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三國》為當代大陸作家巴孤(英文為pener,真實姓名不詳)所著,是在網上連載完成的小說,講述梁山軍回到東漢末年參與爭霸,並曾奪取天下三分之二,以至後來敗亡的故事。據作者自述,在創作中途曾與出版社簽約計劃出版實體書,並曾對原稿第一至七十四回進行修改(稱為「實體版」)。後來出版計劃告吹,但作者仍然努力寫完全書,並在網上登載。由於筆者沒有見過「實體版」,而且該版內容似乎未發展至全書結局,所以本網頁內容是基於作者在網上發表的「網上版」。
此書首先講述梁山發展至三敗高俅後的全盛時期,忽然遇上時空逆轉,全山寨人馬回到東漢末年三國開始爭霸的時代。正當眾人感到徨惑之際,吳用提出「借屍還魂」計,打算利用梁山軍在軍事技術(如火砲知識、武器鑄造技術等)和對世局了解(憑藉歷史知識)方面的優勢,在亂世中創一番事業,並進而奪取天下。在吳用策劃下,梁山人馬分批投附各路諸侯,或在各地潛伏勢力,其中由宋江帶領的主力到荊州投附劉備,逐漸取得劉備信任,並得到龐統作為謀士,取得極大優勢。
此後梁山軍協助劉備平定交州,並奪取西川、漢中。及後蜀漢與東吳交戰,劉備雖被火燒連營,但潛伏江東的李俊突然在東吳後方起兵,奪取東吳大部分地盤,從而改變了歷史的軌跡,令東吳迅速覆亡。李俊的投附令蜀漢勢力大增,劉備在稱帝後隨即分數路北伐曹魏。但正當關鍵時期,宋江突然聯合各路諸侯聲討劉備。梁山軍得到龐統幫助,擊敗諸葛亮,令劉備被前後夾擊,最終覆亡。其時正值曹丕篡漢,宋江遂又聯合各路諸侯討伐曹丕。此時潛伏山東的盧俊義、董平異軍突起,殺曹魏一個措手不及,梁山軍得以大舉進犯中原,並最終憑藉凌振的火砲利器,攻破洛陽,奪取三分之二天下,宋江並進而稱宋皇帝,分封諸侯。
宋江此時本應集中軍力進攻河北,消滅曹魏勢力,但內部矛盾分散了宋江的注意力,貽誤戰機。首先,梁山軍與西川的矛盾令梁山軍忙於征討西川。更嚴重的是,宋江誤中反間計,猜疑盧俊義,導致盧俊義慘遭殺害。手足相殘令梁山集團分崩離析,公孫勝、龐統先後退隱,柴進與士燮在交州擁兵自立,林沖因與柴進私下約和而被吳用毒害。正當梁山集團面臨嚴重危機之際,宋江仍不惜一切進軍河北;雖然僥倖攻破鄴城,但曹丕在詐降時用火藥與宋江同歸於盡,令宋軍不得不退軍。
宋江之死令梁山集團的內部矛盾加劇,馬超(秦王)和吳用(宋廷丞相)爭立新君導致秦、宋兩國火拼。吳用取得宋廷政柄後,剛愎自用,導致內外交困。一方面,李俊、朱仝等不滿吳用窮兵黷武,聯合抗拒宋廷。另一方面,魏、秦聯合進犯中原,吳用兵敗身死,宋皇帝宋安平最終被迫投降曹魏。在全書結束時,天下形成三分之勢:曹魏盤踞北方,馬岱(馬超從弟)割據西涼和西川,南方則有柴進、李俊、朱仝等梁山軍餘部。此外,作者在書末還交代宋江之子宋安寧被曹魏權臣司馬師收為義子,似乎想為將來作續書埋下伏筆。
《賊三國》是「水滸家族」中少有在網上連載完成的作品。在網絡時代,人人都可成為作家,續寫或改編《水滸傳》的網上小說也不少;但這些作品良莠不齊,有不少作品更是半途而廢。《賊三國》的作者能夠堅持至最終完成作品,而且此書故事情節精彩、文筆典雅流暢,在網上頗為聞名,實屬難能可貴。另外,此書以穿越時空為主題,將中國兩部膾炙人口的古典小說融匯在一起,發前人所未發,也充分展現「後現代」的特點。不過,此書沒有一般超時空科幻小說的感覺。在此書中,穿越時空只是用來使兩大古典小說接合的橋樑,而不是重點描寫的內容,因此此書沒有詳細解釋造成梁山一伙穿越時空的原因,只簡單交代是雷轟所致。不過如果放下一般讀者對科幻小說的期待,那麼此書也可說是另闢蹊徑。其新穎之處不僅在於把《水滸》和《三國》糅合在一起,而且在於寫了梁山一伙奪取政權後可能發生的情況。
在對梁山人物的評價方面,此書把梁山人物視為賊寇,這一點在書名上已有所反映:《賊三國》一名正是取「賊亂三國」之意。此書也不乏對梁山人物賊寇或不仁義行徑的描寫,例如李逵在巴郡陷落後濫殺百姓,梁山軍在攻陷長安和鄴城後進行屠城,董平姦淫婦女,宋江為進軍河北而搾取民脂民膏,吳用為急於撤軍而離棄士卒等。梁山軍兩大主腦宋江和吳用更被描寫成背信棄義、猜忌多疑、剛愎自用、窮兵黷武的反面人物。不過,此書並非徹底否定梁山人物,也描寫了一些頭領的感人事蹟。例如魯智深不滿宋江背叛劉備憤而離軍,史進不願背棄劉備而甘願犧牲,蕭讓不願背棄曹植終被捕殺,張青、孫二娘不忍拋棄蕭讓而在許都劫法場最終戰死,凌振為轟破樊城而甘願自我犧牲,安道全不忍拋棄留在鄴城的病卒而不隨大軍撤退等。
此書同時包含《水滸》和《三國》的人物,難以把眾多人物都寫得活靈活現。不過,此書有一點特別之處,由於此書講述梁山頭領分批投奔各地,《水滸傳》中的某些配角在此書中得以發揮較重要的作用,因而加重了戲份。最明顯的例子是樊瑞在此書中儼然成了一名謀士,他因看穿宋江、吳用有猜忌之心,曾先後勸說董平、盧俊義自立,但可惜不被接納,卒至此兩人皆被害。此外,曹正、鄒淵、施恩、燕順、楊林等人也分別成為劉璋、張魯、馬超、公孫淵、孟獲的重要手下,曾幫助梁山軍達成重要軍事任務。
下表總結《賊三國》中梁山忠義堂頭領(指原有一百零八名頭領)的重要事蹟。
| 忠義堂頭領 | 重要事蹟 |
|---|---|
| 「呼保義/及時雨」宋江(公明) | 到荊州投附劉備,後反叛蜀漢,其後自號「興漢大將軍」,起兵討伐曹丕,奪取天下三分之二,先後自稱宋王、宋皇帝;征討河北時在鄴城被曹丕引爆火藥同歸於盡 |
| 「玉麒麟」盧俊義 | 在山東經營南山軍並投附曹丕,後反叛曹魏,佔領山東,受封為趙王;後被宋江疑忌,在梁山泊被擒,被楊雄縊殺 |
| 「智多星」吳用(加亮) | 提出「借屍還魂」計以圖奪取江山,後隨宋江投附劉備,拜龐統為師,其後反叛蜀漢,助宋江奪取天下,受封為韓公;在宋江死後任丞相,把持朝政,引致內外交困,其後在臨江被西川軍追捕,墮崖身亡 |
| 「入雲龍」公孫勝(一清) | 隨宋江投附劉備,在褒城鬥法敗張魯,後反叛蜀漢;其後在洛陽得左慈指點,私自離開梁山集團,後拜左慈為師 |
| 「大刀」關勝 | 隨宋江投附劉備,在麥城為掩護關羽出走,為丁奉、蔣欽所殺 |
| 「豹子頭/小張飛」林沖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後受封為魯公;其後奉命征討交州,在嶺南與柴進約和,被吳用下毒,在江陵毒發身亡 |
| 「霹靂火」秦明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曹魏軍攻河南時在洛陽為王雙、孫禮所殺 |
| 「雙鞭」呼延灼(炎之)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與孫立一同投附曹操;梁山軍起兵討伐曹丕時重投梁山軍,其後在洛陽為司馬懿所佈混元一氣陣所困,力竭而亡 |
| 「小李廣」花榮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曹魏軍攻山東時在濟南被司馬懿所佈伏兵亂箭射殺 |
| 「小旋風」柴進(文引) | 獨自投附劉備,收伏交州軍閥士燮,成為士燮盟友,並曾率交州軍支援梁山軍,後受宋江封為廣公、廣王;其後放棄王號,自號「威南大將軍」,與士燮、李俊等聯合抗拒宋廷,宋亡後留在交州 |
| 「撲天雕」李應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宋亡後到揚州投奔李俊 |
| 「美髯公」朱仝 | 隨李俊到江東建立根據地並投附劉備,後反叛蜀漢;曹魏軍攻山東時率軍退守徐州,與李俊聯盟抗拒宋廷,宋亡後留於徐州 |
| 「花和尚」魯智深 | 隨宋江投附劉備,後因不滿宋江反叛劉備,離開梁山軍,到五溪山寨隱居;其後勸止孟獲支援吳用 |
| 「行者」武松 | 獨自投附劉備,後重投梁山軍並反叛蜀漢;其後在嶺南為聲討吳用毒殺林沖,被魏定國砍斷左手,為魯智深所救,自此隱居 |
| 「雙槍將/董一撞」董平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留守山東,在梁山泊起兵討伐曹丕,自號「大漢車騎將軍」;其後受封為齊公,因劫擄關鳳被燕青射瞎左眼,後寇掠青州,殺蔡福,逃至洛陽後被宋江下藥酒,為李逵所殺 |
| 「沒羽箭」張清 | 獨自投附劉備,討伐曹操時在斜谷為王雙所殺 |
| 「青面獸」楊志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其後隨朱仝退守徐州,抗拒宋廷,宋亡後留於徐州 |
| 「金槍手」徐寧 | 獨自投附劉備,後重投梁山軍並反叛蜀漢;宋亡後到揚州投奔李俊 |
| 「急先鋒」索超 | 獨自投附劉備,攻打劉璋時在落鳳坡為保護龐統,被泠庖刺傷身亡 |
| 「神行太保」戴宗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征討河北時在鄴城被曹丕引爆火藥同歸於盡 |
| 「赤髮鬼」劉唐 | 獨自投附劉備,後重投梁山軍並反叛蜀漢;宋亡後到揚州投奔李俊 |
| 「黑旋風」李逵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征討河北時在鄴城為蔣幹、典滿所擒,被曹魏軍殺死 |
| 「九紋龍」史進 | 隨宋江投附劉備,後不願背叛劉備,在潼關率軍沖曹魏軍營,為許褚所殺 |
| 「沒遮攔」穆弘 | 到西涼投奔馬超,暗助梁山軍;在長安被馬超截獲與吳用通信,為馬超所殺 |
| 「插翅虎」雷橫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並投附曹丕,後反叛曹魏;曹魏軍攻河南時在穎水不滿吳用拋棄士卒,憤而離軍,到揚州投奔李俊,並說動朱仝與李俊聯盟抗拒宋廷,宋亡後留在揚州 |
| 「混江龍」李俊(文顏) | 到江東建立根據地,後在太湖起兵攻東吳,自號「東海將軍」,並投附劉備,後反叛蜀漢,受宋江封為寧公、寧王;其後與朱仝聯盟抗拒宋廷,宋亡後留在揚州 |
| 「立地太歲」阮小二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宋亡後到揚州投奔李俊 |
| 「船火兒」張橫 | 先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隨董平討伐曹丕,在梁山泊力抗曹魏軍;其後率水軍到徐州投附朱仝,抗拒宋廷,宋亡後留在徐州 |
| 「短命二郎」阮小五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宋亡後舉湘州軍馬投附柴進 |
| 「浪裡白條」張順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並投附曹丕,後反叛曹魏;征討河北時在孟津為徐晃、文聘所領曹魏軍石砲所殺,被追封為蔡公;其後在弘農顯靈救馬雲騄、宋安寧 |
| 「活閻羅」阮小七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北伐曹丕時在襄陽被滿寵所佈伏兵擊傷,傷重身亡 |
| 「病關索」楊雄 | 隨李俊到江東建立根據地並投附劉備,後反叛蜀漢;其後被宋江派至盧俊義麾下為奸細,通報樊瑞兵變消息,並在梁山泊縊殺盧俊義,為關索、關鳳所殺 |
| 「拼命三郎」石秀 | 隨李俊到江東建立根據地,秘密行刺諸葛亮失敗,後投附劉備,其後反叛蜀漢;征討西川時偷渡陰平,被西川軍伏擊,傷重身亡 |
| 「兩頭蛇」解珍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並投附曹丕,後反叛曹魏;征討河北時在黑山附近為鄧艾所殺 |
| 「雙尾蠍」解寶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並投附曹丕,後反叛曹魏;其後隨朱仝退守徐州,抗拒宋廷,宋亡後留於徐州 |
| 「浪子」燕青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在荊州收關索、關鳳為義弟妹,後投附曹丕,其後反叛曹魏;勸盧俊義退隱不果,在盧俊義死後帶關索、關鳳投附魯智深 |
| 「神機軍師」朱武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並投附曹丕,後反叛曹魏,在洛陽以金蛟陣擊破司馬懿混元一氣陣;在吳用死後支撐宋廷,後陪同宋安平投降曹魏 |
| 「鎮三山」黃信 | 與曹正一同投附劉璋,在劉備攻成都時開城迎降;其後反叛蜀漢,在子午谷為魏延所殺 |
| 「病尉遲」孫立(文直)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與呼延灼一同投附曹操,被關羽擊敗後投降蜀漢,後又重投曹魏;梁山軍起兵討伐曹丕時重投梁山軍,其後在葭萌關附近追擊西川軍時為魏延所殺 |
| 「醜郡馬」宣贊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宋亡後繼續在漢中與秦軍作戰 |
| 「井木犴」郝思文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攻打成都時為趙雲所殺 |
| 「百勝將」韓滔 | 先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隨董平討伐曹丕;曹魏軍攻河南時在桐柏山為郭淮、孫禮所殺 |
| 「天目將」彭玘 | 先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隨董平討伐曹丕;其後隨朱仝退守徐州,抗拒宋廷,宋亡後留於徐州 |
| 「聖水將」單廷珪 | 先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隨董平討伐曹丕;秦軍攻河南時在陽翟為魏延所殺 |
| 「神火將」魏定國 | 先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隨董平討伐曹丕;秦軍攻河南時在陽翟為劉封所殺 |
| 「聖手書生」蕭讓(謙之)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在洛陽結識楊修,成為曹植幕賓;其後助曹植謀除曹丕失敗,不願離棄曹植,在許都被擒,在梁山人馬劫法場失敗後自殺 |
| 「鐵面孔目」裴宣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在梁山軍攻陷成都時負責縊殺劉禪;宋亡後繼續在漢中與秦軍作戰 |
| 「摩雲金翅」歐鵬 | 隨李俊到江東建立根據地並投附劉備,後反叛蜀漢;其後隨李俊抗拒宋廷,宋亡後留在揚州 |
| 「火眼狻猊」鄧飛 | 隨李俊到江東建立根據地並投附劉備,後反叛蜀漢;其後隨李俊抗拒宋廷,宋亡後留在揚州 |
| 「錦毛虎」燕順 | 到遼東投附公孫康,後助公孫淵奪取遼東;討伐曹丕時在徐無山為徐晃所殺 |
| 「錦豹子」楊林 | 到南蠻地投附孟獲,曾率南蠻軍支援梁山軍;宋亡後留在南蠻地 |
| 「轟天雷」凌振 | 先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隨董平討伐曹丕,並秘製火藥,以火炮攻破洛陽;其後為轟破樊城而自我犧牲 |
| 「神算子」蔣敬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宋亡後到揚州投奔李俊 |
| 「小溫侯」呂方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北伐曹丕時在宜城為文聘所殺 |
| 「賽仁貴」郭盛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北伐曹丕時在洛陽為許褚所殺 |
| 「神醫」安道全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征討河北時不忍離棄病卒而留於鄴城,在曹魏軍攻陷鄴城時為樊瑞所救,後遇樊阿,自此二人結伴遊方行醫 |
| 「紫髯伯」皇甫端 | 先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隨董平討伐曹丕;曹魏軍攻河南時在桐柏山被擒,拒絕投降,為曹真所斬 |
| 「矮腳虎」王英 | 與扈三娘一同潛伏長安,後助史進攻破長安,投附劉備;其後反叛蜀漢,重投梁山軍,討伐曹丕時在長安假扮饑民企圖入城,被張郃射殺 |
| 「一丈青」扈三娘 | 與王英一同潛伏長安,後助史進攻破長安,投附劉備;其後反叛蜀漢,重投梁山軍;宋亡後到揚州投奔李俊 |
| 「喪門神」鮑旭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並投附曹丕,抵禦黃忠時在彭城被黃忠射殺 |
| 「混世魔王」樊瑞 | 先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隨董平討伐曹丕,先後勸董平、盧俊義自立不果;在梁山泊祭天時密謀兵變,事敗出逃,其後遇左慈,得其點化 |
| 「毛頭星」孔明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在成都闖八卦陣時被蜀漢軍射殺 |
| 「獨火星」孔亮 | 隨宋江投附劉備,征討東吳時在夷道附近為周泰所殺 |
| 「八臂哪吒」項充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征討河北時在汲縣為牛金所殺 |
| 「飛天大聖」李袞 | 隨宋江投附劉備,征討東吳時在攸縣附近被徐盛射殺 |
| 「玉臂匠」金大堅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西川討伐宋江時在巴郡為向寵所殺 |
| 「鐵笛仙」馬麟 | 隨燕順到遼東投附公孫康,後助公孫淵奪取遼東;公孫淵敗亡後到山東投奔盧俊義,在梁山泊參與兵變,事敗後到交州投奔柴進,宋亡後留在交州 |
| 「出洞蛟」童威 | 隨李俊到江東建立根據地並投附劉備,後反叛蜀漢;其後隨李俊抗拒宋廷,宋亡後留在揚州 |
| 「翻江蜃」童猛 | 隨李俊到江東建立根據地,攻打東吳時在龍藏浦為太史享所殺 |
| 「玉旛竿」孟康 | 獨自投附劉備,後重投梁山軍並反叛蜀漢;宋亡後舉湘州軍馬投附柴進 |
| 「通臂猿」侯健 | 先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隨董平討伐曹丕,在北海被臧霸攻擊時死於亂軍中 |
| 「跳澗虎」陳達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征討曹丕時在長安為曹真所殺 |
| 「白花蛇」楊春 | 隨宋江投附劉備,征討東吳時在沅江為丁奉所殺 |
| 「白面郎君」鄭天壽 | 與薛永一同到西川山中落草,後重投梁山軍,並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西川討伐宋江時戰死 |
| 「九尾龜」陶宗旺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並投附曹丕,後反叛曹魏,征討河北時率民夫決漳水灌鄴城;秦軍攻河南時在平縣死於亂軍中 |
| 「鐵扇子」宋清 | 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其後西川軍攻陷巴郡時自縊 |
| 「鐵叫子」樂和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並投附曹丕,後反叛曹魏;在曹魏軍攻打洛陽時為樂進所殺 |
| 「花項虎」龔旺 | 隨鄒淵到漢中投附張魯,後轉投劉備,其後又反叛蜀漢,重投梁山軍;曹魏軍攻河南時在桐柏山為張郃所殺 |
| 「中箭虎」丁得孫 | 隨鄒淵到漢中投附張魯,後轉投劉備,其後又反叛蜀漢,重投梁山軍;在秦軍攻潼關時被秦軍亂箭射死 |
| 「小遮攔」穆春 | 隨穆弘投附馬超,暗助梁山軍;討伐曹操時在南安為姜維所殺 |
| 「操刀鬼」曹正 | 與黃信一同投附劉璋,在劉備攻成都時發動兵變殺劉璋,為吳班所殺 |
| 「雲裏金剛」宋萬 | 隨楊林到南蠻地投附孟獲,曾率南蠻軍支援梁山軍;宋亡後留在南蠻地 |
| 「摸著天」杜遷 | 獨自投附劉備,後重投梁山軍並反叛蜀漢;其後說動孟達反叛曹丕,在上庸附近為司馬師所殺 |
| 「病大蟲」薛永 | 與鄭天壽一同到西川山中落草,後重投梁山軍,並隨宋江先投劉備後反蜀漢;曹魏軍攻河南時在潁水為張遼所殺 |
| 「金眼彪」施恩 | 隨穆弘投附馬超,暗助梁山軍,在長安為求自保出賣穆弘;其後倒戈歸宋,殺馬超,後隨朱仝退守徐州,抗拒宋廷,宋亡後留於徐州 |
| 「打虎將」李忠 | 隨穆弘投附馬超,後叛投曹操,馬超征討西涼時重投馬超,暗助梁山軍;秦、宋火拼時倒戈歸宋,曹魏軍攻河南時在潁水死於亂軍中 |
| 「小霸王」周通 | 隨楊林到南蠻地投附孟獲,曾率南蠻軍支援梁山軍;宋亡後留在南蠻地 |
| 「金錢豹子」湯隆 | 先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隨董平討伐曹丕,在許都被夏侯惇刺傷,為曹魏軍所殺 |
| 「鬼臉兒」杜興 | 與朱貴一同潛伏鄴城,助宋軍攻取蕩陰後重投宋軍;宋亡後不知所終 |
| 「出林龍」鄒淵 | 投附張魯,在南鄭脅迫楊松投降劉備,後為夏侯淵所殺 |
| 「獨角龍」鄒潤 | 隨鄒淵投附張魯,後轉投劉備;其後欲脅迫南鄭官員背叛蜀漢,被劉封擒殺 |
| 「旱地忽律」朱貴 | 與杜興一同潛伏鄴城,宋軍攻鄴城時作內應,為司馬懿所佈伏兵亂箭射死 |
| 「笑面虎」朱富 | 隨李俊到江東建立根據地並投附劉備,後反叛蜀漢;征討西川時在定軍山為馬謖所殺 |
| 「鐵臂膊」蔡福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在洛陽軍營任職;其後重投南山軍,隨盧俊義先投曹丕後反曹魏,在董平攻臨淄時欲勸解,為董平所殺 |
| 「一枝花」蔡慶 | 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在洛陽軍營任職;在東嶺關伏擊曹丕時為許褚所殺 |
| 「催命判官」李立 | 與王定六一同潛伏徐州,助盧俊義奪取彭城後重投梁山軍;曹魏軍攻山東時在即墨為夏侯霸所殺 |
| 「青眼虎」李雲 | 先隨盧俊義在山東經營南山軍,後隨董平討伐曹丕;宋亡後舉湘州軍馬投附柴進 |
| 「沒面目」焦挺 | 隨燕順到遼東投附公孫康,後助公孫淵奪取遼東;公孫淵敗亡後到山東投奔盧俊義,在梁山泊參與兵變,事敗後到交州投奔柴進,宋亡後留在交州 |
| 「石將軍」石勇 | 隨燕順投附公孫康,後助公孫淵奪取遼東;討伐曹丕時在遼陽附近為周循所佈伏兵所殺 |
| 「小尉遲」孫新 | 與顧大嫂一同潛伏洛陽,後重投梁山軍;征討西川時在樂城附近為魏延所佈伏兵所殺 |
| 「母大蟲」顧大嫂 | 與孫新一同潛伏洛陽,後重投梁山軍;曹魏軍攻山東時在濟南為樂進所殺 |
| 「菜園子」張青 | 與孫二娘一同潛伏許都,經營黑店,擒得張松;其後在許都劫法場欲救蕭讓,中箭身亡 |
| 「母夜叉」孫二娘 | 與張青一同潛伏許都,經營黑店;其後在許都劫法場欲救蕭讓,為典滿所殺 |
| 「活閃婆」王定六 | 與李立一同潛伏徐州,助盧俊義奪取彭城後重投梁山軍;征討河北時在朝歌為諸葛誕所殺 |
| 「險道神」郁保四 | 隨宋江投附劉備,攻打劉璋時在巴郡為嚴顏所殺 |
| 「白日鼠」白勝 | 隨李俊到江東建立根據地,攻打東吳時在建業城外為曹魏軍所殺 |
| 「鼓上蚤」時遷 | 隨宋江投附劉備,潛入許都刺殺劉協,其後反叛蜀漢;曹魏軍攻河南時在潁水潛入曹魏軍營,中伏,被曹魏軍惡犬咬死 |
| 「金毛犬」段景住 | 隨楊林投附孟獲,率南蠻軍征討西川時在越雋為馬忠、呂凱所佈伏兵所殺 |
下表總結《賊三國》中梁山集團新領袖(包括投附梁山軍的將領、宋廷大臣、宋國諸侯以及諸侯麾下的領袖)的重要事蹟。
| 梁山集團新領袖 | 重要事蹟 |
|---|---|
| 馬雲騄 | 馬超妹妹,嫁予宋江,曾在沅江擊退東吳軍,救宋江,後生子宋安寧;其後與宋江不睦,帶宋安寧投奔西涼,後隨馬超東返,在戰亂中墮黃河,為張順顯靈所救,並得公孫勝指點退隱,後亡故,遺下宋安寧 |
| 宋安寧 | 宋江兒子,被馬雲騄帶往西涼,後被馬超帶往長安立為宋皇帝,在戰亂中墮黃河,為張順顯靈所救;其後隨馬雲騄隱居,在馬雲騄死後化名馬寧流浪,遇司馬師,被收為義子,更名司馬寧 |
| 宋安平 | 宋清兒子,西川軍攻陷巴郡時隨薛永出逃;後被吳用立為宋皇帝,宋廷瀕臨覆亡時聽從大臣之議投降曹魏,後受封為濟南王 |
| 龐統(士元;鳳雛) | 到公安投奔劉備遭冷遇,遇吳用、宋江,被請為梁山軍參謀,其後反叛蜀漢,擊敗諸葛亮,助宋江奪取天下,任丞相,受封為楚公;其後因不滿宋江、吳用倒行逆施,私自退隱 |
| 廖立(公淵) | 原為蜀漢官吏,後投附梁山軍,反叛蜀漢;宋亡後不知所終 |
| 彭羕(永年) | 原為西川狂士,投附劉備,因得罪劉備被處斬,為吳用所救後加入梁山軍,後成為宋廷大臣;其後在嶺南向武松揭破吳用毒害林沖真相,被吳用謀害,為魯智深所救,自此隱居 |
| 譙周(允南) | 原為西川官吏,投附劉備,在成都被擒後投降梁山軍,後成為宋廷大臣;秦、宋火拼時到潼關安撫馬超,被軟禁,後獲釋;宋廷瀕臨覆亡時提出降魏之議,並隨宋安平降魏 |
| 費詩 | 原為西川官吏,投附劉備,在成都被擒後投降梁山軍,後成為宋廷大臣;宋廷瀕臨覆亡時代表宋廷向曹魏議降,並隨宋安平降魏 |
| 孟建 | 受龐統推薦成為宋廷大臣,後隨宋安平投降曹魏 |
| 石韜 | 受龐統推薦成為宋廷大臣,後隨宋安平投降曹魏 |
| 崔州平 | 受龐統推薦成為宋廷大臣,後隨宋安平投降曹魏 |
| 侯音 | 在關羽北伐曹魏時在宛城起兵投附關羽,其後隨劉唐反叛蜀漢;征討河北時在河內附近為鄧艾所殺 |
| 孫狼 | 在關羽北伐曹魏時在宛城起兵投附關羽,其後隨劉唐反叛蜀漢;征討河北時在汲縣為樂進所殺 |
| 杜路 | 原為洞溪漢人地方軍頭,投附劉備,後被李應脅迫附從梁山軍反叛蜀漢;其後在成都被趙雲射殺 |
| 劉寧 | 原為洞溪漢人地方軍頭,投附劉備,後被李應脅迫附從梁山軍反叛蜀漢;西川討伐宋江時在南鄭為龔耀所殺 |
| 董超 | 原為曹魏將領,被關羽擊敗後投降蜀漢,後隨孫立先投曹魏後又復叛;征討曹丕時在渭原為姜維所殺 |
| 董衡 | 原為曹魏將領,被關羽擊敗後投降蜀漢,後隨孫立先投曹魏後又復叛;征討曹丕時在長城為張郃所殺 |
| 楊儀(威公) | 原為蜀漢參謀,與魏延不睦,險為魏延所殺;其後在長安聯結黃信反叛蜀漢,在子午谷為魏延所殺 |
| 曹植(子建) | 曹操兒子,在曹操死後受蕭讓慫恿奪取許都,自立為魏王,後被曹丕擊敗,被軟禁於臨淄;其後被董平送至許都軟禁,受宋江封為魏王,曹魏軍重奪許都後被送往鄴城 |
| 士燮(威彥) | 原為交州軍閥,被柴進收伏後服屬劉備,後與梁山軍聯合反叛蜀漢,討伐曹魏,受宋江封為越公、越王;其後與柴進聯合抗拒宋廷,宋亡後取得長江以南諸郡 |
| 士壹(義彥) | 交州將領,率領交州軍抵禦梁山軍,被擊敗後勸士燮投附劉備;其後隨士燮反叛蜀漢,討伐曹魏 |
| 士侑 | 交州將領,隨士燮先投劉備後反蜀漢 |
| 士邸 | 交州將領,在士燮與柴進於交州密會時率衛士保護士燮 |
| 公孫淵 | 原為遼東公子,得燕順等之助廢殺公孫恭,奪取遼東,與梁山軍聯合討伐曹魏,受宋江封為燕公、燕王;其後被曹魏擊敗,在昌黎投降,為司馬懿所殺 |
| 公孫修 | 公孫淵兒子,在昌黎隨公孫淵投降曹魏,為司馬懿所殺 |
| 卑衍 | 遼東將領,在遼西力戰曹魏軍,為夏侯霸所殺 |
| 楊祚 | 遼東將領,在遼西投降曹魏軍 |
| 王建 | 遼東相國,曹魏軍攻襄平時擒公孫淵宗族投降 |
| 柳輔 | 遼東大臣,曹魏軍攻襄平時擒公孫淵宗族投降 |
| 衛演 | 遼東大臣,奉公孫淵命到昌黎附近曹魏軍營請降,為司馬懿所殺 |
| 馬超(孟起) | 原為西涼軍閥,起兵討伐曹操失敗後逃奔漢中投附張魯,後被劉備收伏;其後自號「西涼大將軍」,與梁山軍聯合反叛蜀漢,討伐曹魏,受宋江封為秦公、秦王;在宋江死後立宋安寧為帝,在弘農被施恩暗算,中毒身亡 |
| 馬岱(瑾之) | 馬超從弟,隨馬超先後投附張魯、劉備,並反叛蜀漢,討伐曹魏,對抗宋廷;在馬超死後繼稱秦王,與曹魏夾擊宋,取得河南、四川多處地方 |
| 李恢 | 原為西川將領,後投降劉備,其後在西涼隨馬超反叛蜀漢,討伐曹魏,對抗宋廷 |
| 楊秋 | 西涼軍人,與馬超聯合反抗曹操,失敗後蟄伏西涼,後投附馬超;其後隨馬超反叛蜀漢,討伐曹魏,對抗宋廷 |
| 侯選 | 西涼軍人,與馬超聯合反抗曹操,失敗後蟄伏西涼,後投附馬超;其後隨馬超反叛蜀漢,討伐曹魏,對抗宋廷,後在弘農為秦明所殺 |
| 韓瑛 | 西涼將領,隨馬超反叛蜀漢,討伐曹魏,對抗宋廷 |
| 韓瑤 | 西涼將領,隨馬超討伐曹魏,對抗宋廷 |
| 程銀 | 西涼將領,隨馬超討伐曹魏,對抗宋廷,後在弘農為龔旺所殺 |
| 韓瓊 | 西涼將領,隨馬超討伐曹魏,對抗宋廷 |
| 董種 | 馬超妻舅,奉馬超命向宋江進貢,並迎馬雲騄、宋安寧入西涼 |
| 韓琪 | 西涼將領,隨馬超對抗宋廷,在宋軍攻取長安時戰死 |
| 姜維(伯約) | 原為曹魏將領,鎮守天水,力抗馬超;其後將天水讓予劉封,假意投附馬超,用計離間秦、宋關係,並隨馬超對抗宋廷,以圖助劉封復興蜀漢 |
| 徐庶(元直) | 原為曹魏官吏,後到天水投附劉封,提議劉封與馬超達成互保協議,並拉攏姜維協助劉封;其後假意投附馬超,並隨馬超對抗宋廷,以圖助劉封復興蜀漢 |
下表總結《賊三國》中梁山集團其他人物(包括梁山集團領袖的親眷/結拜兄弟和部分頭目)/準梁山軍人物(包括暗助梁山軍但沒有正式加入梁山軍的人物)的重要事蹟。
| 梁山軍集團其他人物/準梁山軍人物 | 重要事蹟 |
|---|---|
| 張三 | 梁山軍頭目,在梁山軍返回東漢後隨宋江出外遊覽,為強人所殺 |
| 李四 | 梁山軍頭目,在梁山軍返回東漢後隨宋江出外遊覽,為強人所殺 |
| 羅小四 | 梁山軍小卒,在江東奉呂方命假扮刺客行刺呂方,被呂方殺死滅口 |
| 薛譖 | 林沖部將,在漢水南岸為張郃所殺 |
| 葉驃 | 梁山軍小校,奉吳用命向陸遜傳假信,命陸遜投降劉備,為陸遜所殺 |
| 張春 | 張青手下嘍囉,隨張青潛伏許都,後成為伏完親信,探知伏完與劉備結盟消息;得時遷提醒離開伏完避禍,後不知所終 |
| 孫厚 | 孫新兒子,隨孫新潛伏洛陽,後不知所終 |
| 黃庚 | 盧俊義親隨,在平原為曹魏軍所俘,其後在孟津為司馬懿所殺以實施反間計 |
| 關索 | 關羽兒子,在荊州為燕青所救,被認為義弟,化名燕龍,後被盧俊義收為義子,更名盧龍;其後暴露身份,為盧俊義遣走,殺楊雄後隨燕青投附魯智深 |
| 關鳳 | 關羽女兒,在荊州為燕青所救,被認為義妹,化名燕鳳,後被盧俊義收為義女,更名盧鳳;其後被董平擄走,為燕青所救,因暴露身份而為盧俊義遣走,殺楊雄後隨燕青投附魯智深 |
| 程小姐 | 入東漢後隨董平居於梁山泊,後亡故 |
| 董浩 | 董平部將,隨董平在青州擄劫關鳳,為關索所殺 |
| 陳超 | 宋軍將領,奉吳用命在押送彭羕往洛陽途中欲害彭羕,為魯智深所領蠻人所殺 |
| 王霸 | 宋軍將領,奉吳用命在押送彭羕往洛陽途中欲害彭羕,為魯智深所殺 |
| 摩羅 | 交州百越蠻王,與魯智深、林沖、柴進結拜為兄弟,助柴進收伏士燮 |
| 摩沙 | 交州百越領袖,與魯智深、林沖、柴進結拜為兄弟,助柴進收伏士燮,後又率百越蠻人支援梁山軍 |
| 沙摩柯 | 武陵五溪蠻王,與魯智深結拜為兄弟,率五溪蠻人支援梁山軍;後隨魯智深離開梁山軍 |
| 孟達(子敬) | 原為西川官吏,後投附劉備,與吳用結拜為兄弟,因拒援關羽被劉備緝捕,得劉唐通報出逃,轉投曹操;其後受杜遷說動,擬投附梁山軍,被司馬懿識破,在上庸附近為諸葛誕所殺 |
| 李輔 | 孟達親信,支持孟達投附梁山軍;孟達死後加入梁山軍,後不知所終 |
| 鄧賢 | 孟達外甥,支持孟達投附梁山軍,在漢水被司馬懿擒殺 |
下表列出《賊三國》中的人物關係。有關忠義堂頭領之間的關係,請參閱「施耐庵《水滸全傳》」中的「『前七十一回』人物關係」。
| 關係 | 人物 |
|---|---|
| 父子 | 宋江-宋安寧、宋清-宋安平、孫新-孫厚、公孫淵-公孫修 |
| 兄弟 | 士燮-士壹-士侑、摩羅-摩沙 |
| 兄妹 | 馬超-馬雲騄、關索-關鳳 |
| 夫妻 | 宋江-馬雲騄、董平-程小姐 |
| 舅甥 | 孟達-鄧賢 |
| 姐夫-妻舅 | 馬超-董種 |
| 從兄弟 | 馬超-馬岱 |
| 從兄妹 | 馬岱-馬雲騄 |
| 第一回 | 梁山泊駕雷入漢 | 宋公明荒野遇驚 | |
| 第二回 | 智多星計謀天下 | 黃漢升力戰群賊 | |
| 第三回 | 黃忠老眼識反間 | 吳用奇謀破堅城 | |
| 第四回 | 雷緒命喪長沙郡 | 宋江議降劉玄德 | |
| 第五回 | 劉玄德空收草寇 | 宋公明初戰曹兵 | |
| 第六回 | 花和尚力服蠻帥 | 小旋風恩結人心 | |
| 第七回 | 柴進平定交州地 | 吳用計間孫劉姻 | |
| 第八回 | 梁山寇詭計走劉備 | 魯贊軍偉略指孫權 | |
| 第九回 | 歷艱險劉備回本郡 | 圖奇功周瑜伐益州 | |
| 第十回 | 周公瑾大戰梁山寇 | 吳加亮計挫東吳兵 | |
| 第十一回 | 諸葛亮南徐遇刺 | 呼延灼宛城起兵 | |
| 第十二回 | 龐士元出山獻良策 | 吳加亮揚鞭指西川 | |
| 第十三回 | 許昌城別駕喪身 | 漢中地師君中計 | |
| 第十四回 | 接內援玄德起歹意 | 圖護主張任出奇兵 | |
| 第十五回 | 劉璋枉耽兄弟義 | 馬超大戰葭萌關 | |
| 第十六回 | 龐士元巧計降虎將 | 宋公明截江戰呂蒙 | |
| 第十七回 | 取涪城劉備欺弟 | 戰雒縣張任逞威 | |
| 第十八回 | 落鳳坡劉備折將 | 荊州城宋江出兵 | |
| 第十九回 | 梁山寇奮勇戰白帝 | 魯智深踏夜取巴西 | |
| 第二十回 | 魯智深劍閣射張任 | 諸葛亮偽擊取綿竹 | |
| 第二十一回 | 史進先登破雒縣 | 嚴顏大戰宋公明 | |
| 第二十二回 | 智多星計取巴郡 | 豹子頭怒打李逵 | |
| 第二十三回 | 操刀鬼大鬧蜀郡 | 劉玄德入主益州 | |
| 第二十四回 | 武行者醉打陽平關 | 入雲龍鬥法敗張魯 | |
| 第二十五回 | 魏文長血戰漢中地 | 宋公明兵發定軍山 | |
| 第二十六回 | 宋江大戰張雋義 | 趙雲槍挑夏侯淵 | |
| 第二十七回 | 關雲長大戰呂蒙 | 陸伯言解圍二郡 | |
| 第二十八回 | 魯子敬單刀赴會 | 宋公明奇兵奪城 | |
| 第二十九回 | 龐士元妙計遣將 | 張翼德威震斜谷 | |
| 第三十回 | 劉備進位漢中王 | 關羽兵發襄陽郡 | |
| 第三十一回 | 關雲長襄江揚武 | 曹孟德許都設謀 | |
| 第三十二回 | 司馬懿巧舌辯東吳 | 關雲長放水擒于禁 | |
| 第三十三回 | 呂蒙白衣襲南郡 | 徐晃分兵戰郾城 | |
| 第三十四回 | 徐公明揚威襄水 | 關雲長敗走麥城 | |
| 第三十五回 | 大刀將喬裝救祖 | 美髯公浴血歸神 | |
| 第三十六回 | 吳用詭兵戰陸遜 | 柴進巧計保交州 | |
| 第三十七回 | 諸葛亮義喻及時雨 | 孟子敬夜棄上庸城 | |
| 第三十八回 | 魯智深打虎交友 | 劉玄德出師伐吳 | |
| 第三十九回 | 陸伯言計謀夷道 | 呂子明力戰宜都 | |
| 第四十回 | 宋公明兵發五溪 | 吳加亮謀劃三計 | |
| 第四十一回 | 宋公明沅江敗陣 | 陸伯言彝陵立威 | |
| 第四十二回 | 書生火燒聯營寨 | 老將力取江陵城 | |
| 第四十三回 | 陸伯言威震長江 | 宋公明兵進南邑 | |
| 第四十四回 | 及時雨千里襲零桂 | 混江龍一舉震東吳 | |
| 第四十五回 | 小周郎大戰李俊 | 柴文引兵臨石頭 | |
| 第四十六回 | 梁山寇苦戰周循 | 白日鼠貪功殞命 | |
| 第四十七回 | 張文遠大戰龍藏浦 | 虞仲翔盡忠建業城 | |
| 第四十八回 | 魏文長威震漢水 | 諸葛亮計破曹真 | |
| 第四十九回 | 諸葛亮鏖兵漢水 | 馬孟起力闖三營 | |
| 第五十回 | 徐盛力破梁山寇 | 吳用計勝東吳兵 | |
| 第五十一回 | 吳加亮大戰廬陵縣 | 孫仲謀兵敗豫章城 | |
| 第五十二回 | 張子布義說孫權 | 智多星計誆陸遜 | |
| 第五十三回 | 陸伯言死戰武陵道 | 甘興霸獨闖南郡營 | |
| 第五十四回 | 吳用巧計安劉備 | 宋江大戰夏侯惇 | |
| 第五十五回 | 沒羽箭夜鬥徐晃 | 法孝直妙困曹操 | |
| 第五十六回 | 時遷進宮朝天子 | 曹丕發兵洗許都 | |
| 第五十七回 | 漢中王續統正位 | 劉玄德誓師討曹 | |
| 第五十八回 | 曹洪堅守斜谷關 | 魏延揚旌子午道 | |
| 第五十九回 | 漢軍勇取長安城 | 曹真兵退散關道 | |
| 第六十回 | 姜維智取南安郡 | 馬超力戰天水城 | |
| 第六十一回 | 困敵自有分兵計 | 斬將還虧少年謀 | |
| 第六十二回 | 借迷霧鳳雛翔江漢 | 施神勇良將鬥雕翎 | |
| 第六十三回 | 吳用計激及時雨 | 鳳雛言指智多星 | |
| 第六十四回 | 吳加亮智亂蜀漢 | 柴文引議動交州 | |
| 第六十五回 | 諸葛亮智定平叛策 | 豹子頭大戰猛張飛 | |
| 第六十六回 | 魯智深大鬧英雄宴 | 吳加亮巧借南蠻兵 | |
| 第六十七回 | 趙子龍單槍震千軍 | 諸葛亮孤旅戰三面 | |
| 第六十八回 | 吳用巧排三門軍 | 孔明身死八卦陣 | |
| 第六十九回 | 白帝城水陸大交兵 | 益州府龍鳳初對陣 | |
| 第七十回 | 馬幼常巧計反間 | 龐士元再鬥臥龍 | |
| 第七十一回 | 龐統明計退蠻軍 | 劉封奮勇戰南鄭 | |
| 第七十二回 | 吳用再奪漢中城 | 鳳雛三戰諸葛亮 | |
| 第七十三回 | 貔貅奮武戰四門 | 龍鳳神機決八卦 | |
| 第七十四回 | 彭羕獻計亂民意 | 諸葛盡節留丹心 | |
| 第七十五回 | 避惡名智釋漢臣 | 殉忠義身沖曹寨 | |
| 第七十六回 | 法正計破馬孟起 | 魏延二沖子午谷 | |
| 第七十七回 | 武松怒責智多星 | 吳用堅守漢中地 | |
| 第七十八回 | 曹操分兵迫大敵 | 龐統棄城得先機 | |
| 第七十九回 | 劉玄德鏖兵求生 | 龐士元縱虎觀鬥 | |
| 第八十回 | 劫漢糧鄧艾獻計 | 聞蜀歌劉備託孤 | |
| 第八十一回 | 奮鞍馬不辜帝脈 | 輕生死無負君恩 | |
| 第八十二回 | 劉玄德歸葬成都 | 吳加亮暗入中土 | |
| 第八十三回 | 間手足吳加亮謀定 | 傳遺命曹孟德壽終 | |
| 第八十四回 | 謀權位兄弟相殘 | 起兵火京郊俱亂 | |
| 第八十五回 | 東嶺關美人斷魂 | 許都市好漢赴義 | |
| 第八十六回 | 吳加亮反間害大將 | 盧俊義興兵進徐州 | |
| 第八十七回 | 玉麒麟大戰黃漢升 | 孫仲謀奪取淮南地 | |
| 第八十八回 | 黃忠捨生殉大漢 | 曹丕廢帝篡炎劉 | |
| 第八十九回 | 孫權宏圖復舊業 | 朱武定計擒曹休 | |
| 第九十回 | 孫仲謀悔一招失算 | 吳加亮排十路起兵 | |
| 第九十一回 | 吳用三軍出秦川 | 宋江一檄震天下 | |
| 第九十二回 | 滿伯寧智截水路 | 霹靂火力取陳倉 | |
| 第九十三回 | 設虛兵龐統奪寨 | 援友僚姜維立功 | |
| 第九十四回 | 劉封安身天水郡 | 張郃大戰西川軍 | |
| 第九十五回 | 司馬懿凱旋并州 | 龐士元計斬費曜 | |
| 第九十六回 | 守長安郝昭終殉魏 | 結草寇孟達再背曹 | |
| 第九十七回 | 司馬懿快刀斬叛將 | 吳加亮辣手施反間 | |
| 第九十八回 | 仲達遠謀守西線 | 林沖點兵救宜城 | |
| 第九十九回 | 雲騄一怒斥宋江 | 董平雙槍震中土 | |
| 第一百回 | 樊魔王火燒東郡 | 雙槍將力取許昌 | |
| 第一百零一回 | 及時雨籠絡壯士 | 公孫淵奪位遼東 | |
| 第一百零二回 | 曹子桓回軍聚司隸 | 龐士元走馬奪潼關 | |
| 第一百零三回 | 董一撞逞武敗陣 | 宋公明奪城據兵 | |
| 第一百零四回 | 及時雨稱王號大宋 | 黑旋風中計陷小屯 | |
| 第一百零五回 | 匯二軍君臣作歌 | 戰三虎將帥奮勇 | |
| 第一百零六回 | 司馬懿智佈混元陣 | 呼延灼力竭太極門 | |
| 第一百零七回 | 朱軍師破混元陣 | 船火兒守梁山泊 | |
| 第一百零八回 | 玉麒麟喜收佳子 | 轟天雷炮震魏軍 | |
| 第一百零九回 | 埋火藥龐統取城 | 借饑民吳用折將 | |
| 第一百一十回 | 安山東吳加亮定計 | 拒禪代宋公明登基 | |
| 第一百一十一回 | 逞雄霸魏延立幼主 | 承舊諾蔣琬走西涼 | |
| 第一百一十二回 | 魏將乘亂棄長安 | 蜀軍逞武征南鄭 | |
| 第一百一十三回 | 李正方計取巴郡 | 宋公明怒伐西川 | |
| 第一百一十四回 | 吳用兵出斜谷道 | 魏延血戰定軍山 | |
| 第一百一十五回 | 石秀偷渡陰平道 | 馬超漁利雍州原 | |
| 第一百一十六回 | 司馬懿設謀破幽燕 | 小周郎揚帆定遼東 | |
| 第一百一十七回 | 小旋風計取羊渠 | 金毛犬命喪越雋 | |
| 第一百一十八回 | 說孟獲蠻軍復入川 | 稱漢統蜀郡再行典 | |
| 第一百一十九回 | 怒方寸猛將奪孤城 | 謀千里賢臣獻良策 | |
| 第一百二十回 | 吳加亮退兵亂蜀地 | 魏文長失意走汶山 | |
| 第一百二十一回 | 馬岱杯酒分蜀地 | 彭羕片言論英雄 | |
| 第一百二十二回 | 曹仁憑膽守堅壁 | 淩振捨身破樊城 | |
| 第一百二十三回 | 分重任龐吳雙鬥氣 | 戰黃河宋魏各興兵 | |
| 第一百二十四回 | 及時雨分兵戰洛水 | 司馬懿設計平宋都 | |
| 第一百二十五回 | 馬超輕舉定司隸 | 仲達重謀施反間 | |
| 第一百二十六回 | 復兗州盧俊義揚威 | 分諸牧龐士元定計 | |
| 第一百二十七回 | 入雲龍驚夢退隱 | 雙槍將恃勇行兇 | |
| 第一百二十八回 | 燕小乙短弩射董平 | 玉麒麟大義遣龍鳳 | |
| 第一百二十九回 | 借首級宋江安人心 | 秉忠言燕青諫故主 | |
| 第一百三十回 | 禍起蕭牆盛宴起變 | 命斷手足英雄斷腸 | |
| 第一百三十一回 | 蜜裡透劍血染情義 | 晴空落雷迭失股肱 | |
| 第一百三十二回 | 魯智深餞酒別友 | 吳家亮得書還兵 | |
| 第一百三十三回 | 伐魏家宋江興兵 | 守黃河張順殉戰 | |
| 第一百三十四回 | 鬥將略吳用戰清水 | 出奇兵宋江圍鄴城 | |
| 第一百三十五回 | 搏狂瀾魏將決死戰 | 困孤城曹丕遞降書 | |
| 第一百三十六回 | 奮忠勇蔣幹直斥主 | 遭驚變宋軍南班師 | |
| 第一百三十七回 | 姜伯約巧計間秦宋 | 吳加亮還朝立新君 | |
| 第一百三十八回 | 小李廣力守青州府 | 霹靂火死戰洛陽城 | |
| 第一百三十九回 | 司馬懿孤軍躍千里 | 吳加亮兵敗棄洛陽 | |
| 第一百四十回 | 吳加亮割地借蠻兵 | 宋安平輿櫬降魏國 |
以下是《賊三國》的大事年表。《賊三國》對故事情節的時間有頗清晰的記載,在大多數情況下尚算準確(這裡是指故事情節時間的前後記載一致,不是指與史實時間吻合)。不過,由於作者是一面創作,一面在網上刊登,完成後沒有對全書作整體修訂,難免存在一些錯誤。最嚴重的錯誤是第二十八回本已說明伏完在建安十七年(212)末欲起兵誅殺曹操,事敗被殺。但在第五十六回卻又再次發生伏完密謀起兵一事,其時已是建安二十一年(216),這顯然是作者忘記了之前寫過的情節。除了上述錯誤外,此書有時對年份、月份的記載有前後不一致之處,這些似乎屬於無心之失,不必一一列舉。
| 年期 | 大事 |
|---|---|
| 宣和三年(1121)/建安十三年(208)十月 | 梁山三敗高俅。
梁山眾人忽遇時空逆轉,回到東漢末年。吳用提出「借屍還魂」計,派出多批頭領分別投靠各路諸侯,並潛伏鄴城、洛陽、許都、徐州、長安。其後柴進、劉唐等獨自到荊州投附劉備;燕順等到遼東投附公孫康;鄒淵等到漢中投附張魯;穆弘等到西涼投附馬超;曹正、黃信等到西川投附劉璋;楊林等到南蠻地投附孟獲;李俊等到江東與山越人結盟;盧俊義組成南山軍,助臧霸平定青州,並在梁山泊建造山寨;及後呼延灼、孫立投附曹操,蕭讓成為曹植幕賓。 |
| 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 | 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大破曹操。
宋江攻取長沙、零陵、桂陽,投附劉備。 |
| ? | 柴進、林沖攻交州,與百越蠻王摩羅結拜,並收伏交州軍閥士燮,成為士燮盟友。劉備命柴進鎮守交州。 |
| 建安十四年(209)十二月 | 劉備到江東與孫權妹孫仁成親,留在南徐。 |
| 建安十五年(210)正月 | 梁山軍用計離間劉備、孫權,攛掇劉備私離南徐,返回荊州。 |
| 建安十五年(210)六月 | 孫權派周瑜征討益州,欲借道荊州,被劉備拒絕。梁山軍挑撥周瑜攻荊州軍,周瑜中伏受傷身亡。
諸葛亮到南徐弔喪,宋江派石秀行刺諸葛亮,事敗。 |
| ? | 呼延灼奉命攻荊州。馬超、韓遂在西涼起兵反叛曹操,曹操令呼延灼撤軍。
宋江、吳用在公安遇龐統,龐統面授機宜,宋江請龐統為梁山軍參謀。 曹操離間馬超、韓遂,擊敗西涼軍。李忠背叛馬超,投降曹操,馬超逃奔漢中。 張松繪製西川地圖,到許昌欲獻予曹操。戴宗等殺張松,奪取西川地圖,並到漢中傳假信,詭稱劉璋勾結曹操欲攻漢中。 張魯派馬超攻打西川,劉璋向劉備求援。 |
| 建安十六年(211)二月 | 劉協(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 |
| 建安十六年(211)三月 | 劉備率軍入西川。 |
| 建安十六年(211)四月 | 劉備攻取葭萌關,收伏馬超。
孫權派人將孫仁接回南徐。 |
| 建安十六年(211)十一月 | 劉備在葭萌關起兵攻劉璋,攻取涪城。 |
| 建安十六年(211)十二月 | 劉備攻雒縣,龐統在落鳳坡中伏。索超為救龐統,戰死。 |
| 建安十七年(212)正月 | 諸葛亮率梁山軍入西川支援劉備,攻取白帝城,與宋江分兩路進軍。 |
| ? | 諸葛亮攻取巴西,到涪城與劉備合軍。
劉備攻取綿竹、雒縣。宋江攻取巴郡。 |
| 建安十七年(212)五月 | 劉備、宋江率軍至成都會師。曹正、黃信在成都兵變,殺劉璋,迎劉備入成都,劉備奪取西川。 |
| ? | 劉備派吳用、孟達回荊州防禦孫權。 |
| 建安十七年(212)九月 | 劉備率軍征討漢中。 |
| ? | 劉備攻取陽平關。公孫勝鬥法敗張魯,劉備攻取褒城。
鄒淵等在南鄭脅迫楊松投降劉備。曹操派夏侯淵支援張魯,襲取南鄭。 劉備攻取定軍山、天蕩山,擊殺夏侯淵。 孫權派呂蒙攻荊州,攻取桂陽、零陵、長沙,與關羽對峙。劉備割桂陽、長沙予江東,呂蒙將零陵歸還荊州。 |
| 建安十八年(213)二月 | 劉協封曹操為魏王。 |
| ? | 劉備攻取南鄭、米倉山,奪取漢中。
曹操率軍征討劉備,在斜谷被劉備擊敗。孫權派軍攻合肥,曹操撤軍。 |
| 建安十九年(214)二月 |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 |
| ? | 宋江娶馬超妹馬雲騄為妻。 |
| 建安十九年(214)七月 | 關羽北伐曹魏,攻取襄陽,圍攻樊城。 |
| 建安十九年(214)八月 | 曹操封孫權為吳國公,離間孫劉聯盟。其後曹操又封孫權為吳王。
曹操派于禁援救樊城,關羽水淹曹魏軍,擊敗于禁。 |
| ? | 關羽盡發荊州軍圍攻樊城,孫權派呂蒙攻取江陵、公安。曹魏軍解樊城之圍,重奪襄陽。
關羽回攻江陵,被呂蒙擊敗。孟達、吳用拒不救援關羽。 燕青在荊州救關索、關鳳,收二人為義弟妹,化名為燕龍、燕鳳。 |
| 建安十九年(214)十二月 | 關羽在麥城全軍覆沒。東吳軍圍攻武陵、零陵、交州。 |
| ? | 孟達逃離上庸,投奔曹操。
劉備派魯智深到武陵聯絡吳用,魯智深在五溪與蠻王沙摩柯結拜。 |
| 建安二十年(215)四月 | 劉備、宋江兵分兩路征討東吳。
東吳軍攻取零陵。 張飛在宜都擊殺呂蒙。陸遜在沅江大敗宋江。 |
| 建安二十年(215)五月 | 陸遜到彝陵指揮東吳軍抵禦劉備。 |
| 建安二十年(215)七月 | 陸遜在夷道火燒連營,大破劉備。黃忠在長江北岸擊破東吳軍,攻取江陵。
宋江攻取桂陽、零陵。 李俊聯結山越人在太湖起兵,組成東海軍,自號「東海將軍」,佔領吳郡等地。 |
| 建安二十年(215)八月 | 李俊攻陷南徐,進攻建業,失利。 |
| ? | 梁山軍解交州之圍。柴進率交州軍北上助戰。 |
| 建安二十年(215)十二月 | 梁山軍、交州軍到南徐與東海軍會師,攻取涇縣,佔領揚州大部分,進攻建業。 |
| 建安二十一年(216)春季 | 張遼率曹魏軍襲擊梁山軍,被擊退。梁山軍攻陷建業。
曹操派軍攻漢中,被擊敗。 |
| 建安二十一年(216)四月 | 梁山軍攻取攸縣、廬陵、豫章、江夏。 |
| 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 曹操率軍攻江東,孫權投附曹操。吳用計誘陸遜投降,陸遜拒絕投降,推孫賁為假王。 |
| 建安二十一年(216)六月 | 劉備聯合梁山軍夾攻陸遜,孫賁、陸遜敗亡。梁山軍攻取柴桑。劉備併吞江東。
吳用假傳梁山軍與東海軍不和消息,以消除劉備之戒心。 |
| 建安二十一年(216)七月 | 曹操、劉備在襄江大戰。
時遷潛入許都皇宮,毒死劉協,嫁禍曹操。伏完密謀起兵,曹丕殺伏皇后、伏完。曹操下令撤軍返許都。 |
| 建安二十一年(216)十一月 | 曹操立外孫劉傑為皇帝,改元新平。 |
| 新平二年(217) | 宋清生子宋安平。 |
| 新平二年(217)正月 | 劉備在成都稱漢皇帝,建元章武。 |
| 新平二年(217)二月 | 劉備誓師,分幾路北伐曹操。 |
| ? | 魏延率軍偷渡子午谷,襲取長安。劉備攻取斜谷、陳倉。
馬超率軍攻取洮陽、南安、安定,佔領西涼。姜維鎮守天水,力抗馬超。 黃忠、李俊在江東北伐曹魏。 |
| 新平二年(217)五月 | 馬超攻取散關。 |
| 新平二年(217)六月 | 曹操率軍至關西抵禦蜀漢軍。魏延攻取扶風。 |
| 新平二年(217)七月 | 龐統率軍攻取樊城。
吳用拜龐統為師,龐統與宋江、吳用定下奪取天下大計。 吳用用計說動西川劉循、西涼馬超、交州士燮謀叛蜀漢。 |
| 新平二年(217)十月 | 宋江在荊州起兵反叛蜀漢,佔領江陵。
曹魏軍攻取樊城,圍攻張飛,張飛自殺。 魯智深、沙摩柯帶五溪蠻兵離開梁山軍,返回五溪山寨。 |
| 新平二年(217)十一月 | 吳用在巴郡起兵反叛蜀漢,並鼓動南蠻王孟獲起兵攻蜀漢。劉循、劉闡聯結劉璋舊部,在西川起兵反叛蜀漢。士燮在交州起兵反叛蜀漢。劉唐在上庸起兵反叛蜀漢。
宋江與曹操結盟。 |
| 新平二年(217)十二月 | 梁山、西川、南蠻聯軍進攻成都,被諸葛亮用八卦陣擊敗,雙方在成都對峙。
龐統率軍攻取白帝城,入西川。 |
| 新平三年(218)正月 | 馬謖用計離間聯軍,被龐統化解。南蠻軍返回南蠻地。
劉備知悉梁山軍謀反,義釋武松、史進,史進不願背叛劉備,為劉備戰死。 楊儀聯結黃信反叛蜀漢,佔據長安。 |
| 新平三年(218)二月 | 吳用擊敗劉封,攻取南鄭,奪取漢中。
馬超在西涼自號「西涼大將軍」,反叛蜀漢。 龐統以大車聯陣破諸葛亮八卦陣,攻破成都。劉禪被殺,趙雲戰死,諸葛亮自盡。龐統將成都讓予劉循。 曹魏軍入關西,收復長安。 |
| 新平三年(218)三月 | 劉備退軍入漢中,龐統退守漢城。曹魏軍入漢中,與梁山軍夾擊劉備。
劉備、廖化率親軍沖梁山軍,兵敗自殺,其餘蜀漢軍投附劉循。曹魏軍攻取南鄭,佔領漢中。魏延隱匿西川,其後佔領多處山寨。 |
| 新平三年(218)四月 | 吳用到洛陽教蕭讓助曹植謀除曹丕。 |
| 新平三年(218)五月 | 曹操卒,曹丕繼為魏王。曹彰到許都欲爭位,被曹丕毒殺。 |
| ? | 曹植帶兵攻入許都,奪魏王位。曹丕反攻許都,擒曹植。 |
| 新平三年(218)七月 | 臧霸舉薦盧俊義率南山軍一部抵禦黃忠。董平率南山軍一部留守山東,其後佔領梁山泊。
李俊假意奉孫權為主,孫權率軍攻取壽春,佔領淮南。 |
| ? | 曹魏軍、南山軍夾擊黃忠,黃忠自殺。 |
| 新平四年(219)正月/二月 | 曹丕篡漢,稱魏皇帝,建元黃初,定都洛陽。宋江繼續奉新平年號。 |
| 新平四年(219)三月 | 曹丕派曹休、盧俊義、孫權聯軍征討李俊。盧俊義假意投附孫權。 |
| 新平四年(219)四月 | 盧俊義、李俊、孫權合謀擒曹休。盧俊義、李俊迫孫權交出軍權,孫權率餘部泛海出國。其後到達夷州,重建根據地。
盧俊義、李俊在江東起兵北伐曹魏。其後盧俊義攻取彭城。 梁山軍聯合劉循奪取漢中,孫立重投梁山軍。 |
| 新平四年(219)五月 | 秦明、龐統、吳用分兵三路聯同西川軍入關中討伐曹丕。
宋江自號「興漢大將軍」,聯合士燮起兵討伐曹丕,呼延灼重投梁山軍。 |
| ? | 秦明攻取陳倉。龐統佔領五丈原。吳用攻取長城。
馬超在西涼起兵討伐曹丕。劉封化名風寇,進據天水,得徐庶之助,與姜維結盟,又與馬超達成互保協議。其後姜維、徐庶假意投附馬超。 馬超聯合羌胡攻打并州,被司馬懿擊退。 |
| 新平四年(219)八月 | 西川軍攻取武功。
楊志在上庸起兵討伐曹丕,說動孟達反叛曹魏。司馬懿擊殺孟達,入關西阻截梁山軍和西川軍。 |
| 新平四年(219)九月 | 董平在梁山泊起兵討伐曹丕,攻取東阿縣、東平縣。
曹丕派人殺前漢帝劉傑和太后曹節。 |
| 新平四年(219)十一月 | 董平攻取濮陽、許都。
董平將曹植軟禁於許都,自號「大漢車騎將軍」,奪取兗州、豫州、青州眾多州縣。 |
| 新平四年(219)十二月 | 宋江派戴宗到遼東聯絡燕順,攛掇公孫淵在遼東奪位。 |
| 新平五年(220)正月 | 燕順等發動兵變,助公孫淵奪取遼東。公孫淵在遼東起兵討伐曹丕。 |
| 新平五年(220)二月 | 關西梁山軍攻取郿縣、潼關、弘農。
關西梁山軍聯合西川軍、西涼軍奪取雍州多處州縣,圍困長安。 |
| 新平五年(220)三月 | 董平率軍攻洛陽,被曹丕擊敗。
宋江北上許都,收編董平兵馬。 |
| 新平五年(220)五月 | 馬雲騄為宋江生子名宋安寧。
宋江在許都稱宋王,封劉循為蜀公,公孫淵為燕公,士燮為越公,馬超為秦公。劉循拒不受封。 |
| 新平五年(220)六月 | 宋江、龐統、楊志在太谷會師。 |
| 新平五年(220)七月 | 宋江攻洛陽,司馬懿佈混元一氣陣抵禦宋軍。 |
| 新平五年(220)八月 | 朱武以金蛟陣擊破混元一氣陣。
盧俊義假意與臧霸約和,臧霸攻青州,在北海大破宋軍,宋軍退守梁山泊。臧霸征討梁山泊。 |
| 新平五年(220)九月 | 盧俊義攻取下邳、北海、臨淄,解梁山泊之圍。臧霸退守膠東。 |
| 新平五年(220)十月 | 盧俊義收關索、關鳳為義子女,二人其後化名為盧龍、盧鳳。
凌振以火炮重挫曹魏軍,曹丕逃往鄴城。 |
| 新平五年(220)十一月 | 宋軍攻破洛陽、函谷關、虎牢關。 |
| 保義元年(221)二月 | 宋江在洛陽稱宋皇帝,以龐統為丞相,建元保義,封曹植為魏王,劉循為蜀王,士燮為越王,公孫淵為燕王,馬超為秦王,盧俊義為趙王,柴進為廣公,李俊為寧公,董平為齊公,龐統為楚公,孟獲為南蠻文武大王。劉循拒不受封。 |
| 保義元年(221)九月 | 宋江發兵攻河北,與曹魏成相持之勢。
西川軍私自返西川,在長安城外與宋軍火拼。曹魏軍撤離長安,宋軍攻取長安。 劉循與魏延結盟,起兵討伐宋江,攻取南鄭、巴郡。劉循自稱「益州伯」,宋江派吳用征討西川。 |
| 保義元年(221)十二月 | 吳用率軍入漢中,佔領南鄭、漢城。 |
| 保義二年(222)正月 | 宋軍與西川軍大戰於定軍山。 |
| ? | 曹魏軍重奪長安。馬超率秦軍奪取關西大部分。
司馬懿征討遼東,攻取右北平。臧霸派周循渡海攻取襄平,擊破遼東水軍。曹魏平定遼東,殺公孫淵。 柴進率軍入西川,攻取羊渠。 孟獲派楊林等聯結南蠻地豪帥攻西川,楊林攻取永昌。 |
| 保義二年(222)九月 | 柴進攻取臨江、墊江。
楊林攻越雋,大敗。 |
| ? | 柴進借南蠻軍,攻取越雋。
宋軍攻取劍閣,約秦進軍成都。 |
| 保義二年(222)十二月 | 劉循在成都稱漢皇帝,建元復安。魏延入成都討伐劉循,劉循自縊。黃權與魏延共掌成都。
宋軍攻取廣漢、巴郡。 吳用施反間計,魏延與黃權決裂。 |
| 保義三年(223)正月 | 魏延往陰平招聚舊部,其後到天水投附劉封。黃權向秦軍投降。 |
| 保義三年(223)二月 | 吳用率軍東返,宋、秦平分西川,宋割南中地予南蠻。 |
| ? | 龐統率軍圍攻襄陽、樊城。 |
| 保義三年(223)五月 | 凌振捨身轟破樊城。
曹魏發兵攻兗州,盧俊義奪取膠東。 曹魏軍攻河南,圍洛陽,毀宋軍火藥庫。馬超率軍入河南擊退曹魏軍,司馬懿施計離間宋江與盧俊義。 |
| 保義三年(223)六月 | 曹魏軍攻陷濮陽,佔領兗州多處地方;後又撤軍,讓盧俊義收復濮陽和兗州各處。 |
| ? | 龐統攻取襄陽。
宋江分全國為十六州,以分散諸王勢力。 |
| 保義四年(224)正月 | 公孫勝遇左慈,得其指點,私自離開洛陽,其後拜左慈為師。 |
| 保義四年(224)二月 | 董平在青州擄劫關鳳,燕青射瞎董平左眼,救出關鳳。
董平寇掠青州,攻臨淄,殺蔡福,被盧俊義、樊瑞擊退,董平逃奔洛陽。盧俊義遣關索、關鳳出走。 宋江誅殺董平,派楊雄至山東盧俊義麾下為奸細。燕青勸盧俊義退隱,盧俊義不聽。 |
| 保義四年(224)三月 | 燕青私自退隱。 |
| 保義四年(224)四月 | 陶宗旺奉命修整梁山泊。
宋江等到梁山泊祭天,樊瑞密謀兵變事敗。盧俊義被擒,被楊雄縊殺。關索、關鳳殺楊雄。其後樊瑞遇左慈,得其點化。 龐統私自離開洛陽。 宋軍攻取合肥。宋江封柴進為廣王,李俊為寧王,吳用為韓公,林沖為魯公。 |
| 保義四年(224)六月 | 柴進放棄王號,自號「威南大將軍」,與士燮聯合抗拒宋廷。 |
| ? | 林沖奉命征討交州,在嶺南與柴進約和。
吳用毒殺林沖,奪其軍權。武松憤而離軍,被砍斷左手。吳用欲害彭羕,魯智深救武松、彭羕。燕青等投附魯智深。吳用撤軍北返。 馬雲騄帶宋安寧私離洛陽,到西涼投奔馬超。 |
| 爰平元年(225)正月 | 宋江率軍征討河北,攻取河內。秦亦發兵攻河東、并州。
張順在孟津戰死,被追封為蔡公。 |
| 爰平元年(225)二月 | 宋軍攻取野王、射犬、山陽、武德、獲嘉、修武。 |
| 爰平元年(225)三月 | 宋軍攻取汲縣、黎陽、蕩陰,圍困鄴城。 |
| 爰平元年(225)五月 | 宋軍以漳水灌鄴城,曹丕遣使遞降書。
秦軍攻取河東。 |
| 爰平元年(225)六月 | 曹丕詐降,引爆火藥與宋江、戴宗同歸於盡。宋軍攻陷鄴城,吳用下令屠城。
曹睿繼為魏皇帝,改元青龍。 吳用任監國,率軍南撤。安道全留鄴城,在曹魏軍攻陷鄴城時為樊瑞所救,遇華佗徒弟樊阿,自此二人結伴遊方行醫。 姜維施計離間秦、宋。 |
| 爰平元年(225)七月 | 馬超在長安立宋安寧為宋皇帝,改元振和。
秦、宋軍火拼,秦軍攻取潼關。吳用在弘農聯結施恩、李忠倒戈,殺馬超,奪取長安。 馬雲騄帶宋安寧出逃,墮黃河,為張順顯靈所救,遇公孫勝,得其指點退隱。 馬岱重奪長安,繼稱秦王。 |
| 爰平元年(225)八月 | 吳用在洛陽立宋安平為宋皇帝,改元爰平。吳用任丞相。 |
| 爰平元年(225)十月 | 曹魏軍攻山東。 |
| 爰平元年(225)十二月 | 曹魏軍奪取膠州、萊州。
曹魏軍、秦軍聯合攻河南。 |
| 爰平二年(226)正月 | 柴進、士燮自請向宋廷派援軍以換取割地,被吳用拒絕。 |
| ? | 司馬懿率軍由山東突入河南,連陷陳縣、許都、陽翟等地。
魏、秦聯軍在潁水大敗吳用。雷橫不滿吳用拋棄士卒,憤而離軍,到揚州投奔李俊。 |
| 爰平二年(226)五月 | 宋遷都江陵。秦軍攻取洛陽。 |
| ? | 吳用勒令各地聯軍征討交州。 |
| 爰平二年(226)八月 | 朱仝率軍撤離青州,退守徐州,並與揚州李俊聯盟抗拒宋廷。張橫率水軍投附朱仝。 |
| ? | 曹魏軍攻取南陽、樊城、隨縣,奪取中原大部分地區。
士燮發兵攻湘州。秦軍攻漢中。李嚴在西川起兵反宋,黃權等響應。 吳用許以割西川地,向孟獲借南蠻軍北上抵抗曹魏。魯智深等勸服孟獲退兵。吳用在臨江被西川軍追捕,墮崖身亡。 |
| 爰平三年(227)四月 | 曹魏軍奪取兗州、青州、豫州,迫近江陵。 |
| 爰平三年(227)五月 | 宋安平投降曹魏,後受封為濟南王。各將領分投李俊、柴進,交州取得長江以南諸郡。 |
| 青龍四年(228) | 馬雲騄卒,宋安寧化名馬寧流浪,遇司馬師,被收為義子,更名司馬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