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主要聯盟和國際組織(1961年- )
自1961年以來,國際組織在性質和構成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大批新獨立國家的出現,打破了以往由西方列強主宰國際組織的局面。主流國際組織的性質也從以軍事聯盟為主導轉變為以經濟合作為主導。上述兩種因素的結合導致了多個由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以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為目標的國際組織。即使是政治性的國際組織,也從以往以體現大國霸權為主導的國際組織,演變為以推動集體安全或調解地區沖突為主導的國際組織。
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
Latin Americ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LAFTA)-
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Latin American Integration Association (LAIA)
1961年6月2日拉丁美洲七國簽署《蒙得維的亞條約》,成立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旨在建立一個拉丁美洲共同市場,但進展緩慢。1980年8月12日各國簽訂新的《蒙得維的亞條約》,把「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改組為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以加強經濟合作。本組織是發展中國家推動「南南合作」的範例。
組織成員
阿根廷Argentina、玻利維亞Bolivia、巴西Brazil、古巴Cuba、智利Chile、哥倫比亞Colombia、厄瓜多爾Ecuador、墨西哥Mexico、巴拉圭Paraguay、秘魯Peru、烏拉圭Uruguay、委內瑞拉Venezuela |
南極條約體系 Antarctic Treaty System
從19世紀起,世界上多個國家的探險者開始到南極洲Antarctica進行探險及考察,並開始在南極洲及其附屬島嶼劃定勢力範圍。為防止南極洲成為各國爭逐的場所和保護南極洲的環境,在1959年12月1日12個國家簽訂《南極條約》,禁止在南極洲採取任何軍事性質的措施。1961年6月23日該條約生效,正式形成南極條約體系。此後陸續有多個國家加入該條約,各簽約國成立了多個機構以落實該條約的規定。2004年起成立了「秘書處」。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阿根廷Argentina、澳大利亞Australia、比利時Belgium、智利Chile、法蘭西France、日本Japan、新西蘭New Zealand、挪威Norway、波蘭Poland、南非South Africa、蘇聯USSR (1991年解體後由俄羅斯Russia繼承會籍)、不列顛Britain、美國USA | 1961 |
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 (1993年分裂為捷克Czech和斯洛伐克Slovakia兩國) | 1962 |
丹麥Denmark | 1965 |
尼德蘭Netherlands | 1967 |
羅馬尼亞Romania | 1971 |
[東]德意志[East] Germany (1990年與[西]德意志合併為德意志Germany) | 1974 |
巴西Brazil | 1975 |
保加利亞Bulgaria | 1978 |
[西]德意志[West] Germany (1990年與[東]德意志合併為德意志) | 1979 |
烏拉圭Uruguay | 1980 |
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意大利Italy、秘魯Peru | 1981 |
西班牙Spain | 1982 |
中國China、印度India | 1983 |
匈牙利Hungary、瑞典Sweden、芬蘭Finland、古巴Cuba | 1984 |
[南]韓[South] Korea | 1986 |
希臘Greece、[北]朝鮮[North] Korea、奧地利Austria、厄瓜多爾Ecuador | 1987 |
加拿大Canada | 1988 |
哥倫比亞Colombia | 1989 |
瑞士Switzerland | 1990 |
危地馬拉Guatemala | 1991 |
烏克蘭Ukraine | 1992 |
土耳其Turkey | 1996 |
委內瑞拉Venezuela | 1999 |
愛沙尼亞Estonia | 2001 |
白俄羅斯Belarus | 2006 |
摩納哥Monaco | 2008 |
葡萄牙Portugal | 2010 |
馬來西亞Malaysia | 2011 |
巴基斯坦Pakistan | 2012 |
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蒙古Mongolia、冰島Iceland | 2015 |
斯洛文尼亞Slovenia | 2019 |
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 | 2022 |
聖.馬力諾San Marino | 2023 |
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阿拉伯聯合王國UAE | 2024 |
歷任執行秘書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胡伯 Johannes Huber | 2004.9.1-2009.9.1 | 尼德蘭 |
賴因克 Manfred Reinke | 2009.9.1-2017.8.31 | 德意志 |
柳韋雷斯 Albert Alexander Lluberas Bonaba | 2017.9.1- | 烏拉圭 |
不結盟運動 Non-Aligned Movement (NAM)
不結盟運動是在「冷戰」時期「第三世界」國家為抗衡「西方陣營」和「共產陣營」,避免捲入「冷戰」而組成的國際力量。所謂「不結盟」,就是指不與任何一個「超級大國」結成軍事同盟(不包括集體安全條約)。1961年9月1日25個國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Belgrade舉行「第一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高峰會議」,由此形成「不結盟運動」。在「冷戰」時期「不結盟運動」作為兩大陣營以外的集體力量,曾發揮一定作用。尤其是自1960年代以來廣大殖民地取得獨立並加入「不結盟運動」,「不結盟運動」國家數目大幅增加,使它們在國際上形成一股聲勢。但在「冷戰」結束後,隨著共產陣營的解體,「不結盟運動」的戰略地位已大不如前。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阿富汗Afghanistan、阿爾及利亞Algeria、緬甸Burma、柬埔寨Cambodia、錫蘭Ceylon (1972年改國名為斯里.蘭卡Sri Lanka)、[東]剛果[East] Congo (1971-1997年間改國名為扎伊爾Zaire)、古巴Cuba、塞浦路斯Cyprus (2004年中止會藉)、埃及Egypt (1958-1971年間改國名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nited Arab Republic)、埃塞俄比亞Ethiopia、加納Ghana、幾內亞Guinea、印度India、印度尼西亞Indonesia、伊拉克Iraq、黎巴嫩Lebanon、馬里Mali、摩洛哥Morocco、尼泊爾Nepal、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索馬里Somalia、[東]蘇丹[East] Sudan、突尼西亞Tunisia)、[北]也門[Northern] Yemen (1990年與[南]也門合併為也門Yemen)、南斯拉夫Yugoslavia (1992年中止會藉) | 1961 |
安哥拉Angola、布隆迪Burundi、喀麥隆Cameroon、中非Central Africa、乍得Chad、[西]剛果[West] Congo、達荷美Dahomey (1975年改國名為貝寧Benin)、約旦Jordan、肯尼亞Kenya、科威特Kuwait、老撾Laos、利比里亞Liberia、利比亞Libya、馬拉維Malawi、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尼日利亞Nigeria、塞內加爾Senegal、塞拉.利昂Sierra Leone、敘利亞Syria、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Tanganyika and Zanzibar (1964年改國名為坦桑尼亞Tanzania)、多哥Togo、烏干達Uganda、贊比亞Zambia | 1964 |
博茨瓦納Botswana、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加蓬Gabon、圭亞那Guyana、牙買加Jamaica、萊索托Lesotho、馬來西亞Malaysia、盧旺達Rwanda、新加坡Singapore、斯威士蘭Swaziland、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阿拉伯聯合王國UAE、[南]也門[Southern] Yemen (1990年與[北]也門合併為也門) | 1970 |
阿根廷Argentina (1991年退出)、巴林Bahrain、孟加拉Bangladesh、不丹Bhutan、智利Chile、岡比亞Gambia、象牙海岸Ivory Coast、馬爾加什Malagasy (1975年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馬耳他Malta (2004年中止會藉)、毛里求斯Mauritius、尼日爾Niger、阿曼Oman、秘魯Peru、卡塔爾Qatar、越南南方Viet Nam South (1976年與[北]越南合併為越南)、上沃爾特Upper Volta (1984年改國名為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 | 1973 |
伯利茲Belize、佛得角Cape Verde、科摩羅Comoros、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馬爾代夫Maldives、莫桑比克Mozambique、[北]朝鮮[North] Korea、巴勒斯坦Palestine、巴拿馬Panama、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塞舌耳Seychelles、越南Viet Nam | 1976 |
玻利維亞Bolivia、格林納達Grenada、伊朗Iran、納米比亞Namibia、尼加拉瓜Nicaragua、巴基斯坦Pakistan、津巴布韋Zimbabwe | 1979 |
巴哈馬Bahamas、巴巴多斯Barbados、哥倫比亞Colombia、吉布提Djibouti、厄瓜多爾Ecuador、聖.盧西亞Saint Lucia、蘇里南Suriname、瓦努阿圖Vanuatu | 1983 |
委內瑞拉Venezuela | 1989 |
蒙古Mongolia | 1991 |
文萊Brunei、危地馬拉Guatemala、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菲律賓Philippines、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 | 1992 |
厄立特里亞Eritrea、洪都拉斯Honduras、泰國Thailand | 1993 |
南非South Africa | 1994 |
土庫曼斯坦Turkmenistan | 1995 |
白俄羅斯Belarus | 1998 |
多米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 | 2000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東帝汶East Timor | 2003 |
安提瓜和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多米尼加聯合體Commonwealth of Dominica、海地Haiti、聖.基茨和尼維斯Saint Kitts and Nevis | 2006 |
阿塞拜疆Azerbaijan、斐濟Fiji | 2011 |
非洲統一組織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OAU)-
非洲聯盟 African Union (AU)
自1950年代末非洲湧現大批新獨立國家後,部分非洲國家領導人開始倡導「泛非主義」Pan-Africanism,謀求建立統一團結的非洲。1958年舉行的「第一次非洲獨立國家會議」就是這方面的最初嘗試。但進入1960年代後,非洲各新獨立國在非殖民化問題上出現分歧,形成激進和溫和兩派國家,並在1961年先後形成兩大集團-「卡薩布蘭卡集團」Casablanca Bloc和「門羅維亞集團」Monrovia Bloc,令非洲統一的前景蒙上陰影。後來某些非洲國家努力彌合兩派的分歧,並在1963年5月25日舉行「非洲獨立國家高峰會議」,成立非洲統一組織,從而使上述兩個國家集團合一。「非洲統一組織」的成立不僅推動了非洲的非殖民化進程,而且促進非洲各國進行多方面合作。進入21世紀,非洲各國感到有必要加強合作,並推動非洲一體化,因此在2002年7月9日倣效「歐洲聯盟」把「非洲統一組織」改組為非洲聯盟。在組織結構上,「非洲聯盟」亦倣效「歐洲聯盟」,設有「會員大會」Assembly、「行政委員會」Executive Council、「非洲委員會」African Commission、「泛非議會」Pan-African Parliament、「非洲法院」African Court of Justice等機構。近年「非洲聯盟」亦著手推動非洲國家經濟一體化,以建立「非洲經濟共同體」Afric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初步工作是與非洲各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建立聯繫,使這些組織成為將來「非洲經濟共同體」的支柱。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阿爾及利亞Algeria、布隆迪Burundi、喀麥隆Cameroon、中非Central Africa、乍得Chad、[西]剛果[West] Congo、[東]剛果[East] Congo (1971-1997年間曾改國名為扎伊爾Zaire)、達荷美Dahomey (1975年改國名為貝寧Benin)、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nited Arab Republic (1971年改稱埃及Egypt)、埃塞俄比亞Ethiopia、加蓬Gabon、加納Ghana、幾內亞Guinea、象牙海岸Ivory Coast、利比里亞Liberia、利比亞Libya、馬爾加什Malagasy (1975年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2001-2003年間被中止會籍)、馬里Mali、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 (2005年起被中止會籍)、摩洛哥Morocco (1984年退出,2017年重新加入)、尼日爾Niger、尼日利亞Nigeria、盧旺達Rwanda、塞內加爾Senegal、塞拉.利昂Sierra Leone、索馬里Somalia、[東]蘇丹[East] Sudan、坦噶尼喀Tanganyika、桑給巴爾Zanzibar (1964年坦噶尼與喀桑給巴爾合併為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Tanganyika and Zanzibar,同年再改國名為坦桑尼亞Tanzania)、多哥Togo (2005年起被中止會籍)、突尼西亞Tunisia、烏干達Uganda、上沃爾特Upper Volta (1984年改國名為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肯尼亞Kenya | 1963 |
馬拉維Malawi、贊比亞Zambia | 1964 |
岡比亞Gambia | 1965 |
博茨瓦納Botswana、萊索托Lesotho | 1966 |
毛里求斯Mauritius、斯威士蘭Swaziland、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 | 1968 |
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 | 1973 |
安哥拉Angola、佛得角Cape Verde、科摩羅Comoros、莫桑比克Mozambique、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 | 1975 |
塞舌耳Seychelles | 1976 |
吉布提Djibouti | 1977 |
津巴布韋Zimbabwe | 1980 |
撒哈拉阿拉伯民主共和國流亡政府 Government-in-Exile of the Saharawi Arab Democratic Republic | 1982 |
納米比亞Namibia | 1990 |
厄立特里亞Eritrea | 1993 |
南非South Africa | 1994 |
南蘇丹South Sudan | 2011 |
歷任行政首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沃達約 Kifle Wodajo | {代秘書長} 1963.5.25-1964.7.21 | 埃塞俄比亞 |
泰里 Diallo Telli | {秘書長} 1964.7.21-1972.6.15 | 幾內亞 |
埃肯加基 Nzo Ekangaki | {秘書長} 1972.6.15-1974.6.16 | 喀麥隆 |
埃特基 William Eteki | {秘書長} 1974.6.16-1978.7.21 | 喀麥隆 |
科喬 Edem Kodjo | {秘書長} 1978.7.21-1983.6.12 | 多哥 |
奧努 Peter Onu | {代秘書長} 1983.6.12-1985.7.20 | 尼日利亞 |
烏馬魯 Ide Oumarou | {秘書長} 1985.7.20-1989.9.19 | 尼日爾 |
薩利姆 Salim Ahmed Salim | {秘書長} 1989.9.19-2001.9.17 | 坦桑尼亞 |
埃西 Amara Essy | {秘書長} 2001.9.17-2002.7.9;
{非洲委員會過渡主席} 2002.7.9-2003.9.16 | 象牙海岸 |
科納雷 Alpha Oumar Konare | {非洲委員會主席} 2003.9.16-2008.4.28 | 馬里 |
讓.平 Jean Ping | {非洲委員會主席} 2008.4.28-2012.10.15 | 加蓬 |
德拉米尼-祖馬 Nkosazana Dlamini-Zuma | {非洲委員會主席} 2012.10.15-2017.3.14 | 南非 |
法基 Moussa Faki | {非洲委員會主席} 2017.3.14-2025.3.13 | 乍得 |
優素福 Mahamoud Ali Youssouf | {非洲委員會主席} 2025.3.13- | 吉布提 |
七十七國集團 Group of Seventy-Seven (G-77)
1964年6月15日77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發表《七十七國聯合宣言》,形成七十七國集團(其後成員續有增加),以保障成員的共同經濟利益和增加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集體談判力量。本集團的長遠目標為爭取改變以往由發達國家主宰的、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公平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從而建立一種「國際經濟新秩序」。
集團成員
阿富汗Afghanistan、阿爾及利亞Algeria、安哥拉Angola、安提瓜和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阿根廷Argentina、巴哈馬Bahamas、巴林Bahrain、孟加拉Bangladesh、巴巴多斯Barbados、伯利茲Belize、貝寧Benin、不丹Bhutan、玻利維亞Bolivia、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博茨瓦納Botswana、巴西Brazil、文萊Brunei、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布隆迪Burundi、柬埔寨Cambodia、喀麥隆Cameroon、佛得角Cape Verde、中非Central Africa、乍得Chad、智利Chile、中國China、哥倫比亞Colombia、科摩羅Comoros、[西]剛果[West] Congo、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象牙海岸Ivory Coast、古巴Cuba、[東]剛果[East] Congo、吉布提Djibouti、多米尼加聯合體Commonwealth of Dominica、多米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東帝汶East Timor、厄瓜多爾Ecuador、埃及Egypt、薩爾瓦多el Salvador、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厄立特里亞Eritrea、埃塞俄比亞Ethiopia、斐濟Fiji、加蓬Gabon、岡比亞Gambia、加納Ghana、格林納達Grenada、危地馬拉Guatemala、幾內亞Guinea、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圭亞那Guyana、海地Haiti、洪都拉斯Honduras、印度India、印度尼西亞Indonesia、伊朗Iran、伊拉克Iraq、牙買加Jamaica、約旦Jordan、肯尼亞Kenya、科威特Kuwait、老撾Laos、黎巴嫩Lebanon、萊索托Lesotho、利比里亞Liberia、利比亞Libya、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馬拉維Malawi、馬來西亞Malaysia、馬爾代夫Maldives、馬里Mali、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毛里求斯Mauritius、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蒙古Mongolia、摩洛哥Morocco、莫桑比克Mozambique、緬甸Burma、納米比亞Namibia、尼泊爾Nepal、尼日爾Niger、尼日利亞Nigeria、[北]朝鮮[North] Korea、阿曼Oman、巴基斯坦Pakistan、帕勞Palau、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ian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巴拿馬Panama、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巴拉圭Paraguay、秘魯Peru、菲律賓Philippines、卡塔爾Qatar、羅馬尼亞Romania、盧旺達Rwanda、聖.基茨和尼維斯Saint Kitts and Nevis、聖.盧西亞Saint Lucia、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薩摩亞Samoa、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塞內加爾Senegal、塞舌耳Seychelles、塞拉.利昂Sierra Leone、新加坡Singapore、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索馬里Somalia、南非South Africa、斯里.蘭卡Sri Lanka、[東]蘇丹[East] Sudan、蘇里南Suriname、斯威士蘭Swaziland、敘利亞Syria、泰國Thailand、多哥Togo、湯加Tonga、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突尼西亞Tunisia、土庫曼斯坦Turkmenistan、烏干達Uganda、阿拉伯聯合王國UAE、坦桑尼亞Tanzania、烏拉圭Uruguay、瓦努阿圖Vanuatu、委內瑞拉Venezuela、越南Viet Nam、也門Yemen、贊比亞Zambia、津巴布韋Zimbabwe |
加勒比自由貿易協會
Caribb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CARIFTA)-
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
Caribbean Community and Common Market (CARICOM)
1965年12月15日四個加勒比海國家和地區在安提瓜島簽訂條約,成立加勒比自由貿易協會。1973年8月1日改組為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
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巴巴多斯Barbados、圭亞那Guyana、牙買加Jamaica、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 | 1973 |
伯利茲Belize、英屬多米尼加British Dominica (1978年改稱多米尼加聯合體Commonwealth of Dominica)、格林納達Grenada、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聖.盧西亞Saint Lucia、聖.文森特Saint Vincent (1979年改稱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安提瓜Antigua (1981年改稱安提瓜和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聖.基茨-尼維斯-安圭拉Saint Kitts-Nevis-Anguilla註1 | 1974 |
巴哈馬 Bahamas (僅為共同體成員) | 1983 |
蘇里南Suriname | 1995 |
海地Haiti | 2002 |
註1:1980年安圭拉與聖.基茨和尼維斯分離,各自成為單獨之不列顛屬地。其中聖.基茨和尼維斯繼續留在本組織內,安圭拉則脫離本組織。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德馬斯 William Demas | 1973-1974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麥克因泰爾 Alister McIntyre | 1974-1977.8 | 格林納達 |
泰因多爾 Joseph Tyndall | {代秘書長} 1977.8-1978.8 | 圭亞那 |
庫爾萊.金 Kurleigh King | 1978.11.1-1983.9 | 巴巴多斯 |
萊因福德 Roderick Rainford | 1983.9-1992.8.1 | 牙買加 |
卡靈頓 Edwin Carrington | 1992.8.1-2011.1.1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拉羅克 Irwin LaRocque | 2011.8.15-2021.8.15 | 多米尼加聯合體 |
巴奈特 Carla Natalie Barnett | 2021.8.15- | 伯利茲 |
中部非洲關稅和經濟聯盟
Customs and Economic Union of Central Africa (UDEAC)-
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
Economic Community of Central African States (ECCAS)
1964年五個中部非洲國家簽署條約,成立關稅和經濟聯盟。1966年1月1日條約生效,正式成立中部非洲關稅和經濟聯盟。1984年12月18日聯盟成員國與其他中部非洲國家組成更大範圍的經濟共同體-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
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布隆迪Burundi、喀麥隆Cameroon、中非Central Africa、乍得Chad、[西]剛果[West] Congo、加蓬Gabon、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扎伊爾Zaire (1997年改稱[東]剛果[East] Congo) | 1984 |
安哥拉Angola、盧旺達Rwanda (2007年退出,2015年重新加入) | 1999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布魯魯 Vincent de Paul Lunda Bululu | 1984-1990 | 扎伊爾 |
穆塔提 Kasasa Cinyanta Mutati | 1990-1998 | 扎伊爾 |
西爾萬-戈馬 Louis Sylvain-Goma | 1998-2012.2.28 | [西]剛果 |
韋多 Nassour Guelendouksia Ouaido | 2012.2.28-2013.8.5 | 乍得 |
阿拉姆-米 Ahmad Allam-Mi | 2013.8.5- | 乍得 |
東南亞國家協會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東南亞各國在近代是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地。冷戰期間,本地區又成為西方陣營與共產陣營激烈爭奪的地區。面對印度支那的戰禍和部分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糾紛,本地區的非共產國家感到有必要加強聯繫,遂於1967年8月8日成立東南亞國家協會。起初本組織僅作為促進地區經濟合作的組織,其後合作範圍擴大至其他領域,尤其是在「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期間,本組織成員成為柬埔寨抗越南武裝的重要支持力量。而東南亞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亦使本組織成為重要的地區力量。在「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結束後,本組織吸納其他東南亞國家成為會員,使本組織真正成為代表東南亞各國的國際組織。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馬來西亞Malaysia、菲律賓Philippines、新加坡Singapore、泰國Thailand | 1967 |
文萊Brunei | 1984 |
越南Viet Nam | 1995 |
老撾Laos、緬甸Burma | 1997 |
柬埔寨Cambodia | 1999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達爾索諾 Hartono Dharsono | 1976.6.7-1978.2.18 | 印度尼西亞 |
約托韋約諾 Umarjadi Njotowijono | 1978.2.19-.7.1 | 印度尼西亞 |
阿卜杜拉 Datuk Ali bin Abdullah | 1978.7.10-1980.7.1 | 馬來西亞 |
雷耶斯 Narciso Reyes | 1980.7.1-1982.7.1 | 菲律賓 |
陳啟祐 Chan Kai Yau | 1982.7.18-1984.7.16 | 新加坡 |
范恩 Phan Wannamethee | 1984.7.16-1986.7.16 | 泰國 |
容英發 Roderick Yong Yin Fatt | 1986.7.16-1989.7.16 | 文萊 |
努爾 Rusli Noor | 1989.7.17-1993.1.1 | 印度尼西亞 |
阿吉特.辛格 Datuk Ajit Singh | 1993.1.1-1998.1.5 | 馬來西亞 |
塞貝里諾 Rodolfo Severino | 1998.1.5-2003.1.6 | 菲律賓 |
王景榮 Ong Keng Yong | 2003.1.6-2007.12.31 | 新加坡 |
素林 Surin Pitsuwan | 2008.1.1-2012.12.31 | 泰國 |
黎良明 Le Luong Minh | 2013.1.1-2017.12.31 | 越南 |
林玉輝 Dato Paduka Lim Jock Hoi | 2018.1.1- | 文萊 |
東非共同體
East African Community (EAC)-
東非合作永久委員會
Permanent Commission for East African Co-Operation
1967年6月6日東非三國成立東非共同體,以推動三國的經濟合作。其後三國合作失敗,本組織於1977年7月1日解散。從1993年起三國重新討論合作的可能性,並於1993年11月30日成立東非合作永久委員會。2001年1月15日三國重新成立「東非共同體」,其後吸納更多成員國。本組織將成為「非洲經濟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肯尼亞Kenya、坦桑尼亞Tanzania、烏干達Uganda | 1967;2001 |
布隆迪Burundi、盧旺達Rwanda | 2007 |
南蘇丹South Sudan | 2016 |
[東]剛果[East] Congo | 2022 |
索馬里Somalia | 2024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奧馬里 Dunstan Omari | 1967.6.6-1968 | 坦桑尼亞 |
比吉爾文基亞 Zerubaberi Bigirwenkya | 1968-1971.3 | 烏干達 |
邁納 Charles Maina | 1971.6-1974.4 | 肯尼亞 |
姆泰 Edwin Mtei | 1974.4.25-1977.2 | 坦桑尼亞 |
馬圖拉 Francis Muthaura | 1996.3.14-2001.4.24 | 肯尼亞 |
穆賽加 Nuwe Amanya Mushega | 2001.4.24-2006.4.24 | 烏干達 |
姆瓦帕朱 Juma Volter Mwapachu | 2006.4.25-2011.4.24 | 坦桑尼亞 |
塞齊貝拉 Richard Sezibera | 2011.4.25-2016.4.25 | 盧旺達 |
姆富穆凱科 Liberat Mfumukeko | 2016.4.25-2021.4.25 | 布隆迪 |
馬圖基 Peter Mutuku Mathuki | 2021.4.25- | 肯尼亞 |
安第斯集團 Andean Group-
安第斯國家共同體 Andean Community of Nations (CAN)
早在1961年部分拉丁美洲國家便成立「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以促進拉丁美洲的自由貿易和經濟一體化,但收效甚微。後來拉丁美洲國家改變目標,先行建立較小規模的經濟一體化組織。1969年5月26日南美洲安第斯地區五國簽訂《小地區一體化公約》(又稱《安第斯公約》),成立安第斯集團,以推動安第斯地區的經濟一體化。1996年3月10日各國將「安第斯集團」改組為安第斯國家共同體。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玻利維亞Bolivia、智利Chile (1976年退出)、哥倫比亞Colombia、厄瓜多爾Ecuador、秘魯Peru (1992-1997年間被中止會籍) | 1969 |
委內瑞拉Venezuela (2006年退出) | 1973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阿雷格雷特 Sebastian Alegrett | 1997.8.1-2002.8.7 | 委內瑞拉 |
費爾南德斯 Guillermo Fernandez de Soto | 2002.9.19-2004.1.15 | 哥倫比亞 |
華格納 Allan Wagner Tizon | 2004.1.15-2006.7.28 | 秘魯 |
埃勒斯 Freddy Ehlers Zurita | 2007.2.1-2010.5.7 | 厄瓜多爾 |
孔特雷拉斯 Adalid Contreras Baspineiro | {過渡秘書長} 2010.5.7-2013.2.18 | 玻利維亞 |
森布蘭諾 Santiago Cembrano Cabrejas | {過渡秘書長} 2013.3.1-.6.17 | 哥倫比亞 |
古斯曼 Pablo Guzman Laugier | 2013.6.17-2016.1.11 | 玻利維亞 |
聖.米格爾Walker San Miguel Rodriguez | 2016.1.11-2018.6.17 | 玻利維亞 |
蒙羅伊 Luz Marina Monroy Acevedo | {過渡秘書長} 2018.6.17-.10.15 | 哥倫比亞 |
昆特羅 Hector Quintero Arredondo | 2018.10.15-2019.1.11 | 哥倫比亞 |
佩德拉薩 Jorge Hernando Pedraza Gutierrez | 2019.1.11-2023.5.23 | 哥倫比亞 |
凱塞多 Diego Caicedo Pinoargote | {過渡秘書長} 2023.5.23- | 厄瓜多爾 |
歐洲安全和合作會議
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CSCE)-
歐洲安全和合作組織
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OSCE)
1973年7月3日歐美各國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舉行歐洲安全和合作會議,謀求東、西方和解。此後本會議成為冷戰時期「共產陣營」與「西方陣營」對話和尋求合作的場所,成為「緩和」的象徵,曾舉行多次續會。1989和1990年「共產陣營」崩潰後,歐美各國在1990年舉行巴黎高峰會議,簽署《新歐洲巴黎憲章》,正式結束冷戰。此後本會議成為促進東、西歐融合的常設國際組織,並於1995年1月1日正式更名為歐洲安全和合作組織。本組織成為涵蓋幾乎所有歐洲國家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國際組織。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奧地利Austria、比利時Belgium、保加利亞Bulgaria、加拿大Canada、塞浦路斯Cyprus、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 (1993解體)、丹麥Denmark、芬蘭Finland、法蘭西France、[西]德意志[West] Germany (1990年與[東]德意志合併為德意志Germany)、[東]德意志[East] Germany (1990年與[西]德意志合併為德意志)、希臘Greece、匈牙利Hungary、冰島Iceland、愛爾蘭Ireland、意大利Italy、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盧森堡Luxembourg、馬耳他Malta、摩納哥Monaco、尼德蘭Netherlands、挪威Norway、波蘭Poland、葡萄牙Portugal、羅馬尼亞Romania、聖.馬力諾San Marino、西班牙Spain、瑞典Sweden、瑞士Switzerland、土耳其Turkey、蘇聯USSR (1991年解體,其會籍由俄羅斯Russia繼承)、不列顛Britain、美國USA、梵蒂岡Vatican、南斯拉夫Yugoslavia (1992-2000年間被中止會籍;2003年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蒙特尼格羅Serbia and Montenegro;2006年解體,由塞爾維亞Serbia繼承會籍) | 1973 |
阿爾巴尼亞Albania、愛沙尼亞Estonia、拉脫維亞Latvia、立陶宛Lithuania | 1991 |
亞美尼亞Armenia、阿塞拜疆Azerbaijan、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摩爾多瓦Moldova、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土庫曼斯坦Turkmenistan、烏克蘭Ukraine、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克羅地亞Croatia、格魯吉亞Georgia、斯洛文尼亞Slovenia、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 | 1992 |
捷克Czech、斯洛伐克Slovakia | 1993 |
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註1 | 1995 |
安道爾Andorra | 1996 |
蒙特尼格羅Montenegro | 2006 |
蒙古Mongolia | 2012 |
註1:馬其頓於1991年獨立後,其國內的正式名稱為「馬其頓共和國」Republic of Macedonia,但在國際場合上卻使用「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的名稱。2019年該國改名為北馬其頓North Macedonia,自此在國際場合上也使用此名稱。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霍恩克 Wilhelm Hoynck | 1993.6.15-1996.6.15 | 德意志 |
阿拉戈納 Giancarlo Aragona | 1996.6.15-1999.6.15 | 意大利 |
庫比斯 Jan Kubis | 1999.6.15-2005.6.21 | 斯洛伐克 |
布里桑博 Marc Perrin de Brichambaut | 2005.6.21-2011.7.1 | 法蘭西 |
贊尼爾 Lamberto Zannier | 2011.7.1-2017.6.30 | 意大利 |
格雷明格 Thomas Greminger | 2017.7.18-2020.7.18 | 瑞士 |
施密德 Helga Maria Schmid | 2020.12.4-2024.12.6 | 德意志 |
瑟納爾勒奧盧 Feridun Hadi Sinirlioglu | 2024.12.6- | 土耳其 |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國家集團
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Group of States (ACP)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國家組織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States (OACPS)
1975年2月28日歐洲共同體各國與多個非洲、加勒比、太平洋發展中國家在多哥首都洛美Lome簽署《洛美協定》,規定歐洲共同體在經濟貿易方面對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國家提供某些優惠待遇,從而開始區域性南北對話。同年6月6日上述發展中國家組成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國家集團,以協調集團在南北對話中的立場。2020年4月5日改稱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國家組織。
集團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巴哈馬Bahamas、巴巴多斯Barbados、博茨瓦納Botswana、布隆迪Burundi、喀麥隆Cameroon、中非Central Africa、乍得Chad、[西]剛果[West] Congo、達荷美Dahomey (1975年改國名為貝寧Benin)、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埃塞俄比亞Ethiopia、斐濟Fiji、加蓬Gabon、岡比亞Gambia、加納Ghana、格林納達Grenada、幾內亞Guinea、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圭亞那Guyana、象牙海岸Ivory Coast、牙買加Jamaica、肯尼亞Kenya、萊索托Lesotho、利比里亞Liberia、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馬拉維Malawi、馬里Mali、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毛里求斯Mauritius、尼日爾Niger、尼日利亞Nigeria、盧旺達Rwanda、塞內加爾Senegal、塞拉.利昂Sierra Leone、索馬里Somalia、[東]蘇丹[East] Sudan、斯威士蘭Swaziland、坦桑尼亞Tanzania、多哥Togo、湯加Tonga、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烏干達Uganda、上沃爾特Upper Volta (1984年改國名為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西薩摩亞Western Samoa (1997年改國名為薩摩亞Samoa)、扎伊爾Zaire (1997年改國名為[東]剛果[East] Congo)、贊比亞Zambia | 1975 |
安提瓜和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伯利茲Belize、佛得角Cape Verde、科摩羅Comoros、吉布提Djibouti、多米尼加聯合體Commonwealth of Dominica、基里巴斯Kiribati、莫桑比克Mozambique、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聖.基茨和尼維斯Saint Kitts and Nevis、聖.盧西亞Saint Lucia、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聖.多米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塞舌耳Seychelles、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蘇里南Suriname、圖瓦盧Tuvalu、瓦努阿圖Vanuatu、津巴布韋Zimbabwe | 1984 |
安哥拉Angola、多米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海地Haiti | 1995 |
庫克群島Cook Islands、厄立特里亞Eritrea、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納米比亞Namibia、瑙魯Nauru、紐埃Niue、帕勞Palau、南非South Africa、古巴Cuba | 2000 |
東帝汶East Timor | 2003 |
馬爾代夫Maldives | 2022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科納蒂 Tieoule Konate | 1976-1979 | 馬里 |
奧開洛-奧東戈 Tom Okelo-Odongo | 1979-1984 | 肯尼亞 |
卡靈頓 Edwin Carrington | 1984-1989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貝爾哈內 Ghebray Berhane | 1989-1994 | 埃塞俄比亞 |
格林布里吉 Carl Greenbridge | {代秘書長} 1994-1996 | 圭亞那 |
馬干德 Peter Magande | 1996.7.16-2000.2.29 | 贊比亞 |
古朗加納 Jean-Robert Goulongana | 2000.3.1-2005.2.28 | 加蓬 |
卡普廷 John Kaputin | 2005.3.1-2010.3.1 | 巴布亞.新幾內亞 |
坎巴斯 Mohamed Ibn Chambas | 2010.3.1-2013.3.31 | 加納 |
穆穆尼 Alhaji Muhammad Mumuni | 2013.4.1-2015.2.28 | 加納 |
戈麥斯 Patrick Ignatius Gomes | 2015.3.1-2020.2.29 | 圭亞那 |
奇科蒂 Georges Rebelo Pinto Chikoti | 2020.3.1-2025.2.28 | 安哥拉 |
巴特拉基 Moussa Natal Saleh Batraki | 2025.3.1- | 乍得 |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Economic Community of West African States (ECOWAS)
1975年5月28日西非15國成立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本組織原為一經濟合作組織,但近年其工作亦涉及政治議題,曾積極介入西非某些國家的內戰。本組織將成為「非洲經濟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貝寧Benin、岡比亞Gambia、加納Ghana、幾內亞Guinea (2009-2011年間被中止會籍)、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 (2012年一度被中止會籍)、象牙海岸Ivory Coast (2010-2011年間被中止會籍)、利比里亞Liberia、馬里Mali (2012年和2020年一度被中止會籍,2021年起再被中止會籍,2025年退出)、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 (2000年退出)、尼日爾Niger (2009-2011年間被中止會籍,2021年起再被中止會籍,2025年退出)、尼日利亞Nigeria、塞內加爾Senegal、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多哥Togo (2005年一度被中止會籍)、上沃爾特Upper Volta (1984年改國名為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2022年起被中止會籍,2025年退出) | 1975 |
佛得角Cape Verde | 1977 |
歷任行政總裁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瓦塔拉 Aboubakar Diaby Ouattara | {秘書長} 1977.1-1985 | 象牙海岸 |
穆努 Momodu Munu | {秘書長} 1985-1989 | 塞拉利昂 |
邦杜 Abass Bundu | {秘書長} 1989-1993 | 塞拉利昂 |
本傑明 Edouard Benjamin | {秘書長} 1993-1997 | 幾內亞 |
庫亞特 Lansana Kouyate | {秘書長} 1997.9-2002.2.6 | 幾內亞 |
坎巴斯 Mohamed ibn Chambas | {秘書長} 2002.2.6-2007.1.1
{委員會主席} 2007.1.1-2010.2.16 | 加納 |
貝霍 James Victor Gbeho | {委員會主席} 2010.2.16-2012.3.1 | 加納 |
韋德拉奧果 Kadre Desire Ouedraogo | {委員會主席} 2012.3.1-2016.4.8 | 布基納.法索 |
索薩 Marcel Alain de Souza | {委員會主席} 2016.4.8-2018.3.1 | 貝寧 |
布魯 Jean-Claude Brou | {委員會主席} 2018.3.1-2022.7.13 | 象牙海岸 |
圖萊 Omar Alieu Touray | {委員會主席} 2022.7.13- | 岡比亞 |
六國集團 Group of Six (G-6)-
七國集團 Group of Seven (G-7)-
八國集團 Group of Eight (G-8)
1975年11月15日西方六大工業國(法蘭西、[西]德意志、意大利、日本、不列顛和美國舉行首次「西方六大工業國高峰會議」。此後每年六大工業國定期舉行高峰會議,形成六國集團。1976年6月27日加拿大亦應邀與會,「六國集團」遂演變為七國集團。從1991年起蘇聯(其後為俄羅斯)亦被邀列席會議,形成「7+1機制」。2001年7月20日俄羅斯正式成為會議成員,「七國集團」至此正式演變為八國集團。俄羅斯在2014年3月24日被中止會籍,「八國集團」又重新變為七國集團。起初本集團高峰會議的議題僅限於經濟問題,其後亦包括各種政治議題和國際熱點問題。
集團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法蘭西France、[西]德意志[West] Germany (1990年改為德意志Germany)、意大利Italy、日本Japan、不列顛Britain、美國USA | 1969 |
加拿大Canada | 1976 |
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 (1993年改為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 1981 |
俄羅斯Russia (2014年被中止會籍,2017年正式退出) | 2001 |
南部非洲發展協調會議
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Conference (SADCC)-
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
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 (SADC)
1980年4月1日南部非洲九個國家成立南部非洲發展協調會議以推動南非洲各國的經濟合作。1992年8月17日改組為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本組織將成為「非洲經濟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安哥拉Angola、博茨瓦納Botswana、萊索托Lesotho、馬拉維Malawi、莫桑比克Mozambique、斯威士蘭Swaziland、坦桑尼亞Tanzania、贊比亞Zambia、津巴布韋Zimbabwe | 1980 |
納米比亞Namibia | 1990 |
南非South Africa | 1994 |
毛里求斯Mauritius | 1995 |
[東][East] Congo、塞舌耳Seychelles (2004年退出) | 1997 |
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 | 2005 |
歷任執行秘書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布魯默里斯 Arthur Blumeris | 1982-1984 | 津巴布韋 |
馬孔尼 Simba Makoni | 1984-1993.12.31 | 津巴布韋 |
姆布恩德 Kaire Mbuende | 1994.1.1-1999.12.31 | 納米比亞 |
拉姆薩米 Prega Ramsamy | {代執行秘書} 2000.1.1-2001.3.9;
{執行秘書} 2001.3.9-2005.8.31 | 毛里求斯 |
薩洛蒙 Tomaz Salomao | 2005.9.1- | 莫桑比克 |
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
Cooperation Council for the Arab States of the Gulf (GCC)
1981年5月25日阿拉伯半島波斯灣沿岸六國成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以推動海岸地區各國的經濟合作。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巴林Bahrain、科威特Kuwait、阿曼Oman、卡塔爾Qatar、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阿拉伯聯合王國UAE | 1981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比沙拉 Abdullah Bishara | 1981.5.26-1993.4 | 科威特 |
卡西姆 Fahem ibn Sultan al-Qasimi | 1993.4-1996.4 | 阿拉伯聯合王國 |
胡扎伊蘭 Jamil ibn Ibrahim al-Hujailan | 1996.4-2002.3.31 | 沙特.阿拉伯 |
阿提雅 Abdul Rahman ibn Hamad al-Attiyah | 2002.4.1-2011.3.31 | 卡塔爾 |
扎亞尼 Abdul Latif bin Rashid al-Zayani | 2011.4.1-2020.1.31 | 巴林 |
哈吉拉夫 Nayef Falah Mubarak al-Hajraf | 2020.2.1-2023.1.31 | 科威特 |
布達維 Jassim Muhammad al-Budaiwi | 2023.2.1- | 科威特 |
孔塔多拉集團 Contadora Group-
利馬集團 Lima Group-
里約集團 Rio Group (GRIO)
1980年代初中美洲多國的內戰嚴重影響拉丁美洲的政治穩定和安全,史稱「中美洲危機」。1983年1月8日墨西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巴拿馬在孔塔多拉Contadora舉行會議,試圖化解「中美洲危機」,形成孔塔多拉集團。1985年7月29日秘魯、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組成利馬集團,支持孔塔多拉集團的努力,故又稱「支持集團」Support Group。1986年12月18日兩集團合併為里約集團(又稱「八國集團」Group of Eight Countries)。其後「中美洲危機」雖在1987年獲得最終解決,但「里約集團」的成功經驗使拉丁美洲國家感受到自己解決地區問題的力量,因此本集團繼續存在,並成為由拉丁美洲國家組成的獨立於美國影響的政治集團。今天本集團成為僅次於「美洲國家組織」的最具代表性的拉丁美洲國際政治組織。
里約集團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阿根廷Argentina、巴西Brazil、哥倫比亞Colombia、墨西哥Mexico、巴拿馬Panama、秘魯Peru、烏拉圭Uruguay、委內瑞拉Venezuela | 1986 |
智利Chile、厄瓜多爾Ecuador、玻利維亞Bolivia、巴拉圭Paraguay | 1990 |
多米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洪都拉斯Honduras、薩爾瓦多el Salvador、尼加拉瓜Nicaragua、危地馬拉Guatemala | 2000 |
南亞區域合作協會
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SAARC)
1985年12月8日南亞七國組成南亞區域合作協會,以推動南亞地區各國的經濟合作。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孟加拉Bangladesh、不丹Bhutan、印度India、馬爾代夫Maldives、尼泊爾Nepal、巴基斯坦Pakistan、斯里.蘭卡Sri Lanka | 1985 |
阿富汗Afghanistan | 2007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阿赫桑 Abul Ahsan | 1987.1.16-1989.10.15 | 孟加拉 |
巴爾加瓦 Kant Kishore Bhargava | 1989.10.17-1991.12.31 | 印度 |
扎基 Ibrahim Hussain Zaki | 1992.1.1-1993.12.31 | 馬爾代夫 |
西爾瓦爾 Yadav Kant Silwal | 1994.1.1-1995.12.31 | 尼泊爾 |
哈桑 Naeem Hasan | 1996.1.1-1998.12.31 | 巴基斯坦 |
羅德里戈 Nihal Rodrigo | 1999.1.1-2002.1.10 | 斯里.蘭卡 |
拉希姆 Rahim | 2002.1.11-2005.2.28 | 孟加拉 |
增嘉.多爾吉 Lyonpo Chenkyab Dorji | 2005.3.1-2008.2.29 | 不丹 |
夏爾馬 Sheel Kanta Sharma | 2008.3.1-2011.2.28 | 印度 |
薩伊德 Fathimath Dhiyana Saeed | 2011.3.1-2012.1.22 | 馬爾代夫 |
薩利姆 Ahmed Saleem | 2012.3.12-2014.2.28 | 馬爾代夫 |
塔帕 Arjun Bahadur Thapa | 2014.3.1- | 尼泊爾 |
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 Arab Maghreb Union (AMU)
從1950年代馬格里布Maghreb地區(即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各國取得獨立以來,馬格里布地區各國便嘗試實現聯合。但直至1980年代末才真正建立本地區的經濟合作組織,即1989年2月17日成立的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但是由於本組織兩名成員-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在西撒哈拉問題上的分歧,本組織所能發揮的功效非常有限。近年本組織部分成員(突尼西亞和摩洛哥)改為與地中海其他國家(埃及和約旦)以及「歐洲聯盟」建立密切的經濟合作關係,以圖建立一個「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Euro-Mediterranean Free Trade Area (EU-MEFTA)。
組織成員
阿爾及利亞Algeria、利比亞Libya、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摩洛哥Morocco、突尼西亞Tunisia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阿馬穆 Mohamed Amamou | 1991.10.23-2002.2.26 | 突尼西亞 |
布拉雷斯 Habib Boulares | 2002.2.26- | 突尼西亞 |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1989年11月6日12個亞洲-太平洋Asia-Pacific國家成立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以加強環太平洋國家的經濟紐帶。本組織起初不設常設機構,但從1993年起設置秘書處。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澳大利亞Australia、文萊Brunei、加拿大Canada、印度尼西亞Indonesia、日本Japan、[南]韓[South] Korea、馬來西亞Malaysia、新西蘭New Zealand、菲律賓Philippines、新加坡Singapore、泰國Thailand、美國USA | 1989 |
中國China、香港Hong Kong (1997年改稱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 | 1991 |
墨西哥Mexico、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 | 1993 |
智利Chile | 1994 |
秘魯Peru、俄羅斯Russia、越南Viet Nam | 1998 |
歷任執行主任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波德 William Bodde, Junior | 1993.2.12-1994 | 美國 |
努爾 Rusli Noor | 1994-1995 | 印度尼西亞 |
今西正次郎 Imanishi Shojiro | 1995-1996 | 日本 |
馬丹巴 Armando Madamba | 1996-1997 | 菲律賓 |
韋特敦 Jack Whittleton | 1997-1998 | 加拿大 |
阿德蘭 Dato Noor Adlan | 1998-1999.1.4 | 馬來西亞 |
漢納 Timothy James Hannah | 1999.1.4-2000.1.4 | 新西蘭 |
阿里 Serbini Ali | 2000.1.4-2001.1.1 | 文萊 |
張炎 Zhang Yan | 2001.1.1-2002.1.1 | 中國 |
培尼亞 Alejandro de la Pena Navarrete | 2002.1.1-2003.1.1 | 墨西哥 |
米林塔欽達 Piamsak Milintachinda | 2003.1.1-2004.1.1 | 泰國 |
阿爾塔薩 Mario Artaza | 2004.1.1-2005.1.1 | 智利 |
崔皙泳 Choi Seok Young | 2005.1.1-2006.1.1 | [南]韓 |
陳中全 Tran Trong Toan | 2006.1.1-2007.1.1 | 越南 |
赫塞爾廷 Colin Heseltine | 2007.1.1-2008.1.1 | 澳大利亞 |
卡普耐 Juan Carlos Capunay | 2008.1.1-2009.1.1 | 秘魯 |
戴昭安 Michael Tay | 2009.1.1-2010.1.1 | 新加坡 |
雅各布 Dato Muhammad Noor Yacob | 2010.1.1-2013.1.1 | 馬來西亞 |
伯拉德 Alan Bollard | 2013.1.1-2018.12.31 | 新西蘭 |
麗貝卡 Tan Sri Datuk Rebecca Fatima Sta Maria | 2019.1.1- | 馬來西亞 |
南方共同市場 Southern Common Market (MERCOSUR)
1991年3月26日南美洲四國簽訂《阿松森條約》,成立南方共同市場(又稱「南錐共同市場」),以推動自由貿易。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阿根廷Argentina、巴西Brazil、巴拉圭Paraguay (2012年被中止會籍)、烏拉圭Uruguay | 1991 |
委內瑞拉Venezuela | 2012 |
玻利維亞Bolivia | 2023 |
歷任執行秘書處主任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費爾南德斯 Jorge Enrique Fernandez Reyes | 1997.1.1-1998.12.31 | 烏拉圭 |
迪亞斯 Ramon Diaz Pereira | 1998.1.1-2000.12.31 | 巴拉圭 |
岡薩雷斯 Santiago Gonzalez Cravino | 2001.1.1-2002.12.31 | 阿根廷 |
阿爾庫里 Reginaldo Braga Arcuri | 2003.1.1-2005.12.31 | 巴西 |
布特訥 Jose Ernesto Buttner Limprich | 2006.1.1-2007.12.31 | 巴拉圭 |
基哈諾 Jose Manuel Quijano Capurro | 2008.1.1-2009.12.31 | 烏拉圭 |
科倫坡 Agustin Miguel Colombo Sierra | 2010.1.1-2011.12.31 | 阿根廷 |
米奧拉 Jeferson Miola | 2012.1.1-2014.6.30 | 巴西 |
帕斯托雷 Oscar Pastore | 2014.7.1-2016.12.31 | 巴拉圭 |
拉巴格里埃蒂 Linda Rabbaglietti Amor | 2017.1.1-2018.12.31 | 烏拉圭 |
蒙蒂 Maria Fernanda Monti | 2019.1.1-2020.12.31 | 阿根廷 |
科埃略 Luiz de Gonzaga Coelho Junior | 2021.1.1-2022.12.31 | 巴西 |
薩奎爾.卡瓦列羅 Bernardino Hugo Saguier Caballero | 2023.1.1-2024.12.31 | 巴拉圭 |
多納馬里 Jimmy Voss Donamari | 2025.1.1- | 烏拉圭 |
獨立國家聯合體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CIS)
1990年代初蘇聯各加盟共和國離心傾向日益增長。為維持蘇聯的完整,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Gorbachev在1991年與各加盟共和國簽訂條約,把蘇聯改組為「主權共和國聯邦」。但在同年8月19日蘇聯保守派發動「八.一九政變」,此後各加盟共和國相繼宣佈獨立,蘇聯(參見「歷代聯邦(1901年- )」)終於土崩瓦解。12月21日大部分加盟共和國自行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簡稱「獨聯體」)以取代蘇聯。同月25日蘇聯正式解體。本組織成立後,俄羅斯作為蘇聯的繼承國,力求維繫與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關係,但由於部分「獨聯體」國家採取親西方立場,日漸與俄羅斯疏遠,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獨聯體」國家實際分裂為「古阿姆同盟」和「歐亞經濟共同體」兩個集團。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亞美尼亞Armenia、阿塞拜疆Azerbiajan、白俄羅斯Belarus、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摩爾多瓦Moldova、俄羅斯Russia、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土庫曼斯坦Tukmenistan (2005年退出)、烏克蘭Ukraine (2018年退出)、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 | 1991 |
格魯吉亞Georgia (2009年退出) | 1993 |
歷任執行秘書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科羅切尼亞 Ivan Mikhailovich Korotchenya | 1993.5-1998.4.29 | 白俄羅斯 |
貝雷索夫斯基 Boris Abramovich Berezovsky | 1998.4.29-1999.3.4 | 俄羅斯 |
雅羅夫 Yury Fyodorovich Yarov | 1999.4.2-2004.6.14 | 俄羅斯 |
魯賽洛 Vladimir Borisovich Rushailo | 2004.6.14-2007.10.5 | 俄羅斯 |
列別傑夫 Sergey Nikolayevich Lebedev | 2007.10.5- | 俄羅斯 |
北美洲自由貿易區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NAFTA)
1992年12月17日北美洲三國(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簽訂《北美洲自由貿易協議》,規定三國逐步互相取消關稅,以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1994年1月1日三國正式組成北美洲自由貿易區。近年美國更積極推動按照《北美洲自由貿易協議》的模式,與其他美洲國家組成更大的「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FTAA)。
組織成員
加拿大Canada、美國USA、墨西哥Mexico |
獨立國家聯合體關稅聯盟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Customs Union-
歐亞經濟共同體
Eurasian Economic Community (EURASEC)
歐亞經濟聯盟
Eurasian Economic Union (EAEU)
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致力重建與各「獨聯體」成員國的經濟聯繫。1995年1月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關稅聯盟,其後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亦加入關稅聯盟。2000年關稅聯盟各國簽訂條約,以加強各國的經濟一體化。2001年5月31日條約生效,「獨立國家聯合體關稅聯盟」遂正式改組為歐亞經濟共同體。2015年1月1日改組為歐亞經濟聯盟。
歐亞經濟聯盟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白俄羅斯Belarus、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俄羅斯Russia、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 | 2001 |
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 (2008年中止會籍) | 2006 |
歐亞經濟聯盟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白俄羅斯Belarus、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俄羅斯Russia、亞美尼亞Armenia、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 | 2015 |
歷任行政總裁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拉波塔 Grigory Alekseyevich Rapota | {秘書長} 2001.10.29-2007.10.6 | 俄羅斯 |
曼蘇羅夫 Tair Aymukhametovich Mansurov | {秘書長} 2007.10.6-2014.12.31 | 哈薩克斯坦 |
赫里斯堅科 Viktor Borisovich Khristenko | {理事會主席} 2012.2.1-2016.2.1 | 俄羅斯 |
薩爾基相 Tigran Sureni Sargsyan | {理事會主席} 2016.2.1-2020.2.1 | 亞美尼亞 |
米亞斯尼科維奇 Mikhail Vladimirovich Myasnikovich | {理事會主席} 2020.2.1-2024.2.1 | 白俄羅斯 |
薩金塔耶夫 Baqytyan Abdiruly Sagintayev | {理事會主席} 2024.2.1- | 哈薩克斯坦 |
上海五國集團 Shanghai Five Group-
上海合作組織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1996年4月26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中國上海Shanghai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形成上海五國集團。本組織起初是作為上述五國加強邊境安全和聯合對付中亞、新疆地區的恐怖活動的協商機制。2001年6月15日烏茲別克斯坦亦加入該條約,形成上海合作組織。此後本組織的宗旨擴大為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進行合作的國際組織。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中國China、俄羅斯Russia、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 | 1996 |
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 | 2001 |
印度India、巴基斯坦Pakistan | 2017 |
伊朗Iran | 2023 |
白俄羅斯Belarus | 2024 |
歷任執行秘書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張德廣 Zhang Deguang | 2004.1.15-2006.12.31 | 中國 |
努爾加利耶夫 Bolat Kabdylkhamitovich Nurgaliyev | 2007.1.1-2010.1.21 | 哈薩克斯坦 |
伊馬納利耶夫 Muratbek Sansyzbayevich Imanaliyev | 2010.1.21-2012.12.31 | 吉爾吉斯斯坦 |
梅津采夫 Dmitriy Fyodorovich Mezentsev | 2013.1.1-2016.1.12 | 俄羅斯 |
阿利莫夫 Rashid Kutbudinovich Alimov | 2016.1.12-2018.12.31 | 塔吉克斯坦 |
諾羅夫 Vladimir Imamovich Norov | 2019.1.1-2021.12.31 | 烏茲別克斯坦 |
張明 Zhang Ming | 2022.1.1-2024.12.31 | 中國 |
葉爾梅克巴耶夫 Nurlan Baiuzakuly Yermekbayev | 2025.1.1- | 哈薩克斯坦 |
北極理會事 Arctic Council
1996年8月6日八個環北極國家舉行會議,討論建立北極理事會的事宜。1997年正式成立北極理事會。本組織的宗旨為確保北極地區居民的權益、北極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
組織成員
加拿大Canada、丹麥Denmark、芬蘭Finland、冰島Iceland、挪威Norway、俄羅斯Russia、瑞典Sweden、美國USA |
環印度洋地區合作協會
Indian Ocean Rim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IOR-ARC)
1995年七個環印度洋地區國家發表聯合聲明,推出建立「環印度洋經濟圈」的計劃。1997年3月5日正式成立環印度洋地區合作協會。
組織成員
澳大利亞Australia、孟加拉Bangladesh、印度India、印度尼西亞Indonesia、伊朗Iran、肯尼亞Kenya、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馬來西亞Malaysia、毛里求斯Mauritius、莫桑比克Mozambique、阿曼Oman、塞舌耳Seychelles、新加坡Singapore、南非South Africa、斯里.蘭卡Sri Lanka、坦桑尼亞Tanzania、泰國Thailand、阿拉伯聯合王國UAE、阿曼Yemen |
古阿姆同盟 GUAM Alliance-
古阿姆民主與經濟發展組織
GUAM Organization for Democra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自蘇聯解體後,部分與俄羅斯存在邊境或民族矛盾的「獨聯體」國家(包括格魯吉亞、烏克蘭、阿塞拜疆和摩爾多瓦)日漸與俄羅斯疏遠,並採取親西方政策。為聯合抗衡俄羅斯,上述四國在1997年10月11日形成一個同盟。該同盟取四國國名的第一個拉丁字母合成GUAM,中文音譯為古阿姆同盟。1999年烏茲別克斯坦加入本同盟後,本同盟的英文名稱改為GUUAM,但中文音譯仍稱「古阿姆同盟」。2001年6月7日本同盟各國簽署憲章,成立古阿姆民主與經濟發展組織。2005年5月5日烏茲別克斯坦退出後,本組織的英文名稱首詞復為GUAM。本同盟的出現使「獨聯體」國家實際分裂為親俄羅斯集團(其後組成「歐亞經濟共同體」)和反俄羅斯集團(即「古阿姆同盟」)以及少數「中立」國家(亞美尼亞、土庫曼斯坦)。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格魯吉亞Georgia、烏克蘭Ukraine、阿塞拜疆Azerbaijan、摩爾多瓦Moldova | 1997 |
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 (2005年退出) | 1999 |
歷任執行秘書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契契拉什維利 Valery Chechelashvili | 2007.6.1- | 格魯吉亞 |
南美洲國家聯盟 Union of South American Nations (UNASUR)
2004年12月8日12個南美洲國家發表《庫斯科Cuzco聲明》,倡議成立「南美洲國家共同體」South American Community of Nations (CSN),目標為把南美洲兩個區域合作組織-「安第斯國家共同體」和「南方共同市場」合併。2008年5月23日各國簽訂條約,成立共同組織,並正式定名為南美洲國家聯盟。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阿根廷Argentina (2019年退出,2023年重新加入)、玻利維亞Bolivia、巴西Brazil (2019年退出,2023年重新加入)、智利Chile、哥倫比亞Colombia (2019年退出,2023年重新加入)、厄瓜多爾Ecuador (2019年退出)、圭亞那Guyana、巴拉圭Paraguay (2019年退出)、秘魯Peru、蘇里南Suriname、烏拉圭Uruguay (2020年退出)、委內瑞拉Venezuela |
2008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湟斯托爾.卡洛斯.基什內爾 Nestor Carlos Kirchner Ostoic | 2010.5.4-.10.27 | 阿根廷 |
梅希亞 Maria Emma Mejia Velez | 2011.4.1-2012.6.11 | 哥倫比亞 |
羅德里格斯 Ali Rodriguez Araque | 2012.6.11-2014.9.11 | 委內瑞拉 |
桑佩爾 Ernesto Samper Pizano | 2014.9.11-2017.1.31 | 哥倫比亞 |
金磚國家 BRICS
2009年6月16日四個高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舉行首屆高峰會議,形成一個國際組織,該組織取四國國名的第一個拉丁字母合成BRIC。由於此一名稱與英語詞"brick"(意即「磚頭」)的發音相同,故取中文譯名為金磚國家。2010年南非加入本組織後,本組織的英文名稱改為BRICS,但中文譯名仍稱「金磚國家」。2024年本組織大幅擴展,吸納更多新興經濟體,但組織名稱維持不變。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 | 2009 |
南非South Africa | 2010 |
埃及Egypt、埃塞俄比亞Ethiopia、伊朗Iran、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阿拉伯聯合王國UAE | 2024 |
返回世界歷史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