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續水滸新傳》為近代作家嘉魚(本名鍾吉宇)所著,作為張恨水《水滸新傳》第四十五回以後的續書,講述梁山人物的抗金故事。《水滸新傳》最初由張恨水於1940至1941年間連載於上海租界(即上海未被日本佔領的地區,當時稱為「上海孤島」)內的報章《新聞報》,以激勵國民的抗戰士氣。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租界亦淪陷,當時身處重慶大後方的張恨水無法再以郵遞方式投稿,小說連載至第四十五回便被迫中斷。由於此小說深受市民大眾歡迎,當時上海的《吉報》遂邀請嘉魚以「張恨水著,嘉魚戲續」的名義由第四十六回起續作此小說,直至第六十回止。及後張恨水鑑於《吉報》是淪陷區內的報章,恐該續作會違反其創作初衷,因而於1942年在大後方自行續完《水滸新傳》至第六十八回。因此,《水滸新傳》第四十五回以後的故事便產生「張恨水續作」和「嘉魚續作」這對「同胞兄弟」。其後「張恨水續作」連同前四十五回以單行本形式出版,這就是現在所見的《水滸新傳》。「嘉魚續作」則逐漸被遺忘,直至1990年代被收入大陸出版的《水滸系列小說集成》,並命名為《戲續水滸新傳》,才重為世人認識。
《戲續水滸新傳》上接《水滸新傳》第四十五回「賊知縣試行苦肉計 楊都監細察夕陽城」的內容,首先講述盧俊義等收復館陶縣、大名府等地。但朝廷不辨忠奸,竟讓臨敵棄城出逃的趙野復任大名府知府。盧俊義憤然離開大名府,到懷州投奔李綱,受命到遼州與劉靼會師,協同救援被金軍圍攻的太原。但官軍各將帥不和,結果盧俊義等在馳援太原途中與金軍苦戰,死傷頗眾,林沖、盧俊義等相繼陣亡。其後太原失陷,以公孫勝、武松為首的一批頭領在山西南部與金軍激戰,企圖收復太原。但隨著金軍大舉南侵,再度圍攻汴京,他們逐漸南移至河南北部,準備勤王。與此同時,留守鄧州的大部分頭領亦隨張叔夜起兵勤王,直抵汴京城外。為溝通勤王軍與汴京城,穆弘等二十五人兩度穿越金營,傳遞消息,造成嚴重傷亡。其後勤王軍雖然肅清汴京南薰門外通道,但無奈宋廷軟弱無能,最終導致靖康之難,張叔夜也絕食至死。
面對如此敗局,梁山頭領仍不放棄。吳用等三十六人入金營詐降欲救二帝,雖被金軍識破,三十六人全部戰死,但在陰差陽錯下卻救出康王趙構。適值宗澤、武松帶兵勤王,宗澤、武松、宋江等遂護送趙構南逃,宋江雖然戰死,但趙構最終成功南下建立南宋朝廷。此後武松返回太行山,策劃在邯鄲附近劫救二帝,但功敗垂成。最後只剩下武松一個頭領在太行山糾集豪傑,繼續抗金,全書以悲涼的氣氛結束。
在整個「水滸家族」中,《水滸新傳》的知名度已不高;而《戲續水滸新傳》只是《水滸新傳》的一個旁枝,在1990年代前沒有出過單行本,其知名度便更低。如非被收入《水滸系列小說集成》,此書恐怕只會湮沒無聞。此書的另一個弱點是存在不少疏漏,甚至有論者用「百孔千瘡」來形容。書中所述擔任各種任務的頭領名單常有前言不對後語之處。對於梁山頭領的結局,也沒有完全交代清楚。舉例說,書中本提到關勝、戴宗等在河北、山西一帶抗金,也提到雷橫、李俊等在懷州隨武松準備南下勤王,但後來卻沒有明確交代這批頭領的結局如何。我們只能根據書中所說「蔣敬等一干兄弟,全都戰死殉國了」(蔣敬是隨武松從懷州南下勤王的頭領之一),推斷雷橫、李俊等戰死;並從「河北兄弟們,也與河南的一般,十九都殉國了」,推斷關勝、戴宗等戰死。但即使採用上述這種粗疏理解,仍有兩名梁山頭領的結局不明,此即湯隆和孫二娘,這是因為此書由始至終根本沒有提及此兩人,作者似乎誤記此兩人在第四十六回之前已死。其實,作者如能作筆記,詳細記下作品中人物的動向,便不會產生上述疏漏,作者顯然沒有這樣做,這不能不說是作者的粗疏。
不過,必須指出《戲續水滸新傳》仍有其可稱道之處。此書描寫了頗多戰爭場面,作者在這方面頗花心思,令各場戰事各有特色,不致呆板沉悶。此書也極力描寫梁山頭領英勇抗金、不畏犧牲的故事,沒有歪曲《水滸新傳》的原意。此外,此書還繼承了《水滸新傳》加強某些小角色正面形象的特點,例如焦挺、朱貴、孫新、蕭讓、段景住、王定六、宋清、穆春、薛永等人,他們或是戰至最後一口氣,或是為救戰友而犧牲,或是被圍困後寧死不屈,每個人的結局都描寫得很壯烈。而兩度穿越金營傳遞消息的二十五人竟然包括文質彬彬的蕭讓、金大堅、宋清等以及武藝不高的王定六、段景住等,作者這樣寫似乎是要為這些本不起眼的人物記下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蹟,提高他們的形象。
下表總結《戲續水滸新傳》中部分梁山頭領的重要事蹟。
| 梁山頭領 | 重要事蹟 |
|---|---|
| 「及時雨」宋江(公明) | 隨張叔夜到汴京勤王,保護趙構南下,在汴京至金陵途中被金軍火攻,傷重身亡 |
| 「玉麒麟」盧俊義 | 率軍收復大名府;其後在獅子嶺與金軍作戰中毒箭,病亡 |
| 「智多星」吳用 | 入金營詐降,救出趙構;其後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入雲龍」公孫勝(一清) | 出計助武松轉戰晉南,擒捉色利;南下勤王時在汴京至金陵途中投火求雨,被羅真人救回二仙山,從此退隱 |
| 「大刀」關勝 | 在河北、山西一帶與金軍作戰陣亡 |
| 「豹子頭」林沖 | 在大塔山附近刺殺小索洛後被金軍圍攻,自刎而死 |
| 「霹靂火」秦明 | 在汾州殺趙不禮,與金軍作戰身中多箭而死 |
| 「雙鞭」呼延灼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小李廣」花榮 | 率軍攻取河南府,後與張叔夜會師,肅清汴京南薰門外通道,並參與救出趙構;其後在汴京城外為保護趙構中金軍毒箭身亡 |
| 「撲天雕」李應 | 在孝義與金軍作戰傷重身亡 |
| 「美髯公」朱仝 | 在汴京至金陵途中被金軍襲擊身亡 |
| 「花和尚」魯智深 | 在邯鄲附近營救趙佶、趙桓失敗,其後在太行山與金軍作戰陣亡 |
| 「行者」武松(又名武二) | 率軍收復汾州、澤州等地,並南下勤王,與宗澤、宋江保護趙構南下;在邯鄲附近營救趙佶、趙桓失敗後留居太行山糾集豪傑,繼續抗金 |
| 「沒羽箭」張清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青面獸」楊志 | 率軍收復汾州;在孝義至汾州路上與金軍作戰傷重身亡 |
| 「金槍手」徐寧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急先鋒」索超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神行太保」戴宗 | 在河北、山西一帶與金軍作戰陣亡 |
| 「赤髮鬼」劉唐 | 在汴京至金陵途中被金軍襲擊身亡 |
| 「黑旋風」李逵 | 在汴京城外與金軍作戰受重傷,墮壕塹身亡 |
| 「九紋龍」史進 | 在獅子嶺與金軍作戰身中多箭而死 |
| 「沒遮攔」穆弘 | 率領部分頭領在汴京城外突破金營,為張叔夜和朝廷傳遞消息;其後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插翅虎」雷橫 | 在懷州與汴京之間與金軍作戰陣亡 |
| 「混江龍」李俊 | 率軍收復懷州;其後在懷州與汴京之間與金軍作戰陣亡 |
| 「立地太歲」阮小二 | 在汴京至金陵途中被金軍襲擊身亡 |
| 「船火兒」張橫 | 在汴京至金陵途中被金軍襲擊身亡 |
| 「短命二郎」阮小五 | 在邯鄲附近營救趙佶、趙桓時與金軍作戰傷重身亡 |
| 「浪裡白跳」張順 | 在汴京至金陵途中被金軍襲擊身亡 |
| 「活閻羅」阮小七 | 率軍收復碗子城、河陽;其後在汴京至金陵途中被金軍襲擊身亡 |
| 「病關索」楊雄 | 在館陶城外為王全所俘迫降,與王全同歸於盡。 |
| 「兩頭蛇」解珍 | 在孝義至汾州路上與金軍作戰力盡而亡 |
| 「雙尾蠍」解寶 | 在河北、山西一帶與金軍作戰陣亡 |
| 「浪子」燕青(又名燕小乙) | 在邯鄲附近營救趙佶、趙桓時被煙火薰死 |
| 「鎮三山」黃信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病尉遲」孫立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百勝將軍」韓滔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天目將」彭玘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聖水將軍」單廷圭 | 《水滸傳》中作「單廷珪」;在汴京城外與一名金將激戰同歸於盡 |
| 「神火將軍」魏定國 | 在汴京城外誤中凌振炸藥,傷重身亡 |
| 「聖手書生」蕭讓 | 在汴京城外與金軍作戰陣亡 |
| 「鐵面孔目」裴宣 | 在汴京城外被金軍用大石輾斃 |
| 「摩雲金翅」歐鵬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火眼狻猊」鄧飛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錦毛虎」燕順 | 在汴京城外墮金軍陷阱身亡 |
| 「錦豹子」楊林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轟天雷」凌振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不慎點燃過多火藥,被炸死 |
| 「神算子」蔣敬 | 自請到懷州請武松南下勤王;其後在懷州與汴京之間與金軍作戰陣亡 |
| 「小溫侯」呂方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賽仁貴」郭盛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神醫」安道全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紫髯伯」皇甫端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矮腳虎」王英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一丈青」扈三娘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喪門神」鮑旭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混世魔王」樊瑞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毛頭星」孔明 | 在汾河與金軍作戰死於亂軍中 |
| 「獨火星」孔亮 | 在汾河與金軍作戰死於亂軍中 |
| 「八臂哪吒」項充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飛天大聖」李袞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玉臂匠」金大堅 | 在汴京城外與金軍作戰時發瘋墮陷阱身亡 |
| 「鐵笛仙」馬麟 | 在汴京城外墮金軍所佈梅花莊身亡 |
| 「出洞蛟」童威 | 率軍收復修武;其後在懷州與汴京之間與金軍作戰陣亡 |
| 「翻江蜃」童猛 | 在汾河被依里古射殺 |
| 「玉旛竿」孟康 | 在懷州與汴京之間與金軍作戰陣亡 |
| 「通臂猿」侯健 | 在懷州與汴京之間與金軍作戰陣亡 |
| 「白花蛇」楊春 | 在河北、山西一帶與金軍作戰陣亡 |
| 「白面郎君」鄭天壽 | 在汴京城外墮金軍所佈梅花莊身亡 |
| 「九尾龜」陶宗旺 | 在汴京城外被金軍用大石輾斃 |
| 「鐵扇子」宋清 | 在汴京城外被金軍用大石輾斃 |
| 「鐵叫子」樂和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花項虎」龔旺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中箭虎」丁得孫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小遮攔」穆春 | 在汴京城外被金軍用大石輾斃 |
| 「操刀鬼」曹正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雲裏金剛」宋萬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摸著天」杜遷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病大蟲」薛永 | 在汴京城外被金軍圍困,自刎而亡 |
| 「金眼彪」施恩 | 在河北、山西一帶與金軍作戰陣亡 |
| 「打虎將」李忠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小霸王」周通 | 在遼州與太原之間與金軍作戰傷重身亡 |
| 「鬼臉兒」杜興 | 在汴京城外墮金軍所佈梅花莊身亡 |
| 「出雲龍」鄒淵 | 在汴京城外中金軍毒箭,其後在汴京毒發身亡 |
| 「獨角龍」鄒潤 | 在朱仙鎮為于禺所殺 |
| 「旱地忽律」朱貴 | 在朱仙鎮為恆亨所擒,不屈被殺 |
| 「笑面虎」朱富 | 在汴京城外被金軍用大石輾斃 |
| 「鐵臂膊」蔡福 | 在汴京城外墮金軍陷阱身亡 |
| 「一枝花」蔡慶 | 在汴京城外墮金軍陷阱身亡 |
| 「催命判官」李立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青眼虎」李雲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沒面目」焦挺 | 在黃花嶺與金軍作戰時中毒箭身亡 |
| 「石將軍」石勇 | 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小尉遲」孫新 | 在朱仙鎮為恆亨和一名金將夾擊,身亡 |
| 「母大蟲」顧大嫂 | 在汴京城外與金軍作戰陣亡 |
| 「活閃婆」王定六 | 在汴京城外與金軍作戰陣亡 |
| 「鼓上蚤」時遷 | 入金營探知趙佶、趙桓所在,並傳遞二帝手詔;其後在汴京外山神廟與金軍對敵時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 |
| 「金毛犬」段景住 | 在汴京城外與金軍作戰陣亡 |
下表總結《戲續水滸新傳》中梁山軍其他人物(包括受梁山頭領指揮參加抗金的頭目、將領或降將)的重要事蹟。
| 梁山軍其他人物 | 重要事蹟 |
|---|---|
| 丁忠 | 在孝義與汾州之間為李應和楊志傳遞軍情時誤失軍情,導致兩城失守 |
| 色利 | 原為懷州金軍統帥,在碗子城附近被擒後投降武松所領宋軍,並助武松攻佔懷州 |
| 包勝 | 梁山軍水軍頭目,替張橫、張順傳信給宋江,使宋江得以在陳留渡賈魯河 |
| 王正 | 受武松委任為太行山酒店頭目,負責聯絡河北、山西失散的義軍 |
有關梁山頭領之間的關係,請參閱「施耐庵《水滸全傳》」中的「『前七十一回』人物關係」。
| 第四十六回 | 楊雄殉義館陶城 | 燕青火燒商河渡 |
| 第四十七回 | 玉麒麟議取大名 | 李宣撫起兵懷慶 |
| 第四十八回 | 盧俊義死戰馬陵關 | 林教頭大鬧黃花嶺 |
| 第四十九回 | 劉副使兵敗走間道 | 林教頭臨死用奇謀 |
| 第五十回 | 大塔山關魯破金兵 | 獅子嶺盧史全忠孝 |
| 第五十一回 | 青面獸中途得消息 | 霹靂火汾州戰金兵 |
| 第五十二回 | 張知州衙內盡忠 | 霹靂火城郊死難 |
| 第五十三回 | 孔明孔亮失介休 | 李應楊志戰汾水 |
| 第五十四回 | 中敵計雙雄決死戰 | 棄汾州武二渡汾河 |
| 第五十五回 | 公孫城中定密計 | 武松河上阻金兵 |
| 第五十六回 | 張叔夜父子勤王 | 宋公明弟兄匡難 |
| 第五十七回 | 張伯奮議取朱仙鎮 | 呼延灼鞭打五毒龍 |
| 第五十八回 | 示直道降番效死 | 衝賊陣豪傑盡忠 |
| 第五十九回 | 破番營六君子就義 | 奏封事一豪傑面君 |
| 第六十回 | 失水虯龍忠臣絕食 | 離群孤雁義士歸林 |
以下是《戲續水滸新傳》的大事年表。請注意《戲續水滸新傳》雖然是《水滸新傳》第四十五回以後的續書,但此書把「楊雄在館陶城外為王全所俘迫降」一事繫於靖康元年五月;而據《水滸新傳》推算,此事卻應發生在靖康元年二月,兩者不相接合。
| 年期 | 大事 |
|---|---|
| 靖康元年(1126)五月 | 楊雄在館陶城外為王全所俘迫降,與王全同歸於盡。
盧俊義攻取館陶,收復大名府。 |
| ? | 趙野復任大名府知府,盧俊義到懷州投奔李綱。
金軍圍攻太原。 |
| 靖康元年(1126)八月 | 盧俊義到遼州與劉靼會師。
盧俊義等分兵馳援太原,在馬陵關、黃花嶺、大塔山、獅子嶺等地與金軍激戰。 盧俊義在獅子嶺戰死,關勝繼續駐守獅子嶺,其後亦戰死。 金軍攻陷太原,部分梁山頭領到汾州投奔張克戩,擊退金軍。 趙不禮在汾州叛變降金,張克戩不屈自盡。 秦明殺趙不禮,楊志收復汾州。梁山軍與金軍激戰,汾州再度失陷。 公孫勝、武松收復汾州、孝義、介休。 金軍大舉南下,渡黃河,包圍汴京。 花榮攻取河南府。 |
| 靖康元年(1126)九月 | 公孫勝、武松等放棄汾州,攻取澤州、天井關、碗子城、懷州、河陽、修武,收降金將色利。
康王趙構在磁州為金軍所俘。 張叔夜率軍勤王,攻取尉氏、朱仙鎮、陳留,大破金將索洛,兵臨汴京城外。 穆弘、李逵等二十五人突破金營,為張叔夜和朝廷傳遞消息,傷亡慘重。 花榮等與張叔夜會師,肅清汴京南薰門外通道。 蔣敬到懷州,請武松南下勤王。 |
| ? | 趙桓(宋欽宗)入金營,被扣押。金軍入汴京,俘擄趙佶(宋徽宗)和趙氏宗室,立張邦昌為帝。張叔夜絕食至死。
吳用等入金營詐降,救出趙構。吳用等三十五人被凌振火藥不慎炸死,花榮戰死,宗澤救趙構。 武松等遇宗澤,兩路合軍護送趙構南下。 公孫勝捨身救火,被羅真人施法救回二仙山。 武松等遇宋江,宋江戰死,趙構坐泥馬渡江。 武松、阮小五北上太行山,重遇燕青、魯智深。 武松等四人在邯鄲附近欲救趙佶、趙桓,中伏,燕青、阮小五戰死。金軍攻太行山,魯智深戰死。 武松遇韓道清,知悉公孫勝下落。 武松返太行山糾集豪傑,繼續抗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