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結」看漢語的特點

本文主旨是介紹語結。「語結」(nexus)是借自丹麥語言學家葉斯柏森(Otto Jespersen)的術語,是指「主語 + 謂語」的結構(請注意這裡的「主/謂語」是指語義上具有主/謂關係的一對詞組組成的結構,不一定是形式上的主/謂語)。之所以借用這個術語,主要是為了行文方便,「語結」不是比「『主語 + 謂語』結構」簡潔得多嗎?

語結在語法學上的重要性在於,很多典型句子(不包括各種「無主句」、「獨詞句」等)都是由語結構成的。此外,語結還可充當多種句子成分。例如在英語中,語結便可充當主語、賓語、主語表語、定語、狀語等(但不可充當謂語),這裡的狀語可以是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詞組)的狀語,也可以是修飾句子的狀語(以下稱為「句子狀語」)。舉例說,在The problem is too hard for him to solve中,語結for him to solve是修飾形容詞hard的狀語;在They went into the chapel hand in hand中,語結hand in hand是修飾動詞詞組went into the chapel的狀語;在If he comes, I will go中,語結he comes連同其前的連詞if是句子狀語。

接著看漢語的情況。雖然我認為話題/述題(而非主語/謂語)才是適合漢語的語法概念,但為便於與英語比較,這裡不妨沿用主語/謂語(以及語結)的概念,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漢語的話題/述題對應著英語的主語/謂語。

跟英語相同,漢語的語結可以構成句子,也可充當多種句子成分,但在這方面有一些與英語不盡相同的特點,以下分別就(1)語結充當狀語和(2)語結充當謂語這兩種情況進行討論。

漢語的語結可以與另一個語結構成「主從複句」(又稱「偏正複句」)。在這類複句中,一個語結是「主句」,另一個語結(連同連詞或連接副詞)是「從句」,其中從句修飾主句。例如在「他若來,我便走」中,從句「他若來」修飾主句「我便走」。從這一點看,我們可以說漢語的從句起著句子狀語的作用(儘管現今的漢語語法體系不使用「句子狀語」此一概念)。

漢語的語結也可以充當動詞/形容詞(詞組)的狀語,出現於結構助詞「地」之前,例如在「他們手拖著手地走進教堂」中,語結「手拖著手」充當動詞詞組「走進教堂」的狀語。請注意出現於「地」字之前充當狀語的語結不能太複雜。

不過,漢語的語結還可以出現於結構助詞「得」之後,充當狀語或「次級謂語」(傳統漢語語法把「得」字之後的成分統統稱為「補語」;這裡採納金立鑫的觀點,把傳統的所謂「補語」重新劃分為狀語和次級謂語),而且這類語結在結構上可以很複雜。例如在「他吵得所有鄰居都睡不著覺,要去報警」中,「得」字後有一個複雜語結「所有鄰居都睡不著覺,要去報警」,充當動詞「吵」的狀語。另外又如在「媽媽想得頭髮都白了」中,語結「頭髮都白了」充當次級謂語(這個語結的作用是描述「媽媽」的狀況,如果略去「想得」,可以直接充當謂語,即說成「媽媽頭髮都白了」,故稱「次級謂語」)。

我認為上述「得」字後的語結是很有漢語特色的語法現象。「得」字雖然既非「連詞」又非「連接副詞」,但其後卻可以出現一個類似從句的複雜結構。事實上,前述的例句「他吵得所有鄰居都睡不著覺,要去報警」如要譯成英語,要使用「連接副詞+連詞」結構so … that,把這句寫成主從複句,例如He was so noisy that all his neighbors could not sleep and had to call the police。由於「得」字後可以出現複雜的語結,「得」字句雖然在漢語中被分析為單句,但在很多情況下卻對應著英語的複句。

更富有漢語特色的現象是漢語的語結可以充當謂語。如前所述,英語的語結不能充當謂語,充其量只能充當主語表語(請注意「表語」的英文predicative跟「謂語」的英文predicate很相似),例如在A feature of these birds is that they have white feather中,語結they have white feather (連同其前的連詞that)充當主語表語,這句中的主語和主語表語之間必須由繫詞is連接。在漢語中,語結卻可以直接充當謂語,無需繫詞,形成主謂結構層層套疊的句式,此即傳統漢語語法所稱的「主謂謂語句」。以「這些鳥羽毛白色」為例,根據傳統的分析,在這句中,「這些鳥」是主語,「羽毛白色」是謂語;但「羽毛白色」本身又是一個主謂結構(即語結),其中「羽毛」是主語,「白色」是謂語。

總上所述,漢語的語結一方面具有與英語的語結相同之處,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特點,形成極富漢語特色的句式,包括「得」字句和傳統所稱的「主謂謂語句」,對這兩種句式進行深入研究,必能幫助我們更透徹了解漢語語法。


周家發的語言學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