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臘與宋江》為當代作家王一魯所著,講述方臘起義從爆發到失敗的整個過程,也包含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泊嘯聚到後來被迫投降,參加征方臘以至最後被宋廷分散、殺害的故事,因而可算作「水滸家族」的成員。此書首先講述太學生呂將(請注意此書將歷史上參加方臘造反的呂將和呂師囊當作同一人)因與得罪朝廷的鄧肅交好而被迫離開太學,返回故里。在失意期間,呂將先後認識專門講說宋江起義故事的說書人汪末泥和摩尼教徒方臘,從而引出這兩股民間反抗力量。小說接著講述汪末泥上了梁山泊,繼而奉宋江命南下幫源洞聯結方臘。其時正值方有常以方臘窩藏反對花石綱的石生而欲謀害方臘,引起汪末泥等人反抗,方臘遂正式發動起義,並自號聖公。方臘起義後,聖公軍勢如破竹,迅即攻陷睦州、歙州、杭州等地,並得到各地義軍(包括洪載、仇道人等)響應,呂將也因被官府迫害而投附方臘,並受任到南邊招撫各地義軍。同時方臘亦派方肥北上與梁山泊結盟,約定聯合反宋。
正當聖公軍勢力如日中天之際,義軍內部出現各種隱患。首先,聖公軍各領袖因策略分歧而接連發生爭執,甚至產生猜忌。其次,部分領袖開始出現驕傲浮誇情緒,如方臘聽信錢玉,要在杭州建造皇宮和聖殿,導致聖公軍領導層進一步分裂,汪末泥私自離開聖公軍,石生、呂將則被冷待。內部矛盾使聖公軍在攻克杭州後便一籌莫展,而宋廷則迅速調集邊疆重兵,到江南鎮壓起義。與此同時,宋江等因輕敵,被張叔夜襲取梁山泊,被迫在山東流竄;其後在海州通海關再被張叔夜擊敗,被迫投降並參加征討方臘起義的宋軍。
此後聖公軍形勢急劇惡化,在戰場上接連敗北,內亂頻生(錢玉與石生的的內鬥終釀成流血沖突,洪載等人叛投宋軍)。方臘節節敗退,最終在幫源洞被擒,其後連同叛投宋軍的洪載一同被處決。未幾呂將在仙居重新起義,雖曾一度威震東南,但最終兵敗,在斷頭巖被殺。另一方面,投附宋軍的宋江受盡各種屈辱,梁山軍分崩離析,部分頭領被朝廷調走,部分頭領(如李海)私下離軍。但朝廷最終仍然不信任宋江,在戰事結束後由折可存軟禁宋江,並在返抵汴京南郊時借機誅殺宋江一伙,至此南北兩支起義軍的領導人均以悲劇收場。書末講到四年後金國入侵,一批方臘舊部借勤王為名重新起兵,暗示人民的抗暴鬥爭不會停息。
《方臘與宋江》是「水滸家族」中少數以方臘起義軍作為正面主角的小說之一,但沒有過度美化聖公軍,而是如實反映聖公軍領袖的種種弱點。對於宋江和梁山軍,也沒有刻意醜化,而是著力描寫其無奈:投降是因為戰敗而被迫投降,其後隨軍征方臘更是身不由己。事實上,作者沒有描寫梁山軍與聖公軍自相殘殺的經過,反倒寫了宋江在七里寨遇到呂將的敗軍時義釋呂將的故事。
此書的另一特點是摻雜了很多史實,因此其性質較接近一部歷史演義。方臘起義因於史有據,作者自然有大量史實可作素材之用。最特別之處是此書也揉合了宋江起義的一些零星史實,包括宋江與蔣圓、王師心、張叔夜的戰事,並且為了更符合史書所載的「宋江三十六人」之數,特意採用《大宋宣和遺事》而非《水滸傳》中的人名(例如「關必勝」而非「關勝」)。儘管《大宋宣和遺事》只是說書人的稿本而非史書,但由於《大宋宣和遺事》的成書年代比《水滸傳》早,應較接近有關宋江起義的早期口頭傳說。不過,此書也糅合了《水滸傳》的一些素材(例如林沖曾任教頭,被刺配滄州,上梁山初期被王倫嫉忌等),可以說是史書、《大宋宣和遺事》與《水滸傳》的奇特結合。
下表總結《方臘與宋江》中聖公軍領袖的重要事蹟。
| 聖公軍領袖 | 重要事蹟 |
|---|---|
| 「聖公」方臘(又名方十三) | 在幫源洞被方庚陷害,被救出後領導起義,稱「聖公」;其後在幫源洞為韓世忠、方庚所擒,在汴京被處決 |
| 「汪公老佛」汪末泥 | 在汴京結識呂將,後在泰安州得罪官府,被救上梁山;奉宋江命到幫源洞聯絡方臘,並參加起義,成為聖公軍軍師;其後與方臘不睦,私下離開聖公軍 |
| 「肥先生」方肥(又名方非) | 在幫源洞參與營救方臘行動後參加起義,成為聖公軍宰相,代表聖公軍與梁山泊結盟;其後在幫源洞為韓世忠、方庚所擒,在汴京被處決 |
| 石生 | 在驥村沖撞朱勔,逃至幫源洞被捕,被救出後參加起義,成為聖公軍正先鋒將軍;其後與方臘不睦,攻打獨松關失敗後自殺 |
| 方七佛 | 在幫源洞參與營救方臘行動後參加起義,成為聖公軍副先鋒將軍;在萬年鎮指揮作戰時暴卒 |
| 陸行兒 | 湖州魔尼教首領,在驥村沖撞朱勔,逃至幫源洞,參與營救方臘行動後參加起義,護送方肥出使梁山泊;幫源洞失陷時出逃,不知所終 |
| 「巡江夜叉/二大王」繆二 | 在幫源洞參與營救方臘行動後參加起義;其後在秀州戰敗,逃至震澤,自縊 |
| 鄭魔君 | 東南部摩尼教老祖,在幫源洞參加起義,成為聖公軍國師;其後在睦州古道為郭師中所殺 |
| 「聖后」邵小菊 | 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嫁予方臘,被封為「聖后」;其後在幫源洞為韓世忠、方庚所擒,在汴京被處決 |
| 倪從慶 | 在幫源洞參加起義;幫源洞失陷時出逃,其後在廣洲源以勤王為名,再次起兵 |
| 「馬上飛仙」百花 | 聖公軍攻佔萬年鎮後加入聖公軍,被封為公主,統領女兵;其後與呂將訂情,在六和塔被趙霆所領官軍包圍,自刎死 |
| 「永樂征南大將軍」呂將(師囊) | 原為太學生,後被開除學籍,結識汪末泥和方臘,在白塔寨被余復迫害,逃脫後到睦州投附聖公軍,受命到南邊招撫各地義軍,一度被洪載奪去兵權;在方臘敗亡後重新起義,其後在斷頭巖為楊震所殺 |
| 方八 | 聖公軍攻陷歙州後加入聖公軍;攻宣州兵敗後隨石生撤退,不知所終 |
| 錢玉 | 在歙州被請加入聖公軍,負責主理歙州事務;其後到杭州向方臘獻定都立國大計,並擬建聖殿,後為石生所殺 |
| 李邈 | 原為宋廷官吏,在聖公軍攻陷睦州時投附聖公軍,獲委任主理睦州;其後將聖公軍驅逐出睦州,叛投宋軍 |
| 朱言 | 在蘭溪靈山起義,歸附聖公軍 |
| 吳邦 | 在蘭溪靈山起義,歸附聖公軍 |
| 成十四 | 在永康起義,其後歸附聖公軍 |
| 「佛母」仇道人(又名裘日新) | 剡縣魔尼教首領,在剡縣起義,其後歸附聖公軍;攻越州時意外被炮車擲出致死 |
| 俞道安 | 在永嘉起義,其後歸附聖公軍 |
| 「江南奉天至公鏟平王」洪載 | 在松陽起義,其後歸附聖公軍,並從呂將奪取南邊兵權;其後在處州私通劉光世,被劉光世誘捕,最後在汴京被處決 |
| 彭無當 | 在松陽隨洪載起義,其後歸附聖公軍 |
| 牛傑 | 聖公軍將領,受任權理松陽縣令,向洪載報告其妻、母被擒事 |
| 許義 | 聖公軍將領,負責鎮守婺州,向洪載密報呂將重掌南邊軍事 |
| 呂助 | 在白塔寨暗助呂將反抗官府,在呂將加入聖公軍後留在仙居縣招兵買馬,在呂將再度起義時投奔呂將,受命主理仙居縣義軍;在呂將兵敗後逃入斷頭巖,不知所終 |
| 王達 | 在縉雲縣被呂助招請加入聖公軍,後助呂將再度起義;其後在樂清縣殺吳十一、許義,引起鹽民不滿,與呂將不和,在青田村反叛聖公軍 |
| 「沖天大將軍」吳十一 | 在樂清縣領導鹽工起義,歸附聖公軍;其後在樂清縣為王達所殺 |
| 「平等大將軍」許義 | 在樂清縣領導鹽工起義,歸附聖公軍;其後在樂清縣為王達所殺 |
下表總結《方臘與宋江》中梁山軍頭領的重要事蹟。
| 梁山軍頭領 | 重要事蹟 |
|---|---|
| 王倫 | 梁山泊早期寨主,嫉忌林沖才能,後被取代 |
| 「呼保義/及時雨」宋江(公明) | 梁山泊寨主,梁山泊失陷後帶領梁山軍出逃,在通海關被張叔夜擊敗後投降,加入征方臘宋軍,在七里寨義釋呂將;在呂將敗亡後被辛興宗、折可存軟禁,在汴京為折可存所殺 |
| 「智多星」吳加亮 | 在梁山泊提議梁山軍、聖公軍分兩路攻汴京,後定計攻破東平府;在通海關為張叔夜軍所擒後隨大隊投降;在呂將敗亡後被辛興宗、折可存軟禁,在汴京為折可存所殺 |
| 「玉麒麟」盧進義 | 負責鎮守天門沙,在天門沙與官軍作戰陣亡 |
| 「青面獸」楊志 | 隨大隊投降宋廷,其後被調歸征方臘中軍 |
| 「混江龍」李海 | 在泰安州參與救汪末泥行動,後隨大隊投降宋廷;征方臘期間在杭州私下離軍出海,其後在暹羅立國 |
| 「九紋龍」史進 | 在通海關為張叔夜軍所擒後隨大隊投降;其後被調歸征方臘中軍 |
| 「浪裡白條」張順 | 在泰安州參與救汪末泥行動 |
| 「霹靂火」秦明 | 隨林沖回援梁山泊,後率梁山殘軍從梁山泊撤回東平府,率軍攻破海州後被迫隨大隊投降 |
| 「活閻羅」阮小七 | 隨大隊投降宋廷,征方臘期間隨李海離軍出海到暹羅 |
| 「立地太歲」阮小五 | 隨大隊投降宋廷,征方臘期間隨李海離軍出海到暹羅 |
| 「短命二郎」阮進(又名阮小二) | 隨大隊投降宋廷,征方臘期間隨李海離軍出海到暹羅 |
| 「大刀」關必勝 | 獲推舉為梁山泊征西前軍先鋒副將,率軍攻破海州後被迫隨大隊投降;其後被調歸征方臘中軍 |
| 「豹子頭」林沖 | 被刺配滄州,後上梁山;獲推舉為梁山泊征西前軍先鋒將軍,從東平府率軍回援梁山,在梁山與官軍作戰陣亡 |
| 「黑旋風」李逵(又名李三兒) | 在泰安州參與救汪末泥行動,後又主力攻破東平府;在沂州為蔣圓所領官軍所殺 |
| 「小旋風」柴進 | 在梁山泊任監酒官和主司典軍,在通海關被張叔夜圍攻梁山軍時宣佈梁山軍投降;其後被調歸征方臘中軍 |
| 「撲天雕」李應 | 梁山泊頭領 |
| 「尺八腿」劉唐 | 在通海關為張叔夜軍所擒後隨大隊投降;其後被調歸征方臘中軍,在呂將敗亡後欲在汴京營救宋江、吳加亮,為折可存所殺 |
| 「一撞直」董平 | 梁山泊頭領 |
| 「神行太保」戴宗 | 在海州開辦焦長發南貨行以探聽消息,提議梁山軍遷往海州;其後作內應助梁山軍攻破海州,梁山軍投降張叔夜時離軍 |
| 「小李廣」花榮 | 在梁山泊向方肥、陸行兒表演箭技;隨林沖回援梁山泊,後率梁山殘軍從梁山泊撤回東平府,率軍攻破海州後被迫隨大隊投降 |
| 「沒羽箭」張清 | 梁山泊頭領 |
| 「浪子」燕青 | 在泰安州指揮救汪末泥行動,後又在海州跟蹤方肥、陸行兒,帶二人上梁山;其後作內應助梁山軍攻破海州,梁山軍投降張叔夜時離軍,流浪江湖 |
| 「花和尚」魯智深 | 在通海關為張叔夜軍所擒後隨大隊投降 |
| 「行者」武松(又名武二) | 在梁山泊力拔並擊斷「泰山石敢當」碑,向方肥、陸行兒展示神力;在通海關為張叔夜軍所擒後隨大隊投降 |
| 「急先鋒」索超 | 隨林沖回援梁山泊,在黑風口為官軍所殺 |
| 「拼命二郎」石秀 | 在通海關為張叔夜軍所擒後隨大隊投降 |
| 「摸著雲」杜遷 | 隨大隊投降宋廷,在呂將敗亡後欲在汴京營救宋江、吳加亮,為折可存所殺 |
下表總結《方臘與宋江》中聖公軍和梁山軍其他人物(包括兩路義軍領袖的親眷和部分頭目)以及準義軍人物(包括暗助兩路義軍事業但沒有正式加入義軍的人物)的重要事蹟。
| 兩路義軍其他人物/準義軍人物 | 重要事蹟 |
|---|---|
| 陳箍桶 | 摩尼教龍頭老大,在驥村沖撞朱勔,逃至睦州被捕;在聖公軍攻陷睦州時為官府所殺 |
| 方亳 | 方庚兒子,在方有常一家被殺後被邵小菊收養;幫源洞失陷時為官府所捕,其後在汴京被處決 |
| 陳巡檢 | 原為萬年鎮巡檢,聖公軍攻陷萬年鎮後被迫投附聖公軍,但心懷宋廷,私放方庚;其後在萬年鎮反叛聖公軍,被殺 |
| 季淵 | 聖公軍將領,聖公軍攻打歙州時負責鎮守深渡關 |
| 李德 | 聖公軍將佐,聖公軍攻陷歙州後奉命到休寧縣請鞠嗣復見方臘;後帶兵在臨平抵抗宋軍,被黃迪擊敗 |
| 鞠嗣復 | 休寧縣縣令,在方臘攻陷歙州後不肯應邀加入聖公軍,但舉薦錢玉輔佐方臘 |
| 小丁子 | 百花親兵,在六和塔被趙霆所領官軍襲殺 |
| 小艾子 | 原為百花親兵,在六和塔被趙霆所領官軍包圍,為石生所救;此後成為呂將紅顏知己,在斷頭巖為楊震所殺 |
| 沈明理 | 聖公軍士兵,負責運送大木至鳳凰山建造聖殿 |
| 李誠 | 聖公軍軍士,帶道珍到懿德鄉招請梁氏四兄弟加入聖公軍 |
| 道珍 | 魔尼師,奉洪載命到懿德鄉招請梁氏四兄弟加入聖公軍,被捕殺 |
| 范淵 | 聖公軍士兵,奉命在松陽照管洪載妻、母,被姚舜明所擒後投降宋軍,到處州向洪載勸降 |
| 耿忠 | 聖公軍將佐,隨呂將南下處州,後返睦州向方臘報告洪載叛投宋軍、呂將逃奔仙居消息 |
| 祝復 | 原為宋廷縉雲縣官吏,應王達邀請加入聖公軍;後替王達送投降書給劉光世,為辛興宗所領宋軍所擒 |
| 何通 | 聖公軍士兵,隸屬倪從慶,在方臘兵敗後隱居,後隨倪從慶重新起兵 |
| 葉善 | 聖公軍士兵,隸屬倪從慶,在方臘兵敗後隱居,後隨倪從慶重新起兵 |
| 卞五兒 | 聖公軍士兵,隸屬百花,在方臘兵敗後隱居,後隨倪從慶重新起兵 |
| 任夫人 | 梁山泊頭領親眷,在梁山泊主理栽種樹木花果;在張叔夜攻破梁山泊後不知所終 |
| 楊傑 | 梁山泊頭目,在梁山泊當眾讀出江末泥致宋江書信 |
| 沈老大 | 梁山泊漁民,借出漁船供梁山泊運兵,在張叔夜征梁山泊時率船隊撞擊官軍船 |
下表列出《方臘與宋江》中的人物關係。
| 關係 | 人物 |
|---|---|
| 兄弟 | 方八-方臘 |
| 夫妻 | 方臘-邵小菊、宋江-任夫人、葉善-卞五兒 |
| 妹夫-妻舅 | 王達-呂助 |
| 堂兄弟 | 呂助-呂將 |
| 一 | 廟會 | 講史 |
| 二 | 聞鐘 | 談魔 |
| 三 | 家宴 | 權爭 |
| 四 | 惡少 | 靈石 |
| 五 | 石碎 | 民變 |
| 六 | 歸田 | 撞舟 |
| 七 | 啟呂 | 晤陳 |
| 八 | 樹塔 | 擒臘 |
| 九 | 仙壇 | 水泊 |
| 十 | 殺家 | 誓師 |
| 十一 | 奪寨 | 叛夫 |
| 十二 | 詭訴 | 初捷 |
| 十三 | 沖城 | 困病 |
| 十四 | 闖宮 | 大會 |
| 十五 | 改歙 | 破睦 |
| 十六 | 歸田 | 殺仇 |
| 十七 | 出奇 | 斬郭 |
| 十八 | 懦判 | 求賢 |
| 十九 | 內爭 | 同心 |
| 二十 | 胡斷 | 做媒 |
| 二十一 | 浮海 | 入泊 |
| 二十二 | 締盟 | 花謝 |
| 二十三 | 入杭 | 私訪 |
| 二十四 | 鬧宴 | 宮謀 |
| 二十五 | 釋李 | 絕鄧 |
| 二十六 | 宴酒 | 吃茶 |
| 二十七 | 矯詔 | 驚蟄 |
| 二十八 | 走汪 | 奪軍 |
| 二十九 | 謀西 | 破家 |
| 三十 | 掃墓 | 縱狼 |
| 三十一 | 渡江 | 騎牆 |
| 三十二 | 野哭 | 江降 |
| 三十三 | 七搏 | 二戕 |
| 三十四 | 起復 | 下野 |
| 三十五 | 四梁 | 越潰 |
| 三十六 | 洪水 | 遊宮 |
| 三十七 | 人質 | 說客 |
| 三十八 | 殞石 | 沖宮 |
| 三十九 | 洪叛 | 呂奔 |
| 四十 | 謁重 | 海遁 |
| 四十一 | 怪夢 | 遺牒 |
| 四十二 | 堵前 | 襲後 |
| 四十三 | 源破 | 途窮 |
| 四十四 | 東崛 | 復燃 |
| 四十五 | 突圍 | 包圍 |
| 四十六 | 斬臘 | 未死 |
| 四十七 | 達反 | 命斷 |
| 四十八 | 計謀 | 誅江 |
| 四十九 | 來客 | 再舉 |
以下是《方臘與宋江》的大事年表。《方臘與宋江》對故事情節的時間有頗清晰詳細的記載,但也存在少許時間錯誤。一個明顯例子是,書中本來說在梁山泊舉行中秋之會(宣和二年的八月中秋)時,便已知悉侯蒙獲朝廷委任為東平府知事,而且侯蒙未上任便向梁山泊發出招降書。後來該書又說,侯蒙之所以獲委任為東平府知事,是因為他向朝廷提議招降宋江並使之征討方臘,但侯蒙未及就任便已病卒。根據該書,方臘起義是在宣和二年十月。另該書說侯蒙「新喪不久」,正是梁山泊與聖公軍訂盟之時,即宣和三年正月。由此推算,侯蒙獲委任不可能早於宣和二年的八月中秋,該書在侯蒙獲委任的時間上顯然存在前後矛盾之處。
| 年期 | 大事 |
|---|---|
| 大觀四年(1110) | 方臘流浪至青溪縣幫源洞,在方有常家當傭工。
百花被楊家班收養。 |
| 大觀四年(1110)春季 | 宋廷開始採辦花石綱。 |
| 政和六年(1116) | 宋廷設立花石綱應奉司和蘇杭造作局。 |
| 政和七年(1117) | 鄭魔君在清溪縣梓桐鄉舉行摩尼教開壇收徒大會,十三人結拜為兄弟,推陳箍桶為龍頭老大。
楊進與百花成親。 |
| 重和元年(1118) | 蘇杭造作局謀奪驥村望夫石,驥村村民開始與造作局周旋。 |
| 宣和元年(1119)十月 | 宋江等三十六人在京東東路起義,打起「替天行道」旗幟,以梁山泊為基地。 |
| 宣和二年(1120)四月 | 鄧肅、呂將在汴京結識汪末泥。
王黼升任宰相。趙佶(宋徽宗)催促朱勔將望夫石押運上京。 |
| ? | 汪末泥到泰安州,講說宋江故事。泰安州擬拘捕汪末泥,燕青等將汪末泥救上梁山泊。 |
| 宣和二年(1120)七月 | 朱勔、陸棠到驥村欲強奪望夫石,陳箍桶、石生、陸行兒沖撞朱勔,望夫石沉入太湖,陳箍桶等出逃。
鄧肅因創作《諫花石綱詩》而被太學除名,到越州投奔劉韐。 |
| 宣和二年(1120)八月 | 呂將被迫離開太學,李綱流配雷州,二人結伴南下。
蘇杭造作局謀掘呂家臥虎崗祖墳,毒打呂相。 梁山泊舉行中秋之會,汪末泥提出聯結摩尼教之議,自請到幫源洞聯繫方臘。 |
| 宣和二年(1120)九月 | 方臘、繆二在富春江結識呂將,在睦州附近結識洪載。
陳箍桶在睦州被捕下獄。 石生、陸行兒、汪末泥投奔幫源洞。 呂將返仙居縣,呂相病亡。 |
| 宣和二年(1120)十月 | 方有常、方庚擒石生、方臘。汪末泥、陸行兒救出方臘、石生。方臘等殺方有常,方庚出逃,邵小菊收養方亳。
方臘稱聖公,鄭魔君帶梓桐鄉教眾歸附方臘。方臘在漆園誓師起義。 聖公軍攻陷萬年鎮,奪取甲仗庫,降伏陳巡檢。百花背離楊家班,加入聖公軍。楊忠帶楊家班離開萬年鎮。 蔡遵、顏坦征討幫源洞,在息坑敗亡。聖公軍攻陷青溪縣,建元永樂。陳光出逃。 |
| 宣和二年(1120)十一月 | 繆二到仙居縣訪呂將。余復上門逼迫呂將,為呂將、繆二所殺。
譚稹受命節制東南各路州軍事,處決陳光。 侯蒙提議招撫梁山泊,使之征討方臘,獲任命為東平府知事。侯蒙向梁山泊發出招降書。 |
| 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 | 呂將隨繆二到睦州附近加入聖公軍,呂助留在仙居縣招兵買馬。
陳箍桶在睦州被殺,聖公軍攻陷睦州。李邈獲委主理睦州。 聖公軍攻陷深渡關,擊滅郭師中所領官軍,歙州投降。方臘請錢玉投附聖公軍,負責主理歙州事務。 洪載在松陽起義;朱言、吳邦在蘭溪靈山起義;成十四在永康起義;仇道人在剡縣起義;俞道安在永嘉起義。 聖公軍內訌,方臘到睦州舉行同心大會,平息內訌。聖公軍攻陷桐廬。 譚稹、朱勔逃往蘇州。 呂將與百花訂情。呂將邀鄧肅加入聖公軍,鄧肅與呂將絕交。 呂將受命到南邊招撫各地義軍,攻陷婺州、衢州。 百花在六和塔被趙霆所領宋軍包圍,自刎而死,聖公軍攻陷杭州,處死陸棠。 方肥、陸行兒北上山東,燕青帶二人上梁山泊。 侯蒙赴東平府上任,病亡。 李綱獲起復,擬定平方臘謀略。 |
| 宣和三年(1121)正月 | 方肥代表聖公軍與梁山泊訂盟。
童貫、劉延慶奉詔征討方臘。 李綱在分水嶺為洪載所擒,獲呂將釋放。洪載向方臘告發呂將。 錢玉到杭州,向方臘獻定都立國大計。 童貫代趙佶下罪己詔,宣佈廢止花石綱。 宋廷命張叔夜主理京東路軍事,梁山泊攻破東平府。 張叔夜奪取高慶所領水軍,襲破梁山泊。林沖率軍回援梁山泊,戰死。張叔夜被貶為海州知州。 高俅發五州官軍攻東平府,梁山軍撤向海州,在沂州被蔣圓襲擊,李逵戰死。 方肥、陸行兒返杭州,方臘與汪末泥、石生發生齟齬。 聖公軍攻破處州。呂將被召回杭州,洪載受命掌握南邊兵權。 汪末泥私離杭州。錢玉侵奪杭州蔡氏祖墳地,擬在鳳凰山建聖殿。 方庚在萬年鎮為聖公軍所擒,後被陳巡檢私放,到秀州投附王稟。 聖公軍攻秀州,王稟假降,大破聖公軍。王稟下令將聖公軍陣亡者首級砌成京觀。 聖公軍攻越州,仇道人陣亡,劉韐大敗聖公軍。 |
| 宣和三年(1121)二月 | 梁山軍攻沭陽,為王師心所阻;轉而攻破海州,但宋江在通海關被張叔夜圍攻,被迫投降。
繆二逃至震澤,自縊。 石生在杭州怒殺錢玉。聖公軍攻宣州,為劉延慶、劉光世所敗。石生率殘軍撤退,在獨松關兵敗自殺。劉光世率軍直趨信州、處州一帶。 聖公軍爆發內亂,宋軍攻破杭州。梁山軍加入征方臘宋軍。 懿德鄉梁氏兄弟組織鄉兵,據守東巖山,阻止聖公軍。 |
| 宣和三年(1121)三月 | 姚舜明計擒洪載妻、母,派范淵向洪載勸降。呂將到處州重掌南邊軍事,洪載叛降劉光世,姚舜明攻取婺州。
呂將、王達到仙居縣投奔呂助,呂助受命主理仙居縣義軍。 懿德鄉梁氏兄弟偷襲洪載所領殘軍,劉光世攻懿德鄉,拘捕梁氏兄弟。 李邈將聖公軍驅逐出睦州,叛投宋軍。宋軍攻取睦州、歙州。 |
| 宣和三年(1121)四月 | 李海等帶領原梁山水軍私離杭州出海,其後到達暹羅。童貫將楊志等調歸中軍,削弱梁山軍實力。
宋軍攻取清溪縣。陳巡檢在萬年鎮反叛聖公軍,失敗被殺。宋軍攻取萬年鎮,方七佛暴卒。 宋軍攻取幫源洞,韓世忠、方庚擒方臘等,被辛興宗搶奪冒功。 |
| 宣和三年(1121)五月 | 趙佶下令廢除罪己詔,恢復花石綱,改睦州、歙州、清溪縣、萬年鎮名為嚴州、徽州、淳化縣、威平寨。
呂將自號「永樂征南大將軍」,在仙居縣再度起義,並向東南方進軍。 |
| 宣和三年(1121)六月 | 辛興宗、折可存追擊呂將所領義軍,攻取仙居縣。宋江在七里寨義釋呂將。
吳十一、許義領導鹽工起義,佔領樂清縣,投附聖公軍。 劉光世在處州計擒洪載,率軍截擊呂將。 |
| 宣和三年(1121)八月 | 方臘、洪載等在汴京被處決。 |
| 宣和三年(1121)十月 | 王達在樂清縣殺吳十一、許義,引起鹽民不滿。王達在青田村反叛聖公軍,呂將逃入斷頭巖,被殺。 |
| 宣和三年(1121)十一月 | 辛興宗、折可存軟禁宋江、吳加亮,將其押至汴京南郊。劉唐等欲救宋江,盡為折可存所殺。 |
| 宣和七年(1125)正月至九月間 | 金大舉侵宋,直逼汴京。 |
| 宣和七年(1125)十月 | 倪從慶返幫源洞,與何通、葉善、卞五兒到廣州源以勤王為名,再次起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