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名詞」(pronoun)是英語(以及其他多種西方語言)中的重要詞類。在舊式語法框架下,代名詞被視為用來代替名詞的詞,例如用he代替說話者當前見到的某名男性(這種替代功能稱為「直指」deixis),或者用he代替前文提過的某名男性(這種替代功能稱為「回指」anaphora)。
在一般英語語法書中,代名詞大致分為以下幾類:(1)「人稱代名詞」(personal pronoun),如I、me等;(2)「領屬代名詞」(possessive pronoun),如my、mine等;(3)「反身/相互代名詞」(reflexive / reciprocal pronoun),如myself、each other等;(4)「指示代名詞」(demonstrative pronoun),如this、those等;(5)「疑問代名詞」(interrogative pronoun),如who、which等;(6)「關係代名詞」(relative pronoun),如who、that等;(7)「不定代名詞」(indefinite pronoun),如everything、some、one等。
不過,上述傳統定義和分類卻存在一些缺點。首先,很多代名詞,例如this、whose、some等,除了具有名詞的典型功能(即充當主語、賓語)外,也兼具形容詞的典型功能(即充當定語)。當然,很多名詞也可以充當定語,所以把this book、whose book和some books中的this、whose和some稱為代名詞也未嘗不可。
可是,英語中還有my、every等詞,這些詞傳統被看作代名詞,但卻只能充當定語,即完全沒有名詞的典型功能,但卻具有形容詞的典型功能。把這些詞稱為代名詞總令人覺得有點不妥,因此有些語法書便索性把充當定語功能的my、this、whose、some分別稱為「領屬形容詞」(possessive adjective)、「指示形容詞」(demonstrative adjective)、「疑問形容詞」(interrogative adjective)和「不定形容詞」(indefinite adjective)。這些語法書這樣做,實際上是在代名詞以外另立一個「代形容詞」詞類。
新式英語語法(例如Quirk et al (1985))對傳統的代名詞/形容詞系統進行革新,設立「限定詞」(determiner)這個新詞類。除了收納上述的my、this、whose、some等詞外,這個新詞類還收納傳統的「冠詞」(article),如the、a等,以及「數詞」(numeral),如one、first等。請注意冠詞the和a在語義上分別跟指示代名詞this/that/these/those和不定代名詞some相近,而數詞則跟很多代名詞相似,既有名詞的典型功能,也有形容詞的典型功能。此外,當代的語法學者還挖掘了很多表示「量化」(quantification)意義的限定詞,如whole、plenty of等。在新式英語語法的框架下,代名詞和限定詞這兩個詞類突破了傳統的代名詞框框,把眾多具有名詞/形容詞典型功能而又表示直指/回指/量化意義的詞統統劃歸這兩個詞類。
可是,表示直指/回指/量化意義並非代名詞/限定詞的專屬功能,某些副詞也能表達這些意義。事實上,多個代名詞/限定詞次類都有相對應的「代副詞」,例如對應於「指示代名詞/限定詞」,有「指示副詞」here、then等;對應於「疑問代名詞/限定詞」,有「疑問副詞」where、when、how等;對應於表示全稱量化的「不定代名詞/限定詞」,有表示全稱量化的「不定副詞」everywhere、always、by all means等。上述對應現象在現時的代名詞/限定詞分類系統中無法得到反映,這是傳統代名詞定義和分類的另一個缺點。
跟英語語法系統不同,漢語的語法系統(例見張斌(2010))中有一個稱為「代詞」的詞類,這個詞類不僅包含「代名詞/代形容詞」,如「這些」、「每」、「甚麼」等,也包含「代副詞」,如「這樣」、「那兒」、「多少」、「幾時」等,因此可以說漢語的「代詞」系統在這一方面改善了英語(以及其他多種西方語言)的「代名詞/限定詞」系統的上述缺點。
有趣的是,世界語的設計者似乎也意識到傳統西方語言語法的不足。在世界語的語法系統中,除了傳統的「名詞」、「形容詞」、「副詞」、「代名詞」等詞類外,還另立一個與上述傳統詞類平行的稱為「相關詞」(correlative)的詞類,把表示「指示/疑問/特稱量化/全稱量化/否定量化」的名詞/形容詞/副詞集合在一起,例如它的「指示相關詞」便包括tio (那個事物)、tia (那個種類的)、tiom (那麼些)、tie (那裡)等,其中有名詞性的、形容詞性的和副詞性的詞。由此可見,世界語的「相關詞」有點類似漢語的「代詞」。惟請注意,漢語的代詞和世界語的相關詞並不包含所有表示量化意義的詞,因此英語的「代名詞/限定詞」、漢語的「代詞」和世界語的「相關詞」是各自建立在不同的定義上的詞類,三者各擅勝長。
隨著研究的深入,當代某些學者提出更一般的「代用式」(pro-form)概念,前面提過表示直指/回指意義的代名詞、代形容詞、代副詞都是代用式的例子,這些可稱為「專用代用式」。除此以外,還有「臨時代用式」。Chalker (1996)指出,很多「泛義名詞」(general noun)都可在適當語境下臨時用作代用式,請看以下例句:
在上句中,「泛義名詞」the child代替上文的Belle,請注意the child這個詞在一般情況下本來沒有替代作用,但在這句的特定語境下,the child’s實際起著her的作用。
「代用式」概念的引入可以說擴闊了我們的視界,除了前面提到的「代名詞/代形容詞/代副詞」外,還可以有「代動詞」以至「代句詞」。在英語中,do、do so和do the same便經常用作「代動詞」,用來代替前文中的動詞(詞組)。舉例說,在以下兩句中,
did和did the same便分別起著代替動詞詞組finished the job和beat the naughty boy的作用。
至於「代句詞」,按照被代替句子的層級,可以分為「代替分句的代句詞」和「代替整句的代句詞」這兩類。在英語中,so和not可以在答句中起代替分句的作用,例如在以下句子中,
| A: Has the news reached home yet? | |
| B: I'm afraid so. | (4) |
| B: I'm afraid not. |
so和not分別代替分句the news has reached home和the news has not reached home。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Talmy (2000)指出英語某些連接詞語其實隱含著代替分句的代句詞,請看他提出的以下例句:
(5)包含連接詞語otherwise。根據Talmy (2000)的分析,這句是從下句演變而來的:
上句包含著代句詞that,用來代替分句I was busy,整句的意思是「我很忙,但若非我很忙,我本可與你在一起」。但由於這句很累贅,所以用otherwise取代but for that。根據此一分析,(5)中的otherwise應譯作「若非如此」,其中「如此」是代句詞。不過,一般人難以意會到這裡的otherwise隱含著代句詞,而把它看成單純的連接詞語,這反映在otherwise常常中譯為不含代句詞的「否則」這一點上。
上述這種現象跟漢語的連接詞語「因此」很相似,「因此」本來是「因為如此」的意思,其中「如此」是代句詞。但一般人在使用這個詞時難以意會到它隱含著代句詞,而把它看成單純的連接詞語。其實上述otherwise的中譯「否則」本來也隱含著代句詞,因為「否則」本來是「若否,則」的意思,其中「否」是代句詞(就像(4)中的not那樣)。
根據Poggi (2009)、劉丹青(2011)和劉丹青(2012)的分析,「感歎詞」(亦稱「嘆詞」interjection)(包括從其他詞類臨時轉化而來的感歎詞)的本質就是代替整句的代句詞。在這方面最顯著的例子是英語的應答感歎詞yes/no,這兩個詞分別代替原有問句的完整肯定/否定式答句。但除此以外,其他感歎詞也起著代替整句的作用,請看劉丹青(2011)提出的以下例句(經修改):
在(7)中,感歎詞「噓」代替著祈使句「別說話了」。在(8)中,感歎詞「哦」則代替著疑問句「是真的嗎?」
以上討論顯示,人類語言中的「代用式」是非常重要和常見的語言形式,其範圍遠遠超越傳統語法中「代詞」或「代名詞」的範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