |
| 建炎三年(1129)五月 | 董平攻破孝感縣,攻唐州。范正已與滕牧合計,假意將唐州讓予董平。 |
| 建炎三年(1129)八月 | 吳順暗通金國,金軍擊敗宮儀。吳順殺李逵,降金。
范正已、滕牧用計奪回唐州。 杜充任江淮宣撫使,鎮守建康。 |
| 建炎三年(1129)九月 | 董平到大義山落草,與太平山強人李大眼、栲栳山強人蔣剛聯繫。 |
| 建炎三年(1129)十月 | 完顏斡離不、完顏兀朮率軍大舉侵宋。 |
| 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 | 張青遇邵青,在長江參加抗金戰事,戰死。金軍渡長江,攻陷建康,杜充降金。
曹端被殺,李忠繼起領導紅巾軍,改組為白巾軍。其後李忠被王彥擊敗,投附劉豫。 |
| 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 | 董平成為三山盟主,攻佔信陽軍。 |
| 建炎四年(1130) | 翟興、翟進起兵收復洛陽,楊進叛亂,殺翟進,彭玘殺楊進,投附翟興,鎮守汝州。 |
| 建炎四年(1130)正月 | 完顏兀朮入海追殺趙構,攻陷明州,譚三娘不屈而死。張公裕、李延熙在台州擊敗完顏兀朮。 |
| 建炎四年(1130)二月 | 金軍攻破汴京,汴京留守上官悟逃至信陽軍,董平迫上官悟授以京西南路宣撫使之職,殺之。 |
| 建炎四年(1130)三月 | 董平攻打德安府,戰敗,信陽軍亦失陷。董平逃至龍門鎮,為守軍所殺。
完顏兀朮率軍北返,被韓世忠、張順截擊於黃天蕩,後終逃脫。 |
| 建炎四年(1130)五月 | 韓世忠、張順獲封賞,其後張順加入韓家軍,與呼延灼並稱韓家軍「水陸二將」。 |
| 建炎四年(1130)七月 | 蔣圓卒。 |
| 建炎四年(1130)九月 | 金立劉豫為皇帝,建立偽齊政權。其後宋萬被迫屈從偽齊。
撻懶率金軍大舉南侵,破楚州,攻鼉潭湖,阮小七、張榮南撤,據守泰州。 |
| 建炎四年(1130)十一月 | 阮小七撤出泰州。 |
| 紹興元年(1131)正月 | 彭玘在井谷嶺大破金軍。其後彭玘聯絡盤秀山強人梁青,相約抗金。 |
| 紹興二年(1132)三月 | 汝州失陷,翟興戰死,彭玘假降偽齊。
阮小七、張榮遷至縮頭湖,大破撻懶,縮頭湖自此改稱得勝湖。撻懶率軍北返,阮小七、張榮攻佔泰州。張榮接受宋廷招安。 |
| 紹興二年(1132)七月 | 李延熙卒於任上。 |
| 紹興二年(1132)十月 | 宋萬暗中聯絡彭玘等欲反正,事洩,劉豫殺宋萬。 |
| 紹興三年(1133) | 李忠反正,投附王彥八字軍。其後王彥被罷兵權,李忠改隸劉錡。 |
| 紹興三年(1133)二月 | 彭玘反正歸宋。 |
| 紹興四年(1134) | 張橫、焦挺遷至太行山碗子城。
呼延灼在大儀鎮大破金軍,救韓世忠。 |
| 紹興五年(1135) | 韓世忠駐軍楚州,出獵,呼延灼射猛虎。 |
| 紹興五年(1135)九月 | 梁青攻破神山縣,偽齊官軍襲破盤秀山。梁青逃至太行山,與張橫、焦挺重新聚義。此後張橫以太行山忠義社之名招聚抗金義士。 |
| 紹興六年(1136)二月 | 韓世忠北伐,攻淮陽軍,呼延灼立下戰功。 |
| 紹興八年(1138)正月 | 錢伯言卒。 |
| 紹興八年(1138)三月 | 金、偽齊聯軍攻太行山,焦挺戰死,彭玘接應張橫、梁青歸宋。其後張橫、梁青繼續抗金。 |
| 紹興九年(1139) | 宋金達成和議,金歸還汴京。金國發生政變,撕毀和議,重新佔領汴京,並大舉南侵。 |
| 紹興九年(1139)正月 | 王彥卒。 |
| 紹興九年(1139)六月 | 吳玠卒,獲追封涪王。 |
| 紹興十年(1140)正月至十一月間 | 呼延灼、韓世忠均欲娶韓婉兒,呼延灼忍痛割愛,與韓世忠不睦。其後韓世忠貶逐呼延灼。 |
| 紹興十年(1140)六月 | 完顏兀朮攻順昌,李忠、花逢春助劉錡守城,李忠獻計大破金軍鐵浮圖、拐子馬,李忠陣亡。 |
| 紹興十年(1140)十二月 | 呼延灼受辱,投淮陰縣運河自殺。 |
| 紹興十一年(1141) | 倭國越前守平忠盛派藤原武陽侵略琉球。
韓世忠被收回軍權。 |
| 紹興十一年(1141)三月 | 金軍攻陷濠州,王進、邵青殉難。 |
| 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 | 李橫以宋國回易使身份到南洋貿易。 |
| 紹興十二年(1142)六月 | 李橫至琉球,與倭軍發生沖突。 |
| 紹興十二年(1142)七月 | 李橫助琉球擊殺藤原武陽,驅逐倭軍。李橫離開琉球,其後到訪呂宋、爪哇、暹羅等國。 |
| 紹興十二年(1142)八月 | 劉光世卒,獲追封鄜王。 |
| 紹興十三年(1143)四月 | 李橫回國,獲張俊賜花園終老。 |
| 紹興十八年(1148)八月 | 梁青卒於任上。 |
| 紹興二十一年(1151)八月 | 韓世忠卒。 |
| 紹興二十九年(1159)六月 | 譚勇卒。 |
| 紹興三十年(1160)正月至六月間 | 魯智深在消災寺坐化。 |
| 紹興三十年(1160)七月 | 武松、喬慕武重遊梁山泊,武松在石碣村圓寂。其後喬慕武到襄陽伏龍山隱居。 |
| 紹興三十二年(1162) | 趙構退位,趙昚(宋孝宗)繼位。 |
| 隆興二年(1164)二月 | 李雲在普寧縣起事,失敗被擒。其後李雲獲赦免,被留於趙構宮中,向內侍綱講述梁山故事,助其編成小說。 |
| 乾道二年(1166)五月 | 楊存中卒,獲追封和王。 |
| 乾道四年(1168)四月 | 張清請追封韓世忠,趙昚追封韓世忠為蘄王。 |
| 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 | 王師心卒。 |
| 淳熙六年(1179)六月 | 李雲大笑而亡。
九天玄女遣何玄靈到臨安責備趙構。 |
| 慶元四年(1198)三月 | 喬慕武遇孟宗政夫婦,將畢生所學寫成之秘笈傳給孟珙。 |
| 慶元五年(1199)十二月 | 喬慕武卒。 |
| 祥興二年(1279)三月 | 宋國亡。 |
| 祥興二年(1279)四月 | 何玄靈升天。二十八宿、一百零八罡煞重歸天庭,和好如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