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西伯利亞地區位於亞洲北部,包括今蒙古國(獨立前稱外蒙古Outer Mongolia)、中國之內蒙古Inner Mongolia和俄羅斯之西伯利亞地區。在歷史上,本地區是歐亞Eurasia大草原歷代各游牧民族的歷史舞台,其中蒙古地區自前201年興起匈奴Hun王國後,曾先後出現多個遊牧民族強國,計有匈奴、柔然Juanjuan、突厥Turk、薛延陀Xueyantuo、回鶻Uygur、黠戛斯Kirgiz等。1206年鐵木真Temujin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其後又改稱元Yuan),其後更發動對外擴張,成為雄霸亞洲東部的霸權帝國。自1368年被逐出中原後,蒙古人繼續在蒙古地區維持其政權(初稱[北]元[Northern] Yuan,後改稱蒙古,中國稱韃靼Tartar或瓦剌Oirat)。其後蒙古分裂為內蒙古、外蒙古(又稱喀爾喀Khalka蒙古)和漠西蒙古(又稱衛拉特Oirat蒙古或厄魯特Olot蒙古)(註1),先後為清帝國所併。
至於西伯利亞地區,直至蒙古征服前並未出現獨立政權。13世紀起蒙古人在西伯利亞先後建立白帳White Horde、藍帳Blue Horde、金帳Golden Horde、西伯利亞(又稱失必兒Sibir)和土爾扈特(又稱卡爾梅克Kalmyk)等王國(註2)。在俄羅斯擴張後,西伯利亞被劃歸俄羅斯版圖。
在20世紀,隨著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崩潰,蒙古和西伯利亞地區又出現政治變動。1921年外蒙古地區脫離中國獨立,但隨即成為蘇聯之附庸國,直至冷戰後始獲真正獨立。西伯利亞地區則在蘇聯革命和內戰期間興起由白衛軍建立的西伯利亞共和國,以及由紅軍扶植成立的遠東Far East共和國。不過這些政權只存在一段短時間,其後均併歸俄羅斯。
中國China位於亞洲東部,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惟中國幅員遼闊,部分地區的歷史自成體系,本網頁將中國分為若干地區,分別介紹。中國東北地區(又稱滿洲Manchuria)包括今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故又稱「東三省」。7世紀起,本地區曾出現多個少數民族獨立政權,計有震Chin(其後又改稱渤海Parhae)王國、契丹Khitan(其後又改稱遼Liao)、金Jin和[後]金[Later] Jin(其後改稱清Qing)。其中遼和金曾征服華北廣大地區,而清帝國更於17世紀入主中國,成為中國的「正統」王朝,自此東三省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在20世紀,清帝國滅亡。但日本於1930年代侵佔東三省,扶植成立滿洲國。至1945年日本戰敗,滿洲國滅亡,東三省重歸中國版圖。
中國西北包括中國之甘肅、寧夏、新疆等省區,即中國歷史上之西北邊陲和古代西域。在中國歷史上,每逢中央朝廷衰弱、群雄並起之際,西北邊陲便會出現地方割據政權。例如五胡亂華期間出現的割據政權以及宋代的[西]夏[Western] Xia。
西域地區是中國西北少數民族的聚居區,5世紀以前本地區一直處於小國林立的局面,境內曾出現焉耆Yanqi、龜茲Kucha、樓蘭Kroraim(其後改稱鄯善Shanshan)、于闐Khotan、疏勒Shule、烏孫Wusun、高昌Qocho、吐谷渾Tuyuhun等小國。在5-7世紀,興起高車Gaoche、[西]突厥[Western] Turk、突騎施Turgish等強國,先後稱霸或統一西域。自突騎施衰落後,西域重又陷入分裂,先後興起哈拉汗Qarakhan、高昌回鶻Qocho Uygur等政權。13世紀初蒙古一度統一西域,其後蒙古人衰落,西域先後出現一系列蒙古人政權(註2)。18世紀清帝國征服西域地區,本地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其後成為新疆省。新疆地區各個少數民族(以維吾爾Uygur族為主)曾在18-20世紀數度企圖脫離中國,建立獨立政權(包括巴圖爾Batu、哲德莎爾Zhedsar(註3)和東突厥斯坦
East Turkestan),但均告失敗。
中國北部(俗稱華北)包括中國之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諸省,本地區是中國歷代大一統王朝的政治中心。約前2698年形成華夏Huaxia部落聯盟,為中國國家之雛形,此後經歷夏Xia、商Shang、周Zhou三代。由於周代實行封建制,在華北地區形成一系列諸侯國(註1),其後演變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割據和列國爭雄的局面。前221年秦Qin統一中國結束了封建割據局面,但秦之統一只有十多年的光景,全國爆發內戰(註2),其後為漢Han所統一。220年漢滅亡後,中國進入「三國時代」,由[曹]魏[Cao] Wei統治華北(註3)。其後[西]晉[Western] Jin曾建立短暫的統一,但由301年起,中國重又陷入分裂。在此時期,各少數民族在各地紛紛建立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註4),與偏安華南的[東]晉[Eastern] Jin並立。至5世紀,演變為「南北朝」對峙之局(註5),直至6世紀末始由隋Sui重新統一全國,結束數百年分裂之局。繼隋之後的唐Tang是中國又一盛世,在此時期中國成為東亞地區之強國。10世紀初唐帝國滅亡後,中國再次進入分裂時期,先後出現15個割據政權(史稱「五代十國」)(註6),其後為[北]宋[Northern] Song所統一。但在宋代,中國北方長期受外族(包括遼Liao、[西]夏[Western] Xia、金Jin和蒙古Mongol)威脅。至12世紀華北地區終為金帝國征服,形成[南]宋[Southern] Song與金南北對峙之局(註7)。13世紀蒙古興起後橫掃歐亞大陸各國,中國最終成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稱為元Yuan帝國)。隨著蒙古霸權的衰落,中國終於恢復獨立,並建立明Ming帝國。17世紀滿洲人入主中國,建立清Qing帝國,並奠定現代中國的版圖。19世紀清衰落,中國成為西方列強之半殖民地。20世紀經歷「辛亥革命」後,中國結束君主專制,建立共和政體。1949年共產黨革命後,在中國大陸地區實行一黨專政,國民政府退守臺灣Taiwan,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與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對峙之局面。
中國南部(俗稱華南)包括中國之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臺灣、海南等省。在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代,例如春秋戰國時代(註1)、三國時代、南北朝時代、五代十國時代,以及中國歷次改朝換代的時期,本地區都曾出現地方分立政權。自[東]晉以來,華南逐漸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並曾出現[東]晉、[劉]宋、[南]齊、[南]梁、陳、[南]宋等「偏安」政權,與華北之少數民族政權分庭抗禮。此外,明代和中華民國最初亦曾以南京Nanjing為首都。因此,本地區在中國歷史上之重要性僅次於華北地區。
中國西南包括中國之四川、貴州、雲南、青海、西藏等省區,即中國歷史上的西南邊陲和吐蕃Tubbat(其後又稱烏思藏、西藏Tibet)地區。在中國歷史上,每逢內亂時期(例如三國時代、五胡亂華時代和五代十國時代),西南邊陲便出現地方割據政權。738起雲南地區更出現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南詔Nanchao王國(其後先後改稱大禮Dali、大封民Dafengmin、大長和Dachanghe、大天興Datianxing、大義寧Dayining、大理Dali、大中Dazhong、[後]理[Later] Li),統治雲南長達500多年,至13世紀雲南始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至於西藏地區,在7世紀便出現由藏族建立的吐蕃王國。9世紀吐蕃滅亡後,西藏地區陷入分裂狀態,其後為蒙古征服。由1265年起,西藏地區又先後出現薩迦Sakya、柏木竹巴Pagmotru、藏巴Tsangpa等藏族政權。17世紀漠西蒙古之和碩特Qosot部建立政權,並征服西藏和青海。至18世紀,青海和西藏相繼為清帝國征服,兩地區雖曾企圖獨立,但最終被納入中國版圖。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東北部,傳說於前24世紀便出現古朝鮮Choson王國,但在前108年為中國[西]漢征服。前1世紀朝鮮進入「原三國時代」,先後興起新羅Silla、高句麗Koguryo和百濟Paekche三國。7世紀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但至10世紀朝鮮再度分裂為新羅、[後]百濟[Later] Paekche和[後]高句麗[Later] Koguryo三國(註1)(史稱「後三國時代」)。經過短暫的混亂後,朝鮮先後由兩個統一王朝統治,即高麗Koryo(王Wang王朝)和朝鮮(李Yi王朝)。19世紀末日本侵略朝鮮,朝鮮被迫改國號為大韓Taehan。至20世紀初,大韓先後成為日本之保護領和殖民地,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恢復獨立,但此後陷入[南]韓[South] Korea和[北]朝鮮[North] Korea對峙之局。
日本列島位於亞洲東北部,自前7世紀建國以來,即由「萬世一系」之天皇家族統治至今。日本雖長期保留天皇制度,但由6世紀起天皇權力便長期由專政家族掌握,先後出現蘇我Soga氏、藤原Fujiwara氏、平Taira氏、源Minamoto氏、北條Hojo氏、足利Ashikaga氏、德川Tokugawa氏等掌權家族,部分掌權家族更曾建立「幕府」(即軍政府,先後有鎌倉Kamakura幕府、室町Muromachi幕府和江戶Edo幕府)。14-16世紀日本曾先後經歷「南北朝」和「戰國時代」(註1)等動亂時代,1590年恢復統一。17世紀起日本推行閉關鎖國政策,19世紀明治維新時期推行現代化改革(註2),建立現代式政制。20世紀日本先後經歷政黨政治、法西斯專政、美國佔領等時期,最後確立民主政制。
除了日本本土外,在琉球Ryukyu群島(即今沖繩Okinawa縣)亦曾存在琉球王國,該國於15世紀立國,19世紀為日本併吞。
越南位於東南亞印度支那Indochina半島東部,傳說約前2879年形成文郎Van Lang部落聯盟,為越南國家的雛形。至前3世紀形成獨立國家,先後出現甌雒Au Lac和南越Nam Viet兩個政權。自前2世紀中國[西]漢滅南越後,越南北部便處於中國統治下達數世紀之久,史稱「北屬時期」。越南南部則從2世紀起長期存在獨立之占婆Champa王國,曾經歷14個王朝(註1),至15世紀始為大越所滅。在「北屬時期」,越南北部曾數度爆發起事,企圖脫離中國。這些起事計有1世紀的「二徵起事」(出現二徵Trung's Sisters起事政權)、6世紀的李賁起事(出現萬春Van Xuan和趙Trieu政權)和10世紀曲Khuc氏和吳Ngo氏建立的交州Giao Chau政權。越南北部終在968年正式脫離中國,建立大瞿越Dai Co Viet帝國。此後越南曾多次更改國號(包括大越Dai Viet、大虞Dai Ngu、安南An Nam、越南Viet Nam、大南Dai Nam),經歷丁Dinh、前黎Earlier Le、後李Later Ly、陳Tran、胡Ho、後黎Later Le等王朝。16世紀起越南長期陷入南北分裂局面,先有後黎王朝與莫Mac王朝之南北對峙(史稱「南北朝」),後有廣南Quang Nam阮Nguyen氏與大越鄭Trinh氏之爭雄(註2)。18世紀的西山Tay Son起事後又形成舊阮Old Nguyen氏與西山新阮New Nguyen氏之對抗,最後終統一於舊阮王朝(註3)。19世紀越南被法蘭西分割,成為法蘭西之保護領及殖民地(註4),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復獨立,但迅即分裂為[北]越南[North] Viet Nam和[南]越南[South] Viet Nam兩個政權(註5),至1976年始復歸統一。
老撾(舊譯寮國)位於印度支那半島東北部,在古代曾出現川壙Xiang Khuang和孟.斯瓦Muong Swa(其後改稱瀾滄Lanchang)兩王國。18世紀瀾滄分裂為萬象瀾滄Vientiane Lanchang、琅.勃拉邦瀾滄Luang Prabang Lanchang和占巴塞Champassak三國。其後三國相繼成為法蘭西保護領,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老撾地區民族主義高漲,宣佈由琅.勃拉邦瀾滄國王統一全國,成立老撾王國。其後老撾經歷內戰,終於1975年廢除君主政體,建立共和國。
柬埔寨(註1)位於印度支那半島東南部,從1世紀開始先後興起扶南Funan、真臘Chenla、柬埔寨等王國。12世紀時柬埔寨一度成為印度支那地區強國,但其後在東(越南)、西(暹羅)兩強鄰夾擊下,國勢日益衰落。19世紀成為法蘭西保護領,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復獨立。戰後柬埔寨曾經歷多番動亂和戰亂,計有1950年代高棉Khmer民族統一陣線的起事(建立高棉抗戰臨時政府)、1970年的朗諾Lon Nol政變(建立高棉共和國)、1975年共產黨奪權(建立民主柬埔寨政權)、1979年越南入侵東埔寨(扶植成立人民革命黨政府)以及此後抵抗政府與人民革命黨政府的對峙,至1993年柬埔寨始逐漸恢復和平。
暹羅今稱泰國Thailand,位於印度支那半島中部。在古代暹羅曾出現羅斛Lawo、昌盛Chiangsen、清邁Chiang Mai、素可泰Sukhothai等地方政權。1350年形成暹羅王國,先後經歷阿瑜陀耶Ayuthia、吞武里Thonburi、曼谷Bangkok等王朝,形成統一國家。19世紀當印度支那半島各國相繼落入西方列強殖民統治之際,暹羅由於處於列強勢力夾縫中,得以保持獨立國地位,並於1932年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其後改國名為泰國。
緬甸(註1)位於印度支那半島西部,在古代曾出現直通Thaton、蒲甘Pagan、勃固Pegu、阿拉干Arakan等地方政權,並逐漸形成蒲甘、勃固和阿拉干三強國鼎立的局面。13世紀緬甸進入「戰國時代」,又先後出現邦牙Pinya(由蒲甘演變而成,其後又改稱阿瓦Ava)、實階Sagaing和東吁Toungoo等政權,政治局勢紛亂。16世紀東吁興起,改國名為緬甸,並於18世紀統一全國。19世紀緬甸成為不列顛殖民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復獨立。
馬來半島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今之西馬來西亞和新加坡Singapore。在20世紀以前馬來半島曾出現吉打Kedah、新加坡拉Singapura、馬六甲Malacca、柔佛Johore、廖內-林加Riau-Lingga(註1)、吉蘭丹Kelantan、彭亨Pahang、霹靂Perak、丁加奴Trengganu、雪蘭莪Selangor、森美蘭Negri Sembilan(曾一度改稱斯里.梅南蒂Sri Menanti)、玻璃市Perlis等地方政權,形成今西馬來西亞諸州,但從未形成統一國家。19世紀馬來半島成為不列顛屬地。1957年馬來半島大部分地區脫離不列顛獨立,稱馬來亞Malaya。惟新加坡繼續處於不列顛殖民統治,至1959年始成為不列顛之自治邦。1963年馬來亞與新加坡以及加里曼丹Kalimantan島北部之不列顛屬地合併成立馬來西亞Malaysia。但新加坡於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成為獨立國家。
馬來群島又稱南洋群島,位於亞洲東南部太平洋上,包括今菲律賓Philippines、印度尼西亞Indonesia、文萊Brunei、東帝汶East Timor四國以及東馬來西亞,由菲律賓群島、摩鹿加Molucca群島(又稱馬魯古Maluku群島)、蘇拉威西Sulawesi島(又稱西里伯斯Celebes島)、小巽他Lesser Sunda群島(又稱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群島)(包括巴厘Bali島、帝汶島等)、馬都拉Madura島、加里曼丹Kalimantan島(又稱婆羅洲Borneo)、爪哇Java島、蘇門答臘Sumatra島等大小島嶼組成(上列摩鹿加群島、蘇拉威西島、小巽他群島和馬都拉島以下合稱「印度尼西亞東部島嶼」)。
在古代,各島嶼基本各自獨立發展,未曾出現統一政權,惟瓜哇和蘇門答臘兩島曾興起馬打蘭Mataram(原稱訶陵Keling)(註1)、新柯沙里Singosari、滿者伯夷Majapahit、夏連特拉Sailendra、室利佛逝Srivijaya等強國(註2)。近代西方列強入侵後,本地區分別成為西班牙(統治菲律賓,其後為美國取代)、尼德蘭(統治今印度尼西亞)、不列顛(統治加里曼丹島北部)(註3)和葡萄牙(統治東帝汶)之屬地。為反抗殖民侵略或爭取獨立,在17-19世紀本地區曾先後出現帕蘇魯安Pasuruan、莽庫尼卡蘭Mangkunegaran、爪哇、蒂羅Tiro起事政權、菲律賓等起事政權,但均告失敗。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勢力退出,各屬地相繼取得獨立,形成現代國家(註4)。
印度半島(又稱印度次大陸或南亞次大陸)位於亞洲中南部。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歷史上曾出現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權,少有大一統政權的出現,而且各個地區各自有其獨立的歷史發展。為方便記述,本網頁將印度分為若干個大區域,其中東印度包括今孟加拉Bangladesh人民共和國(即東孟加拉,獨立前稱東巴基斯坦)和印度之西孟加拉Bengal、阿薩姆Assam、比哈爾Bihar等地區。早於2世紀,阿薩姆地區便出現迦摩縷波Kamarupa政權(至13世紀為阿豪馬Ahom取代)(註1)。孟加拉地區則在約600年興起高達Gauda王國,其後又先後出現波羅Pala、森納Sena、孟加拉(註2)等政權。16世紀孟加拉為北印度之蒙兀兒Moghul所併,自此孟加拉被納入北印度強國之版圖。18世紀孟加拉之藩王(稱號為「納瓦布」Nawab)曾割據孟加拉地區。其後不列顛勢力侵入,本地區成為不列頓屬地。1948年獨立後,本地區被分別劃歸印度和巴基斯坦,至1971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形成今之孟加拉國。
喜瑪拉雅山國家位於印度半島北部,包括今不丹Bhutan、尼泊爾Nepal等獨立國家和錫金Sikkim、克什米爾Kashmir等地區。本地區在古代便已出現尼泊爾和克什米爾政權。14世紀尼泊爾地區曾一度興起強國卡納塔克Karnataka,其後為尼泊爾所滅。15世紀尼泊爾分裂為加德滿都Katmandu和巴特岡Bhatgaon兩國(其後又從加德滿都分出帕坦Patan)。18世紀廓爾喀Gurkha王國興起,先後併吞上述三國,重建尼泊爾統一國家。除了尼泊爾外,在近代本地區亦先後出現不丹、錫金、查謨和克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等政權。19世紀不列顛勢力入侵,本地區各國相繼成為不列顛保護領。1948年印度獨立後,繼承不列顛在本地區的霸權,併吞及控制本地區各國,只有不丹和尼泊爾保持獨立。
北印度包括今印度之中央邦Madhya Pradesh北部、北方邦Uttar Pradesh和旁遮普Punjab地區,自古以來是印度的政治中心。約前9世紀印度進入列國時代,曾先後興起16國(註1),其中以摩揭陀最為強盛,在莫里亞Maurya(即孔雀)王朝時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繼莫里亞王朝之後,北印度還曾斷續出現摩揭陀笈多Gupta王朝、塔尼薩爾Thanesar(其後改稱葛那及Kanyakubja)(註2)等強國。7世紀葛那及衰落後,北印度陷入政治分裂,先後興起莫卡里Maukhari、瞿折羅-波羅提訶羅Gurjara-Pratihara、章德拉Chandella、加哈達瓦拉Gahadavala等政權。13世紀初中亞之伊斯蘭教強國古爾Ghur征服北印度,自此北印度長期受伊斯蘭教封建主統治,先後出現德里Delhi和蒙兀兒Moghul兩個政權(註3),其中蒙兀兒更曾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18世紀蒙兀兒衰落,北印度再度陷入分裂,先後出現錫克Sikh、瓜廖爾Gwalior、阿瓦德Avadh、旁遮普Punjab等割據政權。其後北印度成為不列顛屬地。1947年印度獨立後,建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本地區繼續為印度之政治中心。
西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之信德Sind和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地區以及印度之拉賈斯坦Rajastan(又稱拉奇普塔那Rajputana)和古吉拉特Gujarat地區。早於約前2300年,本地區出現以哈拉帕Harappa和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兩個城邦為代表的印度Indus河文明。印度河文明衰落後,本地區出現一系列由雅利安Aryan人建立的城邦(包括阿般提、犍陀羅、呾叉始羅Taksasila)。在1-3世紀,中亞地區的外族入侵本地區,先後建立沙哈拉塔Kshaharata(即西部省督)政權和突厥沙希Turki Shahi政權。及至中古時代,穆斯林入侵本地區,消滅本地區之土著政權(如印度教沙希Hindu Shahi和伐拉彼Vallabhi政權),導致本地區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形成與印度教地區不同的文化。惟拉賈斯坦的拉奇普特Rajput人堅拒穆斯林入侵,長期保持獨立(註1)。除了拉賈斯坦外,10-13世紀在古吉拉特地區亦存在一個由索蘭基Solanki人建立的印度教王國-查拉健Chaulukya。但由13世紀起,古吉拉特被納入北印度強國(德里和蒙兀兒)之版圖。在15和18世紀,古吉拉特地區曾兩度出現獨立政權-古吉拉特王國和巴羅達Baroda王國。19世紀不列顛征服西印度,將本地區與印度其他地區統一起來。1948年印度獨立後,本地區被分別劃歸印度和巴基斯坦。
中印度包括今印度之馬爾瓦Malwa、奧里薩Orissa、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和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等地區。早於前3世紀,本地區便興起薩塔瓦哈納Satavahana政權,與北印度之摩揭陀強國爭霸。3世紀薩塔瓦哈納衰亡後,中印度長期處於政治入裂,先後興起眾多政權(註1)。14世紀德里征服中印度。其後德里勢衰,本地區先後出現巴曼Bahman、坎德什Khandesh和馬爾瓦Malwa政權,其中巴曼更稱霸德干Deccan高原。15世紀巴曼國勢衰落,德干重又陷入分裂,形成「德干五素丹國」Five Deccani Sultanates(註2)。17世紀各獨立政權相繼為蒙兀兒所滅。但蒙兀兒在中印度只維持短暫的統治,未幾馬拉特Maratha人興起,建立薩塔拉Satara政權,稱雄中印度。18世紀馬拉特人分裂為眾多政權(註3)。19世紀不列顛勢力侵入,本地區成為不列顛屬地。1948年印度獨立後,本地區被劃歸印度。
南印度包括今印度之邁索爾Mysore、卡納塔克Karnataka、喀拉拉Kerala和泰米爾.納德Tamil Nadu等地區。在上古時代,本地區出現羯陵伽Kalinga、[前]潘地亞[Early] Pandya、哲羅Chera、朱羅Chola、帕拉瓦Pallava、卡丹巴Kadamba、西恆伽Western Ganga等政權。其中朱羅由10世紀起崛起成為南印度強國,並曾稱霸印度洋東部。其後朱羅衰落,南印度又興起曷薩拉Hoysala、[後]潘地亞[Later] Pandya、馬杜賴Madurai、毗闍耶那伽Vijayanagar、邁索爾(註1)、科欽Cochin、阿爾科特Arcot等政權。19世紀南印度成為不列顛屬地。1948年印度獨立後,本地區被劃歸印度。
印度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非洲之間,其東部之島嶼包括今斯里蘭卡Sri Lanka(前稱錫蘭Ceylon)和馬爾代夫Maldives等獨立國以及不列顛、澳大利亞等國的屬地(其中較重要者包括印度洋聖誕島Indian Ocean Christmas Island、科科斯Cocos群島(又稱開林Keeling群島)、英屬印度洋British Indian Ocean領地(即查戈斯Chagos群島)等)。
前5世紀起,錫蘭便出現獨立政權。在將近2000年的歷史發展中,曾經歷數次變更國號和政治分裂(註1)。此外,在錫蘭島北部和中部亦先後出現賈夫納Jaffna和烏達拉塔Udarata(又稱康提Kandy)政權。至19世紀全島成為不列顛殖民地,直至1948年始脫離不列顛獨立。馬爾代夫從12世紀起便存在獨立政權,至19世紀成為不列顛保護領。1959年馬爾代夫南部之阿杜Addu環礁曾出現分離主義運動,建立蘇瓦代瓦Suvadiva政權。其後分離主義運動失敗。1965年馬爾代夫亦取得獨立。
本地區位於亞洲中部,包括今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土庫曼斯坦Turkmenistan和阿富汗Afghanistan。自古以來,中亞是周邊國家和民族爭逐之場所,因此歷史上曾出現眾多民族所建立之政權。在上古時代,本地區便出現一系列小國或城邦,包括費爾干納Farghana和被中國稱為「昭武九姓」的城邦(註1)。此外,在上古中亞還曾興起巴克特里亞Bactria、罽賓薩迦Kipin Saka、帕臘瓦Pahlava、貴霜Kushan、厭噠Ephthal等政權。8世紀阿拉伯征服中亞,但由9世紀開始,中亞脫離阿拉伯統治,出現一系列伊斯蘭教政權,如薩曼Saman、伽色尼Ghazna、古爾Ghur等。13世紀蒙古征服中亞,本地區被置於察合台Chaghatai王國統治之下(註2)。但在14世紀蒙古人勢力衰落後,中亞再度陷入分裂,先後興起帖木兒Timur、布哈拉Bukhara(原稱昔班Shaiban、烏茲別克Uzbek)、哈薩克Kazakh、希瓦Khiva(原稱花剌子模)、浩罕Khokand(原稱費爾干納)、阿富汗(註3)等政權。至19世紀,俄羅斯入侵中亞地區。本地區除阿富汗外,全部成為俄羅斯屬地。在20世紀初俄羅斯革命後,其影響波及中亞地區,導致本地區出現多個共和國(註4)。其後中亞地區成為蘇聯之一部分,並經過多番行政區域改組,最終形成五個加盟共和國(註5)。1991年蘇聯解體後,五個共和國相繼獨立,與阿富汗形成中亞六國並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