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新傳》為近代作家張恨水(本名張心遠)所著,作為七十回本《水滸傳》的續書,講述梁山受招安及其後英勇抗金的故事。梁山大聚義後,派人到汴京探聽招安消息,得知侯蒙提議招安梁山,但遭蔡攸阻撓。梁山人馬大鬧汴京後,朝廷派軍東西兩路夾擊梁山。梁山雖然擊敗官軍,但為長遠計,盧俊義率領一支遠征軍出海尋覓海島以作為新據點。遠征軍到達海州後,被張叔夜察覺行蹤,戰鬥失利,盧俊義被擒。經張叔夜曉以大義後,盧俊義等決定投降,並回梁山傳遞張叔夜的招安信息。宋江等認為這是難得的招安機會,決定全伙到海州接受招安。除了小部分頭領回鄉探親外,宋江等人自此在張叔夜麾下任職,安享了幾年太平日子。其後張叔夜移鎮鄧州,梁山軍亦跟隨轉移至鄧州。
金國崛起,並南侵宋國。張叔夜向朝廷舉薦盧俊義等十人到河北、河東統兵抗金,揭開梁山抗金的序幕。分散多處的梁山頭領在雄州、滄州、冀州、蒲關、大名府等地與金軍激戰,但終因宋廷地方官吏畏戰出逃或甚至叛投金國,在眾寡不敵情況下死傷甚眾,惟有合軍一處,在盧俊義帶領下退守臨清,牽制金軍。未幾金軍大舉南下,包圍汴京,魯智深等在汴京的梁山頭領帶同眾潑皮應募加入義勇忠字軍,張叔夜亦派關勝等十八人馳援汴京。梁山人馬在汴京城外與金軍激戰,但朝廷與金軍議和,戰事暫時停息。梁山人馬雖然立下功勞,但被朝廷疑忌,關勝、魯智深等遂轉移至臨清。盧俊義得這批生力軍之助,先後收復館陶、冠氏和大名府。金軍北返後,朝廷中主和派當政,盧俊義等被免職,只好返回鄧州,但有一部分頭領潛入燕京打探軍情。
未及一年,金軍再度南侵圍困汴京,張叔夜率軍勤王,梁山軍先後在惠民河、尉氏和朱仙鎮大破金軍,但傷亡慘重。進抵汴京後,奉命全軍入城,梁山軍在南薰門與金軍展開殊死血戰。但宋室軟弱,不敢突圍,只圖與金軍議和,結果汴京城破,徽、欽二帝被擄。奸臣張邦昌、范瓊等謀除梁山軍勢力,結果宋江、李逵服毒自盡,盧俊義等三十三人被毒死,吳用等三人被殺,幸得潑皮孫宏和太學生陳東之助,關勝等數人得以逃離汴京。梁山餘眾各散東西,一部分(如關勝、呼延灼)投奔別處官軍,繼續抗金;一部分(如李俊、阮小二)護送梁山軍眷屬遷往太湖,其後也重新參軍;楊雄則北上燕京會合潛伏當地的公孫勝等頭領。燕京眾頭領在公孫勝策劃下,混入元帥府,毒死金將完顏斡離不。事成後除公孫勝及時逃脫外,其餘十一人皆被捕,壯烈犧牲。三年後公孫勝南下,在鎮江與李俊、阮小二一同參與黃天蕩之役,大破完顏兀朮。全書以公孫勝留居黃天蕩昭忠祠(用以供奉黃天蕩之役陣亡將士和梁山軍烈士)旁料理香火而結束。
在《水滸傳》各續書、改補的作者之中,張恨水是最著名的一位,但《水滸新傳》卻不為太多人認識,這可能是因為此書的光芒被張恨水的名著(包括《啼笑因》、《金粉世家》等)遠遠蓋過了。不過,《水滸新傳》在「水滸家族」中有其獨特性,因為這是少有幾部講述梁山頭領英勇抗金的小說之一。作者創作此書時正處日本侵華的嚴峻時期,有其特殊創作目的。此書表面上歌頌抗金的梁山英雄和鞭撻投金漢奸,實質上是要激勵國民的抗日鬥志和鞭撻投日漢奸,因此著力描寫梁山人物忠勇為國、不怕犧牲的光輝形象和漢奸卑躬屈膝、靦顏事敵的卑劣形象。舉例說,在講述全書第一個殉難頭領董平獨自領導雄州軍民抗金時,極力描寫他所處環境的惡劣淒涼,這樣便能襯托出董平的悲壯。
此書另一獨特之處是極力加強某些小角色的正面形象。在作者筆下,《水滸傳》中一些不起眼的頭領以至潑皮,都被描寫成英勇不屈的戰士。最令人動容的例子是郁保四、白勝、張三、李四這四人在潛入金營救趙構失手後,拒絕降金,自刎而死,令金將完顏斡離不也不禁對此四人肅然起敬,為他們設立「中原四烈士之墓」。在燕京毒死完顏斡離不後不屈被殺的十一人中,便有名次排得頗後的一批頭領,包括樂和、曹正、湯隆、孫新、顧大嫂、孫二娘、王定六、時遷、段景住。其他某些小角色,如樊瑞、陳達、陶宗旺、張青等也各有可歌可泣的事蹟。朱仙鎮一役後身負重傷的李立和朱貴臨死前與宋江的真情對話也提高了這兩個前黑店經營者的形象。
下表總結《水滸新傳》中梁山頭領的重要事蹟。
| 梁山頭領 | 重要事蹟 |
|---|---|
| 「及時雨」宋江(公明) | 率領梁山全伙接受招安,此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被張邦昌脅迫降金不從,服毒自殺 |
| 「玉麒麟」盧俊義 | 率軍攻陷沂州,並出海遠征,在海州被張叔夜擊敗投降後回梁山勸宋江受招安;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北上抗金,在臨清聚集梁山抗金力量,收復大名府,被罷職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智多星」吳用(學究) | 定計出海尋覓海島以作為新據點,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被范瓊誘往金營,被金軍射殺 |
| 「入雲龍」公孫勝 | 受招安後回二仙山,後遷至燕京妙峰山三清觀,更名杖節道人;其後助時遷等打探金國消息,並策劃毒死完顏斡離不,事成後逃脫,後南下太湖,在鎮江昭忠祠旁料理香火 |
| 「大刀」關勝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到汴京、河北抗金,定計收復大名府,後返回鄧州;隨張叔夜勤王失敗後投奔宗澤,繼續抗金 |
| 「豹子頭」林沖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到汴京、河北抗金,在汴京殺高衙內,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霹靂火」秦明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雙鞭」呼延灼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隨張叔夜勤王失敗後投奔宗澤,繼續抗金 |
| 「小李廣」花榮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率軍攻取尉氏縣,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小旋風」柴進 | 帶領多名頭領到汴京打探招安消息,並周濟侯蒙遺屬;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北上抗金,在冀州近郊中金軍箭,傷重身亡 |
| 「撲天雕」李應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美髯公」朱仝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花和尚」魯智深 | 受招安後回五臺山出家,後在崞縣殺金軍,逃奔汴京,帶同眾潑皮參加忠字軍抗金;其後因在牟駝崗題反詩被舉報,火燒大相國寺後逃至河北參加抗金,後在蓬萊鎮東海寺鬱悶坐化 |
| 「行者」武松(又名武二)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被鐵郎砍斷左臂,力擒鐵郎後傷重身亡 |
| 「雙槍將」董平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北上抗金,獨力組織雄州軍民抗金,在金軍攻陷雄州時投火自盡 |
| 「沒羽箭」張清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青面獸」楊志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到汴京、河北抗金,在大名府力擒巴色瑪,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金槍手」徐寧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在汴京、河北抗金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急先鋒」索超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神行太保」戴宗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北上抗金,又到汴京參加忠字軍抗金;其後到燕京探聽軍情,帶病從燕京赴鄧州報告緊急軍情,勞累病亡 |
| 「赤髮鬼」劉唐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與金軍作戰時中箭身亡 |
| 「黑旋風」李逵(又名李鐵牛)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私下到燕京當細作,隨戴宗回鄧州報告軍情;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隨宋江拒絕降金,服毒自殺 |
| 「九紋龍」史進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北上抗金,又在汴京懲戒童衙內,並參加忠字軍抗金,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與金軍作戰時中箭身亡 |
| 「沒遮攔」穆弘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插翅虎」雷橫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混江龍」李俊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隨張叔夜勤王失敗後回鄧州把梁山眷屬送往太湖,教授梁山後代武藝;其後投奔韓世忠,在黃天蕩大破金軍後返太湖養病 |
| 「立地太歲」阮小二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隨張叔夜勤王失敗後南下太湖,教授梁山後代武藝;其後投奔韓世忠,在黃天蕩大破金軍後中風而亡 |
| 「船火兒」張橫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惠民河與一名金將激戰同歸於盡 |
| 「短命二郎」阮小五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浪裡白條」張順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活閻羅」阮小七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受重傷,後亡故 |
| 「病關索」楊雄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後到薊州探得北地消息,又北上抗金,後返回鄧州;隨張叔夜勤王失敗後到燕京,參與毒死完顏斡離不後被捕,被喝里色以毒酒毒死 |
| 「拼命三郎」石秀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北上抗金,在冀州近郊為傳遞軍情被金軍伏擊,帶朱武屍身返回宋軍營後力盡而亡 |
| 「兩頭蛇」解珍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與金軍作戰陣亡 |
| 「雙尾蠍」解寶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浪子」燕青(又名燕小乙)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北上抗金,在冀州力擒喝里色,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神機軍師」朱武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北上抗金,在冀州近郊為傳遞軍情中金軍箭,傷重身亡 |
| 「鎮三山」黃信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病尉遲」孫立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醜郡馬」宣贊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北上抗金,在滄州被王開人、水兆金脅迫降金不從,撞柱自盡 |
| 「井木犴」郝思文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北上抗金,在冀州近郊率軍突圍時中金軍毒箭,自刎而亡 |
| 「百勝將」韓滔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在汴京、河北抗金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天目將」彭玘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在汴京、河北抗金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聖水將」單廷珪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神火將」魏定國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聖手書生」蕭讓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隨張叔夜勤王失敗後南下太湖,教梁山後代讀書,其後投奔岳飛,繼續抗金 |
| 「鐵面孔目」裴宣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與金軍作戰時中流矢身亡 |
| 「摩雲金翅」歐鵬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陣亡 |
| 「火眼狻猊」鄧飛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與一名金將激戰同歸於盡 |
| 「錦毛虎」燕順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與金軍作戰時中箭身亡 |
| 「錦豹子」楊林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到燕京當細作,參與毒死完顏斡離不後被捕,被喝里色以毒酒毒死 |
| 「轟天雷」凌振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神算子」蔣敬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與金軍作戰時被瓦礫壓死 |
| 「小溫侯」呂方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在汴京、河北抗金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被范瓊誘往金營,被金軍射殺 |
| 「賽仁貴」郭盛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在汴京、河北抗金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被范瓊誘往金營,被金軍射殺 |
| 「神醫」安道全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隨張叔夜勤王失敗後南下太湖,教授梁山後代醫術,其後病故 |
| 「紫髯伯」皇甫端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隨張叔夜勤王失敗後南下太湖,教授梁山後代醫術,其後病故 |
| 「矮腳虎」王英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與金軍作戰陣亡 |
| 「一丈青」扈三娘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與金軍作戰陣亡 |
| 「喪門神」鮑旭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受重傷,後亡故 |
| 「混世魔王」樊瑞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在汴京、河北抗金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被金軍包圍,自刎而亡 |
| 「毛頭星」孔明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獨火星」孔亮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八臂哪吒」項充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在汴京、河北抗金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受重傷,後亡故 |
| 「飛天大聖」李袞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在汴京、河北抗金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受重傷,後亡故 |
| 「玉臂匠」金大堅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鐵笛仙」馬麟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陣亡 |
| 「出洞蛟」童威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翻江蜃」童猛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玉旛竿」孟康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通臂猿」侯健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跳澗虎」陳達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北上抗金,在冀州近郊劫金軍營,傷重身亡 |
| 「白花蛇」楊春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在汴京、河北抗金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尉氏縣與金軍作戰中箭身亡 |
| 「白面郎君」鄭天壽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陣亡 |
| 「九尾龜」陶宗旺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尉氏縣與金軍作戰時傷重身亡 |
| 「鐵扇子」宋清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隨張叔夜勤王失敗後返回鄧州,其後隱居 |
| 「鐵叫子」樂和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到燕京當細作,參與毒死完顏斡離不後被捕,被喝里色以毒酒毒死 |
| 「花項虎」龔旺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受重傷,傷癒後投奔宗澤,繼續抗金,其後引薦蘇雄、岳飛參軍 |
| 「中箭虎」丁得孫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受重傷,傷癒後投奔宗澤,繼續抗金,其後引薦蘇雄、岳飛參軍 |
| 「小遮攔」穆春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受重傷,後亡故 |
| 「操刀鬼」曹正 | 受招安後到汴京協助經營小蓬萊酒館,後參加忠字軍抗金;其後到燕京當細作,參與毒死完顏斡離不後被捕,被喝里色以毒酒毒死 |
| 「雲裏金剛」宋萬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受重傷,後亡故 |
| 「摸著天」杜遷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陣亡 |
| 「病大蟲」薛永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尉氏縣與金軍作戰陣亡 |
| 「金眼彪」施恩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在汴京、河北抗金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受重傷,後亡故 |
| 「打虎將」李忠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在汴京、河北抗金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陣亡 |
| 「小霸王」周通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在汴京、河北抗金後返回鄧州;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受重傷,後亡故 |
| 「金錢豹子」湯隆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北上抗金;其後到燕京當細作,參與毒死完顏斡離不後被捕,被喝里色以毒酒毒死 |
| 「鬼臉兒」杜興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陣亡 |
| 「出林龍」鄒淵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陣亡 |
| 「獨角龍」鄒閏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陣亡 |
| 「旱地忽律」朱貴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受重傷,後亡故 |
| 「笑面虎」朱富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鐵臂膊」蔡福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一枝花」蔡慶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汴京誤吃范瓊毒酒身亡 |
| 「催命判官」李立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受重傷,後亡故 |
| 「青眼虎」李雲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隨張叔夜勤王失敗後南下太湖,教授梁山後代武藝,其後投奔岳飛,繼續抗金 |
| 「沒面目」焦挺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在汴京、河北抗金後返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陣亡 |
| 「石將軍」石勇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其後隨張叔夜勤王,在朱仙鎮與金軍作戰陣亡 |
| 「小尉遲」孫新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到燕京當細作,參與毒死完顏斡離不後被捕,被喝里色以毒酒毒死 |
| 「母大蟲」顧大嫂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到燕京當細作,探知金軍第二次大舉南侵消息,參與毒死完顏斡離不後被捕,被喝里色以毒酒毒死 |
| 「菜園子」張青 | 受招安後到汴京投奔孫太公,經營小蓬萊酒館,後參加忠字軍抗金,在汴京城外與金軍巷戰時中箭身亡 |
| 「母夜叉」孫二娘 | 受招安後到汴京投奔孫太公,經營小蓬萊酒館,又入御街喬設酒店,見趙佶扮乞丐,後參加忠字軍抗金;其後到燕京當細作,入長春寺見趙佶,參與毒死完顏斡離不後被捕,被喝里色以毒酒毒死 |
| 「活閃婆」王定六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到燕京當細作,參與毒死完顏斡離不後被捕,被喝里色以毒酒毒死 |
| 「險道神」郁保四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到汴京抗金,往牟駝崗金軍營營救趙構,失手被擒,自刎而死,成為「中原四烈士」之一 |
| 「白日鼠」白勝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到汴京抗金,往牟駝崗金軍營營救趙構,失手被擒,自刎而死,成為「中原四烈士」之一 |
| 「鼓上蚤」時遷 | 在汴京混入蔡攸府偷聽得朝廷招安事,並救助侯蒙,又盜去蔡攸府中金珠;受招安後留駐海州,後到薊州探得北地消息,又北上抗金,在大名府殺水兆金;其後到燕京當細作,參與毒死完顏斡離不後被捕,被喝里色以毒酒毒死 |
| 「金毛犬」段景住 | 受招安後留駐海州、鄧州,後到燕京當細作,參與毒死完顏斡離不後被捕,被喝里色以毒酒毒死 |
下表總結《水滸新傳》中梁山軍其他人物(包括梁山頭領的親眷以及受梁山頭領指揮參加抗金的將領或平民)的重要事蹟。
| 梁山軍其他人物 | 重要事蹟 |
|---|---|
| 田仲 | 雄州都頭,在雄州助董平抗金,雄州失陷後先後投奔柴進、盧俊義統率的抗金軍隊 |
| 冉修 | 雄州都頭,在雄州助董平抗金,雄州失陷時死於亂軍中 |
| 曹良 | 雄州里正,在雄州鼓動百姓參加抗金,雄州失陷時死於亂軍中 |
| 劉屏 | 原為易州遼國民,到雄州投附董平抗金,雄州失陷後先後投奔柴進、盧俊義統率的抗金軍隊;其後在臨清病故 |
| 「過街老鼠」張三 | 汴京潑皮,介紹陳東認識楊雄,後在汴京隨魯智深參加忠字軍抗金;其後往牟駝崗金軍營營救趙構,失手被擒,自刎而死,成為「中原四烈士」之一 |
| 「青草蛇」李四 | 汴京潑皮,在汴京隨魯智深參加忠字軍抗金;其後往牟駝崗金軍營營救趙構,失手被擒,自刎而死,成為「中原四烈士」之一 |
| 「撲燈蛾」孫宏 | 汴京潑皮,在汴京隨魯智深參加忠字軍抗金;其後救梁山部分頭領免中范瓊毒計,並助其逃離汴京 |
| 花逢春 | 花榮兒子,與阮桂英訂有婚約,後隨李俊南下太湖 |
| 秦仁 | 秦明兒子,隨李俊南下太湖 |
| 阮桂英 | 阮小二女兒,與花逢春訂有婚約,後隨李俊南下太湖 |
| 宋太公 | 宋江父親,在宋江死後隨宋清隱居 |
下表列出《水滸新傳》中的人物關係。有關梁山頭領之間的關係,請參閱「施耐庵《水滸全傳》」中的「『前七十一回』人物關係」。
| 關係 | 人物 |
|---|---|
| 父子 | 秦明-秦仁、花榮-花逢春 |
| 父女 | 阮小二-阮桂英 |
| 堂妹夫-堂大姨子 | 曹正-孫二娘 |
| 第一回 | 四好漢車馬下梁山 | 兩相公笙歌傲上國 |
| 第二回 | 竇緝使真開門揖盜 | 蔡相公也粉墨登場 |
| 第三回 | 借刀殺人權奸定計 | 當堂逐客儒吏喪生 |
| 第四回 | 煎同根張達動官兵 | 放野火時遷鬧相府 |
| 第五回 | 勸酒盜令柴進賺城 | 奪船渡河花榮還箭 |
| 第六回 | 三路調兵高俅獻計 | 萬旗匝地關勝屯軍 |
| 第七回 | 陷州城將軍失進退 | 步月色豪傑歎飄零 |
| 第八回 | 避戰地二梁別鄉城 | 作遠圖三阮探海舶 |
| 第九回 | 明火劫舟英雄渡海 | 喬裝登岸雙傑探城 |
| 第十回 | 智多星跡露海州市 | 張叔夜計退梁山兵 |
| 第十一回 | 雪夜被圍群雄失勢 | 單騎決戰名將成功 |
| 第十二回 | 張叔夜祖餞表深情 | 宋公明反正宣大義 |
| 第十三回 | 衣冠異趣僧道同歸 | 兒女牽情屠沽偕隱 |
| 第十四回 | 識內侍孫二娘入宮 | 戲御街宋徽宗乞飯 |
| 第十五回 | 哀故土楊雄說難民 | 救中原陳東修密柬 |
| 第十六回 | 懷廬墓兩雄動歸心 | 戍邊關三軍壯行色 |
| 第十七回 | 奚知州情急聯武員 | 高太尉弊深納內侍 |
| 第十八回 | 聞邊警州官棄城走 | 見露布好漢結隊來 |
| 第十九回 | 合圍三面田仲斬酋 | 拒戰四門董平殉國 |
| 第二十回 | 小旋風拍案罵庸官 | 醜郡馬放火燒流寇 |
| 第二十一回 | 妾婦行兩番歇美酒 | 英雄義千里訪危城 |
| 第二十二回 | 盧統制陣前一通書 | 朱參軍馬上三條計 |
| 第二十三回 | 施小計雪夜襲金兵 | 泄眾忿公堂咬水賊 |
| 第二十四回 | 賊婦人獻身誘番將 | 金元帥貪色收逃吏 |
| 第二十五回 | 喝里色阻軍冀南道 | 宣統制盡節滄州衙 |
| 第二十六回 | 風雪遮天捨生獻計 | 戰袍染血覆命成仁 |
| 第二十七回 | 揮大旗柴進奪城門 | 放弩箭燕青擒寇將 |
| 第二十八回 | 遣細民赴死勉時遷 | 誇宗室棄城傷趙野 |
| 第二十九回 | 探出路盧俊義擒俘 | 作先鋒郝思文擺陣 |
| 第三十回 | 馳驅星野一旅突圍 | 踐踏全軍雙雄劫帥 |
| 第三十一回 | 戴白巾哀雄作夜戰 | 揮赤幟大將逞虎威 |
| 第三十二回 | 童衙內搶路射難民 | 史大郎橫刀辱貴少 |
| 第三十三回 | 太學生上書伏御闕 | 花和尚入世說流氓 |
| 第三十四回 | 李相公衛國募民兵 | 何制使守城納義士 |
| 第三十五回 | 半夜縋城同決死志 | 終朝巷戰痛剿頑敵 |
| 第三十六回 | 十八勇將飛騎勤王 | 一萬義兵解圍剿賊 |
| 第三十七回 | 見義款李綱揮老淚 | 闖空邸林沖報舊仇 |
| 第三十八回 | 老經略扶病統援軍 | 小弟兄受知行險計 |
| 第三十九回 | 四烈士殺身驚番帥 | 三名臣對策破金兵 |
| 第四十回 | 姚統制一旅誤興師 | 關將軍十路小殺賊 |
| 第四十一回 | 畏寇焰李綱突罷職 | 激民情陳東再上書 |
| 第四十二回 | 東京城馬忠辭眾傑 | 相國寺智深遇仇人 |
| 第四十三回 | 哀新鬼故人祭荒塚 | 罵宰輔醉僧題憤詩 |
| 第四十四回 | 花和尚火燒相國寺 | 玉麒麟兵扼臨清城 |
| 第四十五回 | 賊知縣試行苦肉計 | 楊都監細察夕陽城 |
| 第四十六回 | 貪杯中計楊雄被俘 | 飛馬叩莊湯隆傳信 |
| 第四十七回 | 試閑棋盧俊義釋俘 | 受重幣喝里色換將 |
| 第四十八回 | 逞貪心雪裡蛆掘墓 | 施巧辯鼓上蚤盜頭 |
| 第四十九回 | 施小計關勝取兩城 | 作微行楊志謁祖廟 |
| 第五十回 | 巴色瑪三日大搜索 | 青面獸單槍快報仇 |
| 第五十一回 | 小兄弟聚首驚盲詞 | 老宣慰釋俘遣細作 |
| 第五十二回 | 請詔書耿南仲進讒 | 聞潮音魯智深坐化 |
| 第五十三回 | 及時雨奉令薦袍澤 | 黑旋風負氣跳黃河 |
| 第五十四回 | 入雲龍蘆溝遇舊友 | 病尉遲燕市結新交 |
| 第五十五回 | 乞憐婦中計漏軍情 | 神行人報警傷病體 |
| 第五十六回 | 宋統制鄧州起義兵 | 花先鋒鄢陵遇欽使 |
| 第五十七回 | 惠民河鑿舟沉金兵 | 尉氏縣飛騎懸漢幟 |
| 第五十八回 | 陶宗旺忘身搏強敵 | 呼延灼力疾效前驅 |
| 第五十九回 | 霹靂火躍馬奪木寨 | 沒羽箭飛石打金酋 |
| 第六十回 | 扯吊橋武松奮神勇 | 截糧草吳用逞奇謀 |
| 第六十一回 | 老弟兄歃血武聖堂 | 眾死士破金朱仙鎮 |
| 第六十二回 | 趙官家閱軍南薰門 | 太學生拜將白蓮寺 |
| 第六十三回 | 智宋江片言退金兵 | 勇武松獨手擒鐵將 |
| 第六十四回 | 陷京城六甲兵誤國 | 停巷戰一金使議和 |
| 第六十五回 | 苦戰南城十將殉國 | 屈降北國二帝蒙塵 |
| 第六十六回 | 作走狗范瓊露陰謀 | 飲藥酒宋江全大義 |
| 第六十七回 | 誤中毒筵眾星四散 | 羞食夷粟一帥北沉 |
| 第六十八回 | 雪國恥同死白虎堂 | 快人心大捷黃天蕩 |
以下是《水滸新傳》的大事年表。請注意《水滸新傳》雖然是七十回本《水滸傳》的續書,但在時間上卻不能與《水滸傳》接合。按《水滸傳》把「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一事繫於宣和二年四月,但《水滸新傳》一開始卻把此事和緊接其後的「盧俊義驚惡夢」一事繫於宣和二年二月。由於此書接下來所記的時間均接續宣和二年二月,可知此年期並非筆者一時筆誤,因此下表依從《水滸新傳》的年期,不予更改。
| 年期 | 大事 |
|---|---|
| 政和七年(1117) | 梁山人馬鬧江州,張達隨蔡九到汴京,與潘海姐姐成親。 |
| 宣和元年(1119) | 孫太公到汴京開館行醫。 |
| 宣和二年(1120)二月 | 盧俊義驚惡夢。 |
| 宣和二年(1120)三月 | 柴進等到汴京打探招安消息,時遷混入蔡攸府偷聽得侯蒙提議招安梁山,高俅等欲借刀殺人事。 |
| 宣和二年(1120)四月 | 侯蒙到汴京,被蔡攸斥罵,得時遷救助,旋憂懼病死。柴進周濟侯蒙遺屬。
張橫、張順在汴京遇張達,張達串同潘海欲擒二張,被二張走脫。 |
| 宣和二年(1120)五月 | 時遷在蔡攸府盜去金珠,柴進等離汴京回山。
高俅下令沂州、青州和大名府練兵準備圍攻梁山。 |
| 宣和二年(1120)九月 | 宋江、盧俊義兵分兩路迎擊官軍。 |
| 宣和二年(1120)十月 | 盧俊義攻陷沂州。 |
| 宣和二年(1120)十一月 | 盧俊義在沂州遇梁志孝、梁志忠,二梁往海州投奔張叔夜。
吳用定計出海尋覓海島以作為新據點,盧俊義軍撤離沂州,攻破望海衛,劫船出海。 |
| 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 | 盧俊義軍到達海州,被張叔夜擊敗,投降。 |
| 宣和三年(1121)二月 | 盧俊義帶張叔夜書信返梁山,宋江全伙決意接受招安。
梁山泊三朝大施捨。宋江率全伙離開梁山前赴海州。 |
| 宣和三年(1121)三月 | 宋江等到達海州,接受招安。 |
| 宣和三年(1121)五月 | 宋江等獲官職。
公孫勝回二仙山,後遷至燕京妙峰山三清觀,更名杖節道人。魯智深回五臺山出家。 張青、孫二娘到汴京投奔孫太公,經營小蓬萊酒館。 |
| 宣和三年(1121)九月 | 曹正到汴京協助經營小蓬萊酒館,與孫二娘堂妹成親。 |
| 宣和五年(1123) | 金滅遼,崛起成為宋國邊患。 |
| 宣和七年(1125) | 高托山、張仙分別在河北、山東起事。 |
| 宣和七年(1125)六月 | 楊雄、時遷到薊州,救助難民。 |
| 宣和七年(1125)七月 | 張叔夜調遷鄧州,梁山軍轉移至鄧州。
孫二娘入御街喬設酒店,見趙佶(宋徽宗)扮乞丐。 |
| 宣和七年(1125)八月 | 楊雄、時遷到汴京訪張青等。 |
| 宣和七年(1125)九月 | 楊雄遇陳東,陳東寄書向張叔夜獻策。
盧俊義等北上河北、河東抗金。 |
| 宣和七年(1125)冬季 | 魯智深在崞縣殺金軍,逃奔汴京,重遇潑皮張三、李四、孫宏等。 |
| 宣和七年(1125)十一月 | 金將完顏斡離不和完顏粘沒喝分兩路侵宋。
雄州知州奚軻出逃,董平留守雄州抗金。金軍攻陷雄州,董平投火自盡。 柴進、宣贊在滄州擊退金軍。滄州知州王開人私自將家眷送出城,被金軍俘擄。 盧俊義和柴進分別率大名府和滄州軍約期合攻冀州。 柴進攻破停雲寨,擒水兆金。水兆金逃至冀州,投降完顏斡離不。 水兆金到滄州說服王開人降金,宣贊不屈自盡。 盧俊義和柴進合攻冀州,擒金將喝里色。 金軍攻陷蒲關,張載不屈自盡,郝思文投奔大名府。 大名府知府趙野出逃,金軍攻陷大名府,郝思文到冀州與盧俊義合軍。其後水兆金被任命為大名府知府。 |
| 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 | 盧俊義率軍突破金軍重圍,殺王開人,死傷甚眾,退守臨清以牽制金軍。 |
| 靖康元年(1126)春季 | 趙員外舉家離開太原,投奔蓬萊鎮。 |
| 靖康元年(1126)正月 | 趙佶禪位於趙桓(宋欽宗),出逃,蔡京等奸臣陸續被貶謫。
戴宗、史進在汴京城外懲戒箭射難民的童衙內。 陳東率太學生伏闕上書。 李綱在汴京招募義勇忠字軍,魯智深等梁山軍頭領帶同眾潑皮應募參軍,隨何灌在汴京城外與金軍巷戰。 關勝等十八人到汴京勤王,遇魯智深等。林沖在汴京殺高衙內。 宋金議和,康王趙構入金營為質。 种師道率軍到汴京勤王,史進與王進重逢。 郁保四等四人入金營欲救趙構,失手被擒,不屈自盡。 |
| 靖康元年(1126)二月 | 姚平仲偷襲金營,大敗。金迫宋割讓河北三鎮。
李綱被罷職,陳東率太學生再上書。 關勝等被朝廷疑忌,轉投臨清。 魯智深在牟駝崗題反詩,被陳明、陸管家、智圓舉報,魯智深殺三人,火燒大相國寺,投奔臨清。 館陶知縣王全向盧俊義詐降,楊雄在館陶被擒。 盧俊義以喝里色交換楊雄,派人混入金軍。 時遷在大名府殺水兆金,關勝攻取館陶和冠氏,王全、薛理渠被殺。 金軍北返。巴色瑪在大名府擄掠財帛婦女,楊志擒巴色瑪,盧俊義收復大名府。 |
| 靖康元年(1126)三月 | 种師道駐守滑州。
朝廷下令將梁山餘黨逐出汴京,孫太公等遷往鄧州,曹正在黎陽遇楊雄、時遷。時遷等到滑州投奔种師道 |
| 靖康元年(1126)四月 | 時遷等假扮金國降卒,北上燕京開設小東京酒館,探聽敵情。
趙佶返汴京,主和派當政。耿南仲奏請罷免盧俊義等,盧俊義等返回鄧州。 魯智深在蓬萊鎮重遇趙員外,在東海寺坐化。 |
| 靖康元年(1126)五月 | 戴宗等到燕京支援時遷等人,在途中遇公孫勝。 |
| 靖康元年(1126)八月 | 顧大嫂探知金軍再度大舉南侵。戴宗、李逵急赴鄧州報告軍情,戴宗勞累病亡。 |
| 靖康元年(1126)九月 | 張叔夜率軍勤王,朝廷派宿元景阻止張叔夜軍前進。
花榮在惠民河大破金軍,攻取尉氏縣。 梁山軍大破金國連環馬軍,攻取朱仙鎮,死傷三十多名頭領。 种師道與朝中主和派不和,死於軍中。 |
| ? | 金軍圍困汴京。宋廷派趙構、耿南仲兩次議和,均失敗,趙構、耿南仲投奔相州。 |
| 靖康元年(1126)閏十一月 | 張叔夜軍進抵汴京,奉命全軍入城,守禦南薰門。
金將鐵郎向梁山軍挑戰,鐵郎被擒殺,武松傷重身亡。 郭京以六甲神兵開城戰金軍,金軍攻陷汴京。 梁山軍血戰南薰門,十名頭領殉難。宋金議和,梁山軍被迫停戰。 |
| 靖康二年(1127)正月 | 趙桓到金營議和,被完顏粘沒喝扣押。
范瓊脅迫趙佶至金營。 |
| 靖康二年(1127)二月 | 張邦昌迫宋江降金,宋江和李逵服毒自殺。
范瓊以毒酒毒死梁山軍三十三名頭領,射殺吳用等三人。孫宏、陳東助關勝等逃離汴京。 梁山軍餘眾各散東西。李俊等把梁山軍眷屬從鄧州帶往太湖並教育梁山後代。 范瓊挾趙氏宗室盡入金營。 |
| 靖康二年(1127)三月 | 金立張邦昌為楚帝,擄趙佶、趙桓北歸。
張叔夜隨金軍北上,在白溝河界自盡。梁志孝、梁志忠送張叔夜棺柩南返。 |
| 靖康二年(1127)四月 | 楊雄到燕京會合時遷等人。
孫二娘入燕京長春寺見趙佶。 |
| 靖康二年(1127)五月 | 公孫勝等在燕京毒殺完顏斡離不,楊雄等十一人被捕,被喝里色以毒酒毒死,公孫勝藏匿山中。 |
| 建炎四年(1130) | 公孫勝南下太湖探望梁山軍眷屬,到鎮江遇李俊、阮小二。
韓世忠在鎮江黃天蕩大破金將完顏兀朮,阮小二中風而亡。其後李俊到太湖養病,公孫勝留居昭忠祠旁料理香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