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別傳》為當代大陸作家王中文所著,主要是對《水滸傳》中梁山軍征遼故事的改編,此外還加插了方臘起義、梁山軍戰金、梁山餘眾及後人重新起義等故事。全書分為五部,第一部(《方臘反》,亦稱《方臘反宋血戰記》)講述花石綱為害東南百姓,明教教主方臘率眾起義,迅速取得勝利。但在攻陷杭州後,方臘貪圖逸樂,不思進取,坐失渡江北伐良機。童貫奉詔南下鎮壓,聖公軍節節敗退,最終兵敗。但兵敗後部分聖公軍領袖及其後人繼續參加起義,例如方三虎、方反宋加入鍾相起義,呂將、方春、上官憶母加入太行山抗金行列,顯示反抗浪潮沒有完全撲滅。
此書的第二、三、四部(《忠義夢》、《將軍舞》、《英雄淚》)講述梁山軍受招安後征遼/戰金的過程(其間加插了多個旁枝故事)。梁山軍的征遼/戰金戰事可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梁山軍在北進途中首先與高齊領導的太行山義軍盟誓,以保障其後方安全;接著在雍奴澤西之役大勝遼軍,迅即攻取灜州、莫州、涿州等地。但梁山軍受制於監軍童貫,宋江更被削除軍權。呂方等奉命到汴京探聽政情,先後迫使趙佶和童貫恢復宋江軍權並答應支援梁山軍糧草。
此後戰事進入第二階段。在此階段,梁山軍勢如破竹,大破東、西兩路遼軍,攻取薊州、幽州等地。雖然梁山軍收復燕雲十六州之一半,但宋廷對於是否繼續征遼以及如何面對新崛起的金國,顯得畏首畏尾,於是盧俊義帶領梁山「訪京團」進京陳情。這個「訪京團」雖然與當朝奸臣作對(例如揭露蔡京、高俅等人的惡行),但正當汴京發生姚平仲、陳希真等人發動的兵變時,「訪京團」支持趙佶平定兵變,因而取得趙佶的信任,並使趙佶毅然決定與遼、金一戰。
此後戰事進入第三階段。在此階段,梁山軍首先擊敗意欲南侵的金軍,接著收復燕雲十六州其餘的一半,並擊敗宋軍中與梁山軍或其盟友為敵的勢力,包括駐守探日峰的楊可世、率軍征太行山的高俅和在獲鹿城負隅頑抗的王進。完成征遼/戰金大業後,梁山軍班師回朝。此後梁山軍兄弟分散,宋江、盧俊義終被蔡京、高俅毒死,顯示宋廷腐敗透頂,病入膏肓。不數年間,金軍大舉南侵,北宋傾覆,梁山中人多有奮起抗金,其中有些人更壯烈殉國。
此書的第五部(《少水滸》)講述梁山餘眾及後人重新起義的故事。起義軍最初分為光華山(以李佑、燕青為首)、東平府(以張榮為首)、震雷澤(以王定六、何玄通為首)、梁山(以蒲盧虎、宋安國為首)、太平崮(以石慶、鄧威娘為首)等數支,後來各支會師梁山,重舉梁山義旗。全書以聖公軍後人方春、上官憶母和梁山軍後人樂龍文、樂龍華投附梁山而結束,顯示諸路義軍點燃的反抗之火生生不息,且形成百川匯流之勢。
《水滸別傳》雖稱「別傳」,但其氣勢並不遜於「正傳」,單就字數、回數而言,已雄踞「水滸家族」的榜首。在人物方面,此書除了加強梁山原有一百零八名頭領的形象外,還塑造了多支義軍領袖(包括梁山宋江、聖公軍方臘、太行山高齊、淮南小宋江、山東張仙、太湖許長恩、湖南鍾相,以至遼國耶律大車等)的正面形象。事實上,此書的第一部(「方臘反」)是首部從正面描寫方臘起義的小說,極力描寫聖公軍領袖面對失敗時表現出的悲壯。此外,此書還描寫了部分參與鎮壓的官軍將領的悲慘下場,最鮮明的事例包括:二百多名宋廷將官在睦州衙門被童古弟引倒的巨石壓死;多名參與鎮壓方臘或小宋江的將領(如姚平仲、張雄暉、張武越等)在汴京發動兵變被鎮壓;有份參與鎮壓方臘的楊可世因與梁山軍作對而被殺等。作者這樣寫,應是為義軍出一口惡氣。
在對宋江的評價方面,此書雖然對受招安持否定態度,但沒有醜化宋江。相反,此書描寫宋江敢於與監察梁山軍的官吏作對,支持太行山對抗官軍,多次親自混入敵方陣營刺探軍情,甚至曾上陣與金軍戰鬥,一改宋江傳統的「文弱愚忠」形象。在對「忠義」的詮釋方面,《水滸全傳》把征遼和討逆作為梁山軍「忠義」的表現,此書從某角度看也繼承了此一定位。首先,此書以征遼/戰金作為主要內容。其次,此書雖然沒有講述梁山軍征討方臘或其他義軍,但以盧俊義為首的梁山「訪京團」曾參與平定姚平仲兵變,其實也是一種「討逆」行動,只不過梁山人馬並非出於傳統的忠君思想,而是由於認為庸君趙佶較野心家姚平仲更值得支持,所以選擇參與「討逆」。
《水滸別傳》也是首部具有「反蕩寇」元素的小說。此書包含多名與《蕩寇志》中雷將/散仙對應的人物,大多被塑造成反面人物。跟《蕩寇志》不同,這些雷將/散仙在此書中都大大降低了品格或能力,大多落得悲慘的下場(張叔夜及其二子、欒廷玉、聞達、李成除外)。最突出的例子是王進。王進在《蕩寇志》中曾「佔領道德高地」,罵暈林沖,但在此書中卻成了一個不惜違抗朝命與梁山軍作對到底的老頑固,被林沖擊敗後仍要跑到大名府討援兵,最終被梁世傑判處充軍,踏上他所鄙視的林沖的老路。作者這樣寫,顯然是要翻《蕩寇志》的案。
此書作為當代創作的小說,自然包含一些現代意識。此書一反《水滸傳》仇視婦女和漠視愛情的意識,著力描寫了一大批正面婦女角色,既有英勇的義軍女將,也有賢德的貴婦名媛,還有聰慧的民間婦女,其中多名婦女更主動爭取愛情(如馬英哥、耶律羞花、金盤雲、蔡仙娥、完顏忽蘭兒等)。潘金蕙的例子最能反映此書的「現代性」。潘金蕙是潘金蓮的胞妹,在患難中與武松相遇並愛上武松。武松這頭「頑石」在其「點化」下,不僅消解了當年與潘金蓮的仇怨,更被其愛意打動,在征遼/戰金結束後還俗與之成親。現當代評論家(尤其是受歐陽予倩所創劇作《潘金蓮》影響的評論家)多有對潘金蓮表示同情,或甚至要為其翻案,此書對潘金蕙的描寫可以看成對此一現代思潮的反映。
對於敵方陣營(包括宋、遼、金的官府朝廷),此書也塑造了一些正面形象,既包括歸附義軍陣營的人物(例如蔡京的孫女蔡仙娥,遼軍降將李恢復、兀顏赤等,金軍將領蒲盧虎、石慶等),也包括某些沒有歸附義軍的人物(例如高俅的女兒和女婿高桂秀和呼延珏、遼國皇族蕭文妃、耶律余都姑等)。即使是梁山軍的死敵完顏兀朮,在此書中也沒有被描寫成大奸大惡,而是表現出惜才和重情的豪傑,例如在李逵和林沖抗金殉國後,完顏兀朮惋惜二人之才,予以厚葬;當李立追捕完顏兀朮至怒蛇山被擒後,完顏兀朮以曾在五龍山與李立相識而不忍殺害。就算是大奸大惡者如童貫、高俅之流,死後也有一些梁山人物(童嬌秀、高桂榮)為他們弔祭,以報答養育之恩。此書這樣處理敵我陣營之間的關係,無疑是對傳統(尤其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非黑即白觀念的突破,應算是一種進步。
下表總結聖公軍領袖的重要事蹟。
| 聖公軍領袖 | 重要事蹟 |
|---|---|
| 「聖公/養由基/永樂皇帝」方臘 | 明教教主,被拘至睦州,被救出後在幫源洞領導起義,自立為永樂皇帝;其後在幫源洞為韓世忠手下所擒,在汴京被處決 |
| 汪公老佛 | 到睦州營救方臘,後在幫源洞參加起義,成為聖公軍軍師,後又成為國師;其後在門嶺為宋軍所殺 |
| 方七佛 | 在幫源洞參加起義,成為聖公軍大元帥;其後在嚴家溪灘力戰宋軍,逃至鳳凰山時力盡而亡 |
| 童古兄 | 在惠濟河領導押運花石崗民伕起義失敗,投奔呂師囊,後在幫源洞參加起義,成為聖公軍副大元帥;在睦州失陷時自刎死 |
| 穆彪 | 明教錢塘縣教首,成為聖公軍東方元帥,在幫源洞以東領導起義 |
| 石生 | 明教歙縣教首,成為聖公軍西方元帥,在幫源洞以西領導起義;其後與宋軍作戰陣亡 |
| 呂師囊 | 收留童古兄、童古弟,並到睦州營救方臘,後成為聖公軍南方元帥,在幫源洞以南領導起義;其後在斷頭山為宋軍所俘,絕食死 |
| 陸行兒 | 明教歸安縣教首,成為聖公軍北方元帥,在幫源洞以北領導起義;其後與宋軍作戰陣亡 |
| 「大勇至聰忠烈武聖日月公主」方百花(又名方吉兒) | 被方有常誘至杭州獻給趙霆,出逃後在孤柳莊加入明教,後在幫源洞參加起義,成為聖公軍女兵元帥;其後在杭州為萬素梅射殺 |
| 「永樂皇后」邵仙英 | 在幫源洞參加起義,成為聖公軍女兵副元帥,後被封為皇后;其後在梳妝峽被宋軍包圍,自殺 |
| 劉若仙 | 明教華亭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成為聖公軍女兵軍師;其後在梳妝峽被宋軍包圍,自刎死 |
| 方肥 | 明教青溪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後成為永樂國左丞相;其後在幫源洞為韓世忠手下所擒,在汴京被處決 |
| 童古弟 | 因牽涉童古兄案件被迫流亡,投奔呂師囊,後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睦州衙門引倒重石,與宋廷二百多將官同歸於盡 |
| 范文虎 | 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後成為永樂國右丞相;其後叛投宋軍,在參加嚴家溪灘戰役後裝瘋被逐,後在金陵被人謀殺 |
| 葉金豹 | 明教壽昌縣教首,在幫源洞以東參加起義;其後在斷頭山與宋軍作戰陣亡 |
| 俞千里 | 明教山陰縣教首,在幫源洞以西參加起義 |
| 鄧天雄 | 明教蘭溪縣教首,在幫源洞以南參加起義 |
| 海裡豹 | 明教嘉興縣教首,在幫源洞以北參加起義 |
| 萬素英 | 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杭州附近被宋軍包圍,跳崖自盡 |
| 萬素霞 | 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杭州附近被宋軍包圍,跳崖自盡 |
| 「萬言婆/萬美人」萬素梅 | 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反叛聖公軍,在望春山為邵仙英、火瑤娘所殺 |
| 沈武(又名沈五) | 明教分水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 |
| 張開 | 明教遂安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在幫源洞失陷時投火自盡 |
| 徐公祖 | 明教新昌縣教首,在幫源洞以東參加起義 |
| 李公望 | 在幫源洞以西參加起義 |
| 梁拜明 | 明教永康縣教首,在幫源洞以南參加起義 |
| 管仲孫 | 明教富陽縣教首,在幫源洞以北參加起義 |
| 方熊(世熊) | 方有常兒子,不滿方有常背叛明教,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在幫源洞失陷時自殺 |
| 鄭魔君 | 明教桐廬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與宋軍作戰陣亡 |
| 楊八 | 在幫源洞殺方有常全家,並參加起義;在方臘敗亡後匿居汴京,其後到陝西參加抗金 |
| 焦成 | 明教遂昌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宣州與宋軍作戰陣亡 |
| 方十停 | 明教縉雲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睦州與丘順激戰同歸於盡 |
| 馬升官 | 明教建德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歙州與宋軍作戰陣亡 |
| 瞿式勇 | 明教松陽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歙州與宋軍作戰陣亡 |
| 聞人傑 | 明教仁和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杭州附近為宋軍所殺 |
| 牛大力 | 明教蕭山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杭州附近為宋軍所殺 |
| 葉九姑 | 明教新城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斷頭山與宋軍作戰陣亡 |
| 王得勝 | 明教義烏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秀州附近為宋軍所殺 |
| 歐陽元斌 | 明教夥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秀州附近為宋軍所殺 |
| 劉鐵塔 | 明教武義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秀州附近為楊惟忠所殺 |
| 邱如龍 | 明教臨安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秀州附近被宋軍亂箭射死 |
| 石明道 | 明教餘杭縣教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其後在秀州附近被宋軍包圍,自刎死 |
| 方三虎(又名方虎) | 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在方臘兵敗後投奔鍾相,其後參加鍾相起義 |
| 「永樂太子」方毫 | 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後被封為永樂太子;其後在杭州附近與陽城大漢激戰同歸於盡 |
| 方反宋(又名方弱) | 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在方臘兵敗後投奔鍾相,其後參加鍾相起義 |
| 呂將 | 聖公軍攻陷富陽縣後投奔聖公軍;在方臘敗亡後隱匿於汴京,後投奔望仙山,其後又重新參加起義(參見「少水滸頭領重要事蹟」) |
| 陳箍桶 | 聖公軍攻陷富陽縣後投奔聖公軍;其後在幫源洞為韓世忠手下所擒,在汴京被處決 |
| 方六哥 | 明教龍泉縣教首,後成為聖公軍將領;在杭州與孫時升激戰,傷重而亡 |
| 澹台宗顯 | 明教崇德縣教首,在幫源洞以北領導起義 |
| 白凱 | 聖公軍將領,在幫源洞為宋軍所殺 |
| 王成英(又名方成英) | 原為杭州軍官,聖公軍攻杭州時兵變接應聖公軍;幫源洞失陷後出逃,其後隱居幫源洞 |
| 高行虎 | 原為杭州軍官,聖公軍攻杭州時兵變接應聖公軍;幫源洞失陷時死難 |
| 李向禹 | 原為杭州軍官,聖公軍攻杭州時兵變接應聖公軍;幫源洞失陷時死難 |
| 宗起鳳 | 原為杭州軍官,聖公軍攻杭州時兵變接應聖公軍;幫源洞失陷時死難 |
下表總結梁山忠義堂頭領(指原有一百零八名頭領)的重要事蹟。
| 忠義堂頭領 | 重要事蹟 |
|---|---|
| 「呼保義/及時雨」宋江 | 梁山起義期間親自潛入滄州指揮破城策略,後帶領梁山接受招安,並率軍征遼/戰金,其間與太行軍結盟,並親自潛入五龍山刺探軍情;戰後獲授官職,其後在汴京被蔡京、高俅毒死 |
| 「玉麒麟」盧俊義 | 征遼/戰金期間率軍攻取莫州、文安縣,後代表梁山到汴京與宋廷交涉,在汴京統率梁山人馬助宋廷平定兵變,殺張雄暉;征遼/戰金後獲授官職,其後在汴京被蔡京、高俅毒死 |
| 「智多星」吳用 | 受招安後在陳橋驛定計釋放王瑞龍;征遼/戰金期間在雍奴澤西佈陣大破遼軍,又在軒轅谷識破哈迷蚩詐降計,計破金軍;戰後獲授官職 |
| 「入雲龍」公孫勝 | 征遼/戰金期間率軍攻取薊州,擒放耶律答里泊,又率軍支援太行軍擊敗徐槐,協擒哈飛龍,製造飛雷車,在軒轅谷圍困金軍;戰後返回二仙山修道 |
| 「大刀」關勝 | 征遼/戰金期間率軍在豬龍河附近擊破遼軍前鋒,殺耶律撒剌,攻取瀛州,後又率軍攻取或收降檀州、媯州、順州、蔚州及雲州轄下各州,擒兀顏光;戰後獲授官職 |
| 「豹子頭」林沖 | 梁山起義期間任滄州守將;征遼/戰金期間混入涿州金府,結識耶律羞花,成為遼國郡馬,參與重奪涿州,並帶軍攻陷幽州外城;戰後在幽州擔任官職,幽州失陷後被金軍包圍,自刎死 |
| 「霹靂火」秦明 | 梁山起義期間與花榮率軍助鹽山抵抗宋軍,並在鳳岡擊敗宋軍;征遼/戰金期間在雍奴澤西收降跖跋忠義;戰後獲授官職 |
| 「雙鞭」呼延灼 | 征遼/戰金期間率軍攻取盧龍,令薊州以東十城望風而降;戰後獲授官職 |
| 「小李廣」花榮 | 梁山起義期間與秦明率軍助鹽山抵抗宋軍,並在鳳岡擊敗宋軍;征遼/戰金期間協助高齊擒呂廣等,又在百花山射傷耶律延禧,收降蕭元妃,後在溫家峪病倒,被救回幽州;戰後獲授官職,宋江死後在汴京宋江墓前自縊 |
| 「小旋風」柴進 | 征遼/戰金期間代表梁山軍到太行山與高齊約和,後成為宋廷駙馬,助宋廷平定兵變,擒姚平仲,其後在青石川水阻金軍;戰後獲授官職,北宋亡後參加抗金,在淮陽戰死 |
| 「撲天雕」李應 | 征遼/戰金期間在白溝河附近收降耶律宗雲、耶律宗雨,又在幽州殺召忻;戰後獲授官職 |
| 「美髯公」朱仝 | 征遼/戰金期間在馬蘭峪結識馬英哥,與馬英哥合謀擒蕭太真並除滅馬俊;戰後到馬蘭峪隱居,金軍入侵後逃往遼東 |
| 「花和尚」魯智深 | 征遼/戰金期間在雲霞嶺擒耶律得重,又在曹家壩殺惡霸曹子秀;戰後在六合縣自設智深小寺,後曾參加抗金 |
| 「行者」武松 | 征遼/戰金期間在大名府殺惡霸巴猙獰,擒陳玄忠,並火燒玉虛宮,搗破桃源洞,結識潘金蕙;戰後還俗娶潘金蕙,其後流浪江湖 |
| 「雙槍將」董平 | 征遼/戰金期間在攻涿州西門時力挺千斤閘,又在幽州擊退楊可世所率宋軍,攻破真家莊;戰後獲授官職,其後隨張浚抗金,建立功勳 |
| 「沒羽箭」張清 | 征遼/戰金期間在涿州附近擒放耶律宗雲、耶律宗雨,又在黑煞嶺連打多名官軍、鄉軍將領,殺祝永清,在葫蘆峪連打多名金軍將領;戰後獲授官職,其後隨宗澤、岳飛抗金,岳飛被害後在杭州自殺 |
| 「青面獸」楊志 | 梁山起義期間助鹽山、清真山、冷艷山強人重奪山寨;征遼/戰金期間與索超率軍堅守文安縣,後又隨關勝攻取蔚州等地;戰後在薊州擔任官職,其後為金軍所擒,不屈而死 |
| 「金槍手」徐寧 | 征遼/戰金期間在汴京統領禁軍與叛軍作戰,連殺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後在軒轅谷率鉤鐮槍手擊破金國拐子馬軍,其後又隨關勝攻取蔚州等地;戰後獲授官職 |
| 「急先鋒」索超 | 征遼/戰金期間與楊志率軍堅守文安縣,後又在汴京統領禁軍與叛軍作戰;戰後獲授官職 |
| 「神行太保」戴宗 | 征遼/戰金期間赴汴京探聽消息,助童嬌秀殺童思武、童貰,其後又在汴京探知忠義社兵變消息;戰後復為民 |
| 「赤髮鬼」劉唐 | 征遼/戰金期間護送宋不臣逃奔太湖,參加太湖起義,殺扶廣力;戰後復為民 |
| 「黑旋風」李逵 | 征遼/戰金期間在涿州殺蓋天錫,後在紅花谷結識卞勇,上天臺山殺德瑞,又上怒蛇山殺人參仙,擒完顏兀朮;戰後獲授官職,其後參加抗金,戰死 |
| 「九紋龍」史進 | 征遼/戰金期間在黑煞嶺與高齊交手,結識高秀娘;戰後返華陰縣隱居,金軍入侵陝西時起義稱帝,其後戰死 |
| 「沒遮攔」穆弘 | 征遼/戰金期間在黑煞嶺殺王伯倫,在白鶴山結識劉才娘,獲劉雲錫贈送《燕雲十六州詳圖》和《飛雷車製造法》;戰後到太行山隱居,其後參加太行山義軍,在抗金戰爭中戰死 |
| 「插翅虎」雷橫 | 征遼/戰金期間在薊州力擒耶律白乳虎;戰後復為民 |
| 「混江龍」李俊 | 征遼/戰金期間混入黑風島,與潘玲瓏、耶律大車合謀奪取黑風島並擒耶律宏;戰後在白洋淀隱居,其後參加抗金,戰死 |
| 「立地太歲」阮小二 | 征遼/戰金期間在太湖助許長恩起義,殺靳其仁;戰後返回石碣村居住,其後被荀大戶毒死 |
| 「船火兒」張橫 | 征遼/戰金期間率水軍攻入幽州內城,又在五龍池殺鱷魚;戰後復為民 |
| 「短命二郎」阮小五 | 征遼/戰金期間在青石川力擒烏魯來;戰後返回石碣村居住,其後被荀大戶毒死 |
| 「浪裡白條」張順 | 征遼/戰金期間在白溝河鑿船戲弄黃金龍,又率水軍攻入幽州內城;戰後復為民 |
| 「活閻羅」阮小七 | 征遼/戰金期間留守白洋淀,率軍攻破棋子島,處決米法元、喬寡婦,後又擒黃怒蛟;戰後返回石碣村居住,其後重新參加起義(參見「少水滸頭領重要事蹟」) |
| 「病關索」楊雄 | 征遼/戰金期間混入薊州策動蕭常阿、耶律煥起義,刺殺耶律鐸真;戰後獲授官職 |
| 「拼命三郎」石秀 | 征遼/戰金期間混入薊州策動廣博起義,後又到大定府探聽遼國政情,在臨潢府皇宮盜取龍衣;戰後復為民 |
| 「兩頭蛇」解珍 | 征遼/戰金期間在真家莊協擒趙良嗣後被擒,後被救出;戰後復為民 |
| 「雙尾蠍」解寶 | 征遼/戰金期間在真家莊協擒趙良嗣,後到人參峽取得明參以醫治盧俊義;戰後復為民 |
| 「浪子」燕青 | 征遼/戰金期間混入涿州金府,結識金盤雲,參與重奪涿州,後又在汴京殺唐猛、雲天彪;戰後隱居赤龍岡,參與刺殺完顏斡離不行動,其後重新參加起義(參見「少水滸頭領重要事蹟」) |
| 「神機軍師」朱武 | 征遼/戰金期間將陳玄忠從大名府押解至汴京,後又代表梁山軍上探日峰與楊可世等論戰;戰後復為民 |
| 「鎮三山」黃信 | 征遼/戰金期間在莫州協擒李榮,在幽州擒禿髮生光、禿髮仙姿;戰後獲授官職 |
| 「病尉遲」孫立 | 梁山起義期間在鳳岡與龐毅決戰;征遼/戰金期間在莫州協擒李榮;戰後獲授官職 |
| 「醜郡馬」宣贊 | 征遼/戰金期間隨關勝攻取蔚州等地;戰後獲授官職 |
| 「井木犴」郝思文 | 征遼/戰金期間隨關勝攻取蔚州等地;戰後獲授官職 |
| 「百勝將」韓滔 | 征遼/戰金期間在薊州東城頭接應顧全叛軍,攻陷薊州,後隨呼延灼攻取盧龍等地,又隨關勝攻取蔚州等地;戰後獲授官職 |
| 「天目將」彭玘 | 征遼/戰金期間在薊州東城頭接應顧全叛軍,攻陷薊州,後隨呼延灼攻取盧龍等地,又隨關勝攻取蔚州等地;戰後獲授官職 |
| 「聖水將」單廷珪 | 征遼/戰金期間隨關勝攻取檀州等地,後再隨關勝攻取蔚州等地;戰後獲授官職 |
| 「神火將」魏定國 | 征遼/戰金期間隨關勝攻取檀州等地,後再隨關勝攻取蔚州等地;戰後獲授官職 |
| 「聖手書生」蕭讓 | 征征遼/戰金期間被留在童貫府任門館先生,替梁山軍探聽消息,結識童嬌秀,並殺童思武;戰後復為民,汴京失陷後隱居啼鶯嶺,其後南逃 |
| 「鐵面孔目」裴宣 | 征遼/戰金期間在真家莊協擒趙良嗣,又在穹廬嶺率軍阻截兀顏赤,迫使兀顏赤投降;戰後復為民,後劫奪金軍金銀,在太平崮居住,其後重新參加起義(參見「少水滸頭領重要事蹟」) |
| 「摩雲金翅」歐鵬 | 征遼/戰金期間追捕欒廷玉,在二仙山被明珠、明珍戲弄;戰後在幽州擔任官職,金軍攻陷幽州時戰死 |
| 「火眼狻猊」鄧飛 | 征遼/戰金期間追捕欒廷玉,在二仙山被明珠、明珍戲弄;戰後在幽州擔任官職,金軍攻陷幽州時戰死 |
| 「錦毛虎」燕順 | 征遼/戰金期間在汴京協助炸毀絳霄樓;戰後獲授官職 |
| 「錦豹子」楊林 | 梁山起義期間在鳳岡救周通,其後參與征遼/戰金;戰後復為民 |
| 「轟天雷」凌振 | 征遼/戰金期間混入龍頭寨炸死龍賽花,奪取龍頭寨,後在涿州燃放地雷炮,瓦解遼軍軍心,又在汴京炸毀絳霄樓,協助平定兵變;戰後任職火藥局,金軍攻陷汴京時自盡 |
| 「神算子」蔣敬 | 征遼/戰金期間在五龍山假扮富商結交完顏兀朮,刺探軍情,並擒捉徐和;戰後復為民,其後參加抗金,失敗後在一海島隱居 |
| 「小溫侯」呂方 | 小時與上官榮相依為命,其後失散;征遼/戰金期間到汴京探聽消息,重遇上官榮,與李師師等合謀殺童貰,並迫趙佶下詔恢復宋江軍權;戰後在黃山隱居 |
| 「賽仁貴」郭盛 | 自小與母親大秦女失散;征遼/戰金期間混入涿州金府,殺天山勇,救耶律答里泊,參與重奪涿州,其後在汴京與大秦女相認;戰後在汴京擔任官職,北宋亡後逃往江南 |
| 「神醫」安道全 | 征遼/抗金期間治癒多名受傷頭領,又在汴京治癒劉銀珠,後娶劉銀珠為妻;戰後在汴京任醫官,北宋亡後隱居廬山 |
| 「紫髯伯」皇甫端 | 梁山起義期間繪畫《一百零八駿圖》;征遼/抗金期間在汴京假意與唐猛結交,探聽忠義社消息,後又協助炸毀絳霄樓,並到怒蛇山搗毀人參仙巢穴;戰後獲授官職 |
| 「矮腳虎」王英 | 征遼/戰金期間到怒蛇山搗毀人參仙巢穴;戰後在山東海嵎隱居,其後參加抗金,戰死 |
| 「一丈青」扈三娘 | 征遼/抗金期間在白溝河大營平定葛千嬌、郭藥師叛亂,其後在黃河南岸擒陳麗卿,在軒轅頂力擒粘沒喝;戰後在山東海嵎隱居,其後參加抗金,戰死 |
| 「混世魔王」樊瑞 | 征遼/抗金期間在富家莊誘殺富吉和龐氏;戰後復為民 |
| 「毛頭星」孔明 | 征遼/抗金期間到人參峽和怒蛇山搗毀人參娘子和人參仙巢穴;戰後復為民 |
| 「獨火星」孔亮 | 征遼/抗金期間在涿州救濟王媒婆,結識荷花,後又到人參峽和怒蛇山搗毀人參娘子和人參仙巢穴;戰後在汴京擔任官職,其後遷往外地 |
| 「八臂哪吒」項充 | 參與征遼/戰金;戰後流浪江湖,曾一度投奔太行山起義軍 |
| 「飛天大聖」李袞 | 參與征遼/戰金;戰後流浪江湖,曾一度投奔太行山起義軍 |
| 「玉臂匠」金大堅 | 征遼/抗金期間在蘇州計擒劉衙內,救出許小郎;戰後獲授官職 |
| 「鐵笛仙」馬麟 | 征遼/戰金期間在汴京協助炸毀絳霄樓;戰後復為民,北宋亡後混入金軍多年,救護鄧威娘、徐知勇等,最終刺殺完顏亮 |
| 「出洞蛟」童威 | 征遼/抗金期間隨李俊混入黑風島完成奪島和擒耶律宏任務;戰後復為民 |
| 「翻江蜃」童猛 | 征遼/抗金期間隨李俊混入黑風島完成奪島和擒耶律宏任務;戰後復為民 |
| 「玉旛竿」孟康 | 征遼/抗金期間在太湖用計炸死惡霸竇海仁,又在建康府戲弄唐猛;戰後復為民 |
| 「通臂猿」侯健 | 征遼/抗金期間在建康府救王勝仙,戲弄唐猛;戰後復為民 |
| 「跳澗虎」陳達 | 征遼/戰金期間隨穆弘率領先鋒軍,在黑煞嶺與太行軍接觸;戰後復為民 |
| 「白花蛇」楊春 | 征遼/戰金期間隨穆弘率領先鋒軍,在黑煞嶺與太行軍接觸;戰後復為民 |
| 「白面郎君」鄭天壽 | 征遼/抗金期間隨溫玉到溫家峪救花榮;戰後復為民 |
| 「九尾龜」陶宗旺 | 征遼/戰金期間在穹廬嶺率軍阻截兀顏赤,迫使兀顏赤投降;戰後復為民 |
| 「鐵扇子」宋清 | 梁山起義期間帶兵到福山莊擒魯紹和、風會;征遼/戰金期間在白溝河大營假扮宋江,計賺葛千嬌、郭藥師;戰後復為民 |
| 「鐵叫子」樂和 | 征遼/戰金期間赴汴京探聽消息,助童嬌秀殺童思武、童貰,其後又在汴京探知忠義社兵變消息;戰後隱居嵩山,其後協助籌備起義(參見「少水滸其他人物重要事蹟」) |
| 「花項虎」龔旺 | 征遼/戰金期間在黑煞嶺協擒顏樹德、劉麒、任森;戰後復為民 |
| 「中箭虎」丁得孫 | 征遼/戰金期間在黑煞嶺協擒劉廣、欒廷芳、任森;戰後復為民 |
| 「小遮攔」穆春 | 征遼/戰金期間隨穆弘率領先鋒軍,在黑煞嶺與王伯倫交戰;戰後復為民 |
| 「操刀鬼」曹正 | 梁山起義期間在滄州助宋江聯絡李小二,探聽機密,其後參與征遼/戰金;戰後復為民 |
| 「雲裏金剛」宋萬 | 征遼/戰金期間在獲鹿城被陳麗卿射傷,為軍士救下;戰後復為民 |
| 「摸著天」杜遷 | 征遼/戰金期間在獲鹿城被徐青娘砍傷,為花榮所救;戰後復為民 |
| 「病大蟲」薛永 | 征遼/戰金期間隨穆弘率領先鋒軍,在黑煞嶺與王伯倫交戰;戰後復為民 |
| 「金眼彪」施恩 | 征遼/戰金期間在大名府大鬧公堂,並將陳玄忠從大名府押解至汴京;戰後復為民 |
| 「小霸王」周通 | 梁山起義期間在鳳岡被龐毅射中左腮,後被安道全治癒,其後參與征遼/戰金;戰後復為民 |
| 「鬼臉兒」杜興 | 梁山起義期間在滄州騙取許貫忠信任,誘許貫忠到郎家道口並殺之,其後參與征遼/戰金;戰後復為民 |
| 「出林龍」鄒淵 | 征遼/戰金期間到人參峽和怒蛇山搗毀人參娘子和人參仙巢穴;戰後復為民 |
| 「獨角龍」鄒潤 | 征遼/戰金期間到人參峽和怒蛇山搗毀人參娘子和人參仙巢穴;戰後復為民 |
| 「旱地忽律」朱貴 | 征遼/戰金期間到江南聯絡聖公軍,揭露范文虎陰謀,在捫星崖結識石姑,其後到怒蛇山搗毀人參仙巢穴;戰後復為民,後劫奪金軍金銀,在太平崮居住,其後重新參加起義(參見「少水滸頭領重要事蹟」) |
| 「笑面虎」朱富 | 征遼/戰金期間在五龍山假意投靠真大義,刺探機密,在真家莊計賺趙良嗣後被擒,後被救出;戰後復為民 |
| 「鐵臂膊」蔡福 | 征遼/戰金期間在軒轅谷率麻扎刀隊擊破金國拐子馬;戰後獲授官職 |
| 「一枝花」蔡慶 | 征遼/戰金期間在軒轅谷率麻扎刀隊擊破金國拐子馬;戰後獲授官職 |
| 「催命判官」李立 | 征遼/戰金期間追捕完顏兀朮時在怒蛇山被擒,毒死筍冠仙,後被救出;戰後復為民 |
| 「青眼虎」李雲 | 征遼/戰金期間在軒轅谷附近擒哈迷蚩,救吳鳳娘等;戰後復為民 |
| 「石將軍」石勇 | 征遼/戰金期間到人參峽和怒蛇山搗毀人參娘子和人參仙巢穴;戰後復為民 |
| 「小尉遲」孫新 | 征遼/戰金期間在軒轅頂作戰被粘沒喝擊折右臂,後被安道全治癒;戰後復為民 |
| 「母大蟲」顧大嫂 | 征遼/戰金期間在汴京痛打高世德,以懲戒其調戲呂淑娘,其後又在富家莊助金玉娘計擒高世德;戰後復為民 |
| 「菜園子」張青 | 征遼/戰金期間到怒蛇山搗毀人參仙巢穴;戰後復為民 |
| 「母夜叉」孫二娘 | 征遼/戰金期間在汴京痛打高世德,以懲戒其調戲呂淑娘,其後又在富家莊助金玉娘計擒高世德,並在黃河南岸殺陳希真;戰後復為民 |
| 「活閃婆」王定六 | 征遼/戰金期間留守白洋淀,計擒喬寡婦、米法元,後又擒黃怒蛟;戰後到石碣村居住,其後重新參加起義(參見「少水滸頭領重要事蹟」) |
| 「險道神」郁保四 | 征遼/戰金期間奉宋江命在幽州大內豎起「替天行道」旗;戰後復為民 |
| 「白日鼠」白勝 | 征遼/戰金期間在涿州助凌振燃放地雷炮,後又到人參峽和怒蛇山搗毀人參娘子和人參仙巢穴;戰後復為民 |
| 「鼓上蚤」時遷 | 征遼/戰金期間在涿州火燒古白塔,後又在汴京救出宋不臣,並協助炸毀絳霄樓;戰後復為民 |
| 「金毛犬」段景住 | 征遼/戰金期間到大定府探聽遼國政情,在臨潢府皇宮盜取龍衣,後又在涿州火燒古白塔;戰後流浪江湖 |
下表總結梁山軍新領袖的重要事蹟。
| 梁山軍新領袖 | 重要事蹟 |
|---|---|
| 劉才娘 | 父母被呂廣害死,被呂廣收為養女並成為太行山惡虎寨將領,助梁山軍除滅呂廣後轉投梁山軍並嫁予穆弘,並與高秀娘合繪一百零八人畫像;戰後返太行山隱居,其後參加太行山起義軍,在抗金戰爭中戰死 |
| 李應龍 | 原為太行山惡虎寨將領,因不滿惡虎寨私通遼國而轉投梁山軍;戰後在山東海嵎隱居,其後參加抗金,戰死 |
| 李薄荷 | 原為太行山惡虎寨將領,不滿惡虎寨私通遼國,毒死葛公壽,轉投梁山軍,其後在白溝河大營助扈三娘殺葛千嬌;戰後獲授官職,其後參加抗金戰爭,建立功勳 |
| 「五火鳳」高秀娘 | 原為望仙山將領,太行山與梁山軍聯手平定內亂後嫁予史進,並與劉才娘合繪一百零八人畫像;戰後在華陰縣隱居,並在陝西起義,後戰死 |
| 張玉琦 | 原為望仙山將領,隨高秀娘轉投梁山軍;戰後在山東海嵎隱居,其後參加抗金,戰死 |
| 王玉麗 | 原為望仙山將領,隨高秀娘轉投梁山軍;戰後在山東海嵎隱居,其後參加抗金,戰死 |
| 「金頭老母」葛千嬌 | 原為太行山惡虎寨將領,勾結葛公壽企圖降遼,事敗後投附梁山軍;其後在白溝河與郭藥師合謀行刺宋江,為李薄荷、扈三娘所殺 |
| 跖跋忠義 | 原為遼國大定府軍官,梁山軍在雍奴澤西大破遼軍時投降梁山軍 |
| 徐思長 | 原為遼軍軍師,向耶律大車洩露耶律宏謀害計劃,梁山軍在雍奴澤西大破遼軍時投降梁山軍,被安排為梁山軍喂馬 |
| 李恢復 | 原為遼國莫州軍官,梁山軍攻文安縣時投附梁山軍;戰後在薊州擔任官職,金軍攻陷薊州後不知所終 |
| 李茂己(又名李黑子) | 原為太行山臥虎寨強盜,被劉雲若點化,在劉雲若被害後救劉天化投遼國;後成為涿州刺史,征遼戰爭期間向梁山軍獻城投降 |
| 耶律煥 | 原為遼國薊州軍官,梁山軍攻薊州時投附梁山軍;戰後投奔西遼 |
| 烏秀 | 原為遼國薊州軍官,梁山軍攻薊州時投附梁山軍;戰後投奔西遼 |
| 顧全 | 原為遼國薊州軍官,梁山軍攻薊州時投附梁山軍;薊州城破時為遼軍所殺 |
| 馬英哥 | 被馬俊奪去家業,與朱仝合謀擒蕭太真並除滅馬俊,替梁山軍攻取遵化後嫁予朱仝並加入梁山軍;戰後到馬蘭峪隱居,金軍入侵後逃往遼東 |
| 賀仁傑 | 原為遼國軍官,在盧龍投附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其後參加抗金戰爭,建立功勳 |
| 耶律寶密聖 | 原為遼國軍官,隨賀仁傑投附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其後參加抗金戰爭,建立功勳 |
| 賀孟雄 | 原為遼國軍官,隨賀仁傑投附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其後參加抗金戰爭,建立功勳 |
| 賀仲英 | 原為遼國軍官,隨賀仁傑投附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其後參加抗金戰爭,建立功勳 |
| 賀叔懷 | 原為遼國軍官,隨賀仁傑投附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其後參加抗金戰爭,建立功勳 |
| 賀季玉 | 原為遼國軍官,隨賀仁傑投附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其後參加抗金戰爭,建立功勳 |
| 蕭胡篤 | 原為遼國大臣,從大定府私自南下投附梁山軍;戰後在汴京居住,北宋亡後移居江南 |
| 「雲中子」周興 | 在龍頭寨救金針,後佔據紫蓋山,被祝永清奪寨後到薊州投奔梁山軍,混入涿州金府,助梁山軍重奪涿州;戰後到江南居住 |
| 劉天化 | 父母被呂廣害死,被李黑子救走,後成為遼國軍官,奉派到白溝河行刺宋江,失敗後投附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其後參加抗金戰爭,建立功勳 |
| 「小絳仙」金針 | 被龍賽花手下謀害,隨周興流浪,後在涿州被金百萬收養,助梁山軍重奪涿州後加入梁山軍;戰後在汴京居住,北宋亡後逃往江南 |
| 金玉娘(又名張玉娘) | 隨張遠逃亡至遼國,在涿州被金百萬收養,助梁山軍重奪涿州後加入梁山軍;到富家莊計擒高世德,將其押往幽州;戰後到幽州投奔林沖,幽州失陷後被金軍包圍,自刎死 |
| 耶律羞花 | 父母被耶律得重害死,被耶律得重收養,其後暗結梁山人馬並嫁予林沖,助梁山軍重奪涿州後加入梁山軍;戰後居於幽州,幽州失陷後被金軍包圍,自刎死 |
| 耶律飛 | 原為遼國將領,隨耶律羞花加入梁山軍;戰後居於幽州,金軍攻陷幽州後帶林少英出逃,後投奔蕭讓 |
| 「鐵鞭」呼延綽 | 落雁溝寨主,在落雁溝擒刁武、沈半天,救林沖,助梁山軍重奪涿州後加入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金軍攻汴京時戰死 |
| 耶律宗雲 | 原為遼國親王,在涿州附近為張清所擒後獲釋,其後在白溝河附近投降梁山軍 |
| 耶律宗雨 | 原為遼國親王,在涿州附近為張清所擒後獲釋,其後在白溝河附近投降梁山軍 |
| 石姑 | 在捫星崖幫助隱藏楊八、管青娘,其後隨朱貴加入梁山軍;隨梁山軍攻打探日峰時為高梁所殺 |
| 賈延凱 | 原為順州軍官,征遼戰爭期間向梁山軍獻城投降 |
| 黃眉女 | 原為陳希真手下,在桃源洞為武松所擒後投附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 |
| 万侯大方 | 原為宋國軍官,欲立柴進為帝,誤信姚平仲參與兵變,獲赦後加入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北宋亡後參加抗金,在淮陽戰死 |
| 「鐵棒」欒廷玉 | 原為龍頭寨教師,龍頭寨被破後為羅真人所擒,被釋放後投奔對日峰,隨徐槐征討太行山,在黑煞嶺兵敗後投降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 |
| 「天魔女」諸大娘 | 為追捕徐和,流浪至軒轅谷,成為頭領,協助梁山軍擊退金軍後加入梁山軍 |
| 「赤羽雕」鄧威娘 | 在滄州發動四十八弓箭社起義,助宋江奪取滄州;為追捕徐和,流浪至軒轅谷,成為首領,協助梁山軍擊退金軍後加入梁山軍;戰後嫁予宋江,住在汴京,其後重新參加起義(參見「少水滸頭領重要事蹟」) |
| 兀顏赤 | 原為遼國軍官,在媯州為關勝所擒後獲釋,其後在古北口投附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參加抗金戰爭,陣亡 |
| 莫儔 | 原為遼國軍官,後投金國,在軒轅谷奉命詐降,趁機投附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 |
| 王訥 | 原為遼國軍官,後投金國,在軒轅谷奉命詐降,趁機投附梁山軍;戰後獲授官職 |
| 卞勇 | 在紅花谷遇李逵等,助梁山人馬在怒蛇山擒捉完顏兀朮後加入梁山軍;戰後嫁予李逵,其後參加抗金,戰死 |
| 真德瑞 | 原為古柳莊莊主,隨楊可世攻幽州時投附梁山軍 |
| 真德祥 | 原為真家中莊莊主,隨楊可世攻幽州時投附梁山軍 |
| 真成仙 | 原為真家莊三小姐,梁山軍攻真家莊時協擒真大義投附梁山軍,後嫁予朱富 |
| 真巧仙 | 原為真家莊四小姐,梁山軍攻真家莊時協擒真大義投附梁山軍,後嫁予解珍 |
| 真天仙 | 原為真家莊五小姐,因反對真大義投附官軍被困於真家莊,被救出後投附梁山軍,後嫁予董平 |
下表總結聖公軍、梁山軍以外其他義軍領袖(包括反叛宋國或遼國的集體或個別起義者)的重要事蹟。
| 義軍領袖 | 重要事蹟 |
|---|---|
| 火萬成 | 被蔡京謀害,獨自闖蕩江湖,先後為石鼓峰和平頂山寨主;其後在平頂山為祝永清所傷,傷重而亡 |
| 鍾相 | 在常德傳佈明教,其後在洞庭湖發動起義 |
| 施威 | 鹽山寨主,與梁山共同對抗滄州官軍 |
| 楊烈 | 鹽山頭領,與梁山共同對抗滄州官軍 |
| 鄧天保 | 鹽山頭領,與梁山共同對抗滄州官軍 |
| 王大壽 | 鹽山頭領,與梁山共同對抗滄州官軍 |
| 白瓦爾罕 | 冷艷山寨主,原與鹽山結盟,其後叛投官軍並進攻鹽山,在鹽山為鄧天保所殺 |
| 「大雄王/高托山」高齊(又名高勝) | 太行山望仙山寨主兼太行山各寨總領,與梁山軍結盟共抗宋廷和遼、金,參與重奪涿州,並阻止韓存保等向梁山軍搶功;其後為金軍擊敗,流落江湖 |
| 「金刀」風正 | 望仙山將領,與梁山軍共抗宋廷和遼、金 |
| 崔峨 | 望仙山軍師,與梁山軍共抗宋廷和遼、金 |
| 萬福全 | 在汴京被童貰、蓋天錫陷害刺配,其後投附高齊並任軍師,誘童貫攻敲竹嶺,導致童貫被擒 |
| 「鐵頭狸子」文仲龍 | 望仙山將領,與梁山軍共抗宋廷和遼、金 |
| 「胭脂虎」李秀月 | 原為望仙山將領,其後叛投徐槐,在黑煞嶺為顏樹德所殺 |
| 「翻山鷂子」劉喜成 | 望仙山將領,與梁山軍共抗宋廷和遼、金 |
| 李峙 | 原為宋國禁軍將領,在真定府為戴宗等所擒,被俘上望仙山後投附望仙山 |
| 「黑煞神」王伯倫 | 太行山黑煞嶺寨主,謀叛高齊,截擊梁山軍,為穆弘所殺 |
| 「尖嘴豹子」禹雲 | 太行山月牙峰寨主,謀叛高齊失敗,逃奔遼國;其後在莫州為梁山軍所俘,助梁山軍攻取文安縣後獲釋放 |
| 「平頭老虎」禹雷 | 月牙峰寨主,謀叛高齊,為高齊所殺 |
| 禹霖 | 月牙峰將領,在白鶴山行刺穆弘失敗,為劉才娘所殺 |
| 王天霸 | 月牙峰將領,謀叛高齊,在太行山被花榮射瞎左眼;其後投附遼國,在瀛州為歐鵬所殺 |
| 呂廣 | 太行山惡虎寨寨主,謀叛高齊,為李逵所殺 |
| 呂梧 | 惡虎寨將領,謀叛高齊,被宋江處決 |
| 呂桐 | 惡虎寨將領,謀叛高齊,被宋江處決 |
| 白忠孝 | 惡虎寨軍師,謀叛高齊,為李逵所殺 |
| 「小雄王」高猊 | 太行山盤龍崖寨主,與梁山軍共抗宋廷和遼、金 |
| 王雲豹 | 太行山敲竹嶺寨主,與梁山軍共抗宋廷和遼、金,擒童貫 |
| 「千斤牛」耶律大車 | 在幽州發動工匠起義,後接受耶律宏招撫,暗助梁山軍擒耶律穵;梁山軍攻幽州內城時率眾起義接應梁山軍,擊殺沈鳳珠,其後投附耶律答里泊 |
| 安增 | 在幽州發動工匠起義,後接受耶律宏招撫;梁山軍攻幽州內城時率眾起義接應梁山軍,其後投附耶律答里泊 |
| 耶律答里泊 | 原為遼國公主,在薊州為公孫勝所擒後獲釋,其後在涿州起義反遼並與梁山軍合力攻破幽州;遼亡後投奔西遼 |
| 迭里特 | 原為耶律鐸真謀士,薊州失陷後成為耶律答里泊謀士,後隨耶律答里泊在涿州起義反遼;遼亡後投奔西遼 |
| 王新柳 | 在涿州隨耶律答里泊起義反遼並與梁山軍合力攻破幽州 |
| 王昌義 | 在涿州隨耶律答里泊起義反遼,在西陵山為韓玉龍所殺 |
| 耿京 | 在汴京參加較馬大會時得罪童思武,逃回山東起義;其後參加抗金 |
| 小宋江 | 淮南起義領袖,被張叔夜鎮壓,在汴京被處決 |
| 許長恩 | 在富陽加入聖公軍,幫源洞失陷後逃往太湖;在太湖率眾起義,並與梁山人馬合力除滅靳其仁、扶廣力、竇海仁,其後遷往常德,參加鍾相起義 |
| 「打狗」張仙(萬仙) | 在沂蒙山區建立拳社,並在真定府消滅狼患,後幫助梁山軍劫持童貫;其後在山東發動起義 |
下表總結諸路義軍(包括聖公軍、梁山軍及其他義軍)中其他人物(包括諸路義軍領袖的隨軍親眷和部分頭目)和準義軍人物(包括暗助諸路義軍反宋/征遼/戰金但沒有正式加入義軍的人物)的重要事蹟。
| 諸路義軍其他人物/準義軍人物 | 重要事蹟 |
|---|---|
| 童瑞香 | 聖公軍攻杭州時策動部分官軍兵變接應聖公軍;其後在鎮江金山寺出家 |
| 「神士」上官榮(又名上官志) | 自小與呂方相依為命,後失散;與朱勔家族多次作對,在汴京暗助聖公軍、梁山軍探聽消息,重遇呂方,後潛入金軍刺探軍情;其後投附梁山(參見「少水滸其他人物重要事蹟」) |
| 葉大嫂 | 聖公軍攻陷富陽縣後投奔聖公軍;其後在斷頭山與宋軍作戰陣亡 |
| 凌祥 | 曾在碣村提醒方臘防範內奸;參加起義後成為負責護送糧草的將領;幫源洞失陷時投火自盡 |
| 冷雲 | 聖公軍攻睦州時率眾起義接應聖公軍,睦州失守後投附呂師囊;其後在斷頭山與宋軍作戰陣亡 |
| 「白衣佛母」貝應娘 | 聖公軍攻睦州時率眾起義接應聖公軍,睦州失守後投附呂師囊;其後在斷頭山與宋軍作戰陣亡 |
| 遵說尼(又稱笑尼) | 雲林寺尼姑,向方百花建議破杭州法和聖公軍日後進軍方略,並到杭州遊說趙霆棄城出逃 |
| 火瑤娘 | 自小寄居雲林寺,拜遵說尼為師,後到金陵刺殺何充國;其後到幽州投奔林沖,金軍攻陷幽州後帶林少英出逃,後返回雲林寺 |
| 沈六 | 聖公軍將領,隨呂師囊在幫源洞以南戰鬥 |
| 朱雲赤(又名朱眼赤) | 聖公軍將領,暗中引官軍潛入睦州以火藥炸毀城牆,為劉若仙手下女兵所殺 |
| 石起 | 童古兄親兵,誤中朱雲赤妻子司氏所設美人計,被套取睦州機密,其後自盡 |
| 方義娘 | 聖公軍女兵,在梳妝峽為官軍所擒,不屈被殺 |
| 孟廣娘 | 聖公軍女兵,在梳妝峽為官軍所擒,不屈被殺 |
| 陳笑真 | 聖公軍將領,在梳妝峽為官軍所擒,詐降殺黃迪,為官軍所殺 |
| 房三郎 | 聖公軍將佐,睦州失陷後投附官軍,潛回幫源洞行刺汪公老佛,為汪公老佛所殺 |
| 范美人(又稱范花伶兒) | 為圖富貴嫁方肥為妾,幫源洞被官軍圍困時被方肥驅逐,投附官軍,向韓世忠告知方臘洞秘密;其後在金陵當娼妓 |
| 管青娘 | 在馬金嶺救護楊八,後嫁予楊八;方臘敗亡後匿居汴京,其後到陝西參加抗金 |
| 方文 | 方肥親信,奉方肥命將范美人趕出幫源洞 |
| 方武 | 方肥親信,奉方肥命將范美人趕出幫源洞 |
| 方春 | 方臘幼子,方臘敗亡後被押解至汴京,被童嬌秀等救出後匿居會水灣;其後投奔望仙山,望仙山抗金失敗後匿居陝西,後又投附梁山(參見「少水滸其他人物重要事蹟」) |
| 上官憶母 | 自小寄養於會水灣,後投奔望仙山,望仙山抗金失敗後匿居陝西,後又投附梁山(參見「少水滸其他人物重要事蹟」) |
| 楊方兒 | 楊八兒子,隨楊八隱居汴京 |
| 李小二 | 在滄州助宋江探聽消息,協助匿藏梁山人馬 |
| 「出驪龍/含驪龍」鄧雲 | 滄州武師,暗通梁山,梁山攻滄州時發動四十八弓箭社起義,接應梁山軍,其後在滄州病故 |
| 裴玉芝 | 兄長裴元在滄州被害死,得宋江賙濟,假嫁予宋江為妾,在宋江返梁山後被留在滄州;其後被徐和誘拐,撞樹自盡 |
| 范天喜 | 原為滄州官軍參謀,暗通梁山,梁山攻滄州時率眾起義接應梁山軍 |
| 劉餘 | 助梁山擒捉魯紹和後加入梁山軍,為吳用帳下親兵 |
| 劉慶 | 助梁山擒捉魯紹和後加入梁山軍,為吳用帳下親兵 |
| 潘孝立 | 梁山軍將領,隨軍征遼期間家中祖墳為花石綱禁軍所毀;妻子宣麗娘到汴京告狀,被朱大鬍子欺侮,得上官榮、童嬌秀等幫助,後獲賠償 |
| 童嬌秀(又名萬嬌秀) | 被童貰搶回童府,被童貫收為養女,後成為宋國郡主;與梁山人馬合謀殺童貰,並助梁山軍探聽政情,後嫁予蕭讓;汴京失陷後隱居啼鶯嶺,其後南逃 |
| 王瑞龍 | 梁山軍小卒,在陳橋驛殺死剋扣犒賞的趙領主事,被吳用定計釋放,並隨軍征遼/戰金;戰後離軍流浪江湖,其後重新參加起義(參見「少水滸頭領重要事蹟」) |
| 「白鶴真人」劉雲錫 | 原為宋國軍官,後到白鶴山隱居;向穆弘贈送《燕雲十六州詳圖》和《飛雷車製造法》,助梁山軍征遼 |
| 李良 | 原為惡虎寨頭目,因不滿惡虎寨私通遼國而轉投梁山軍 |
| 劉寬 | 原為惡虎寨頭目,因不滿惡虎寨私通遼國而轉投梁山軍 |
| 王香芝 | 被禹雷強搶上月牙峰,為高齊所救,嫁予高猊 |
| 孟玄(又名孟玄兒) | 在王家谷被王橫發謀害,被公孫勝等救出後加入梁山軍,拜公孫勝為師,協助製造飛雷車;戰後隨公孫勝上二仙山 |
| 趙明 | 原為遼國將領,在豬龍河岸被擒後投附梁山軍,助關勝攻取瀛州 |
| 胡海 | 原為遼國將領,在豬龍河岸被擒後投附梁山軍,助關勝攻取瀛州 |
| 韓祥 | 原為遼國將領,在豬龍河岸被擒後投附梁山軍,助關勝攻取瀛州 |
| 「鬧水烏魚」張英 | 被姚康拘禁於黑風島,為李俊所救,助李俊奪取黑風島後加入梁山軍,成為李俊親兵 |
| 「顧影郎君」張玉 | 助李俊混入並奪取黑風島 |
| 「小武則天」潘玲瓏 | 被黑風高強娶為妾,後掌握黑風島大權;助李俊奪取黑風島,其後自殺身亡 |
| 諸葛通 | 父母被黑風高謀害,潛入黑風島作謀士,助李俊奪取黑風島後加入梁山軍,鎮守黑風島;其後率領部分梁山水軍投奔望仙山 |
| 諸葛建 | 梁山軍謀士,請諸葛通助李俊等奪取黑風島 |
| 香娘 | 原為黑風島侍婢,助李俊奪取黑風島後嫁予諸葛通,並加入梁山軍,鎮守黑風島;其後率領部分梁山水軍投奔望仙山 |
| 潘玉晶 | 被潘玲瓏許配給李俊,被米法元手下擄劫時智脫羅網,後嫁予李俊;戰後在白洋淀隱居,李俊戰死後自殺 |
| 宋仁娘 | 原為童貫舞姬,趁童貫私放耶律宏之機助望仙山人馬擒耶律宏,並投附望仙山 |
| 麻立成 | 原為宋軍士兵,因得罪童貫,欲投附梁山軍;助望仙山人馬擒耶律宏後獲推薦加入望仙山 |
| 狄輝 | 原為宋國真定府將領,在真定府與戴宗等交手,請戴宗等釋放楊虎臣後反被楊虎臣謀害,殺楊虎臣後流浪遼國;其後又在洪羊鎮協擒史谷恭,縛獻梁山軍 |
| 狄虎玉 | 原為宋國真定府將領,助狄輝殺楊虎臣並流浪遼國;其後又在洪羊鎮協擒史谷恭,縛獻梁山軍 |
| 伏雙成 | 原為宋軍士兵,太行軍攻阜平鎮時投奔望仙山,與呂方等合謀擒蔡攸、聞達 |
| 蕭常阿 | 在薊州被耶律鐸真謀害,為楊雄所救,梁山軍攻薊州時率眾起義接應梁山軍 |
| 蕭素女奴 | 在薊州被耶律鐸真謀害,為楊雄所救,梁山軍攻薊州時率眾起義接應梁山軍 |
| 廣博 | 原為薊州靈水寺住持,助梁山軍攻陷薊州,之後返回中原 |
| 馬頑皮 | 隨馬英哥加入梁山軍 |
| 齊夫人 | 隨蕭胡篤投附梁山軍;戰後在汴京居住,北宋亡後移居江南 |
| 華雲閣 | 助梁山軍奪取龍頭寨後加入梁山軍,成為凌振副手;戰後任職火藥局,金軍攻陷汴京時自盡 |
| 華強 | 助梁山軍奪取龍頭寨後加入梁山軍,成為凌振副手;戰後任職火藥局,金軍攻陷汴京時自盡 |
| 羅真人 | 二仙山道長,在二仙山擒欒廷玉,後在天臺山附近殺康利,救李逵等,又在怒蛇山助李逵等殺人參仙,擒完顏兀朮 |
| 沈二娘 | 在薊州救周興後嫁予周興,後隨周興投奔梁山軍;戰後到江南居住 |
| 王士信 | 梁山軍士兵,替李逵準備「供奉老娘之位」的黃紙 |
| 郭藥師 | 遼國奸細,混入梁山軍白溝河大營任獸醫,與葛千嬌合謀行刺宋江,被扈三娘斬斷右臂,後被處決 |
| 金盤雲 | 原為涿州金府侍婢,協助隱藏郭盛等人身份,梁山軍重奪涿州後嫁予燕青;戰後隱居赤龍岡,其後重新參加起義(參見「少水滸頭領重要事蹟」) |
| 荷花 | 在涿州協助隱藏郭盛等人身份,梁山軍重奪涿州後嫁予孔亮;戰後在汴京居住,其後遷往外地 |
| 刁媽媽 | 在易城縣被刁武遺棄,被林沖等救回涿州 |
| 賴有 | 原為涿州金府家兵,助時遷、段景住上涿州古白塔放火,梁山軍重奪涿州後加入梁山軍,與段景住共事 |
| 賴杏花 | 在涿州協助隱藏時遷、段景住,後隨賴有加入梁山軍當女兵;戰後嫁予段景住,流浪江湖 |
| 賀六姐 | 在幽州接待梁山人馬,助梁山人馬攻破幽州 |
| 柳春娘 | 在溫家峪救護花榮,其後加入梁山軍,被視為花榮義妹 |
| 溫孝 | 在溫家峪起義反抗溫把頭,救花榮,其後加入梁山軍,隸屬花榮帳下;戰後跟隨花榮,花榮死後救出花逢春,將花逢春交給花金星後返回溫家峪居住 |
| 溫玉 | 到幽州報知花榮下落,並帶梁山軍到溫家峪救花榮,其後加入梁山軍,隸屬花榮帳下 |
| 湯擒虎 | 湯隆兒子,在照影橋打郭京,被囚禁於桃源洞,後被武松救出,後在姚平仲兵變時協擒孫靜;其後重新參加起義(參見「少水滸頭領重要事蹟」) |
| 李懷玉 | 李應兒子,在照影橋打郭京,被囚禁於桃源洞,後被武松救出,後在姚平仲兵變時協擒孫靜;其後重新參加起義(參見「少水滸頭領重要事蹟」) |
| 秦思子(又名大秦女) | 在汴京被童貰強搶,投河自盡後獲救,生郭盛後當道姑,其後在汴京與郭盛相認 |
| 潘金蕙 | 潘金蓮妹妹,潘金蓮出嫁後孤苦無依,被蔡燾獻給蔡京,後逃出蔡府,當道姑;在桃源洞外遇武松,並助武松搗破桃源洞;戰後嫁予武松,其後流浪江湖 |
| 蔡祥 | 原為蔡京家僕,私放潘金蕙後投奔望仙山 |
| 呂淑娘 | 呂尚明女兒,在呂尚明自殺後被呂尚明遺命許配給盧俊義;戰後在山東居住,北宋亡後流浪江潮,其後重新參加起義(參見「少水滸頭領重要事蹟」) |
| 蔡仙娥 | 蔡京孫女,因離家往尋呂方被蔡京派人追殺,被救後加入梁山軍並嫁予呂方,後上探日峰說服蔡攸放棄與梁山軍作對;戰後在黃山隱居 |
| 劉銀珠(又名劉鳳娘) | 原為汴京舞姬,嫁給高俅作妾,因蔡仙娥案件而病瘋並被遺棄,得王明三照料,被安道全治好後加入梁山軍並嫁予安道全;戰後在汴京居住,北宋亡後隱居廬山 |
| 宋不臣 | 小宋江兒子,與小宋江一同被擒,後被梁山人馬救出,投附許長恩;其後隨許長恩遷往常德,參加鍾相起義 |
| 許小郎 | 許長恩兒子,被扶廣力擄至蘇州,後被金大堅用計救出;其後隨許長恩遷往常德,參加鍾相起義 |
| 和子玉 | 在蘇州助金大堅計擒劉衙內,以救出許小郎 |
| 王勝仙 | 平話藝人,專講梁山故事並自稱戴宗表妹;在建康被唐猛謀害,為孟康、侯健所救,後在汴京為唐猛所捕,被解送開封府,後獲釋;其後在汴京庇護鄧威娘母子,助馬麟與鄧威娘母子相認,在完顏亮搜捕梁山後代時逃赴江南 |
| 「橫枝玉」柔福帝姬 | 宋國公主,欲立柴進為帝,誤信姚平仲參與兵變,獲赦後加入梁山軍並嫁予柴進;戰後返回汴京,北宋亡後在淮陽殉國 |
| 完顏霜鷹 | 原為金國女兵,在五龍山結識蔣敬,後隨王訥投附梁山軍,並嫁予蔣敬;戰後復為民,其後參加抗金,失敗後在一海島隱居 |
| 吳鳳娘 | 在軒轅谷附近遇哈迷蚩,帶其回家治病,後被李玉俘擄,為李雲所救,加入梁山軍;戰後到汴京居住,兒子其後成為南宋名將 |
| 吳月娘 | 在軒轅谷附近醫治哈迷蚩,後被李玉俘擄,為李雲所救,加入梁山軍;戰後到汴京居住 |
| 韓桐花 | 在軒轅谷附近醫治哈迷蚩,後被李玉俘擄,為李雲所救,加入梁山軍;戰後到汴京居住 |
| 倪永全 | 安道全徒弟,在葫蘆峪救護盧俊義 |
| 史應勝 | 被迫要將女兒史婉娘獻給人參仙,帶梁山人馬到怒蛇山搗毀人參仙巢穴,後隨梁山軍返回宋國為民 |
| 「北霸天」解英 | 殺遼國皇族為父復仇後避居人參峽,娶人參仙妻妹為妻;後與人參仙不睦,遷居石雞嶺,其後與梁山人馬合力殺人參娘子 |
| 李公明 | 人參仙徒弟,梁山人馬進攻怒蛇山時出降,並助梁山人馬搗破人參仙巢穴 |
| 席伶頭 | 原為人參仙愛妄,梁山人馬進攻怒蛇山時出降,並助梁山人馬搗破人參仙巢穴 |
| 林少英 | 林沖兒子,隨林沖居於幽州;幽州失陷後隨耶律飛、火瑤娘出逃,後投奔蕭讓 |
| 伊從先 | 梁山起義期間在東平府加入梁山,為林沖部屬,受招安後參與征遼/戰金;戰後居於陳橋驛,金軍陷汴京後被捕下獄,後被蔡雙贖出 |
| 「救難佛」劉大善(又名劉大山) | 原為軒轅谷頭目,在軒轅頂遇宋江等人,隨鄧威娘加入梁山軍;戰後私取探日峰財寶,在劉家村成為富翁;其後出賣鄧威娘,為徐月娥所殺 |
| 花金星 | 花榮部將,在花榮自縊後帶花逢春出逃,將其易名為花金斗;後在黃河口染病死,臨死前將花金斗交託給慈為 |
| 清源長老 | 曾在濟州替梁山作數年細作,梁山受招安後隱居海泉寺;後來重新協助梁山後人起義(參見「少水滸其他人物重要事蹟」) |
| 樂大娘子 | 梁山軍攻破滄州時投附梁山,成為扈三娘親兵,受招安後參與征遼/戰金;戰後嫁予樂和,隱居嵩山 |
下表總結少水滸頭領(指在梁山泊再次大聚義時的七十二名頭領)的重要事蹟。
| 少水滸頭領 | 重要事蹟 |
|---|---|
| 「霹靂大王」王定六 | 為救阮飛鯨在石碣村殺鴿子眼,逃至震雷澤,助王武祥招納徒眾;後在震雷澤發動起義,其後轉投梁山並任寨主 |
| 「赤羽雕」鄧威娘 | 在汴京被完顏亮緝捕,輾轉逃至太平崮,並開始招兵買馬;後聯合石慶在太平崮發動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赤眉郎君」李佑 | 被開封府府尹勒索,暗殺府尹後逃至滄州,在滄州抗金失敗後輾轉逃至赤龍岡;後在光華山起義並任寨主,其後轉投梁山 |
| 「昆侖大王」燕青 | 在赤龍岡龐府隱居,招納豪傑;後在光華山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活閻羅」阮小七 | 為救阮飛鯨在石碣村殺鴿子眼,逃至震雷澤,助王武祥招納徒眾;後在震雷澤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保軍大王」裴宣 | 劫奪金軍金銀後匿居太平崮,其後助鄧威娘招兵買馬;後在太平崮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安軍大王」朱貴 | 劫奪金軍金銀後匿居太平崮,其後助鄧威娘招兵買馬;後在太平崮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臥江犀」咸通 | 在震雷澤助王武祥招納徒眾,後在震雷澤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廣成子」何玄通 | 被金人拘禁,得王家救助獲釋,在震雷澤藏鯨窟開壇講法,招納徒眾;後在震雷澤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紫微星君」晁神通 | 劫奪金軍金銀後匿居太平崮,其後助鄧威娘招兵買馬;後在太平崮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三世仙客」呂將 | 到赤龍岡投奔燕青,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賽陳平」郭永 | 在真州抗金失敗後隨李佑逃至赤龍岡;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柔聲豹」歐陽幹 | 在滄州抗金失敗後輾轉逃至赤龍岡;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太白松」王武福 | 在震雷澤助王武祥招納徒眾,後在震雷澤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子猷竹」王武祿 | 在震雷澤助王武祥招納徒眾,後在震雷澤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浩然梅」王武禧 | 在震雷澤助王武祥招納徒眾,後在震雷澤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孟嘗弟」王武祚 | 在震雷澤助王武祥招納徒眾,後在震雷澤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正心將軍」石慶 | 因與完顏兀朮不睦而背離金國,後聯合鄧威娘在太平崮發動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向漢將軍」蒲盧虎 | 因與哈迷蚩結怨而背離金國,後聯合宋安國在梁山發動起義 |
| 「朱雀」高枝 | 在汴京皇宮盜取堯石後被追捕,匿居赤龍岡;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銅馬天王」尉遲惠 | 助高枝逃避官府追捕,匿居赤龍岡;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吊客星」霍廣 | 助高枝逃避官府追捕,匿居赤龍岡;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逐鹿先鋒」龐虎 | 在赤龍岡拜燕青為師,並助燕青招納豪傑;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振八方」王瑞龍 | 梁山攻陷鄆城縣後再次投附梁山 |
| 「賽羅成」李懷玉 | 先在雞鳴山落草並並任寨主,其後投奔太平崮;後在太平崮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似黑闥」湯擒虎 | 先在雞鳴山落草,其後投奔太平崮;後在太平崮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垂雲鵬」宋安國 | 在汴京被完顏亮緝捕,輾轉逃至太平崮,並混入濟州金軍;其後聯合蒲盧虎在梁山發動起義 |
| 「黃巾使者」徐知勇 | 在汴京被完顏亮緝捕,輾轉逃至太平崮,並混入濟州金軍,其後在梁山參加起義 |
| 「五丁將軍」張囚龍 | 在金光寺私放鄧威娘等後逃至太平崮,後在太平崮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武慈航」夏侯德成 | 在金光寺私放鄧威娘等後逃至太平崮,後在太平崮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重瞳獅子」晁神威 | 被晁神通接至太平崮,後混入濟州金軍,其後在梁山參加起義 |
| 「金毛犼」花金斗(又名花逢春) | 年幼時父母雙亡,匿居黃河口,後上雞鳴山,其後投奔太平崮,並混入濟州金軍;其後在梁山參加起義 |
| 「霜額虎」盧天成 | 為避金軍逃上雞鳴山,其後投奔太平崮,並混入濟州金軍;其後在梁山參加起義 |
| 「萬人敵/青龍將」張榮 | 在東平府起義,後轉移至沂蒙山區和海邊,兵敗;梁山攻東平府時再次起義,並加入梁山軍 |
| 「水晶金剛」阮降龍 | 為救阮飛鯨在石碣村殺鴿子眼,逃至震雷澤;後在震雷澤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反到底」阮不敬 | 在荀府井中下毒報仇後隨王定六逃奔震雷澤,助王武祥招納徒眾;後在震雷澤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飛雷娘子」顧無雙 | 在金光寺私放鄧威娘等後逃至太平崮,後在太平崮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女黃巢」阮飛鯨 | 在石碣村被鴿子眼強娶,殺鴿子眼後逃奔震雷澤,助王武祥招納徒眾;後在震雷澤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月孛星」蒲盧得珍 | 隨蒲盧虎、宋安國在梁山起義 |
| 「拿雲仙子」徐月娥 | 在汴京被完顏亮緝捕,輾轉逃至太平崮;後在太平崮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降月公主」龐廣寒 | 到赤龍岡投奔燕青,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峨眉神」龍亞男 | 在鐵崖嶺擊傷張三峰,被燕青接至赤龍岡匿居;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霜衣嬌子」高桂榮 | 到赤龍岡投奔燕青,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悲風俠女」杜金枝 | 在滄州抗金失敗後輾轉逃至赤龍岡;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金珠將」完顏忽蘭兒 | 嫁燕和春後隨燕和春投附光華山,其後轉投梁山 |
| 「念武松」燕和春 | 隨燕青隱居赤龍岡,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黑老虎」張猛 | 被燕青接至赤龍岡匿居;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小沒羽箭」張霨 | 隨張清到赤龍岡投奔燕青,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小二沒羽箭」張霍 | 隨張清到赤龍岡投奔燕青,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白面飛蛟」商珠 | 被王效祖擄至萬福宮,後被救出,匿居赤龍岡;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胭脂挑子」那明珠(又名奚紅丫) | 父母被揚州知府毒死後避居陝西,梁山攻陷鄆城縣後往投附梁山 |
| 「吞日龍」洪永平 | 為抗鹽稅逃至星潮泊,梁山攻陷鄆城縣後往投附梁山 |
| 「振五湖」魚興雷 | 為抗鹽稅逃至星潮泊,梁山攻陷鄆城縣後往投附梁山 |
| 「吹四海」魚興風 | 為抗鹽稅逃至星潮泊,梁山攻陷鄆城縣後往投附梁山 |
| 「拍三江」魚興潮 | 為抗鹽稅逃至星潮泊,梁山攻陷鄆城縣後往投附梁山 |
| 「佈霧郎君」屠金力 | 在震雷澤藏鯨窟助何玄通招納徒眾,後在震雷澤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千里駒」高安義 | 揭發哈迷慎言陰謀後隨蒲盧虎在梁山起義 |
| 「女諸葛」石如玉 | 隨蒲盧虎在梁山參加起義 |
| 「小叔寶」鄭光祖 | 在揚州打死人被捕下獄,被奚俊才等救出後流浪江湖;梁山攻陷鄆城縣後往投附梁山 |
| 「洞庭龍女」咸秀英 | 在震雷澤助王武祥招納徒眾,後在震雷澤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白雲妃子」真俊仙 | 原為真家莊六小姐,因不滿真大義投靠官軍而離家出走;梁山攻陷鄆城縣後往投附梁山 |
| 「追命昭君」陸芳娘 | 嫁裴宣後居於太平崮,後在太平崮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春君帝子」敖金鶯 | 嫁晁神通後居於太平崮,後在太平崮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女奎星」呂淑娘 | 為避金軍逃上雞鳴山,其後投奔太平崮;後在太平崮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斗金夫人」何自貧 | 嫁朱貴後居於太平崮,後在太平崮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懷涿州」金盤雲 | 隨燕青隱居赤龍岡,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勿忘梅」宮玉嬌 | 在杭州被秦熺強娶,被呂將等救出後匿居赤龍岡;後在光華山參加起義,其後轉投梁山 |
| 「墨心菊」陶三妹 | 梁山攻陷鄆城縣後往投附梁山 |
| 「一捧雪」戈四娘 | 梁山攻陷鄆城縣後往投附梁山 |
| 「青雲魔女」潘糾鳳 | 隨王瑞龍投附梁山 |
| 「灌口二郎」盧天玉 | 自幼父母雙亡,被鄭光祖、真俊仙收養,梁山攻陷鄆城縣後隨鄭光祖、真俊仙往投附梁山 |
| 「一隻鳳」徒單小女 | 揭發哈迷慎言陰謀後隨蒲盧虎在梁山起義 |
下表總結少水滸其他人物(指在梁山泊再次大聚義後投附梁山的人物、少水滸頭領的親眷以及幫助梁山事業但沒有正式加入梁山的人物)的重要事蹟。
| 少水滸其他人物 | 重要事蹟 |
|---|---|
| 「鐵叫子」樂和 | 在汴京混入六甲營,參與刺殺完顏斡離不行動;後到赤龍岡投奔燕青,在燕青等起義後協助收藏龐府家財,其後返回嵩山隱居 |
| 清源長老 | 海泉寺僧人,在濟州協助隱瞞燕和春、張猛身份,並與光華山聯絡;在燕和春、張猛返光華山後出逃 |
| 阮進 | 為救阮飛鯨在石碣村殺鴿子眼,逃至震雷澤,助王武祥招納徒眾;後在沛縣籌劃起義,在起義前亡故 |
| 王武祥 | 在徐州各地辦刀劍社,籌劃起義;後在沛縣被捕,在獄中被殺害 |
| 焦君可 | 在汴京策劃炸毀皇宮,其後留在汴京替梁山刺探軍情 |
| 蔡雲娘 | 在汴京參與炸毀皇宮行動,其後留在汴京替梁山刺探軍情 |
| 魏良材 | 在汴京策劃炸毀皇宮,其後投奔梁山 |
| 「神士」上官榮 | 在汴京參與炸毀皇宮行動,其後投奔梁山 |
| 方春 | 在汴京參與炸毀皇宮行動,其後投奔梁山 |
| 上官憶母 | 在汴京參與炸毀皇宮行動,其後投奔梁山 |
| 樂龍文 | 樂和長子,在汴京參與炸毀皇宮行動,其後投奔梁山 |
| 樂龍華 | 樂和長女,隨樂龍文投奔梁山 |
| 樂龍武 | 樂和次子,隨樂和隱居嵩山 |
| 樂龍藏 | 樂和次女,隨樂和隱居嵩山 |
| 樂龍麗 | 樂和第三女,隨樂和隱居嵩山 |
| 樂龍飛 | 樂和第四女,隨樂和隱居嵩山 |
| 樂龍丫 | 樂和第五女,隨樂和隱居嵩山 |
下表總結《水滸別傳》中與《蕩寇志》雷將/散仙同名人物(不包括成為「梁山軍新領袖」或「其他義軍領袖」的人物)的重要事蹟。
| 雷將/散仙同名人物 | 重要事蹟 |
|---|---|
| 張叔夜 | 宋國軍官,統領官軍討平小宋江,其後部分部下參加姚平仲兵變,統兵協助平定兵變 |
| 張伯奮 | 宋國軍官,隨張叔夜討平小宋江,其後協助平定姚平仲兵變 |
| 張仲熊 | 宋國軍官,隨張叔夜討平小宋江,其後協助平定姚平仲兵變 |
| 「雲無敵」雲天彪 | 大名府軍官、雲家莊地主,謀奪田家莊土地,被武松擊敗,被迫放棄地權;其後參加姚平仲兵變,在汴京為燕青射殺 |
| 「五雷大法真師」陳希真 | 玉虛宮道長,在玉虛宮被武松打傷,其後參加姚平仲兵變欲稱帝,在黃河南岸為孫二娘所殺 |
| 鄧宗弼 | 宋國軍官,隨張叔夜討平小宋江,其後隨姚平仲兵變,在汴京為徐寧所殺 |
| 辛從忠 | 宋國軍官,隨張叔夜討平小宋江,其後隨姚平仲兵變,在汴京為徐寧所殺 |
| 張應雷 | 宋國軍官,隨張叔夜討平小宋江,其後隨姚平仲兵變,在汴京為徐寧所殺 |
| 陶震霆 | 宋國軍官,隨張叔夜討平小宋江,其後隨姚平仲兵變,在汴京為徐寧所殺 |
| 龐毅 | 滄州官軍將佐,隨魯紹和征討鹽山、清真山、冷艷山,在滄州城外為花榮射殺 |
| 劉廣 | 鄆城縣鄉軍首領,隨徐槐征討太行山,在黑煞嶺被擒,其後被釋放 |
| 畢應元 | 宋軍將領,隨童貫駐守探日峰,後隨楊可世攻幽州梁山軍,兵敗後到獲鹿城與梁山軍作對,被花榮射殺 |
| 祝永清 | 原為紫蓋山頭領,後佔據白頭山、紫蓋山、平頂山、對日峰並任對日峰寨主;其後隨徐槐征討太行山,在黑煞嶺為張清所殺 |
| 陳麗卿 | 原為玉虛宮道姑,參加姚平仲兵變時被擒,後獲赦;後隨高俅征討太行山,兵敗後到獲鹿城與梁山軍作對,為花榮射殺 |
| 「掏心虎」雲龍 | 雲家莊公子,謀奪田家莊土地,在雲家莊被武松打敗致殘 |
| 「女陳平」劉慧娘 | 原為雲家莊媳婦,後離家出走,隨高俅出征太行山,說服高俅將軍權讓給呼延珏;其後又到獲鹿城與梁山軍作對,獲鹿城失陷後投降,被放走 |
| 風會 | 東光寨軍官,與魯紹和合力抵抗梁山軍,兵敗後被擒 |
| 蓋天錫 | 宋廷官員,任開封府府尹期間勾結童貰陷害萬福全、郭雲程;後隨童貫監督征遼,在涿州辱罵宋江,為李逵所殺 |
| 哈飛龍 | 對應《蕩寇志》中的「哈蘭生」;回回鄉勇首領,支援徐槐征討太行山,兵敗後在靈壽縣附近被擒,其後被釋放 |
| 劉麒 | 鄆城縣鄉軍頭目,隨徐槐征討太行山,在黑煞嶺被擒,其後被釋放 |
| 孔厚 | 大名府參謀,欲將妹妹孔平淑獻予梁世傑不遂,企圖將孔平淑活埋,案件揭發後被流放 |
| 楊騰蛟 | 大名府軍官,率軍助徐槐征討太行山,兵敗 |
| 祝萬年 | 先後為紫蓋山、白頭山、平頂山、對日峰頭領,在探日峰為魯智深所殺 |
| 劉麟 | 鄆城縣鄉軍頭目,隨徐槐征討太行山,兵敗後死於亂軍中 |
| 「花蝴蝶/無敵」唐猛(又名高猛、張猛) | 原在太湖任竇海仁鷹犬,竇海仁被殺後到汴京先後成為高世德和張雄暉鷹犬;其後在汴京擺生死擂,被燕青打死 |
| 「大刀」聞達 | 大名府軍官,奉派到阜平鎮對抗太行軍,被擒上望仙山,後被釋返回大名府;武松等大鬧大名府時棄梁世傑、陳玄忠不顧 |
| 欒廷芳 | 先後為紫蓋山、白頭山、平頂山、對日峰頭領;隨徐槐征討太行山,在黑煞嶺被擒,其後被釋放 |
| 王進 | 宋軍將領,隨童貫駐守探日峰,後隨楊可世攻幽州梁山軍,兵敗後到獲鹿城與梁山軍作對,獲鹿城失陷後逃奔大名府,被充軍 |
| 「乞食狗」徐和(子溫) | 原為許貫忠鷹犬,說服冷艷山強人投附官軍,並助魯紹和攻陷鹽山、清真山,後兵敗;誘拐裴玉芝事敗後投附遼國和金國,並為完顏兀朮繪製「金軍入中原五路嚮導圖」,其後在軒轅頂為鄧威娘射殺 |
| 徐槐 | 靈壽縣縣官,糾集靈壽縣、鄆城縣、大名府、對日峰等地官軍、鄉軍征討太行山,兵敗後在真定府被擒 |
| 召忻 | 探日峰教師,隨楊可世攻幽州梁山軍,為李應所殺 |
| 筍冠仙 | 對應《蕩寇志》中的「劉永錫」;與人參仙一起助完顏兀朮逃避梁山軍追捕,在怒蛇山被李立毒死 |
| 任森 | 鄉軍首領,隨徐槐征討太行山,在黑煞嶺被擒,其後被釋放 |
| 「顏瘋子」顏樹德 | 鄆城縣鄉軍首領,隨徐槐征討太行山,在黑煞嶺被擒,其後被釋放 |
| 汪恭人 | 徐槐妻子,隨高俅征討太行山,兵敗後到獲鹿城與梁山軍作對,獲鹿城失陷後投降,被放走 |
| 徐青娘 | 徐槐女兒,隨高俅征討太行山,在獲鹿城為高猊所擒後釋放,後到獲鹿城與梁山軍作對,為花榮射殺 |
| 「天王」李成 | 大名府軍官,武松等大鬧大名府時棄梁世傑、陳玄忠不顧 |
| 賈夫人 | 徐槐義妹,隨高俅征討太行山,兵敗後到獲鹿城與梁山軍作對,獲鹿城失陷後投降,被放走 |
| 「魯毛球」魯紹和 | 山東軍官,統率滄州官軍攻陷鹽山、清真山,被梁山擊敗後被擒 |
| 魏輔梁 | 宋軍將領,隨童貫駐守探日峰,後隨楊可世攻幽州梁山軍,為董平所殺 |
| 真大義 | 真家莊莊主,隨趙良嗣暗結完顏兀朮,被梁山軍圍攻;後隨楊可世攻幽州梁山軍,戰敗後在真家莊為莊兵亂箭射死 |
下表列出《水滸別傳》中的人物關係。有關梁山忠義堂頭領之間的關係,請參閱「施耐庵《水滸全傳》」中的「『前七十一回』人物關係」。
| 關係 | 人物 |
|---|---|
| 父子 | 方臘-方毫、方臘-方春、楊八-楊方兒、宋江-宋安國、盧俊義-盧天成、林沖-林少英、花榮-花金斗、李應-李懷玉、張清-張霨、張清-張霍、徐寧-徐知勇、阮小二-阮降龍、燕青-燕和春、樂和-樂龍文、樂和-樂龍武、湯隆-湯擒虎、張青-張囚龍、賀仁傑-賀孟雄、賀仁傑-賀仲英、賀仁傑-賀叔懷、賀仁傑-賀季玉、華雲閣-華強、真大義-真德祥、高齊-高猊、呂廣-呂梧、呂廣-呂桐、小宋江-宋不臣、許長恩-許小郎、上官榮-上官憶母、劉廣-劉麒、劉廣-劉麟 |
| 父女 | 徐寧-徐月娥、樂和-樂龍華、樂和-樂龍藏、樂和-樂龍麗、樂和-樂龍飛、樂和-樂龍丫、孫新-顧無雙、高齊-高秀娘、鄧雲-鄧威娘、真大義-真成仙、真大義-真巧仙、真大義-真天仙、真大義-真俊仙、萬福全-童嬌秀、狄輝-狄虎玉、蕭常阿-蕭素女奴、火萬成-火瑤娘、咸通-咸秀英、石慶-石如玉、蒲盧虎-蒲盧得珍、阮進-阮飛鯨、徐槐-徐青娘 |
| 母子 | 秦思子-郭盛 |
| 兄弟 | 童古兄-童古弟、沈武-沈六、方文-方武、賀孟雄-賀仲英-賀叔懷-賀季玉、耶律宗雲-耶律宗雨、欒廷玉-欒廷芳、禹雲-禹雷-禹霖、呂梧-呂桐、劉餘-劉慶、王武祥-王武福-王武祿-王武禧-王武祚、張霨-張霍、魚興雷-魚興風-魚興潮、樂龍文-樂龍武、祝萬年-祝永清、劉麒-劉麟 |
| 兄妹 | 石生-石姑、高猊-高秀娘、劉天化-劉才娘、李應龍-李薄荷、賴有-賴杏花、王成英-童瑞香 |
| 姐弟 | 龐廣寒-龐虎 |
| 姐妹 | 萬素梅-萬素英-萬素霞、真成仙-真巧仙-真天仙-真俊仙、吳鳳娘-吳月娘、樂龍華-樂龍藏-樂龍麗-樂龍飛-樂龍丫 |
| 夫妻(妾) | 方臘-邵仙英、上官榮-方百花、方肥-范美人、方毫-萬素英、方毫-萬素霞、葉金豹-葉大嫂、楊八-管青娘、宋江-鄧威娘、盧俊義-呂淑娘、林沖-耶律羞花、柴進-柔福帝姬、朱仝-馬英哥、武松-潘金蕙、董平-真天仙、李逵-卞勇、史進-高秀娘、穆弘-劉才娘、李俊-潘玉晶、解珍-真巧仙、燕青-金盤雲、蕭讓-童嬌秀、裴宣-陸芳娘、蔣敬-完顏霜鷹、呂方-蔡仙娥、安道全-劉銀珠、孔亮-荷花、樂和-樂大娘子、朱貴-石姑、朱貴-何自貧、朱富-真成仙、王定六-阮飛鯨、段景住-賴杏花、劉天化-李薄荷、呂桐-葛千嬌、蕭胡篤-齊夫人、周興-沈二娘、鄧雲-諸大娘、高猊-王香芝、耶律大車-賀六姐、冷雲-貝應娘、諸葛通-香娘、李佑-杜金芝、晁神通-敖金鶯、呂將-宮玉嬌、高枝-龍亞男、尉遲惠-龐廣寒、霍廣-高桂榮、宋安國-蒲盧得珍、徐知勇-石如玉、張囚龍-顧無雙、阮降龍-咸秀英、燕和春-完顏忽蘭兒、高安義-徒單小女、鄭光祖-真俊仙、王瑞龍-潘糾鳳、焦君可-蔡雲娘、雲龍-劉慧娘、徐槐-汪恭人 |
| 叔姪 | 真大義-真德瑞、王伯倫-王天霸 |
| 姑姪 | 劉雲錫-劉才娘、馬英哥-馬頑皮 |
| 舅甥 | 王訥-完顏霜鷹 |
| 姐夫-妻舅 | 蕭常阿-耶律煥 |
| 祖孫 | 王新柳-王昌義 |
| 堂兄弟 | 解珍-解英、解寶-解英、真德瑞-真德祥 |
| 堂姐妹 | 潘玲瓏-潘玉晶、蔡仙娥-蔡雲娘 |
| 表兄弟 | 方臘-范文虎、龐毅-關勝、辛從忠-徐寧、高齊-風正、商珠-張猛 |
| 表兄妹 | 郭盛-童嬌秀 |
| 表姐妹 | 吳鳳娘-韓桐花、吳月娘-韓桐花、龐廣寒-高桂榮 |
| 堂姐夫-堂小姨 | 林沖-金玉娘 |
| 表伯-表姪 | 汪公老佛-房三郎 |
| 從兄弟 | 呼延灼-呼延綽、晁神通-晁神威 |
| 從兄妹 | 范文虎-范美人 |
| 引首部 | 方臘反 | |
| 第一回 | 霸東南朱勔進花石 | 假朝命趙霆選美女 |
| 第二回 | 梧桐巷方有常設局 | 鷹虎坊朱汝賢傷身 |
| 第三回 | 虎狼谷中風雨淒淒 | 女貞樹後情腸娓娓 |
| 第四回 | 七里瀧英雄運輜重 | 孤柳莊難女遇恩人 |
| 第五回 | 幫源洞中歃血為盟 | 嚴家溪上指天作證 |
| 第六回 | 皂隸開道棍棒交加 | 知縣問案溫文爾雅 |
| 第七回 | 均漆園方臘行素志 | 定罪名州官動大刑 |
| 第八回 | 賄寶珠方臘脫羅網 | 分銅鏡老佛說四方 |
| 第九回 | 抗兇暴血染童家店 | 下狠心令出睦州衙 |
| 第十回 | 誓漆園方臘起大義 | 戰息坑官軍受重創 |
| 第十一回 | 下睦州實勢如破竹 | 震東南確急似驚霆 |
| 第十二回 | 鄭魔君陣斬郭師中 | 方世熊力敗杜伯僖 |
| 第十三回 | 富陽城暫息雲鳥陣 | 雲林寺拜訪遵說尼 |
| 第十四回 | 杭州府方百花殉義 | 望春山邵仙英復仇 |
| 第十五回 | 方聖公棄納渡江計 | 范文虎叢生覆滅心 |
| 第十六回 | 遊京師上官榮遇難 | 患假病童郡主施恩 |
| 第十七回 | 戀上官絳媛殞死命 | 征方臘童貫密興師 |
| 第十八回 | 驕敵戰刀劈方世庚 | 誤馬計戟挑杜伯僖 |
| 第十九回 | 戰秀州方七佛突圍 | 投官軍范文虎背義 |
| 第二十回 | 議後果方臘逞自用 | 出賞格童貫借長謀 |
| 第二十一回 | 賢夫妻千古遺佳話 | 好弟兄一代定新盟 |
| 第二十二回 | 要睦州棄童古兄弟 | 設危石陷官軍多人 |
| 第二十三回 | 梳妝峽五百女為厲 | 門嶺道一家佛盡忠 |
| 第二十四回 | 鳳凰山王稟截歸路 | 嚴家溪方臘斬強橫 |
| 第二十五回 | 方七佛氣壯鳳凰尖 | 楊八弟病寄馬金嶺 |
| 第二十六回 | 火攻計幫源洞失守 | 屠殺令無辜人逢災 |
| 第二十七回 | 野婦引徑方臘遭擒 | 群官集審童貫受斥 |
| 第二十八回 | 捫星崖朱貴戰石姑 | 東京城楊八投李邈 |
| 第二十九回 | 換假身方聖公就義 | 受昏德趙天子蒙羞 |
| 第三十回 | 幫源洞孝子尋陳跡 | 古松巷良朋發悲心 |
| 正部一 | 忠義夢 | |
| 第一回 | 宋公明允意征大遼 | 吳加亮定計放小卒 |
| 第二回 | 呼保義潛通高寨主 | 沒遮攔怒斬黑煞神 |
| 第三回 | 崔軍師智擒穆大郎 | 史先鋒力戰高寨主 |
| 第四回 | 牽羊擔酒祛病壓驚 | 盤馬彎弓伸威服眾 |
| 第五回 | 白鶴山穆將軍迷途 | 青竹庵劉道長示信 |
| 第六回 | 金頭老母盡露大方 | 薄荷姑娘略施小計 |
| 第七回 | 大雄王夜奪月牙峰 | 小李廣日困惡虎寨 |
| 第八回 | 大雄王盛會宋公明 | 入雲龍義縱慕容坦 |
| 第九回 | 劉雲若慨傳通天藝 | 蕭可女冒刺背心人 |
| 第十回 | 宋公明兵進豬龍河 | 耶律宏旗動涿州府 |
| 第十一回 | 關大刀逞三陣神威 | 吳學究設八方虎旅 |
| 第十二回 | 十萬遼軍落花流水 | 一駕親王惜命逃生 |
| 第十三回 | 玉麒麟猛鬥兩隻虎 | 混江龍戲弄一條魚 |
| 第十四回 | 潘玲瓏羞斥顧影郎 | 李公秀蒙混鎮龍伯 |
| 第十五回 | 武則天一計除三凶 | 唐高宗半日放百婢 |
| 第十六回 | 淤泥港耶律宏陷身 | 珍珠閣潘玲瓏戕命 |
| 第十七回 | 活閻羅乖判喬寡婦 | 王定六智除米奸僧 |
| 第十八回 | 莫州府盧俊義取勝 | 文安縣慕容黑遭擒 |
| 第十九回 | 耶律宏誤走羚羊峪 | 宋公明輕進涿州城 |
| 第二十回 | 白條張水淹黃金龍 | 黑風李斧劈蓋天錫 |
| 第二十一回 | 呼保義實進退維谷 | 小溫侯則疑惑連阡 |
| 第二十二回 | 悶人天氣珠聯璧合 | 迷茫月色刀光劍影 |
| 第二十三回 | 宿太尉難留不速客 | 呂將軍搭救遇難人 |
| 第二十四回 | 吉光台龍駒鳴舊主 | 紅梅巷小鬟報名妓 |
| 第二十五回 | 相女婿錯接蕭聖手 | 動刀兵爭搶呂溫侯 |
| 第二十六回 | 清爽齋一曲念奴嬌 | 延禧堂滿座琵琶淚 |
| 第二十七回 | 買幫閒巨奸辱寒門 | 害窮夫小秦登貴府 |
| 第二十八回 | 大秦女橫投墨石橋 | 弱息兒悲受綠鳳墜 |
| 第二十九回 | 雨夜飲李師師問供 | 金笄刺趙元奴復仇 |
| 第三十回 | 利劍相逼呂方挾策 | 驚魂不定趙佶放詔 |
| 第三十一回 | 高太尉符催將軍馬 | 狄副牌刀斬太守頭 |
| 第三十二回 | 敲竹嶺童郡王中計 | 阜平鎮蔡學士折兵 |
| 第三十三回 | 望仙山呂溫侯斷事 | 立宵亭童郡主陳情 |
| 第三十四回 | 抵牛戰挫敗白乳虎 | 馴馬計斬訖金甲鱗 |
| 第三十五回 | 箭杆河答里泊衝鋒 | 薊州府公孫勝演陣 |
| 第三十六回 | 紫花巷四眼狼欺弱 | 槐樹院病關索除奸 |
| 第三十七回 | 對堂詞冰雪淨聰明 | 挖隧道雷橫走精銳 |
| 第三十八回 | 插翅虎生搏白乳虎 | 美髯公窮追駙馬公 |
| 第三十九回 | 雁翎刀挑斷將軍繩 | 龍紋劍扛住駙馬命 |
| 第四十回 | 賀仁傑率軍舉降旗 | 呼延灼威懾十座城 |
| 正部二 | 將軍舞 | |
| 第四十一回 | 賽角抵石三郎奪魁 | 吟諷諫蕭文妃失寵 |
| 第四十二回 | 天祚帝信蠱殺文妃 | 余都姑叛遼投金國 |
| 第四十三回 | 加官晉爵刁買人心 | 遼皇畋獵上京祭祖 |
| 第四十四回 | 龍眉宮好漢盜龍衣 | 生春殿賢王自戕身 |
| 第四十五回 | 老母狼施展翻雲術 | 勇金兵攻克上京城 |
| 第四十六回 | 淩炮手轟斃龍老寡 | 羅真人囤住欒廷玉 |
| 第四十七回 | 受奇冤忍棄親生子 | 遭顛險投奔梁山營 |
| 第四十八回 | 宜春亭宋江濟萬民 | 涿州府遼僧誦梵經 |
| 第四十九回 | 富貴王心傾玉美人 | 流浪丐力舉雲雷鼎 |
| 第五十回 | 賽仁貴簫悲賞梅塢 | 小絳仙魄驚臨香圃 |
| 第五十一回 | 柳地湖冷斥王媒婆 | 運河口氽死淩歪嘴 |
| 第五十二回 | 壁錢窗小姐論英雄 | 藻思館郡主否奸細 |
| 第五十三回 | 延明師武師作文師 | 敘情史家史翻悲史 |
| 第五十四回 | 撞惡由林沖受大刑 | 遭果報高幸認理屈 |
| 第五十五回 | 歸中原素馬駕輕車 | 駐靈景烏雲翻狂想 |
| 第五十六回 | 青泥窪林沖救老嫗 | 易城縣刁武結贓官 |
| 第五十七回 | 林武師神技降力士 | 遼公主暗箭射才郎 |
| 第五十八回 | 答里泊反出涿州城 | 林豹子避居宜春圃 |
| 第五十九回 | 葛千嬌做亂遭滅頂 | 劉天化被囚認親人 |
| 第六十回 | 擬南征迎來天祚帝 | 請婚期哄住富貴王 |
| 第六十一回 | 施妙計宋公明興兵 | 慶佳期逍遙王逃命 |
| 第六十二回 | 關大刀大戰兀顏光 | 宋公明再進涿州府 |
| 第六十三回 | 挨城鬥林沖踞重地 | 會兵戰宋江取幽州 |
| 第六十四回 | 高齊截韓荊王三帥 | 關勝取檀順媯三州 |
| 第六十五回 | 小李廣箭射天祚帝 | 花和尚力擒富貴王 |
| 第六十六回 | 使禪杖打開危險路 | 用戒刀殺盡作惡人 |
| 第六十七回 | 魯智深大鬧溫家峪 | 白禿子逞狡探日峰 |
| 第六十八回 | 趙良嗣兵駐雲霞嶺 | 宋公明慶會丹鳳宮 |
| 第六十九日 | 楊玉英偷聽惜春亭 | 蔡仙娥飲恨安陽縣 |
| 第七十回 | 邰青山癡訴大名城 | 劉銀珠瘋鬧殿帥府 |
| 第七十一回 | 太學生大鬧開封府 | 龍猛軍逼脅高殿帥 |
| 第七十二回 | 武行者打死巴猙獰 | 施金眼辯析梁留守 |
| 第七十三回 | 雲天官濫用青苗法 | 武二郎打下牛皮書 |
| 第七十四回 | 陳老道咒窘元天座 | 武行者火燒玉虛宮 |
| 第七十五回 | 照影橋湯擒虎逞威 | 瞻香閣李懷玉礪節 |
| 第七十六回 | 二武松搗毀乾元鏡 | 大秦女獻出血香羅 |
| 第七十七回 | 會東京千點娘親淚 | 敘陽穀一片女兒情 |
| 第七十八回 | 猛郭盛撾碎登聞鼓 | 神武松薅出蔡老龜 |
| 第七十九回 | 經大審固難除群惡 | 行痛悼發願撫遺孤 |
| 第八十回 | 安道全智醫鍾情女 | 孔平淑死戀讀書郎 |
| 正部三 | 英雄淚 | |
| 第八十一回 | 盧員外機鋒驚諸國 | 柴皇孫儒雅動深宮 |
| 第八十二回 | 褒方臘醉鬧天章閣 | 哭宋江詞悼探菊亭 |
| 第八十三回 | 宋徽宗伏害橫枝玉 | 魏長樂買弄小旋風 |
| 第八十四回 | 救人犯時遷展飛術 | 送行客劉唐鬥扑刀 |
| 第八十五回 | 阮小二激成太湖變 | 金大堅抵換蘇州刑 |
| 第八十六回 | 巧孟康智損綠毛龜 | 狡侯健戲引花蝴蝶 |
| 第八十七回 | 東京城大開文武科 | 絳霄樓狎結忠義社 |
| 第八十八回 | 樊魔君術哄富八爺 | 張小妹刺配高衙內 |
| 第八十九回 | 高太尉密佈查抄網 | 燕小乙大打生死擂 |
| 第九十回 | 扈三娘索抓陳麗卿 | 盧俊義槍挑張雄暉 |
| 第九十一回 | 糾纏戰徐寧斬四將 | 關門策柴進繫渠魁 |
| 第九十二回 | 趙皇帝震意斥王黼 | 盧先鋒飲酒遇張仙 |
| 第九十三回 | 祝氏興風靈壽定計 | 張清助陣黑煞鏖兵 |
| 第九十四回 | 神算子迷惑金兀朮 | 笑面虎智賺趙良嗣 |
| 第九十五回 | 童郡王被盜赴拘地 | 宋公明決策得幽居 |
| 第九十六回 | 宋公明潛入滄州府 | 李小二薦舉賢友朋 |
| 第九十七回 | 閻王殿三難鬼臉兒 | 蘭花巷一得及時雨 |
| 第九十八回 | 杏樹院中柔情似水 | 燕子樓上薄意如霜 |
| 第九十九回 | 刮百姓苦地下無皮 | 斬封豕幸天上有眼 |
| 第一百回 | 破鹽山喜壞魯毛球 | 戰鳳崗勝屬花神臂 |
| 第一百零一回 | 賀軍功弟兄忠義堂 | 覓仇人母女關山路 |
| 第一百零二回 | 宋公明獻九天玄女 | 張船火斬兩條鱷魚 |
| 第一百零三回 | 五龍寺空房逃蔣敬 | 軒轅谷亂箭射徐和 |
| 第一百零四回 | 燕雀逃天祚帝喪邦 | 龍虎戰金兀朮受阻 |
| 第一百零五回 | 柴合後水阻斡離不 | 宋先鋒兵困金兀朮 |
| 第一百零六回 | 關大刀二戰兀顏光 | 梁山軍大破金兀朮 |
| 第一百零七回 | 青眼虎偶捕哈迷蚩 | 黑旋風誤放金兀朮 |
| 第一百零八回 | 盧員外輕身創五帥 | 張虎騎飛石打眾雄 |
| 第一百零九回 | 紅花谷卞勇遇知恩 | 天臺山李逵誅群醜 |
| 第一百一十回 | 人參峽有高人指路 | 怒蛇坑無善士開門 |
| 第一百一十一回 | 單調計擒走催命判 | 銅板戰擋住黑旋風 |
| 第一百一十二回 | 人參娘子死護人參 | 李鐵牛兒生煅李鐵 |
| 第一百一十三回 | 黑李逵哭傳絕命斧 | 羅真人笑送一網情 |
| 第一百一十四回 | 真家莊眾秀競歸途 | 白洋淀英雄決大計 |
| 第一百一十五回 | 高太尉兵困太行地 | 大雄王馬踏獲鹿城 |
| 第一百一十六回 | 關大刀三戰兀顏光 | 梁山軍猛蕩探日峰 |
| 第一百一十七回 | 懷恨戰王進走天涯 | 設盟約高齊佔地腳 |
| 第一百一十八回 | 訴衷情不納良朋勸 | 聽套曲落盡英雄淚 |
| 第一百一十九回 | 童嬌秀萬金買公田 | 耶律飛千里送孤子 |
| 第一百二十回 | 金兀朮長驅入幽州 | 林豹子血戰勇捐軀 |
| 結子部 | 少水滸 | |
| 第一回 | 神駿畫引起路人口 | 敬親酒觸動老舅心 |
| 第二回 | 品龍笛藝冠水雲台 | 認大師情痛螮蝀嶺 |
| 第三回 | 盜寶馬做千里長行 | 信故友入一條羅網 |
| 第四回 | 曹州監密探死刑人 | 綠茵閣爭議押送計 |
| 第五回 | 高花臉見花顏拼命 | 徐月娥借月色殺人 |
| 第六回 | 砬子口連敗盧天成 | 鳳水渡力戰花金斗 |
| 第七回 | 鐘鳴鼎食何如人也 | 姓隱名埋不亦樂乎 |
| 第八回 | 拾金山金兀朮打圍 | 星潮泊晁神威救駕 |
| 第九回 | 封上將感情謝君淚 | 屯水泊雲龍行雨心 |
| 第十回 | 滄州城李佑投舊戚 | 聖瑞宮朱雀盜堯石 |
| 第十一回 | 寶劍聖旨一夜丟去 | 孤兒寡婦雙苦飛來 |
| 第十二回 | 無情火迭燒萬福宮 | 孔知縣義駁蒙知府 |
| 第十三回 | 中火炮張道人失明 | 薄寵信高太尉殂命 |
| 第十四回 | 大鬼小鬼鬼鬼欺人 | 新恩舊恩恩恩變怨 |
| 第十五回 | 龐廣寒活擒白頭豹 | 燕思主夜刺斡離不 |
| 第十六回 | 赤眉郎君血戰滄州 | 朱雀高枝橫沖上蔡 |
| 第十七回 | 張虎騎襲營擾粘罕 | 段鳳祥用計輔杜充 |
| 第十八回 | 真州城杜充寫降書 | 六合縣李佑出絕地 |
| 第十九回 | 燒書閣警告宋高宗 | 還堯石戲弄秦丞相 |
| 第二十回 | 燕和春為冠軍將士 | 忽蘭兒作捉對夫妻 |
| 第二十一回 | 逞大勇張猛擋驕兵 | 沖中營商珠擒巨患 |
| 第二十二回 | 沒羽箭是殺氣騰騰 | 金兀朮卻神智鬱鬱 |
| 第二十三回 | 石碣村阮小七除霸 | 梁山泊王定六撫今 |
| 第二十四回 | 震雷澤只一笑相逢 | 藏鯨窟共萬眾起義 |
| 第二十五回 | 翻雲覆雨金人內訌 | 聚眾興師魯地震驚 |
| 第二十六回 | 解兵權金兀朮喪志 | 失兗州哈迷蚩離心 |
| 第二十七回 | 幾行朋友鄆城投伍 | 十萬貔貅梁山會師 |
| 第二十八回 | 金兀朮興傾巢雄兵 | 梁山泊開雷霆大戰 |
| 第二十九回 | 護水泊王定六鏖兵 | 回上京金兀朮亡命 |
| 第三十回 | 訪東京不泯霹靂夢 | 棲山阿難忘水滸情 |
以下是《水滸別傳》的大事年表。《水滸別傳》對故事情節的時間有頗清晰詳細的記載,但也存在一些時間錯誤。一個較明顯的錯誤是該書明言「宋江等混入滄州」一事發生於「政和八年」(1118,亦即重和元年),但又一再重覆說此事發生在宣和四年(1122)的「八年之前」。從宣和四年上推八年,應為政和四年(1114),而非政和八年(1118),這裡明顯存在錯誤。對於書中若干人物的出生年期,此書也存在錯誤,以下以郭盛為例闡明這一點。在此書中,郭盛是郭雲程和大秦女(後改名秦思子)的兒子。此書前文明言郭雲程是在宋徽宗登位後的「崇寧年間」被陷害下獄而死,而大秦女是在郭雲程死後才生下郭盛。此外,郭雲程還有一個女兒,在郭雲程下獄後被賣入青樓,後來成為名妓趙元奴,按說應為郭盛的姐姐。可是,此書後文卻又在郭盛與秦思子重逢的宣和三年(1121)將郭盛的苦難說成「二十五年之前」的事。從宣和三年上推二十五年,應為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那時宋徽宗尚未登位,郭盛不可能在此時出生。此外,此書後文又說郭盛嘗試尋找其「妹」趙元奴不果。如前所述,趙元奴應是郭盛的姐姐而非妹妹,作者把人物關係搞亂了。
| 年期 | 大事 |
|---|---|
| 元祐四年(1089) | 劉雲若被呂惠卿陷害,逃至太行山無極崖隱居。其後與蕭可女成親。 |
| 元祐七年(1092)秋季 | 李黑子等打劫呂廣,劉雲若將呂廣救回臥虎寨。 |
| 元祐八年(1093)四月 | 劉雲若收呂廣為徒。 |
| 紹聖二年(1095) | 上官雲在蘇州因救棄嬰呂方得罪黃虎臣,被捕下獄。呂方乳母帶上官志和呂方出逃。 |
| 紹聖四年(1097) | 呂廣毒死劉雲若,強搶蕭可女。蕭可女自盡,呂廣收養其女兒,後起名呂才娘。李黑子帶劉天化逃奔遼國,其後當官,改名李茂己。 |
| 元符元年(1098) | 大秦女嫁郭雲程。 |
| 元符三年(1100) | 小秦女嫁萬福全為繼室。
李逵拜賣藝人為師。 |
| 建中靖國元年(1101) | 呂方乳母病故,上官志隨廬山道人學武,後更名上官榮;呂方隨上官雲師兄學武。
耶律得重害死李立勇夫婦,收養其女兒,起名耶律羞花。 |
| 崇寧元年(1102)七月 | 錢臣誘小秦女與童貰通姦。童貰勾結蓋天錫,將萬福全、郭雲程陷害下獄。其後錢臣入童府當管家,改名童鈞。 |
| 崇寧二年(1103)正月 | 萬福全發配阜城縣,童貰將萬嬌秀搶入童府。萬嬌秀被童貫收為養女,改名童嬌秀。 |
| 崇寧二年(1103)三月 | 童貰強搶大秦女及其女兒。大秦女擊傷童貰、小秦女,投玉溪河自盡,為姚樹善所救,出逃。 |
| 崇寧二年(1103)四月 | 郭雲程死於獄中。 |
| ? | 大秦女生郭盛,入庵堂當道姑,後改稱秦思子。郭盛被人收養。 |
| 崇寧二年(1103)九月 | 大秦女女兒被童貰賣入青樓,其後成為名妓趙元奴。 |
| 崇寧三年(1104) | 何玄通為報父仇,殺中牟縣知縣,自此浪跡江湖。 |
| 崇寧五年(1106) | 呂才娘知悉自己身世。
解二得罪登州知府,帶兒子解英逃入遼國。 |
| 大觀元年(1107) | 張遠打摥朱勔外甥,帶張玉娘逃奔遼國,在涿州病故。金百萬收養張玉娘,將之更名為金玉娘。
解二被遼國皇族害死,解英藏身林中。 |
| 約大觀二年(1108) | 解英報父仇。
李逵師父在陝西涉嫌謀反被捕殺,李逵殺官報仇,逃回山東。 |
| 大觀三年(1109) | 米法元進佔棋子島天后廟,勾結遼國官府,欺壓附近百姓。
李逵打死富戶公子,出逃。其後在江州遇戴宗,又遇異人,獲傳授「絕命三斧」。 |
| 大觀四年(1110) | 金寡婦和金針在龍頭寨被龍賽花手下謀害,為周興所救。周興帶金針流浪江湖,金寡婦逃入深山。 |
| 政和元年(1111) | 呂方師父被毒殺,呂方報仇後流浪江湖,後上對影山落草。
金寡婦得羅真人救助,隱居二仙山。 周興、金針到涿州,金百萬收養金針。周興到幽州佔據紫蓋山。 |
| 政和二年(1112) | 火萬成得罪何充國,蔡京謀害火萬成。火萬成將火瑤娘寄居富陽縣雲林寺,獨自闖蕩江湖。其後入遼國,佔據石鼓峰。火瑤娘拜遵說尼為師。
劉雲錫收呂才娘、高秀娘為徒。 |
| 政和四年(1114) | 祝永清等加入紫蓋山。 |
| 約政和四年(1114) | 解英到人參峽,認識人參仙,與人參仙妻妹成親。 |
| 政和五年(1115) | 方臘在洞源里均分漆樹,聲名大噪。
祝永清佔據白頭山,奪佔紫蓋山。 |
| 約政和五年(1115) | 解英不滿人參仙欺壓百姓,移居石雞嶺。 |
| 政和六年(1116) | 黑風高強娶潘玲瓏為妾,此後潘玲瓏逐漸掌握黑風島大權。
趙佶(宋徽宗)認童嬌秀為義女,封其為郡主。 |
| 政和七年(1117) | 周興到石鼓峰投奔火萬成,火萬成、周興轉移至平頂山。紫蓋山人馬攻佔平頂山,火萬成傷重身亡,周興出逃。其後祝永清佔據對日峰。
耶律羞花知悉自己身世。 |
| 政和七年(1117)冬季 | 魯紹和搜刮滄州百姓,裴元先後到大名府和汴京告狀,被捕,押回滄州下獄。 |
| 重和元年(1118) | 趙佶採納聯金滅遼之策。
高齊在太行山望仙山起義,後成為太行山四十五寨總領,自號大雄王。萬福全投附高齊。其後白守誠佔據探日峰,與太行山對峙。 |
| 重和元年(1118)三月 | 魯紹和率滄州官軍征討鹽山、清真山、冷艷山,梁山出兵支援鹽山。
宋江等混入滄州,結識鄧雲、諸大娘、鄧威娘,假意結交許貫忠、魯紹和。 裴元死於滄州獄中,宋江賙濟其遺屬。 |
| 重和元年(1118)四月 | 宋江假娶裴玉芝為妾,與范天喜聯繫。
梁山人馬在郎家道口誘殺許貫忠。 |
| 重和元年(1118)五月 | 徐和上冷艷山說服白瓦爾罕投附官軍,魯紹和攻陷鹽山、清真山,但在鳳岡被梁山擊敗。
鄧雲等發動滄州四十八弓箭社起義,梁山軍攻陷滄州、東光寨,魯紹和、風會被擒。梁山軍助鹽山、清真山、冷艷山強人重奪山寨。 宋江等回梁山,留林沖鎮守滄州。鄧雲、鄧威娘、裴玉芝等留居滄州。 |
| 重和元年(1118)八月 | 范天喜離開梁山,流浪江湖。 |
| 宣和元年(1119) | 火瑤娘到金陵刺殺何充國。
花石綱禁軍在惠山毀潘孝立家山墳,宣麗娘到汴京告狀。 呂亭被抓往太湖運花石,後殺官逃至嵩山隱居。 史谷恭投附白守誠。此後探日峰與對日峰聯結,共抗太行山。 盧秀義在孔家莊結識孔平淑。孔厚欲將孔平淑獻予梁世傑,孔平淑不從,被孔厚活埋,後被孔五救出。 |
| 宣和元年(1119)正月 | 童嬌秀查知萬福全、郭雲程冤案,立誓報仇,暗與趙元奴聯絡。
鄧雲病亡。 |
| 宣和元年(1119)二月 | 梁山軍撤出滄州。徐和假冒吳用誘拐裴玉芝,裴玉芝撞樹自盡。
梁山泊全伙受招安。 |
| 宣和元年(1119)三月 | 蕭讓在汴京遇童嬌秀。
趙佶命梁山軍征遼。王瑞龍在陳橋驛殺死剋扣犒賞的趙領主事,被吳用定計釋放。 童貫聘蕭讓為門館先生。自此蕭讓與童嬌秀交往。 趙佶改命梁山軍先征太行山。 徐和投靠遼國官府,諸大娘、鄧威娘入遼國追捕徐和。 |
| 宣和元年(1119)四月 | 宋江與高齊私下約定互不侵犯。黑煞嶺王伯倫、月牙峰呂廣、惡虎寨禹雲聯合謀叛高齊。
王伯倫截擊梁山軍,為穆弘所殺。高齊奪佔黑煞嶺。 穆弘在白鶴山遇劉雲錫、呂才娘,劉雲錫向穆弘贈送《燕雲十六州詳圖》和《雷車製作法》。 月牙峰、惡虎寨勾結葛公壽欲投遼國,葛公壽被毒死。高齊攻佔月牙峰,救出王香芝。葛千嬌在惡虎寨抵抗梁山軍,花榮擒呂廣等。 王橫發勾結慕容坦,欺壓王家谷、孟家谷村民,迫害孟玄。 姚康勾結黑風高,欺壓大、小張家港漁民。 |
| 宣和元年(1119)五月 | 宋江與高齊盟誓。
公孫勝等到王家谷殺王橫發,割去慕容坦耳鼻。公孫勝收孟玄為徒。 劉雲錫揭露呂廣惡行,梁山軍處決呂廣等。呂才娘更名劉才娘。 史進與高秀娘成親;穆弘與劉才娘成親;高猊與王香芝成親。葛千嬌投附梁山軍。 耶律大車、安增在幽州發動工匠起義,其後接受耶律宏招撫。 梁山軍攻取瀛州,在雍奴澤西大破耶律宏。耶律大車帶耶律宏逃奔黑風島。李俊等混入黑風島。 |
| 宣和元年(1119)六月 | 方玉田被捉作花石綱民伕,在虎狼谷被虐打。上官榮殺洪昌文,救方玉田,遇方吉兒。上官榮與方吉兒成親。
李邈到江南糾察民情,與朱勔作對。 李俊與潘玲瓏、香娘、諸葛通合謀殺黑風高、姚康,奪取黑風島,又與耶律大車合謀擒耶律宏。潘玲瓏將潘玉晶許配給李俊,後自盡。 喬寡婦勾結米法元,將潘玉晶擄至小棋子島。潘玉晶智脫羅網,梁山軍攻破棋子島,處決米法元、喬寡婦。 李俊與潘玉晶成親;諸葛通與香娘成親。 梁山軍攻取莫州、文安縣。 |
| 宣和元年(1119)七月 | 楊遲奉朱勔令行刺李邈,為上官榮所殺。李邈迫朱勔放賑,釋放花石綱民伕。
童貫私放耶律宏,耶律宏被俘上望仙山。 李茂己投附梁山軍,梁山軍攻取涿州。 |
| 宣和元年(1119)八月 | 宋、遼和談,童貫令梁山軍停止進軍,派黃金龍、蓋天錫犒賞梁山軍。張順戲弄黃金龍,李逵殺蓋天錫。 |
| 宣和元年(1119)冬季 | 諸大娘、鄧威娘到軒轅谷,當地居民奉鄧威娘為首領。 |
| 宣和元年(1119)十一月 | 趙佶下詔追究宋江,削除其軍權。 |
| 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 | 李邈被召回京,朱勔復辦花石綱。
上官榮化名東方瑞到汴京探察政情。 |
| 宣和二年(1120)正月 | 上官榮訪梁山軍大營。 |
| 宣和二年(1120)二月 | 戴宗、呂方、樂和赴汴京,遇上官榮、十三姐、李師師,除滅紅沙渡口西大塘強人慧真、王食虎。
張有富在汴京謀奪呂亭妻鄒氏,呂方殺張有富,助鄒氏到嵩山與呂亭團聚。 童貫、蔡攸征討黑煞嶺。 |
| 宣和二年(1120)三月 | 朝野彈劾朱勔,趙佶派宿元景察看民情。
童古兄在惠濟河領導押運花石崗民伕起義,被朱汝賢鎮壓,童古兄出逃。宿元景到杞縣,逮捕朱汝賢。趙佶下令罷花石綱,釋放朱汝賢。 童古弟火燒睦州花石作坊,出逃。其後童古兄、童古弟投奔呂師囊。 童思武舉行較馬大會,呂方、耿京得罪童思武。耿京逃回山東起義;呂方匿居紅梅巷李師師宅。 蔡仙娥、楊玉英戀慕呂方,蔡府、楊府家兵為搶呂方,在紅梅巷展開武鬥,被高俅鎮壓。 呂方得知上官榮即上官志。 |
| 宣和二年(1120)四月 | 蕭讓、呂方殺童思武、童鈞。童嬌秀、趙元奴與李師師、呂方等合謀殺童貰。其後趙元奴到江南隱居。
太行軍誘童貫攻敲竹嶺,擒童貫。蔡攸率軍敗退阜平鎮,聞達到阜平鎮助戰。 呂方在李師師宅迫趙佶下詔赦免宋江,恢復其軍權。趙佶將蔡仙娥、楊玉英許配給呂方。 |
| 宣和二年(1120)五月 | 呂方與十三姐訂情。戴宗、呂方、樂和離汴京北返。
楊虎臣在真定府截擊戴宗等,被擒。狄輝、狄虎玉請戴宗等釋放楊虎臣。楊虎臣欲害狄輝父女,為狄輝父女所殺。 太行軍聯合戴宗等擒蔡攸、聞達。小秦女自縊,童嬌秀到太行山與萬福全相認,其後返汴京,替梁山軍探聽消息。 童貫、蔡攸、聞達獲釋,太行軍與宋廷訂約。 |
| 宣和二年(1120)六月 | 趙霆欲將童瑞香獻給朱勔父子,童瑞香避居鎮江金山寺。
趙霆假朝命在江南選百名美女。方有常誘方吉兒至杭州,獻給趙霆,並密告方臘謀反。方吉兒割去朱汝賢耳鼻,出逃。 朱勔向趙佶獻美女,趙佶下令恢復花石綱。 |
| 宣和二年(1120)秋季 | 沈二娘在薊州救周興,二人成親。 |
| 宣和二年(1120)七月 | 方吉兒到孤柳莊投奔方臘,認方臘為義兄,更名方百花。
宣麗娘被朱大鬍子欺侮,上官榮出手相救,被朱汝功、朱大鬍子陷害下獄。童嬌秀救出上官榮,杖斃朱大鬍子,迫朱汝功賠償宣麗娘。 |
| 宣和二年(1120)八月 | 方臘在洞源里舉行明教大齋,與五十二路教首盟誓。
方毫與萬素英、萬素霞成親。 陳光偽稱加入明教。 朱貴到汴京,聯絡蕭讓、上官榮。朱絳媛戀慕上官榮,上官榮拒婚,朱絳媛自盡。 |
| 宣和二年(1120)九月 | 張徽言將方臘拘至睦州,呂師囊、汪公老佛以重賂救出方臘。
蕭太真、耶律得重分率東、西路遼軍南下對抗梁山軍。 |
| 宣和二年(1120)冬季 | 孔亮在涿州救濟王媒婆,結識荷花。 |
| 宣和二年(1120)十月 | 方百花生上官憶母,將其寄養於會水灣。 |
| 宣和二年(1120)十一月至宣和三年(1121)正月間 | 南路聖公軍攻陷婺州、衢州、處州。 |
| 宣和二年(1120)十一月 | 方臘密謀起義。方有常一家出逃被殺,僅方熊忠於方臘,方庚逃至睦州報信。申屠龍率軍征剿明教,在碣村和童家店之間兵敗被殺。
方臘在幫源洞漆園誓師起義,稱永樂皇帝,建元永樂。 蔡遵、顏坦征討幫源洞,在息坑敗亡。此後穆彪、石生、呂師囊、陸行兒分別在東、西、南、北方領導起義。 陳光出逃,聖公軍攻陷清溪縣。 聖公軍攻陷睦州,方庚保護張徽言出逃。 東路遼軍攻文安縣,被梁山軍擊退。 耶律鐸真在薊州謀奪蕭素女奴,與蕭常阿結怨。 |
| 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 | 西路聖公軍攻陷休寧縣,在昱嶺山擊滅郭師中所領官軍,攻陷歙州、昱嶺關。
東路聖公軍攻陷桐廬縣、新登縣、富陽縣。呂將、陳箍桶、許長恩加入聖公軍。 方百花訪雲林寺,會火瑤娘、遵說尼,遵說尼建議破杭州法和聖公軍日後進軍方略。遵說尼到杭州遊說趙霆出逃蘇州。 童瑞香在杭州遊說王成英等叛變。東路聖公軍攻陷杭州,萬素梅射殺方百花。 陳光被處決,張徽言被充軍,方庚到秀州投附宋軍。 楊雄、石秀混入薊州,聯絡蕭常阿、廣博等,刺殺耶律鐸真。蕭常阿、廣博等起義,梁山軍攻取薊州,殲滅東路遼軍。 朱仝窮追蕭太真,在馬蘭峪遇馬英哥。朱介與馬英哥合謀擒蕭太真,除滅馬俊。 馬英哥替梁山軍攻取遵化,朱仝與馬英哥成親。 梁山軍攻取盧龍,收伏賀仁傑、耶律寶密聖。安喜、望都、灤州、義豐、馬城、石城、營州、玉田、三河、榆州望風而降。 宋江在涿州遇金針。 |
| 宣和三年(1121) | 張仙從沂州遷至真定府梨花莊,在當地消滅狼患,聲名大噪。 |
| 宣和三年(1121)正月 | 邵仙英、火瑤娘在望春山殺萬素梅。
北路聖公軍攻陷湖州附近縣城。 方臘與眾將不和。東路、西路、南路聖公軍分別攻秀州、宣州、台州,戰事失利。 方臘在杭州正式稱帝,寵信范文虎、方肥,定都幫源洞。 童貫奉詔秘密率軍征討方臘,兵分兩路。童貫代趙佶下罪己詔,罷花石綱。 上官榮、朱貴到幫源洞向方臘示警,方臘不理。范文虎命朱貴行刺方熊。 |
| 宣和三年(1121)二月 | 東路宋軍夾擊東路聖公軍,方七佛突圍撤返杭州。
朱貴揭露范文虎陰謀,范文虎叛投宋軍。 東路宋軍圍攻杭州,方臘突圍南逃。方毫陣亡,萬素英、萬素霞跳崖自盡。方三虎、方反宋遇鍾相,三人結義。 東路宋軍攻取富陽縣、新登縣、桐廬縣;西路宋軍攻取歙州,石生陣亡。 石秀、段景住隨龍賽花到大定府探聽遼國政情,結識蕭胡篤、齊夫人。 耶律延禧(遼天祚帝)聽信蕭奉先讒言,誅殺蕭文妃及其親屬,耶律余都姑逃奔金國。 |
| 宣和三年(1121)三月 | 東路宋軍攻取睦州,童古兄自刎,童古弟在睦州衙門引倒重石,與宋廷二百多將官同歸於盡。邵仙英、劉若仙等女兵突圍,在梳妝峽自盡,其餘女兵不屈被殺。
東路宋軍攻取清溪縣。陸行兒被西路宋軍擊敗,陣亡。 石秀、段景住在臨潢府皇宮盜取龍衣,送給蕭胡篤。 耶律延禧聽信蕭奉先讒言,誅殺晉王耶律敖盧斡及其親屬,蕭胡篤、齊夫人隨石秀、段景住南下投附梁山軍。 金軍攻取臨潢府。 龍賽花謀害公孫勝,梁山軍炸死龍賽花,奪取龍頭寨。欒廷玉出逃,在二仙山為羅真人所擒。公孫勝帶金寡婦到薊州。 |
| 宣和三年(1121)夏季 | 雲威、雲天彪謀奪田家莊土地,與田家莊發生沖突。其後田虎領導田家莊反抗雲天彪。 |
| 宣和三年(1121)四月 | 東、西兩路宋軍圍攻幫源洞。汪公老佛陣亡,門嶺失守。方臘在嚴家溪灘與官軍激戰,後突圍而出。方七佛在鳳凰山力盡而亡。
楊八逃至馬金嶺,被管青娘救護。楊八與管青娘成親,二人遷至捫星崖。 宋軍攻陷幫源洞,方熊自殺,方臘等逃入方臘洞。方三虎、方反宋突圍,其後到武陵縣投奔鍾相。許長恩逃回太湖隱居。 韓世忠率軍潛入方臘洞,擒方臘等,被辛興宗冒功,呂將乘宋軍內訌逃脫。宋軍在睦州、歙州一帶屠戮百姓。呂師囊領導南路聖公軍繼續戰鬥。 周興、沈二娘投附梁山軍,重遇金寡婦。 |
| 宣和三年(1121)五月 | 童貫在杭州審問方臘等,被斥罵。
上官榮、朱貴在捫星崖遇石姑、楊八、管青娘。朱貴與石姑成親。 梁山軍釋放欒廷玉,撤出涿州,留下多人作內應。西路遼軍進駐涿州,耶律得重霸佔金府東宅,覬覦金玉娘美色。 |
| 宣和三年(1121)閏五月 | 上官榮等抵汴京,楊八、管青娘投奔李邈。
郭盛、燕青、周興混入涿州金家。王媒婆、凌仁、金貴謀揭穿郭盛等人身份,郭盛等得荷花、金盤雲之助殺王媒婆等。 林沖假作耶律羞花老師,混入涿州金家。 劉天化、郭藥師到白溝河大營謀行刺宋江,聯絡葛千嬌,混入梁山軍中。 |
| 宣和三年(1121)六月至七月間 | 方臘等被押解至汴京,童嬌秀求蔡京私放方臘。
小宋江在淮陽起義,王黼、張叔夜奉命秘密率軍征討小宋江。 |
| 宣和三年(1121)六月 | 金玉娘與林沖相認,耶律羞花向林沖自陳身世。高幸揭發林沖身份,林沖被拷打。耶律羞花殺高幸,救出林沖。
耶律羞花送林沖到靈景山接受安道全調治,在靈景山遇赤松翁,埋葬親生父母骸骨。 林沖等在易城縣救刁媽媽,為刁武、沈半天所擒,在落雁溝為呼延綽所救。林沖與耶律羞花成親。 耶律答里泊行刺林沖,失手,與林沖和解。 葛千嬌聯合郭藥師謀叛梁山軍,二人被殺。劉天化被擒,與李茂己、劉才娘相認,結識李薄荷,投附梁山軍。劉天化與李薄荷成親。 劉銀珠助蔡仙娥私離汴京往尋呂方,陳玄忠奉蔡京命追殺蔡仙娥。蔡仙娥在安陽縣投井自盡,後被救起,劉銀珠病瘋。 邰青山欲究治陳玄忠,被免職,到大名府告狀,結識盧秀義。梁世傑毒打二人。 郭京在照影橋強搶民女,湯擒虎、李懷玉打郭京,被擒至玉虛宮。 |
| 宣和三年(1121)七月 | 耶律答里泊聯合王新柳在涿州起義,佔據西陵山,與梁山軍結盟。耶律延禧南下幽州、涿州親征梁山軍。
金玉娘假意與耶律得重成親,梁山軍聯合太行軍重奪涿州,殲滅西路遼軍。 梁山軍與耶律答里泊聯合攻破幽州外城,得耶律大車、安增接應攻破幽州內城。宋江在幽州大內豎起「替天行道」旗。 朱貴帶石姑加入征遼梁山軍。 韓存保等奉童貫命欲向梁山軍搶功,被太行軍阻截。梁山軍攻取檀州,收降順州,攻取媯州。 魯智深在雲霞嶺擒耶律得重,在曹家壩殺惡霸曹子秀。 花榮在百花山射傷耶律延禧,蕭元妃降順花榮。花榮在溫家峪病倒,得溫衿子、柳春娘救護。 溫把頭殺溫衿子,把蕭元妃送上探日峰,並欲害花榮等。魯智深殺溫把頭,救花榮等,上探日峰帶蕭元妃返幽州。 高俅將劉銀珠攆出高府,送給乞丐王明三。 邰青山、盧秀義到汴京告狀,被拘捕。陳東發動太學生大鬧開封府,被高俅謀害。呼延珏用計救陳東、邰青山、盧秀義。 湯擒虎、李懷玉被移送桃源洞囚禁。 |
| 宣和三年(1121)八月 | 蔡京私放方春,上官榮、楊八將其帶往會水灣隱居。方臘等被處決。
童貫、趙良嗣等到幽州,被梁山軍軟禁,其後獲釋放,駐軍雲霞嶺探日峰。 邰青山、盧秀義返大名府,被巴猙獰擄至巴家疃虐打。 |
| 宣和三年(1121)九月 | 燕青與金盤雲成親;孔亮與荷花成親。
盧俊義等赴汴京與朝廷交涉,居於東華館舍。王明三帶劉銀珠到東華館舍,接受安道全醫治。 武松等救邰青山、盧秀義,殺巴猙獰,到大名府擒陳玄忠,將之押解汴京。孔五帶孔平淑到汴京伸冤,孔平淑與盧秀義重逢,後成親。 雲天彪圍攻田家莊。武松助田虎擊敗雲天彪,迫其放棄田家莊地權。 武松大鬧千道會,火燒玉虛宮,遇潘金蕙、秦思子。潘金蕙助武松入桃源洞搗毀乾元鏡,救湯擒虎、李懷玉,收伏黃眉女。武松帶眾人到汴京東華館舍,郭盛與秦思子相認,武松與潘金蕙訂情。 呂尚明在開封府開審梁山案,處決陳玄忠,復邰青山職,監禁郭京,令雲威歸還田家莊土地。呂尚明自殺,遺命將呂淑娘許配給盧俊義。 蔡京、高俅被迫承認蔡仙娥、劉銀珠分別離開蔡府、高府。孔厚被流配。 柴進被召入皇宮居住,柔福帝姬戀慕柴進。 龍虎山張天師在天章閣偽造仙冊,記下平方臘、平小宋江眾功臣的天神身份。柴進醉鬧天章閣,打張天師。 王黼、張叔夜平定小宋江,班師回朝。梁山人馬救出宋不臣,將其帶往太湖。 徐槐糾集靈壽縣、鄆城縣、大名府、對日峰等地官軍、鄉軍征討太行山。 |
| 宣和三年(1121)冬季 | 金帝完顏阿骨打(金太祖)病亡,完顏吳乞買繼位,更名完顏晟(金太宗)。 |
| 宣和三年(1121)十月 | 柴進與柔福帝姬定親,柔福帝姬、万侯大方聯結魏長樂,計議立柴進為帝。
梁山人馬在太湖聯合許長恩起義,殺惡霸靳其仁、扶廣力、竇海仁。許長恩將義軍分散黃山、天目山等地,其後在常德結識鍾相。 唐猛在建康府欲害王勝仙,孟康、侯健戲弄唐猛,救王勝仙。唐猛到汴京投奔高世德。 |
| 宣和三年(1121)十一月 | 高世德聯合張雄暉、張武越組織忠義社,雲天彪、陳麗卿等相繼加入。 |
| 宣和三年(1121)十二月 | 耶律遙設等在大定府密謀兵變事敗,耶律延禧誅殺群臣,耶律誠叛逃金國。
耶律余都姑、耶律誠帶金軍攻佔遼國大定府,耶律延禧出逃。 |
| 宣和四年(1122)正月 | 童嬌秀組織尊堯社,與忠義社對抗。
高世德調戲呂淑娘,被顧大嫂、孫二娘痛打。 金軍攻佔遼國澤州、北安州、高州、潭州、松山州。婁室奉命追捕耶律延禧。完顏兀朮屯軍五龍山,徐和投靠完顏兀朮。 |
| 宣和四年(1122)二月 | 梁山人馬在富家莊計擒高世德,將其挾離汴京。
唐猛拘王勝仙,將其解送開封府。 |
| 宣和四年(1122)三月 | 唐猛在汴京擺生死擂,被燕青打死。
宋軍在斷頭山擊擒呂師囊,呂師囊絕食死。 高世德被押至幽州。 |
| 宣和四年(1122)四月 | 姚平仲勾結忠義社、玉虛宮、魏長樂等發動兵變,並騙柔福帝姬加入行動。梁山人馬聯合呼延珏、宗澤、宿元景等平定兵變,殺陳希真、雲天彪、張雄暉、張武越等,擒陳麗卿、魏長樂、姚平仲。
宋廷決意與遼、金一戰,盧俊義等回幽州。趙佶赦免柔福帝姬、万侯大方,二人加入梁山軍。陳麗卿亦獲赦。王勝仙獲釋,流浪江湖。 梁山軍、太行軍聯合擊敗官軍、鄉軍,殺祝永清,收降欒廷玉,擒徐槐。 盧俊義等在真定府遇張仙,張仙隨盧俊義等訪幽州。 耶律延禧處死佞臣蕭奉先、蒲速宛。 |
| 宣和四年(1122)五月 | 盧俊義與呂淑娘成親;呂方與蔡仙娥成親;柴進與柔福帝姬成親;安道全與劉銀珠成親。
梁山軍秘密製造飛雷車。 童貫派趙良嗣、真大義到五龍山暗通完顏兀朮。宋江等密赴五龍山刺探軍情。梁山軍圍攻真氏三莊,趙良嗣、童貫被劫往幽州。張仙返回真定府,其後在山東起義。 耶律延禧逃至應州附近,藏身於小石頭廟。 |
| 宣和四年(1122)六月 | 宋江在軒轅頂重遇諸大娘、鄧威娘。
徐和在五龍山為完顏兀朮繪製「金軍入中原五路嚮導圖」。宋江等再到五龍山,將徐和擒至軒轅頂處決。 耶律延禧被百姓擒獻婁室。 |
| 宣和四年(1122)七月 | 完顏兀朮進軍古北口,梁山軍以飛雷車將其圍困於軒轅谷,人參仙投附完顏兀朮。
兀顏光、兀顏赤率遼軍馳援完顏兀朮,被擊敗,兀顏赤投降梁山軍,兀顏光投附婁室。 |
| 宣和四年(1122)八月 | 莫儔、王訥投附梁山軍,發動兵變,梁山軍大破完顏兀朮,哈迷蚩被擒,人參仙帶完顏兀朮出逃。
完顏晟御駕親征,在葫蘆峪被梁山軍擊退。其後派使與宋國議和。 李逵等追捕完顏兀朮,在紅花谷遇卞勇,除滅天臺山奸黨,火燒天臺山,拆毀參仙廟。 高俅率同呼延珏、陳麗卿等征討太行山,太行軍攻陷獲鹿城。 |
| 宣和四年(1122)九月 | 解寶等到人參峽,遇解英,合力殺人參娘子。
李逵等追至怒蛇山,殺筍冠仙,得羅真人之助殺人參仙,擒完顏兀朮。梁山人馬清除怒蛇山惡蛇,炸毀人參仙巢穴。 梁山軍停攻真氏三莊。楊可世聯合探日峰、真氏三莊進攻幽州梁山軍,被擊退。真氏三莊內訌,真俊仙離家出走。梁山軍攻破真家莊,真大義被殺。 黃怒蛟奉命到白洋淀接替梁山水軍,梁山水軍擒黃怒蛟,投奔望仙山。 梁山軍攻取代王城、蔚州,擒兀顏光。 |
| 宣和四年(1122)十月 | 梁山軍攻取武州、新州、應州、朔州、雲州、儒州。
梁山軍攻破探日峰,殺楊可世、白守誠,石姑陣亡。史谷恭被狄輝、狄虎玉擒獻梁山軍,被處決。 董平與真天仙成親;解珍與真巧仙成親;朱富與真成仙成親。 梁山軍移師至太行山對抗高俅,高俅被迫停戰。梁山軍處決趙良嗣、高世德。其後高俅收高世傑為養子。 蕭讓與童嬌秀成親。 |
| 宣和四年(1122)十一月 | 太行軍撤出獲鹿城,王進、陳麗卿率軍進佔獲鹿城,與梁山軍作對。梁山軍襲取獲鹿城,殺陳麗卿。王進逃奔大名府,被流配。
宋廷與太行軍訂盟約。 |
| 宣和五年(1123)正月 | 王瑞龍離開梁山軍,流浪江湖。其後與潘糾鳳成親。
高秀娘、劉才娘完成一百零八人畫像。梁山軍班師回朝,林沖、耶律羞花、歐鵬、鄧飛、耶律飛回幽州。 |
| ? | 宋廷釋放遼國、金國戰俘。梁山軍三十六名頭領獲賜官職。
劉大山私取探日峰財寶,在劉家村成為富翁,後改名劉大善。 宋江與鄧威娘成親。 宋江、盧俊義被蔡京、高俅毒死。其後湯擒虎、李懷玉佔據雞鳴山。 花榮在宋江墓前自縊,溫孝救出花逢春,將花逢春交託花金星,花金星將花逢春易名為花金斗。其後花金星在黃河口染病死,臨死前將花金斗交託慈為。慈為教花金斗武藝。 樂和到嵩山隱居,其後娶樂大娘子。燕青、金盤雲帶燕和春上嵩山訪禪林大師,後到赤龍岡投奔龐府。 張清在宗澤帳下任軍官。 魯智深在六合縣自設智深小寺。 三阮和王定六返石碣村居住。 |
| 宣和六年(1124) | 金玉娘、火瑤娘到幽州投附林沖。
趙佶下令在伏牛山重修萬福宮,王效祖入主萬福宮,開始霸佔伏牛山農田,擄劫青年男女。 |
| 宣和七年(1125) | 燕青在汴京東郊結識高枝。 |
| 約宣和七年(1125) | 鄭光祖在揚州打死人被捕下獄,奚俊才、高枝、尉遲惠、霍廣救出鄭光祖。其後鄭光祖在青州遇真俊仙,兩人成親。 |
| 宣和七年(1125)冬季 | 胡鐵崖帶龍亞男回鐵崖嶺,教授武藝。 |
| 宣和七年(1125)十月 | 金軍大舉侵宋。 |
| 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 | 金軍攻陷幽州,歐鵬、鄧飛陣亡,林沖、耶律羞花、金玉娘不屈自刎。耶律飛、火瑤娘帶林少英匿居靈景山。 |
| 靖康元年(1126) | 荀大戶、荀振武使人在石碣村井下毒,阮小二、阮小五中毒死。 |
| 靖康元年(1126)正月至十月間 | 趙桓(宋欽宗)繼位,貶誅蔡京、王黼、朱勔、童貫、楊戩。 |
| 靖康元年(1126)正月 | 李佑在汴京捐家財救國,其後被開封府府尹勒索。李佑暗殺府尹,化名段鳳祥逃至滄州投奔杜充,結識杜金枝。 |
| 靖康元年(1126)三月 | 李佑在滄州遇高枝,與杜金枝成親。
高枝入汴京皇宮盜取堯石,張三峰、空起太、羅維真奉詔追捕高枝。 |
| ? | 杜充任大名府留守,郭永任其參謀。
高枝、尉遲惠、霍廣在汝南盜去張三峰御旨。 |
| 靖康元年(1126)六月 | 王效祖把商珠擄至萬福宮。高枝等殺妙蓮道姑、王效祖,火燒萬福宮,商珠及其他人獲救。高枝等匿居赤龍岡。
張三峰到鐵崖觀追尋高枝蹤跡,被龍亞男擊傷。龐虎誘空起太、羅維真至赤龍岡,殺之。 燕青接龍亞男、高珠、張猛至赤龍岡。 |
| 靖康元年(1126)七月 | 高俅卒,被追奪官爵,龐廣寒、龐虎、高桂榮等到汴京奔喪。陸得志勒迫高世傑,為龍亞男所殺。
樂和到赤龍岡訪燕青。 |
| 靖康元年(1126)八月 | 高世傑將高府財產運往赤龍岡,白頭豹企圖在鹿兒坑截劫財富,被擒殺。
尉遲惠與龐廣寒成親;霍廣與高桂榮成親;高枝與龍亞男成親。 |
| 靖康元年(1126)閏十一月 | 完顏粘罕和完顏斡離不分兵兩路攻汴京。趙桓用郭京練六甲神兵,燕青、樂和混入六甲營。
金軍攻陷汴京,燕青、樂和殺郭京,又混入金軍,刺傷完顏斡離不。 |
| 靖康二年(1127) | 馬麟參加抗金受傷,在焦家渡得焦太平救助。馬麟、焦太平遷往山東。
鍾相、方三虎、方反宋、許長恩在湖南起兵,其後發展為鍾相、楊么起義。 |
| 靖康二年(1127)春季 | 金軍俘趙佶、趙桓。李師師為金軍所擄,自盡。十三姐南逃,在黃山與呂方、蔡仙娥重逢。
蕭讓、童嬌秀遷居啼鶯嶺,開始打聽一百零八人和梁山軍其他人物下落。其後在熊耳山、崤山買公田,招撫流民。 完顏斡離不傷重身亡。 金軍攻陷大名府,杜充南逃,屯兵汝南。 金軍攻陷滄州,廖公誠死難,李佑、杜金枝、歐陽幹突圍,撤至汝南。 張清、岳飛追擊金軍。宗澤卒,張清帶張蔚、張霍到赤龍岡訪燕青。 金軍攻汝南,杜充、李佑等突圍撤至淮陽。 |
| 靖康二年(1127)四月 | 金軍擄趙佶、趙桓北歸。其後上官榮奉宗澤命潛入金國刺探軍情,在霫郡治好趙佶急病,後又受趙佶之託送其畫卷南歸。 |
| 建炎二年(1128) | 呂淑娘請盧俊臣教盧天成武藝。 |
| 建炎二年(1128)春季 | 火瑤娘回雲林寺;耶律飛帶林少英南下熊耳山。 |
| 建炎二年(1128)四月 | 方三虎、方反宋刺探軍情,在啼鶯嶺遇項充、李袞,項充、李袞重遇蕭讓、童嬌秀。
耶律飛、林少英在汴京重遇蕭讓等,遷居啼鶯嶺。 |
| 建炎三年(1129) | 馬麟、焦太平返回焦家渡。其後馬麟在汴京混入完顏亮軍中,遇王勝仙,與鄧威娘、宋安國重逢。
裴宣、朱貴到合肥,遇晁神通。三人在徐州劫奪金軍金銀,此後將金銀悄悄運往太平崮。 |
| 建炎四年(1130)八月 | 金軍攻真州、建康,杜充在建康降金,郭永隨李佑等從真州突圍,逃往赤龍岡。魯智深、呂將訪赤龍岡,其後魯智深返回智深小寺。 |
| 紹興元年(1131) | 張清投附岳飛軍中。 |
| 紹興二年(1132) | 蕭讓等逃離啼鶯嶺。
裴宣、朱貴、晁神通分別娶陸芳娘、何自貧、敖金鶯,遷至太平崮。其後晁神通把晁神威接至太平崮。 |
| 紹興三年(1133) | 盧秀義、孔平淑為金軍所殺,鄭光祖、真俊仙收養盧天玉。 |
| 紹興四年(1134)四月 | 范文虎在金陵被人謀殺。 |
| 紹興四年(1134)五月 | 上官榮帶方春、上官憶母重訪聖公軍起義舊地。
上官榮等到汴京,會楊八、呂將。呂將帶方春、上官憶母到太行山投附高齊。其後高齊兵敗,方春、上官憶母匿居陝西。楊八、管青娘入陝西抗金。 |
| 紹興五年(1135) | 花金斗上雞鳴山,負責鎮守風水渡。 |
| 紹興五年(1135)四月 | 趙佶在五國城亡故。 |
| 紹興七年(1137) | 夏侯德成到曹州任軍職。 |
| 紹興八年(1138) | 盧俊臣卒。其後盧天成、呂淑娘為避金軍逃上雞鳴山,盧天成負責鎮守砬子口 |
| 紹興十年(1140) | 鄭光祖等在揚州重遇奚俊才、奚紅丫。揚州知府毒死奚俊才夫婦,那公帶奚紅丫避居陝西。 |
| 紹興十一年(1141) | 杜充在金國病亡。
岳飛在杭州被秦檜害死,張清自殺殉義。 |
| 紹興十五年(1145) | 張囚龍、顧無雙救夏侯德成,到曹州任軍職。 |
| 紹興十五年(1145)春季 | 山東各地饑民起義,完顏兀朮坐鎮濟州,鎮壓起義。 |
| 約紹興十五年(1145)七月 | 鴿子眼勾結荀大戶、荀振武欲強娶阮飛鯨,王定六、阮小七、阮降龍、阮進、阮飛鯨合謀殺鴿子眼等。阮不敬到荀府井中下毒報仇。眾人到震雷澤小村投奔咸通、咸秀英,結識王武祥、王武福、王武祿、王武禧、王武祚。 |
| 約紹興十五年(1145)八月 | 王定六與阮飛鯨成親;阮降龍與咸秀英成親。 |
| 約紹興十五年(1145)九月 | 王武祥、王定六等到震雷澤藏鯨窟訪何玄通,討論起義方略。王武祥開始在徐州各地辦刀劍社。 |
| 紹興十五年(1145)十月 | 秦熺在杭州強娶宮玉嬌,呂將、高枝救出宮玉嬌。高枝將堯石留於秦府,戲弄秦檜。呂將與宮玉嬌成親。
李佑、燕青等到沂蒙山區起義。其後佔據光華山。 樂和送高世傑到武昌隱居,收藏龐府家財,返回嵩山居住。 |
| 紹興十六年(1146) | 那公卒,奚紅丫易名那明珠,浪跡江湖,在山東海邊結識陶三妹、戈四娘。 |
| 紹興十六年(1146)二月 | 燕和春、張猛混入濟州金軍,結識完顏忽蘭兒。 |
| 紹興十六年(1146)四月 | 燕和春與完顏忽蘭兒成親。 |
| 紹興十七年(1147)春季至秋季間 | 何玄通、屠金力在藏鯨窟開壇講法,招集徒眾。 |
| 紹興十七年(1147)正月至四月間 | 張榮在東平府起義。 |
| 紹興十七年(1147)四月 | 蔡雙收徐知勇、徐月娥為義子女。牛必祥欲揭露徐知勇、徐月娥身份,為馬麟、宋安國所殺。
洪永平、魚興雷、魚興風、魚興潮抗鹽稅,逃至星潮泊。 |
| 紹興十七年(1147)五月 | 張榮率部先後轉移至沂蒙山區和海邊。
完顏亮下令搜捕汴京城內梁山後代,王勝仙逃赴江南,鄧威娘、徐知勇等逃至劉家村。 劉大善出賣鄧威娘,被殺。鄧威娘等被拘至曹州。夏侯德成、張囚龍、顧無雙在金光寺私放鄧威娘等。 |
| 紹興十七年(1147)六月 | 張太一在梁山豎立「永鎮妖精」石碑,聲稱鎮伏一百零八名魔君。
鄧威娘等在雞鳴山重遇盧天成、花金斗、湯擒虎、李懷玉。湯擒虎等放棄雞鳴山,與鄧威娘等投奔太平箇,重遇裴宣等。鄧威娘開始在太平箇招兵買馬。 洪永平等在拾金山行刺完顏兀朮失敗。石慶奉命駐守太平崮,晁神威、宋安國、徐知勇、花金斗、盧天成混入濟州金軍。 蒲盧虎、蒲盧得珍、石如玉、宋安國等奉命駐守梁山。宋安國與蒲盧得珍成親,蒲盧虎、蒲盧得珍與哈迷蚩結怨。 完顏兀朮征討光華山。 |
| 紹興十七年(1147)冬季 | 阮進卒。 |
| 紹興十七年(1147)十月 | 張榮在山東海邊再次大起義。 |
| 紹興十七年(1147)十一月 | 燕和春、張猛帶完顏忽蘭兒投附光華山,光華山大破金軍。石慶與完顏兀朮不睦。 |
| 紹興十八年(1148)春季 | 上官榮帶方春、上官憶母到嵩山投奔樂和。 |
| 紹興十八年(1148)正月 | 金軍擊敗張榮,張榮出逃。 |
| 紹興十八年(1148)三月 | 王武祥被告謀反,在沛縣被捕殺,王定六、何玄通在震雷澤起義,攻破徐州、兗州。
哈迷慎言欲舉報宋安國身份,被高安義、徒單小女知悉,蒲盧虎聯合宋安國等殺哈迷慎言,在梁山起義。 石慶聯合鄧威娘等在太平崮起義,攻破蒙陰、曲阜。 張榮在東平府起義,助梁山軍攻破東平府。 |
| 紹興十八年(1148)四月 | 梁山軍攻破鄆城縣。太平崮義軍放棄蒙陰、曲阜,到梁山會師。
鄭光祖、真俊仙、盧天成擒哈迷蚩,遇那明珠、陶三妹、戈四娘,六人到鄆城縣加入梁山軍。洪永平和魚氏三兄弟到鄆城縣加入梁山軍。 |
| 紹興十八年(1148)八月 | 震雷澤義軍放棄兗州,到梁山會師。光華山義軍到梁山會師。張榮撤出東平府,到梁山會師。
王瑞龍、潘糾鳳上梁山。 梁山泊七十二名頭領大聚義,王定六任寨主,高舉「抗金反宋」大旗,拆毀「永鎮妖精」石碑。 |
| 紹興十八年(1148)九月 | 完顏兀朮征討梁山。 |
| 紹興十八年(1148)十月 | 秦熺、張太一奉趙構(宋高宗)命招安梁山,張太一被殺,秦熺被禁錮。 |
| 紹興十八年(1148)十一月 | 梁山大破完顏兀朮。 |
| 紹興十八年(1148)十二月 | 完顏兀朮返會寧府,病亡。 |
| 紹興十九年(1149)三月 | 徐知勇與石如玉成親。
徐知勇、石如玉、徐月娥到汴京,會焦君可、蔡雲娘。 |
| 紹興十九年(1149)四月 | 徐知勇等與魏良材、上官榮、樂龍文、方春、上官憶母合謀炸毀汴京皇宮,重創金軍。
魏良材、上官榮、方春、上官憶母投奔梁山。 徐知勇到嵩山訪樂和,帶樂龍文、樂龍華上梁山。 梁山發兵攻打濟州、曹州。 |
| 約紹興三十二年(1162) | 馬麟聯合金人在金軍營刺殺完顏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