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理光《南洞北泊》

內容概要

《南洞北泊》為當代大陸作家周理光所著,講述方臘在幫源洞起義反宋,而宋江卻率領梁山泊全伙受招安,並參與征方臘,以至方臘最終兵敗被擒殺的故事。由於此書講述南方幫源洞和北方梁山泊的故事,故有「南洞北泊」之稱。此書首先講述王、羅兩姓在婺州文武寨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數百年後,有部分後人出外闖蕩江湖,其後結識方臘。此後故事的主線便轉向方臘,講述方臘嘯聚幫源洞,收納各方豪傑,先後攻破開化縣和游家鎮,並拒絕朝廷招安,成為宋朝地方隱患。與此同時,方臘亦派出手下聯結北方豪傑,其中王天誠在大名府結識燕青,從而引出一段與《水滸傳》中盧俊義、燕青上梁山、梁山攻打曾頭市和宋江成為梁山寨主相似的故事。

其後方臘正式發動起義,迅速攻破多個州縣,並擊敗高俅的征討軍。方臘在攻取杭州後,自號「聖公」,建元永樂,致力開創新天新地,並實施各種德政(包括輕徭薄賦,賑濟貧民,清除地方惡霸等),得到人民擁護。另一邊廂,自從宋江繼為梁山寨主後,積極聯絡朝廷,以求招安。方臘雖兩度派出使節到梁山提議結盟和力勸宋江勿受招安,但均被拒絕,更因此而損失重要謀士趙守成;而宋江則用盡各種手段,最終說服梁山全伙(林沖除外)接受招安。梁山軍受招安後,即被召至汴京聽候調遣,其後更奉派隨童貫南下征討方臘。

此書接著講述聖公軍與梁山軍(以及其他官軍)的慘烈戰爭,在梁山軍的猛烈攻擊下,聖公軍節節敗退,先前取得的州縣逐一失守,而方臘等三十二人最終在青溪洞被擒,並被押赴汴京。梁山軍雖在征方臘戰爭中立下戰功(方臘本人更是被武松生擒),但也付出極沉重的代價,不僅死傷大部分頭領,還因目睹官軍的屠城暴行而感到心寒,因而在戰爭結束後心灰意冷,多名倖存頭領離軍歸隱。反之,方臘在面見趙佶(宋徽宗)時表現得不亢不卑,雖然最終被處決,但也換來朝廷赦免聖公軍餘眾的正面結果,而趙佶最終也採納方臘不要信任宋江的諫言,以毒酒毒死宋江。

家族地位

《南洞北泊》一書在出版時曾受國內傳媒報道,因而有一定知名度。此書的立意與《南水滸》很相近,也是把聖公軍和梁山軍分別描寫成正義和非正義的一方。不過《南洞北泊》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收羅了《水滸傳》征方臘部分中的很多方臘陣營的人物,如王寅、龐萬春、鄧元覺、石寶、方天定、陳觀等;以及投附梁山軍的人物,如金節、費保、倪雲、卜青、狄成等。其中有些人物的事蹟更與《水滸傳》中的事蹟相似,例如在此書和《水滸傳》中,陳觀都是瓜州富戶,都因被查獲企圖投胕方臘而被梁山軍毒殺;費保等四人都是在太湖與李俊結義的強人,並在征方臘戰爭後與李俊返回太湖歸隱。所不同者是這些人物的形象在兩書中截然相反,其中陳觀在此書中是支持起義的義士,而在《水滸傳》中卻是通匪的奸徒;費保等四人在此書中是與義軍作對的賊寇,而在《水滸傳》中卻是支持梁山軍的義民。由此可見,此書的征方臘部分可被看成對《水滸傳》征方臘部分的反寫。

此書的另一特點是站在農民起義的立場,大力塑造方臘的光輝形象,例如為樹立聖公軍的廉潔正直之風,方臘不惜處決其表兄王二喜(此人受任為青溪縣知縣,但搾取百姓錢財並築方臘廟),並差點處死宣飛虎(此人的部下吳定海私自關押民女並欲獻予宣飛虎)。此外,此書也講述方臘即使被官軍圍困也不願搜刮百姓錢糧,充分展現方臘的仁義。反之,由於梁山人物站在聖公軍的對立面,此書對他們的評價普遍不高(沒有在征方臘中留下血債的晁蓋、林沖、魯魯深、燕青除外)。即使此書描述武松、李逵、阮氏三雄等曾明確反對受招安,也不願征方臘,但這些人在「義氣」驅使下,仍然無奈選擇走上這條賊船,其後更為了報仇或自保而對聖公軍留下累累血債,因此從品德上看,梁山軍顯然給聖公軍比下去。

必須指出,此書存在頗多疏漏之處。由於此書分為兩冊(以第五十一、五十二回為分界,正式書名分別稱為《南洞北泊》和《南洞北泊續編》),兩冊出版時間相隔數年,寫作時間也可能有些差距,因而存在一些情節不協調的情況。一個明顯例子是第五十一回本已說清風寨舉寨投附幫源洞軍,但接著第六十回又再出現此一情節,這顯然是作者忘記了之前寫過的情節。此外,此書還有不少人名、地名前後不一或模棱兩可之處,前者的例子如「趙守成」一名在《續編》中變成「趙守誠」(從回目已可看到這一點);後者的例子是把盧俊義的居住地交代得模棱兩可,令人不知他究竟是否住在汴京,例如前文明明說梁中書在獲得盧俊義通匪罪證後「星夜進京」,顯示盧俊義似乎並非住在汴京;但後文卻又說關押盧俊義的節級蔡福、蔡慶家住汴京,則盧俊義似乎又是汴京人。

人物總結

聖公軍領袖重要事蹟

下表總結《南洞北泊》中聖公軍領袖的重要事蹟。

聖公軍領袖重要事蹟
「南天王/聖公」方臘(又名方十三) 在方有常家當傭工時獲童孔教授武功,後加入摩尼教,被推為地方魔頭,被方有常舉報後殺方有常;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其後發動起義,自號「聖公」;其後在青溪洞為宋軍所擒,在汴京被處決
「女魔王」邵蓮花 方臘妻子,被送上山隱居,後投附幫源洞,並參加起義,成為王后;在路西縣查獲董財枉法並提拔錢振鵬,其後在青溪洞為宋軍所擒,在汴京被處決
方怠(又名方毫) 方臘兒子,被送上山學武,學成後投附幫源洞,並參加起義,成為太子;在杭州查出吳定海罪行後被捉,為馬超、方興所救,其後在青溪洞為宋軍所擒,在汴京被處決
「鐵腿震義」郭震義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攻開化縣時被游成方砍斷左臂;在方臘一打游家鎮時潛入游家鎮毀去游成方毒箭,力戰而亡
「小諸葛」方肥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成為丞相;在青溪洞為宋軍所擒,在汴京被處決
趙守成(仁龍)(又名趙守誠) 在開化縣與郭震義等結義,後投附幫源洞,造「方臘皇」布條鼓動民心,並定計攻破開化縣;其後參加起義,奉派出使梁山勸宋江勿受招安,不果,被官軍設伏射殺
「一桿槍小趙雲」辛興宗 原在文昌縣任刑部吏官,因不肯貪污,得罪同僚,被誣為盜賊判處苦役,刑滿後與方臘結交;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成為兵部統軍
王寅 原為徽州軍官,在歙縣結識方臘,在幫源洞軍攻徽州時開城投附幫源洞軍;受任司部統尉,並鎮守徽州,在抵禦宋軍時為韓世忠所殺
方七佛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
龐萬春 原為徽州軍官,在幫源洞軍攻徽州時開城投附幫源洞軍;在撤離杭州時衝梁山營,為梁山軍眾將所殺
「賽張飛」夏霸元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受任為壽昌縣知縣,在壽昌縣斷寃案;後回歸中軍,奉派到杭州探聽消息,被官府圍捕,為楊媛媛所救;在蘇州抵禦宋軍時與朱光北同歸於盡
「溫天侯」呂師襄 佔據黃山並任寨主,後率領黃山人馬投附幫源洞軍;受任為潤州統督,在蘇州抵禦梁山軍時為關勝所殺
「一桿槍少生羅成」郎風 原為文武寨弟子,自小戀慕羅英,赴杭州考武舉,因不滿官府不公,私離杭州,後夜盜開化縣金庫,被擒捉,被幫源洞人馬救出後加入幫源洞,奉派到錢江縣設館探聽消息,後參加起義,並與羅英成親;在汴京被捕後被救上梁山,勸宋江與方臘結盟反宋,被拒絕
「鎮山虎」馬濤 因弟弟馬超、馬猛在浦江縣打退官霸被捕下獄,被發配蛇島,為趙守成等所救後投附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在堤嶺關擊殺蔡遵,並使汪達退軍
厲天閏 原為徽州軍官,在幫源洞軍攻徽州時開城投附幫源洞軍
方巾 救出被官府搜刮的美女,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奉派出使梁山時結識李逵並與之訂情,在杭州抵禦梁山軍時被花榮射殺
「金鐘老三/水蛟龍」鍾慣 原為山中寺僧,後下山還俗,在無錫縣至江陰縣界結識夏霸元、郎風,受邀投附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建立水軍;在杭州抵禦梁山軍時為盧俊義所殺
鄧元覺 原為徽州軍官,在幫源洞軍攻徽州時開城投附幫源洞軍;在白峰嶺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石寶 原為徽州軍官,在幫源洞軍攻徽州時開城投附幫源洞軍;在白峰嶺偷襲梁山軍時被花榮、關勝聯合擊殺
「坐山虎」徐虎 原為山中寺僧,後下山還俗,在無錫縣至江陰縣界結識夏霸元、郎風,受邀投附幫源洞,其後參加起義;混入飄渺峰,奪佔長生島,後受任鎮守常州,在撤離杭州時衝梁山營,被花榮、李逵聯合擊殺
「黑豹子」駱雄 在松溪鎮開店,險害趙守成,後隨趙守成投附幫源洞,其後參加起義;受任鎮守常州,抵禦梁山軍時為花榮、史進聯合擊殺
「病關索/病四爺」鄒通 在松溪鎮開店,險害趙守成,後隨趙守成投附幫源洞,其後參加起義;在雞公山抵禦宋軍時戰死
「無敵雙斧匠」馬超 在浦江縣打退奪佔宗良祖宅的官霸,在馬楓嶺重遇馬濤後投附幫源洞,其後參加起義
馬猛 在浦江縣打退奪佔宗良祖宅的官霸,其後參加起義
「金角大王」羅萬金 原為文武寨弟子,赴杭州考武舉,因不滿官府不公,私離杭州,後夜盜開化縣金庫,被擒捉,被幫源洞人馬救出後加入幫源洞,奉派到錢江縣設館探聽消息,後參加起義;在杭州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銀角大王」羅千金 原為文武寨弟子,後隨羅英投附幫源洞,並參加起義,奉派在青溪縣輔佐王二喜
羅英 原為文武寨首領,因兄長羅江被方臘誤傷致死到青溪縣尋仇,後與方臘和解;在開化縣被捕後為方臘等所救,在盤安縣攻打文武寨後率文武寨人馬投奔幫源洞,並參加起義;後嫁予郎風,奉派帶聖公軍領袖眷屬避居長白山,在構成山遇宋江,欲刺殺宋江,不果
「小霸王」方衛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在杭州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方興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奉派鎮守蘇州,抵禦梁山軍時為武松所殺
方傑 聖公軍將領,在青溪洞被官軍追捕時逃脫
司行方 原為徽州軍官,在幫源洞軍攻徽州時開城投附幫源洞軍;在白峰嶺偷襲梁山軍時被花榮射殺
方天定 聖公軍將領,在白峰嶺偷襲梁山軍時被花榮射殺
方貌 聖公軍將領,在杭州抵禦梁山軍時為花榮、李逵、關勝聯合擊殺
「滾地龍」蕭龍 在蕭家寨救孫展後成為孫展手下將官,在聖公軍攻青溪縣時被宗良勸降,在青溪縣輔佐夏霸元,後掌管青溪縣;其後受任為睦州府都督,抵禦宋軍時被吳三保、童猛龍聯合擊殺
「相面趙子龍」趙龍 原為衢州軍官,在方臘攻破開化縣後暗中向方臘通報軍情,後到徽州投附幫源洞軍;受任為衢州府都督,在雞公山抵禦宋軍時為宋軍眾將所殺
邱健 原為徽州軍官,在幫源洞軍攻徽州時開城投附幫源洞軍;在睦州抵禦宋軍時戰死
茅強 原為徽州軍官,在幫源洞軍攻徽州時開城投附幫源洞軍;在睦州抵禦宋軍時戰死
「虎膽雄」吳雄 原為清風寨大頭領,後帶領清風寨人馬投附幫源洞軍;受任為婺州府都督,在烏龍崗抵禦宋軍時戰死
余志高 因協助鄉鄰反抗官府搜刮奇石,被官府關押,獲釋後投奔清風寨,任二頭領,在處州結識郎風、羅萬金,合力清除普慧寺惡霸,其後隨吳雄投附幫源洞軍;受任為杭州府都督;在烏龍崗抵禦宋軍時戰死
宣飛虎 原為清風寨三頭領,其後隨吳雄投附幫源洞軍,因部下吳定海私自關押黃富貴女兒黃紫玉並欲獻予宣飛虎,險被方臘處死,因得黃富貴求情始獲赦免;受任為湖州府都督,抵禦梁山軍時為梁山眾將擊殺
羅石虎 原為文武寨弟子,在羅英等被官府拘捕後到幫源洞求救,後隨羅英投附幫源洞,並參加起義
「三步倒/毒藥天下」楊海龍 因毒死官霸逃至歙縣,投附黃山,其後隨呂師襄投附幫源洞軍;馳援睦州時戰死
汪福 原佔據歙縣某山頭,後轉投黃山,其後隨呂師襄投附幫源洞軍;馳援睦州時戰死
「南山神」詹殿虎 因被官府陷害投附黃山,其後隨呂師襄投附幫源洞軍;馳援睦州時戰死
「金剛老六」羅玉峰 原為文武寨弟子,隨羅英投附幫源洞,並參加起義;受任為秀州府都督,在秀州為李逵所擒,後被處死
羅章 原為文武寨弟子,隨羅英投附幫源洞,並參加起義;受任為處州府都督
羅丁 原為文武寨弟子,隨羅英投附幫源洞,並參加起義;在杭州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羅成功 原為文武寨弟子,隨羅英投附幫源洞,並參加起義
周立正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受任為蘇州府都督,抵禦梁山軍時為關勝所殺
方玲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在杭州險被柴進姦佔,為燕青所救,後奉派尋找范玉,不知所終
「飛天豹」韓文龍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受任為徽州府都督;馳援昱嶺關時為盧俊義所殺
李勝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
徐衛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
「黑臉周倉」郎功成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
洪浪濤 自行投附幫源洞,後參加起義
王定國 自行投附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在杭州抵禦梁山軍時為董平所殺
楊志剛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
「賽呂布」郎功利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受任為建德縣守將,抵禦梁山軍時為李逵所殺
周高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
辛孝青 自行投附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在青溪洞為宋軍所擒,在汴京被處決
方大才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奉派到徽州設館探聽消息,後參加起義;攻秀州時為歐陽威所殺
辛孝平 自行投附幫源洞,奉派到錢江縣設館探聽消息,後參加起義;在杭州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黃璐 自行投附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在杭州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方來香 自行投附幫源洞,奉派到徽州設館探聽消息,後參加起義;在湖州抵禦梁山軍時為鄧飛所殺
王建興 自行投附幫源洞,後參加起義
韓玉 自行投附幫源洞,奉派到婺州設館探聽消息,後參加起義
劉鐵生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在壽昌縣抵禦梁山軍時為李逵所殺
方震洪 自行投附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在杭州抵禦梁山軍時為楊雄所殺
趙德明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在湖州抵禦梁山軍時為穆弘所殺
張繼祖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奉派到婺州設館探聽消息
方大法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
「雙肢虎」韓文虎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攻衢州時為林松所殺
方京 自行投附幫源洞,奉派到衢州設館探聽消息,後參加起義;在湖州抵禦梁山軍時為解寶所殺
許國峰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在杭州抵禦宋軍時戰死
「笑煞虎」張照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在杭州抵禦宋軍時戰死
「穿山甲」張揚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後參加起義;在杭州抵禦宋軍時戰死
周立震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
張繼承 參與野豬崗復仇行動後嘯聚幫源洞
「飛天雕」王天誠 原為文武寨弟子,自幼與羅英有婚約,獲童孔收為徒,其後與羅英解除婚約,並投附幫源洞,奉派北上打探消息,在大名府助燕青救盧俊義;其後在攻打游家鎮時與游成龍同墮懸崖,為范玉所救,後與游成龍和解
「笑面龍/飛江龍」余龍(又名余大) 在長江為水賊,險害夏霸元、郎風,後受邀投附幫源洞,在長江打探接應;後參加起義,馳援秀州時為宋軍所殺
「水上飛燕」洪仙花 在長江為水賊,險害夏霸元、郎風,受邀投附幫源洞,在長江打探接應;後參加起義,馳援秀州時與萬濤同歸於盡
楊樹生 幫源洞頭領,參與攻打游家鎮
吳大興 幫源洞頭領,參與攻打游家鎮
徐正 幫源洞頭領,後參加起義,攻取湖州後受任鎮守湖州
羅志豪 原為文武寨弟子,隨羅英加入幫源洞
羅克明 原為文武寨弟子,隨羅英加入幫源洞
宗良 在浦江縣被梁彪和黃泉奪佔祖宅,後獲馬濤舉薦投附幫源洞並參加起義,定計攻取青溪縣;後奉派到西北聯結華雄,不知所終
朱三象 原為青溪縣軍官,在幫源洞軍攻青溪縣時開城投降;後奉派到西北聯結華雄,不知所終
王二喜 在方臘起義後投附幫源洞軍,受任為青溪縣知縣;後因搾取百姓錢財並築方臘廟被方臘處決
華勝 原為飄渺峰頭目,被徐虎收伏,轉投聖公軍,奉派鎮守長生島
卞剛 原為飄渺峰頭目,被徐虎收伏,轉投聖公軍,奉派鎮守長生島
唐吉 原為杭州官吏,在幫源洞軍攻取杭州後歸降,官至禮部,到孝豐縣為方臘選妃,險被方臘處死
張滔 徐虎部下,在聖公軍攻陷丹陽縣後受任掌管丹腸縣
邱吉通 原為蘇州將領,在幫源洞軍攻蘇州時投附聖公軍
趙初定 原為蘇州將領,在幫源洞軍攻蘇州時投附聖公軍
黃道 自行投附幫源洞軍,成為呂師襄副將,攻潤州時為金剛所殺
葛明 呂師襄副將,在潤州抵禦梁山軍時為李逵所殺
「通天猴」端木錦 原為常州守將,在聖公軍攻常州時逃至潤州求援,後在潤州投降聖公軍
「無情虎」金剛 端木錦副將,隨端木錦逃至潤州求援,後在潤州投降聖公軍
「笑面虎」朱立雄 端木錦副將,隨端木錦逃至潤州求援,後在潤州投降聖公軍,在蘇州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大腳虎」范正漢 端木錦副將,隨端木錦逃至潤州求援,後在潤州投降聖公軍,在蘇州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卓萬里 原為潤州知府,在聖公軍攻取潤州後投降,在梁山軍攻陷潤州後被擒殺
和潼 原為潤州官吏,在聖公軍攻取潤州後投降,在梁山軍攻陷潤州後被擒殺
錢振鵬 原在分水嶺開驛館,被徐阿三奪產,後遇邵蓮花,受任為路西縣捕頭,因揭穿董財枉法被捕問斬,為方玲所救,此後成為聖公軍將領;在常州抵禦梁山軍時為許定所殺
董財 原為路西縣官吏,投降聖公軍後受任為路西縣縣令,包庇惡霸徐阿三、王占,被錢振鵬揭穿,後被處決
張近仁 聖公軍常州將領,抵禦梁山軍時為黃信、郝思文、李逵聯合擊殺
沈扶 聖公軍常州將領
高可立 聖公軍常州將領,抵禦梁山軍時為黃信、李逵聯合擊殺
范濤 聖公軍常州將領
壽南 聖公軍常州將領
余慶 原為宣州將領,在聖公軍攻取宣州後投降,受任鎮守宣州,抵禦宋軍時戰死
李音召 原為宣州將領,在聖公軍攻取宣州後投降
韓明 原為宣州將領,在聖公軍攻取宣州後投降,抵禦宋軍時與邱八同歸於盡
杜敬臣 原為宣州將領,在聖公軍攻取宣州後投降,抵禦宋軍時戰死
魯安 父親被奸佞陷害寃死,隨母親逃亡至宣州廣德縣,其後拜黃傑為師,成為宣州捕頭;在聖公軍攻取宣州後投降,在抵禦梁山軍時為鄭天壽所殺
潘溶 原為宣州將領,在聖公軍攻取宣州後投降
程勝祖 原為宣州將領,在聖公軍攻取宣州後投降,抵禦宋軍時戰死
邢政 原為湖州捕頭,在聖公軍攻取湖州後投附聖公軍,抵禦梁山軍時為雷橫所殺
楊洪 隨邢政投附聖公軍,在湖州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黃百全 隨邢政投附聖公軍,在湖州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黃百斤 隨邢政投附聖公軍,在湖州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宣飛傑 聖公軍湖州將領,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王立 聖公軍蘇州將領,抵禦梁山軍時為關勝所殺
邊虎 聖公軍蘇州將領,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倪鋼 聖公軍蘇州將領,抵禦梁山軍時戰死
楊松 聖公軍蘇州將領,抵禦梁山軍時為李應所殺
汪通海 原為徽州軍官,在幫源洞軍攻取徽州後投附幫源洞軍
葉百挺 隨汪通海投附幫源洞軍
方吉利 隨汪通海投附幫源洞軍
楊得財 隨汪通海投附幫源洞軍
辛猛蛟 助羅英帶聖公軍領袖女眷避居長白山
辛猛彪 助羅英帶聖公軍領袖女眷避居長白山
胡三達 原為昆山縣軍官,在聖公軍攻取昆山縣後投附聖公軍;在梁山軍攻陷昆山縣後出逃,在井家壩伏擊梁山軍,戰死
費孝千 原為昆山縣捕頭,在聖公軍攻取昆山縣後投附聖公軍;在梁山軍攻陷昆山縣後出逃,在井家壩伏擊梁山軍,戰死
徐四旺 原為昆山縣捕頭,在聖公軍攻取昆山縣後投附聖公軍;在梁山軍攻陷昆山縣後出逃,在井家壩伏擊梁山軍,戰死
施良 聖公軍嘉善縣守將,在梁山軍攻嘉善縣時率軍撤往秀州
陳沖 聖公軍將領,在幫源洞軍攻取婺州後投附幫源洞軍,奉派馳援秀州
陳亮 聖公軍將領,在幫源洞軍攻取婺州後投附幫源洞軍,奉派馳援秀州
傅海浪 聖公軍將領,馳援秀州時為郁保四所殺
傅海濤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蕭明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在撤離秀州時戰死
薛忠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范洪亮 聖公軍將領,馳援秀州時戰死
張七 聖公軍將領,馳援秀州時戰死
金二八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押解石秀赴杭州並求援,在途中被宋軍擊殺
壽龍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壽虎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屠三量 聖公軍將領,馳援秀州時戰死
王通海 聖公軍將領,參與秀州戰事
湯倪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于禁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楊初二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楊初八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邱劍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狄龍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何得福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何暢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壽向東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壽向南 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秀州
李小三 聖公軍將領,參與秀州戰事,在撤離秀州時戰死
王鎮 聖公軍將領,參與秀州戰事
何阿大 聖公軍將領,參與秀州戰事,在撤離秀州時戰死
陸半斤 聖公軍將領,參與秀州戰事,在撤離秀州時戰死
徐福全 聖公軍將領,參與秀州戰事,在撤離秀州時戰死
羅生 聖公軍將領,參與杭州戰事
方憊 聖公軍將領,參與杭州戰事
王殿龍 聖公軍將領,參與杭州戰事
王殿豹 聖公軍將領,參與杭州戰事
宗大海 聖公軍將領,參與杭州戰事
宗十三 聖公軍將領,參與杭州戰事
方旭東 聖公軍將領,參與杭州戰事
王三刀 聖公軍將領,參與杭州戰事
王小狗 聖公軍將領,參與杭州戰事
方保 聖公軍將領,參與杭州戰事
方達 聖公軍將領,參與杭州戰事
傅豹 方怠副將,參與杭州戰事
金忠 方怠副將,參與杭州戰事
劉三旺 衢州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杭州
袁通 衢州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杭州
狄亮 衢州聖公軍將領,馳援杭州時戰死
祖享 衢州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杭州
藍星亮 衢州聖公軍將領,馳援杭州時戰死
藍星寶 衢州聖公軍將領,奉派馳援杭州
龐龍 龐萬春侍將,奉命率部分軍隊撤離杭州
陶剛 龐萬春侍將,奉命率部分軍隊撤離杭州
伍應星 原為昌化縣軍官,後投附聖公軍,受任鎮守昱嶺關,抵禦梁山軍時為劉唐所殺
譚高 原為昌化縣軍官,後投附聖公軍,受任協防昱嶺關,抵禦梁山軍時被大石擊殺
沈壽 原為昌化縣軍官,後投附聖公軍,受任協防昱嶺關,抵禦梁山軍時葬身亂石堆
厲天佑 原為桐廬縣強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吳值 原為桐廬縣強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趙倪 原為桐廬縣強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黃愛 原為桐廬縣強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晁中 原為桐廬縣強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湯篷士 原為桐廬縣強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王勛 原為桐廬縣強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薛斗南 原為桐廬縣強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冷恭 原為桐廬縣僧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張儉 原為桐廬縣僧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元興 原為桐廬縣僧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姚義 原為桐廬縣僧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溫克讓 原為桐廬縣僧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茅迪 原為桐廬縣僧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王仁 原為桐廬縣僧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崔或 原為桐廬縣僧人,投附聖公軍,參與白峰嶺戰事
姜值 聖公軍將領,參與白峰嶺戰事
張羽 聖公軍徽州副將,在徵州陷落後逃至宛平報信
王虎 聖公軍壽昌縣守將,抵禦梁山軍時為關勝所殺
湯生 聖公軍建德縣副將,抵禦梁山軍時為劉光佑部下所殺
楊山虎 聖公軍建德縣副將,抵禦梁山軍時為劉光佑部下所殺
宋管 聖公軍建德縣副將,抵禦梁山軍時為劉光佑部下所殺
辛亮 辛興宗侍將,奉命帶睦州父老弱丁返回城中
張雲 聖公軍將領,馳援睦州時戰死
彭壽 聖公軍將領,馳援睦州時戰死
杜備 聖公軍將領,馳援睦州時戰死
杜勇 聖公軍將領,馳援睦州時戰死
許千里 聖公軍將領,馳援睦州時戰死
呂師強 聖公軍將領,在睦州抵禦宋軍時被童猛彪射殺
孟挺 聖公軍將領,奉派鎮守幫源洞
關虎 聖公軍將領,奉派鎮守幫源洞

聖公軍其他人物/準聖公軍人物重要事蹟

下表總結《南洞北泊》中聖公軍其他人物(包括聖公軍領袖的親眷、頭目)和準聖公軍人物(包括暗助聖公軍事業但沒有正式加入聖公軍的人物)的重要事蹟。

聖公軍其他人物/準聖公軍人物重要事蹟
呂成龍 曾任宋廷官吏,後辭官在開化縣開辦民心樓;因暗助郭震義等劫獄救出郎風、羅萬金,被捕下獄,聽聞妻子張瑤自縊後氣憤而亡
張瑤 在呂成龍被捕後到開化縣衙求情不果,被李鐵、陳聲明迷姦後自縊
羅龍 原為文武寨弟子,隨羅英投附幫源洞軍,其後隨羅英避居長白山
羅虎 原為文武寨弟子,隨羅英投附幫源洞軍,其後隨羅英避居長白山
鄭儀 桐廬縣富戶,曾委託方臘押鏢至西京,其後向聖公軍捐獻錢糧,支持起義;在聖公軍撤離杭州後被梁山軍圍捕,為免連累方臘而自刎
范玉 原為方有常侍婢,與方臘私訂終生,因不欲下嫁朱斤逃離方家,隱居野外,並生子方立;其後遇王天誠,與聖公軍人馬恢復聯繫
方立 方臘私生子,自小由范玉在野外撫養;後隨王天誠等參與營救方臘行動,奉父母命放棄劫法場
王興 開化縣捕頭,向趙守成通報呂成龍夫婦被害消息;後受趙守成所託在獄中照看羅英等,並助方臘劫獄救出羅英等;其後又助馬濤攻取開化縣
李鴻 小時在游家鎮山上與駱雄失散,被老僧所救並傳授武功,學成後下山獲聘為游家鎮護院;其後與駱雄重逢,助駱雄等救出夏霸元、郎風,為游成方、游成傑聯合擊殺
林生 幫源洞頭目,在錢江縣開飯館打探消息,向方臘報告夏霸元在杭州失踪消息
王猛 杭州軍官,在夏霸元為游成傑、游成明圍捕時暗助夏霸元逃脫,其後被游成傑、游成明聯合擊殺
楊媛媛 在杭州被金方定姦佔並賣給天下醉君樓,後救起夏霸元,並以身相許,在聖公軍攻取杭州時與夏霸元合力殺方金定,後隨羅英避居長白山
楊福 原為杭州官吏,在杭州失陷後投附幫源洞軍,到金府幫楊媛媛理論,被金方定打死
吳定海 原為清風寨頭目,隨吳雄投附幫源洞軍,將黃紫玉關押並欲獻予宣飛虎,被方怠查出後欲殺方怠滅口,事敗後被處決
趙勝 馬超親隨,在鳳凰山參與營救方怠行動
許亮 馬超親隨,在鳳凰山參與營救方怠行動
蔣忠 唐吉隨從,隨唐吉到孝豐縣選妃,護送唐吉、汪道、汪玉返杭州
汪道 父親汪良被陷害下獄,逃入孝豐縣深山隱居,後隨唐吉到杭州
汪玉 原在孝豐縣深山隱居,隨唐吉到杭州嫁予方臘為王妃,後隨羅英避居長白山
扈生 路西縣捕快,奉董財命到楓嶺崗殺屠三生家人滅口,為錢振鵬所殺
扈安 路西縣捕快,奉董財命到楓嶺崗殺屠三生家人滅口,為錢振鵬所殺
杜明 路西縣官吏,奉董財命看管屠三生,並到越州通報錢振鵬案
陳觀 瓜州陳家園莊主,暗通潤州聖公軍欲投誠,被梁山軍查獲後被毒死
陳益 陳家園成員,與潤州聖公軍聯繫,後被梁山軍毒死
陳泰 陳家園成員,被梁山軍毒死
湯震 陳家園成員,在陳家園與燕青切磋武藝
湯豹 陳家園成員,在陳家園與燕青切磋武藝
唐勇 陳家園莊丁,發現梁山軍毒害陳觀父子後召集莊丁反抗梁山軍,為梁山軍所殺
洪天亮 隨金二八押解石秀赴杭州,途中被宋軍擊傷,後取金二八坐騎飛奔杭州報告軍情
「神探大俠」楊豐 越州捕頭,奉派帶宋江等遊諸暨縣,在構成山出手助羅英等逃走,被梁山人馬追捕,後被花榮射殺
顧彪 到杭州投附聖公軍,在行宮任職,遇燕青,向燕青告知王天誠消息

聖公軍盟友重要事蹟

下表總結《南洞北泊》中聖公軍盟友的重要事蹟。

聖公軍盟友重要事蹟
「北天王」孔威震 高莊山寨大頭領,劫奪梁中書財寶,其後被官府圍捕受傷,自刎
「大龍」江濤 「太湖五龍」之首,拜呂雪龍為師,後投奔游家鎮,獲聘為護院,在駱雄、鍾慣夜鬧游家鎮時私放二人,並盜取郭震義屍首,送還幫源洞軍;其後離棄游家鎮,獲任命為湖州都尉,在幫源洞軍攻湖州時出走,後被招請上千秋關,參與阻截梁山軍
「二龍/沙地龍」朱虎 「太湖五龍」之一,原為游家鎮護院,到幫源洞通報游家鎮奸謀;其後隨江濤先後投奔湖州、千秋關,在千秋關參與阻截梁山軍
「三龍」程剛 「太湖五龍」之一,原為游家鎮護院,隨江濤先後投奔湖州、千秋關,在千秋關參與阻截梁山軍
「四龍」徐發 「太湖五龍」之一,原為游家鎮護院,隨江濤先後投奔湖州、千秋關,在千秋關參與阻截梁山軍
「五龍」謝貴 「太湖五龍」之一,原為游家鎮護院,隨江濤先後投奔湖州、千秋關,在千秋關參與阻截梁山軍
「秀臉如來」游成中(法號智明) 游家六公子,知悉「太湖五龍」暗助幫源洞但隱而不報,後奉派到汴京向高俅求援,因不滿游家所作所為,私自出家為僧;其後潛入汴京大牢欲救方臘,不果
「病老三」孫小三 原為高莊山寨三頭領,其後佔據叢山,成為大頭領;在阻截官軍時為韓世忠所殺
「黑熊」袁豐 原為高莊山寨四頭領,其後佔據叢山,成為二頭領,參與阻截宋軍
蘇定 原為曾頭市副教師,在曾頭市被破後投附叢山,成為三頭領,參與阻截宋軍
王安 自行投附叢山,成為四頭領,參與阻截宋軍
潘忠 自行投附叢山,成為五頭領,參與阻截宋軍
樊時龍 自行投附叢山,成為六頭領,參與阻截宋軍
「震天雷」茅天曉 拜黃傑為師,後佔據千秋關並任寨主,率領山寨人馬阻截梁山軍
「頂天柱」章羽 佔據臨安某山寨,率領山寨人馬阻截梁山軍
倪叢慶 原為杭州捕頭,後辭官,因堂姐倪玉被高福害死,殺高福後上龍崗山關並成為第二任寨主;其後退至昱嶺關,獲推為守將,定計火燒梁山軍,事敗後命手下以亂箭射死自己
屠三刀 佔據龍崗山關並成為第一任寨主,入倪叢慶家盜財時被制服,後將寨主位讓予倪叢慶;其後隨倪叢慶退至昱嶺關,在抵禦梁山軍時為柴進所殺
楊劍 龍崗山關頭領,入倪叢慶家盜財時被制服;其後隨倪叢慶退至昱嶺關,在抵禦梁山軍時為柴進所殺
呂道 龍崗山關頭領,入倪叢慶家盜財時被制服;其後隨倪叢慶退至昱嶺關,在抵禦梁山軍時為梁山軍眾將所殺
「神刀雲長」游成龍 游家大公子,在抵禦幫源洞軍時與王天誠同墮懸崖,其後與王天誠和解,並參與營救方臘,不果

梁山頭領重要事蹟

下表總結《南洞北泊》中梁山頭領的重要事蹟。

梁山頭領重要事蹟
王倫 佔據梁山泊並任第一任寨主,因疑忌林沖,不欲收納晁蓋,為林沖所殺
「托塔天王」晁蓋 參與劫奪生辰綱後被官府追捕,逃上梁山並成為第二任寨主;在攻打曾頭市時為保護宋江中史文恭毒箭身亡
「及時雨」宋江(公明) 以金錢在鄆城縣謀得官職,私放晁蓋及多名罪犯,其後因通匪被捕下獄,被救上梁山,在攻破曾頭市後繼為第三任寨主;其後率梁山全伙受招安,並率梁山軍征方臘,在征方臘戰爭後在汴京被趙佶以毒酒毒死
「玉麒麟/美髯公」盧俊義 在大名府與晁蓋結義,後被李固舉報通匪兩度被捕,被梁山人馬所救後投附梁山,在梁山攻曾頭市時生擒史文恭,成為副寨主;征方臘時在睦州目睹官軍屠城患寒心病,在征方臘戰爭後受任為河北鎮守吏,赴任時墮河溺斃
「神算軍師」吳用 參與劫奪生辰綱後被官府追捕,逃上梁山,定計將生辰綱贜物留於盧俊義府以迫使盧俊義上梁山,其後後悔讓宋江繼承寨主位;在征方臘戰爭後回梁山自縊
公孫勝 參與劫奪生辰綱後被官府追捕,逃上梁山,後不知所終
「大刀」關勝 奉派與朝廷聯絡商討招安事,參與征方臘
林沖 被高俅陷害下獄,後逃上梁山,被王倫疑忌,其後殺王倫,並推晁蓋為寨主;因宋江拒絕與方臘結盟反宋而病倒,在梁山受招安時病死
「霹靂火」秦明 征方臘時在蘇州為夏霸元所殺
「雙鞭」呼延灼 參與征方臘
「小李廣」花榮 因仰慕宋江而自行投附梁山,在征方臘戰爭後在汴京被宋江召請飲下趙佶所賜毒酒身亡
「小旋風」柴進 在盧俊義被捕後出面迴護盧俊義,後投附梁山;征方臘時在杭州城外企圖姦佔方玲,被燕青打退
「撲天雕」李應 參與征方臘
「美髯公」朱仝 參與征方臘
魯智深 受招安後在玉峪關遇智明和師父,受到點化,因被牟方正擒捉和「坊中三結義」盜財而未能參與征方臘;其後在白峰嶺重投梁山軍,勸宋江撤軍不果,到杭州靈隱寺出家
「行者」武松 征方臘時在青溪洞擒方臘,其後歸隱
「雙槍將」董平 征方臘時在杭州為鍾慣所殺
「沒羽箭」張清 參與征方臘
「青面獸」楊志 征方臘時在杭州為辛興宗所殺
「金槍手」徐寧 征方臘時在構成山被羅龍、楊豐擊傷,在越州傷重身亡
「急先鋒」索超 征方臘時在昱嶺關為倪叢慶所殺
「神行太保」戴宗 參與征方臘
劉唐 參與劫奪生辰綱後被官府追捕,逃上梁山;征方臘時在昱嶺關為屠三刀所殺
「黑旋風」李逵 到鄆城縣訪宋江,其後上梁山投附宋江,在毛家鎮遇方巾,與方巾訂情,但被宋江用計另娶妻室,斷絕對方巾情意;在征方臘戰爭後在汴京被宋江召請飲下趙佶所賜毒酒身亡
「九紋龍」史進 征方臘時在蘇州為鄒通所殺
「沒遮攔」穆弘 征方臘時在睦州戰死
「插翅虎」雷橫 征方臘時在昱嶺關為倪叢慶所殺
「混江龍」李俊 征方臘時在太湖與費保等結義;在征方臘戰爭後到長生島歸隱
「立地太歲」阮小二 參與劫奪生辰綱後被官府追捕,逃上梁山;在高俅招安梁山時偷換御酒,征方臘時在杭州為方巾所殺
「船火兒」張橫 參與征方臘
「短命二郎」阮小五 參與劫奪生辰綱後被官府追捕,逃上梁山;征方臘時在秀州戰死
「浪裡白條」張順 征方臘時在秀州戰死
「活閻羅」阮小七 參與劫奪生辰綱後被官府追捕,逃上梁山;在高俅招安梁山時戲弄高俅,征方臘時在睦州穿著方臘龍袍,被劉光佑斥罵,在征方臘戰爭後回鄉隱居
「病關索」楊雄 征方臘時在青溪洞為方臘、方怠所殺
「拼命三郎」石秀 征方臘時統率梁山水軍,在秀州為鍾慣所擒,其後為宋軍所救,後悔隨軍征討方臘,自刎
「兩頭蛇」解珍 征方臘時在昱嶺關為倪叢慶所殺
「雙尾蠍」解寶 征方臘時在昱嶺關為沈壽、譚高所殺
「玉面粉虎浪子」燕青(又名燕小乙) 盧俊義義子,在大名府與王天誠結義,後隨盧俊義投附梁山;征方臘時在瓜州嘗試向陳家園通報軍情,事敗,後離軍往尋王天誠不果,在杭州為救方玲打退柴進,被童貫手下窺見,在征方臘戰爭後歸隱
「神機軍師」朱武 參與征方臘
「鎮三山」黃信 參與征方臘
「病尉遲」孫立 參與征方臘
「醜郡馬」宣贊 征方臘時在白峰嶺戰死
「井木犴」郝思文 征方臘時在白峰嶺戰死
「百勝將」韓滔 征方臘時在常州為高可立所殺
「天目將」彭玘 征方臘時在常州為張近仁所殺
「聖水將」單廷珪 參與征方臘
「神火將」魏定國 參與征方臘
「鐵面孔」裴宣 參與征方臘
「摩雲金翅」歐鵬 參與征方臘
「火眼狻猊」鄧飛 征方臘時在蘇州為鄒通所殺
「錦毛虎」燕順 征方臘時在白峰嶺為鄧元覺所殺
「錦豹子」楊林 參與征方臘
「轟天雷」凌振 參與征方臘
「神算子」蔣敬 參與征方臘
「小溫侯」呂方 征方臘時在湖州為宣飛虎所殺
「賽仁貴」郭盛 征方臘時在青溪洞為方臘、方怠所殺
「神醫」安道全 參與征方臘
「山東刀王矮腳虎」王英 原為高莊山寨二頭領,後被宋江招請投附梁山;征方臘時在秀州為陳沖所殺
「一丈青」扈三娘 被宋江安排嫁予王英;征方臘時在蘇州為洪仙花所殺
「喪門神」鮑旭 征方臘時在秀州戰死
「混世魔王」樊瑞 征方臘時在白峰嶺為鄧元覺所殺
「毛頭星」孔明 征方臘時在白峰嶺戰死
「獨火星」孔亮 征方臘時在白峰嶺死於亂軍中
「八臂哪吒」項充 征方臘時在秀州戰死
「飛天大聖」李袞 征方臘時在蘇州為呂師襄、楊松聯合擊殺
「鐵笛仙」馬麟 征方臘時在秀州戰死
「出洞蛟」童威 參與征方臘,其後隨李俊到長生島歸隱
「翻江蜃」童猛 參與征方臘,其後隨李俊到長生島歸隱
「玉蟠竿」孟康 參與征方臘
「通臂猿」侯健 征方臘時在秀州戰死
「跳澗虎」陳達 征方臘時在睦州戰死
「白花蛇」楊春 參與征方臘
「白面郎君」鄭天壽 征方臘時在宣州為李音召所殺
「九尾龜」陶宗旺 征方臘時在潤州為呂師襄所殺
「鐵扇子」宋清 參與征方臘
「鐵叫子」樂和 受招安後被留在汴京,作曲取悅趙佶
「花項虎」龔旺 征方臘時在白峰嶺戰死
「中箭虎」丁得孫 征方臘時在杭州戰死
「小遮攔」穆春 參與征方臘
「操刀鬼」曹正 征方臘時在宣州為宋慶所殺
「雲裡金剛」宋萬 助王倫佔據梁山;征方臘時在潤州為錢振鵬所殺
「摸著天」杜遷 助王倫佔據梁山;征方臘時在青溪洞為方怠所殺
「病大蟲」薛永 參與征方臘
「金眼彪」施恩 征方臘時在蘇州為夏霸元所殺
「打虎將」李忠 自行投附梁山;征方臘時在湖州為邢政所殺
「小霸王」周通 征方臘時在青溪洞為方怠所殺
「金錢豹子」湯隆 參與征方臘
「鬼臉兒」杜興 征方臘時在白峰嶺死於亂軍中
「出林龍」鄒淵 征方臘時在睦州戰死
「獨角龍」鄒潤 參與征方臘
「旱地忽律/黑蛟龍」朱貴 助王倫佔據梁山;征方臘時在昱嶺關為倪叢慶所殺
「笑面虎」朱富 征方臘時在昱嶺關被倪叢慶部下射殺
「鐵臂膊/天下第一膀」蔡福 大名府節級,不肯接受李固賄賂殺害盧俊義,後在汴京暗助燕青,被高俅查知後舉家逃上梁山;征方臘時在杭州為方怠所殺
「一枝花」蔡慶 大名府節級,不肯接受李固賄賂殺害盧俊義,後在汴京暗助燕青,被高俅查知後舉家逃上梁山;其後參與征方臘
「催命判官」李立 參與征方臘
「青眼虎」李雲 征方臘時在青溪洞為方怠所殺
「沒面虎」焦挺 征方臘時在潤州為錢振鵬所殺
「石將軍」石勇 參與征方臘
「小尉遲」孫新 參與征方臘
「母大蟲」顧大嫂 征方臘時在秀州為方巾所殺
「菜園子」張青 參與征方臘
「母夜叉」孫二娘 征方臘時在秀州為方巾所殺
「活閃婆」王定六 征方臘時在宣州為杜敬臣所殺
「險道神」郁保四 征方臘時在秀州為傅海濤所殺
「白日鼠」白勝 征方臘時在桐廬縣遇李政,舉薦李政投附梁山軍,後在白峰嶺死於亂軍中
「鼓上蚤」時遷 讖破李固與盧俊義妻姦情,助吳用將生辰綱贜物留於盧府;征方臘時助燕青將軍情通報陳家園,事敗後與燕青斷交,在征方臘戰爭後離軍歸隱
「金毛犬」段景住 征方臘時在秀州戰死

梁山軍其他人物重要事蹟

下表總結《南洞北泊》中梁山軍其他人物(包括梁山頭領的親眷以及征方臘時加入梁山軍的人物)的重要事蹟。

梁山軍其他人物重要事蹟
宋太公 宋江父親,出資助宋江在鄆城縣謀得官職,被宋江接上梁山,後回宋家莊居住;在梁山受招安後被送往汴京為質
金節 原為潤州捕頭,在聖公軍攻取潤州後投降,被梁山軍擒捉後投降梁山軍,助梁山軍攻陷潤州,隨梁山軍攻常州時為駱雄所殺
許定 原為潤州軍官,在聖公軍攻取潤州後投降,在梁山軍攻常州時叛投梁山軍,暗算錢振鵬,被錢振鵬座騎踏死
「赤鬚龍」費保 佔據太湖長生島飄渺峰並任大頭領,被聖公軍奪佔長生島;其後與李俊等結義,重奪長生島,並加入梁山軍,在征方臘戰爭後回長生島隱居
「捲毛虎」倪雲 佔據太湖長生島飄渺峰並任二頭領,被聖公軍奪佔長生島;其後與李俊等結義,重奪長生島,並加入梁山軍,在征方臘戰爭後回長生島隱居
「太湖蛟」卜青 佔據太湖長生島飄渺峰並任三頭領,被聖公軍奪佔長生島;其後與李俊等結義,重奪長生島,並加入梁山軍,在征方臘戰爭後回長生島隱居
「瘦臉熊」狄成 佔據太湖長生島飄渺峰並任四頭領,被聖公軍奪佔長生島;其後與李俊等結義,重奪長生島,並加入梁山軍,在征方臘戰爭後回長生島隱居
李政 桐廬縣落弟秀才,投附梁山軍,獻計攻破白峰嶺和青溪洞

人物關係

下表列出《南洞北泊》中的人物關係。

關係人物
父子 方臘-方怠、方臘-方立、辛興宗-辛猛蛟、辛興宗-辛猛彪、方衛-方貌、陳觀-陳益、陳觀-陳泰、宋太公-宋江
父女 汪道-汪玉
母子 邵蓮花-方怠、范玉-方立
兄弟 方臘-方興-方衛、方立-方怠、呂師襄-呂師強、馬濤-馬超-馬猛、羅萬金-羅千金、宣飛虎-宣飛傑、韓文龍-韓文虎、郎功利-郎功成、方大才-方大法、張繼祖-張繼承、張照-張揚、辛猛蛟-辛猛彪、陳沖-陳亮、羅龍-羅虎、陳益-陳泰、湯震-湯豹、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蔡福-蔡慶
兄妹 方臘-方巾
姐妹 方巾-方玲、辛孝青-辛孝平
夫妻 方臘-邵蓮花、方臘-范玉、方臘-汪玉、夏霸元-楊媛媛、郎風-羅英、呂成龍-張瑤、王英-扈三娘
伯姪 方臘-方傑
姑姪 羅英-羅龍、羅英-羅虎
舅甥 陳觀-湯震、陳觀-湯豹
表兄弟 王二喜-方臘、方臘-呂師襄、李鴻-駱雄
堂伯/叔姪 方臘-方天定

回目

第一回風雲仕途官場厭子孫傲骨遺祖願
第二回山寨多事王主逝兄弟進言寨規開
第三回出寨尋兄走青溪羅江青溪鬥方臘
第四回袁發命斷財源地方臘報仇野豬崗
第五回霸元怒劈二知縣雙雄武場會志高
第六回三雄大鬧普慧寺清風首領贈白銀
第七回夜盜縣衙入囚籠員外苦走求方臘
第八回書生守成抱不平成龍獻計救雙雄
第九回書生途中斷生死血布救命投方臘
第十回方臘走鏢闖山東拔刀助戰劫官銀
第十一回洞中舉杯論英雄霸元擂台打總兵
第十二回羅門報仇鬧擂台方臘受罰還恩怨
第十三回三打方臘報兄仇天誠棄約走江湖
第十四回竹林毒蛇傷羅英石虎月夜投山洞
第十五回守成施計扮相士開化城中勸王興
第十六回震義失臂戰成方趙龍單騎會方臘
第十七回方臘精兵敗官軍郎風霸元上賊船
第十八回霸元山東打晁蓋天誠月夜會宋江
第十九回李逵食店遇宋江吳用樹下談古今
第二十回雙雄被捉游家鎮駱雄單身入虎穴
第二十一回駱雄二探游家鎮李鴻捨身救霸元
第二十二回三雄下山鬧虎穴惡戰游寨盜毒箭
第二十三回以身殉箭一當十二龍出鎮走洞寨
第二十四回游家借屍引方臘五龍重義夜盜屍
第二十五回成明壽昌壓知縣成中京城禮高俅
第二十六回高俅有心招方臘成中京城投空門
第二十七回夢中託情見師心守成讓位顯肺腑
第二十八回儒士對詩論正情路回諸浦夜走嶺
第二十九回守成三兄救馬濤官商設計奪宗宅
第三十回宗門衰敗中奸計馬門打抱長子擒
第三十一回宗良避災赴東陽馬公救子奔馬楓
第三十二回霸元下寨追守成雙雄廝殺馬楓嶺
第三十三回父子夜會馬楓嶺英雄反宋拒招安
第三十四回方臘誓詞打游寨護院太白折陣前
第三十五回游家杭州借救兵馬濤初戰獲大勝
第三十六回千軍擋道拒萬兵雙雄陣前論情理
第三十七回英雄馬下兩身搏汪達退兵馬濤回
第三十八回方臘雄兵破四門壽昌縣衙出救兵
第三十九回郎風羅英拒衙兵天誠巧來敗成明
第四十回李固送金除主人董超薛霸雙得財
第四十一回二害俊義自斷命俊義殺妻離京城
第四十二回父子夜誤梁山道梁山伏兵救父子
第四十三回宋江衷心託花榮梁山出寨打曾頭
第四十四回文恭逃命棄曾頭花榮箭下救王英
第四十五回梁山祭王殺文恭俊義讓位宋江坐
第四十六回興宗槍挑三護院方臘吟詩恨當今
第四十七回駱雄游寨還毒箭方臘出兵打三縣
第四十八回興宗圍城破壽昌國峰城下斬童淑
第四十九回霸元青溪引蕭龍宗良吟詩贊孫展
第五十回二喜求官投方臘武夫霸元任知縣
第五十一回三馬力戰宋朝將高俅吟詩圖後事
第五十二回方臘舉旗驚龍座師師玉容靚京城
第五十三回徽宗好色霸師師燕青進京遇三捕
第五十四回蔡氏究義救燕青玉女重情憐美男
第五十五回小七黑夜鬥三武郎風刀下救時遷
第五十六回宋江梁山拒郎風林沖蒙面追夫妻
第五十七回方臘起兵打徽州霸元壽昌斷冤案
第五十八回師襄徽州投義軍方臘查案奔青溪
第五十九回和尚投軍打擂台文虎衢州戰林松
第六十回馬濤設計斬三將清風毀寨歸義軍
第六十一回霸元湖州會江濤鐘慣城下送五龍
第六十二回霸元探事入杭城玉女西湖遇惡霸
第六十三回鐘慣獻策建水軍游氏城樓奪軍權
第六十四回惡霸淫色殘玉女老鴇紅樓哄媛嬡
第六十五回玉女錢江救霸元粗夫紅樓得豔福
第六十六回方巾餓身殺野豹睦州仗義救弱女
第六十七回方巾擂台鬥李逵守誠梁山會宋江
第六十八回宋江梁山逼林沖小七船上戲高俅
第六十九回小七傷心哭林沖守誠離泊中賊箭
第七十回高俅計成唱讚歌智深回京囚山洞
第七十一回方臘杭城開國號方怠私訪囚軍營
第七十二回刑場認婿救飛虎方臘行宮罰四將
第七十三回鄭儀行宮獻糧草鐘徐兩將下太湖
第七十四回徐虎功鎮水盜王義軍夜襲太湖島
第七十五回義軍乘勝定太湖唐吉選妃走孝豐
第七十六回方石率軍定越州呂駱斬將奪常州
第七十七回興宗虎威震潤州邵氏路西得虎將
第七十八回方玲刑場救振鵬余大過江會陳氏
第七十九回宋江京城禮高俅綠林重義斬宋將
第八十回燕青探事奔瓜州宋江南征試鋒芒
第八十一回梁山潤州失三將金節投宋開城門
第八十二回賊害忠良坐騎報駱雄忠心肝膽照
第八十三回宋軍兵敗回常州吳用設計阻義軍
第八十四回義將陳詞侮宋將柴進湖州贊永樂
第八十五回師襄勇猛戰宋將童貫誘餌引義軍
第八十六回宋江沙場現良心吳用直言傷宋江
第八十七回世忠大營求援兵綠林千秋拒宋軍
第八十八回宋江大營哭亡將鐘慣河道捉石秀
第八十九回石秀宋營了自身玉峰痛斥招討使
第九十回樂和獻曲投聖上宋江吳用贊諸暨
第九十一回李逵黑夜闖大禍梁山報仇追楊豐
第九十二回綠林遊散助義軍鐘慣行宮表赤心
第九十三回千金城下斬宋將方巾單騎踏宋營
第九十四回方臘陣前斥宋江花榮借將奔宋軍
第九十五回方肥施計敗宋軍興宗逞威刺宋江
第九十六回義將宋營展威風方傑沙場迫花榮
第九十七回柴進林中戲玉女燕青仗義救方玲
第九十八回俊義投宋獻忠心聖公大義撤杭城
第九十九回徐虎踏營傷戴宗萬春宋營戰花榮
第一百回好漢仗義歸義軍叢慶昱嶺殺三將
第一百零一回俊義遇難天意助叢慶悲壯昱嶺關
第一百零二回時遷夜探鄭家宅秀才報信叛義軍
第一百零三回義軍夜襲折兩將群雄會集白峰嶺
第一百零四回智深遇難葬河灘船公好心送正將
第一百零五回天定雄神驚花榮宋江絕情逼智深
第一百零六回宋江陣前哄李逵七佛黑夜闖宋營
第一百零七回睦州義將獻忠心小七黃袍跑校場
第一百零八回宋江求功薦李政冤家告密青溪洞
第一百零九回鄭儀了身拒三馬武松拒榮歸江湖
第一百一十回成中單身人虎穴高俅宮廷鬥老臣
第一百一十一回臣幫合謀除宋江宋江臨死拉花李

大事年表

以下是《南洞北泊》的大事年表。請注意《南洞北泊》一書沒有清楚交代事件發生的年份(只知是宋徽宗在位年間),所以下表的「年期」一欄一律使用「故事第X年」或「故事前X年」。此外,此書也存在頗多時間錯誤。一個例子是,此書明明說郎風、羅萬金在開化縣被捕後被判於「九月十九日午時三刻」處決,在臨刑前「半月」獲救,因此郎風等獲救的時間應為九月初。此書接著講述方臘等押鏢,遇孔威震,其時卻是「七月後,天炎地熱」。這麼一來,郎風等獲救一事似乎又應發生於七月初。為表示這種不協調情況,下表把此事的年期記作「故事第三年九月/七月」。由於此一年期前後一個月的事件的時間也連帶受到影響,因此也以類似的方法處理。另一個例子則是,根據此書的敘事,王天誠在大名府遇燕青應發生於「故事第五年秋季」,因為該事件乃發生於馬濤在堤嶺關擊殺蔡遵(其時正當「時入秋後」)和方臘正式起義(其時正當「秋盡冬開」)之間。此後接連發生燕青救盧俊義,盧俊義殺李固,盧俊義再次被捕並被救上梁山,這一連串事件維時都不長,因此都應在「故事第五年秋季」內發生。但此書接著卻說盧俊義在上梁山「十數天」後,「時已三月桃花開」,此一時間記載顯然有誤。

年期大事
7世紀末 王、羅兩姓遷至婺州盤安縣尖山,建立文武寨。
故事前三十五年 羅熊生子羅江。
故事前二十八年 王福通、羅熊指腹為婚。
故事前二十七年 羅熊生女羅英。
故事前二十四年 郎風父母雙亡,被羅熊收為義子。其後羅熊病卒,郎風戀慕羅英。
故事前二十三年 方臘立誓殺貪濟貧,以身誘餓豹救友。
故事前二十年 郎風、羅英上山,遇野狼,郎風以身擋野狼,二人為羅家家丁所救。
? 方臘到方有常家當傭工。

方臘遇童孔,獲其教授武功。
故事前十五年 羅英知悉與王家婚約,自此與郎風疏遠。
故事前十四年 方臘遇范玉,兩人相戀,後私訂終生。

方有常欲將范玉嫁給朱斤,方臘假意與范玉分手,范玉逃離方家,後生子方立。
故事前十二年 李師師被賣入汴京春香樓。
故事前約十一年 王福通生子王天誠。
故事前約十年 方臘與邵蓮花成親。
故事前約九年 方臘與邵蓮花生方怠。
故事前約八年 辛興宗在文昌縣任刑部吏官,因不肯貪污,得罪同僚。
? 方臘加入摩尼教,被推為地方魔頭。方有常向官府舉報方臘,方臘聚眾殺方有常,方庚、方台逃入深山。

方巾上山打死野豹,救出被官府搜刮的美女。
故事前六年 游萬財告老還鄉,在開化縣建立游家鎮,成為地方一霸。「太湖五龍」江濤、朱虎、程剛、徐發、謝貴投奔游家鎮,受聘為護院。

辛興宗被誣為盜賊,被判處三年苦役。
故事前四年 費保、倪雲、卜青、狄成、許多佔據太湖長生島飄渺峰。
故事前三年 游萬財招納李鴻為游家鎮護院。

辛興宗刑滿返鄉,與方臘結交。
故事前二年 朱斤在杭州設蘇杭應奉局,下鄉徵稅,方臘率眾擋道,與開化縣捕頭王興相遇。
故事前一年 袁發在開化縣野豬崗開清心樓。

余志高因協助鄉鄰反抗官府搜刮奇石,被官府關押,獲釋後投奔武義縣清風寨。
故事前約一年 方臘將邵蓮花、方怠送上山隱居並學武。
故事前一年十二月 晁蓋在大名府與盧俊義結義。
故事第一年 王天誠從童孔學功夫,遇猛虎,失踪,王福通驚懼而亡。王天誠為童孔所救並收為徒。

安溪縣知縣孫展救助蕭家寨,遇猛虎,為蕭龍所救。蕭龍成為孫展手下將官。
故事第二年 傅放聲、張三樣入據松陽縣普慧寺,迷姦婦女,侵吞寺產。
故事第二年三月 郎風、羅萬金赴杭州考武舉。其後因不滿官府不公,私離杭州。
故事第三年 方臘在青溪縣擺擂台,誤傷羅江。

林沖被高俅陷害下獄,其後逃上梁山,被王倫疑忌。

孫展調任青溪縣知縣。

方臘在歙縣結識王寅等。
故事第三年七月/五月 劉進朝殺袁發一家,奪佔清心樓。

郎風、羅萬金在處州結識余志高。三人到普慧寺殺張三樣,驅逐傅放聲。郎風、羅萬金訪清風寨,結識吳雄。
故事第三年八月/六月 方臘等到野豬崗殺劉進朝復仇,嘯聚幫源洞。

開化縣捕頭李鐵、陳聲明勒索富甲莊。郎風、羅萬金夜盜開化縣金庫,被擒捉。
故事第三年九月/七月 郭震義等到開化縣,與趙守成、呂成龍結義,劫獄救出郎風、羅萬金。李鐵、陳聲明害死呂成龍夫婦。

趙守成在松溪鎮遇駱雄、鄒通,三人投奔幫源洞。

方臘等替鄭儀押鏢至西京,途中在昱嶺關擊敗盜賊羅相,在高莊結識孔威震、王英、孫小三、袁豐。

臨安縣都尉蔡遵收編羅相,獲擢升為杭州將領。
故事第三年八月 方臘等從西京回江南,途中助孔威震劫奪梁中書財寶。
? 羅江卒,王天誠返文武寨。

方臘派出線眼到錢江縣、婺州、衢州、徽州開館探聽消息。
故事第四年 吳天福到春香樓買春,被李師師拒絕。
故事第四年約二月 官府緝拿孔威震,孔威震受傷,自刎。
故事第四年約三月 晁蓋等劫取梁中書生辰綱。官府緝捕晁蓋等,得宋江通風報信。晁蓋等逃上梁山,被王倫拒絕收納。林沖殺王倫,推晁蓋為梁山寨主。其後宋江因通匪被捕下獄,被救上梁山。
? 羅英率眾到青溪縣向方臘尋仇,被王天誠、郎風勸阻。王天誠取消與羅英婚約,投附幫源洞,奉派北上打探消息。

羅英與方臘和解,率眾回文武寨,在開化縣被捕。方怠學成,投附幫源洞。其後邵蓮花亦投附幫源洞。

趙守成造「方臘皇」布條鼓動民心。

方臘攻破開化縣,救出羅英等,郭震義被游成方砍斷左臂。游成方帶李鐵、陳聲明投附游家鎮。羅英等回文武寨。

杭州派蔡遵攻幫源洞,被方臘擊敗。
故事第四年八月 夏霸元、郎風赴山東探聽消息,在途中結識鍾慣、徐虎、余龍、洪仙花。
故事第四年九月 夏霸元、郎風在二狼坡遇王英、孫小三、袁豐。其後宋江招請王英上梁山,並將扈三娘嫁予王英。孫小三、袁豐在叢山嘯聚。

王天誠在鄆城縣遇宋江、吳用。李逵到鄆城縣訪宋江,其後上梁山投附宋江。
故事第四年秋季至故事第五年秋季間 浦江縣捕頭梁彪和惡霸黃泉奪佔宗良祖宅,馬超、馬猛打退官霸,馬濤被補下獄。

夏霸元、郎風在游家鎮被擒。駱雄混入游家鎮,遇李鴻。李鴻助駱雄等救出夏霸元、郎風,李鴻被殺。

方臘一打游家鎮,郭鎮義、駱雄、鍾慣潛入游家鎮毀去游成方毒箭,郭震義力戰而亡,「太湖五龍」私放駱雄、鍾慣。「太湖五龍」盜取郭震義屍首,送還幫源洞軍。

游萬財派游成中到汴京向高俅求援。游成中私自出家為僧,得法號智明。

盤安縣發兵攻文武寨,方臘率軍擊敗官軍。羅英率文武寨人馬投奔幫源洞。

趙守成、徐虎、羅千金到會稽縣拉攏徐日升入伙,被拒絕。
故事第五年夏季 梁山攻打曾頭市,晁蓋中史文恭毒箭身亡,宋江暫代梁山寨主職務,

吳用、時遷到大名府拉攏盧俊義入伙,被拒絕。二人識破李固與盧俊義妻姦情,定計將生辰綱贜物留於盧府。李固舉報盧俊義,盧俊義被捕下獄,柴進出面迴護盧俊義。
故事第五年秋季 馬濤發配蛇島,為趙守成等所救。馬濤、馬超投附幫源洞。馬濤舉薦宗良入伙。

朝廷派楊戩、梁中書到幫源洞招安方臘,被驅逐。

方臘二打游家鎮。杭州派蔡遵、汪達援救游家鎮。馬濤在堤嶺關擊殺蔡遵,汪達退軍。

「太湖五龍」離棄游家鎮。幫源洞軍攻破游家鎮外寨,殺李鐵。

壽昌縣派童淑援救游家鎮,被擊退。

王天誠在大名府遇燕青,兩人結義。盧俊義發配孤島,為燕青、王天誠所救。盧俊義、燕青返大名府,殺李固和盧俊義妻。

盧俊義在梁山附近再次被捕,為林沖所救,盧俊義、燕青投附梁山。其後梁山攻破曾頭市,擒殺史文恭,宋江繼為梁山寨主,盧俊義為副寨主。蘇定投奔叢山。
故事第五年冬季 幫源洞軍攻破游家鎮內寨,殺陳聲明、游成方,游萬財自盡,游成傑、游成明逃奔杭州。王天誠與游成龍同墮懸崖,為范玉、方立所救。其後二人和解。

方臘正式起義。幫源洞軍攻取壽昌縣,殺童淑;攻取青溪縣,孫展自刎。
故事第六年二月 王二喜投附幫源洞軍,受任為青溪縣知縣;夏霸元受任為壽昌縣知縣。王二喜搾取百姓錢財,築方臘廟。

幫源洞軍攻取開化縣、睦州,郎風與羅英成親。

方臘派宗良、朱三象到西北聯結華雄,郎風、羅英到山東聯結梁山。

高俅統率韓世忠等征討方臘,馬猛投附幫源洞軍。高俅戰敗。

趙佶(宋徽宗)寵幸李師師。

燕青奉派到汴京打探消息,被圍捕,獲蔡福、蔡慶、李師師解救。燕青勸蔡福、蔡慶投附梁山。

郎風夫妻在汴京遇阮小七、時遷,被官府擒捉。林沖等劫法場,將郎風夫妻救上梁山。郎風夫妻勸宋江與方臘結盟反宋,被拒絕。林沖病倒。

蔣聰任湖州知府,任命「太湖五龍」為湖州都尉。
故事第六年三月 夏霸元在壽昌縣斷寃案,返回中軍,改由蕭龍掌管青溪縣。

幫源洞軍攻徽州,王寅等開城投附幫源洞軍。

黃山寨主呂師襄率領黃山人馬投附幫源洞軍。趙龍投附幫源洞軍。

方臘處決王二喜。

朝廷派王唯助守衢州,幫源洞軍攻取衢州。吳雄、余志高、宣飛虎率清風寨人馬投附幫源洞軍。

幫源洞軍攻取婺州、處州。

「太湖五龍」護蔣聰出走,幫源洞軍攻取湖州。「太湖五龍」途經千秋關,被茅天曉招請上山。

杭州惡霸金方定害死樊家富一家,姦佔楊媛媛。楊媛媛咬掉金方定左耳,被金方定賣給天下醉君樓。

趙守成、方巾在毛家鎮遇燕青、李逵、時遷。趙守成、方巾上梁山力勸宋江勿受招安,不果。

高俅赴梁山,宋江率梁山全伙受招安,林沖病死。

李逵與方巾訂情,官軍設伏射殺趙守成。宋江用計為李逵另娶妻室,斷絕李逵對方巾情意。
故事第六年四月 夏霸元到杭州探聽消息,被圍捕,為王猛,楊媛媛所救,楊媛媛以身相許夏霸元。

鍾慣建立水軍,幫源洞軍攻破杭州。游成傑、游成明殺王猛,出逃。夏霸元、楊媛媛殺金方定。

方臘在杭州稱「聖公」,建元永樂,以方肥為丞相,辛興宗為兵部統軍,王寅為司部統尉。

吳定海將黃富貴女兒黃紫玉關押於鳳凰山欲獻予宣飛虎,被方怠查出。吳定海欲殺方怠,馬超、方興救出方怠、黃紫玉。吳定海被處決。黃富貴為宣飛虎求情,宣飛虎獲赦免。

聖公軍攻取秀州、蘇州。

鄭儀向聖公軍捐獻錢糧。

徐虎混入飄渺峰,聖公軍奪佔長生島。

方臘任命九府都督。唐吉到孝豐縣帶汪玉回杭州為方臘妃。

聖公軍攻取越州、錫山縣、丹陽縣、常州、潤州。其後又攻取宣州。
故事第六年五月 梁山軍到汴京聽候調遣,奉派征討方臘。

魯智深在玉峪關遇智明和師父,受到點化,欲趕回汴京阻止梁山軍出兵,在汴京附近被牟方正擒捉。
故事第六年六月 童貫統率劉光佑、張智豐征討方臘,梁山軍為先鋒,路經叢山,孫小三率叢山軍阻截,戰死。

錢振鵬在分水嶺遇邵蓮花、方玲,受任為路西縣捕頭。路西縣縣令董財包庇惡霸徐阿三、王占,錢振鵬被捕問斬,為方鈴所救。董財被處決。
故事第六年七月 瓜州陳家園莊主陳觀暗通聖公軍。梁山軍屠戮陳家園,燕青遣時遷向陳家園報信,事敗,燕青與時遷斷交。

梁山軍攻陷潤州,兵分三路。

宋軍攻陷常州。梁山軍攻陷宣州、丹陽縣。

李俊等在太湖與費保等結義,梁山軍攻陷長生島、湖州。

梁山軍攻陷錫山縣、太倉縣、常熟縣、昆山縣、蘇州。

羅英帶聖公軍領袖眷屬避居長白山。
故事第六年八月 石秀為聖公軍所擒,被宋軍救出,後悔隨軍征討方臘,自刎。梁山軍攻陷秀州。

茅天曉率千秋關人馬,章羽率臨安某山寨人馬阻截梁山軍。燕青離軍往尋王天誠。
故事第六年九月 越州投降梁山軍。楊豐帶宋江等遊諸暨縣,在構成山遇羅英等,楊豐助羅英等逃走,為梁山人馬所殺。

桐鄉縣、海寧縣、餘杭縣、錢塘縣投降宋軍。

燕青入杭州查探王天誠消息,遇倪叢慶、方肥,在城外見柴進企圖姦佔方玲,打退柴進救方玲,被童貫手下窺見。

聖公軍撤離杭州,宋軍攻陷杭州。郎風被梁山軍追捕,為倪叢慶所救。

倪叢慶率龍崗山關人馬截擊梁山軍,後投奔昱嶺關。

魯智深在瓜州被「坊中三結義」盜財。
故事第六年十月 倪叢慶被推為昱嶺關守將,梁山軍攻陷昱嶺關。

宋軍攻陷衢州、處州、婺州。

梁山軍到桐廬縣捉拿鄭儀,被馬濤等擊退。李政投附梁山軍。

聖公軍在白峰嶺偷襲梁山軍,敗績。魯智深重投梁山軍,勸宋江撤軍不果,到杭州靈隱寺出家。宋軍攻陷白峰嶺、徽州。
故事第六年十一月 方臘逃入青溪洞,派方玲尋找范玉。鄭儀在桐廬縣自殺。

宋軍攻陷壽昌縣、建德縣。

宋軍攻陷睦州,屠城,盧俊義患寒心病,阮小七穿著方臘龍袍,被劉光佑斥罵。燕青重投梁山軍。

方台投附宋軍,帶宋軍入青溪洞。方臘等三十二人被擒。

宋軍班師,武松、燕青、時遷離軍歸隱,李俊、費保等到長生島歸隱。

吳用在梁山自縊,阮小七回鄉隱居。

王天誠、游成龍、范玉、方立到白峰嶺,遇辛興宗、馬濤等,欲劫囚車,方臘不允。

方臘等被押至汴京,方臘面見趙佶,勸諫趙佶勿信任高俅、宋江。辛興宗、智明等潛入大牢欲救方臘,不果。王吉審理方臘案,
故事第六年十二月 方臘等三十二人被處決,聖公軍餘眾獲赦免。

游成傑、游成明與聖公軍餘眾和解。
故事第七年正月 盧俊義受任為河北鎮守吏,赴任時墮河溺斃。

高俅、童貫等檢舉宋江隱瞞阮小七穿龍袍事。趙佶以毒酒毒死宋江,宋江召花榮、李逵同飲毒酒身亡。

返回「水滸家族」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