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政權興替概要:非洲




55. 埃及 Egypt


斯芬克斯和大金字塔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前4千紀便出現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邦國家,以布陀Buto和希拉康波利斯Hierakonpolis最強,其後分別以這兩個城邦為中心形成下埃及Lower Egypt和上埃及Upper Egypt兩個王國。約前3100年上、下埃及統一為古埃及王國。經過數百年的王朝更替後,埃及由前6世紀起先後為波斯、馬其頓統治。前4世紀馬其頓軍閥在埃及建立托勒密Ptolemy王朝,至前1世紀為羅馬併吞。此後,埃及先後由羅馬、[東]羅馬、阿拉伯統治。阿拉伯分裂後,在埃及先後興起圖倫Tulun、伊赫希德Ikhshid、法提瑪Fatima、阿尤布Ayyub、馬木路克Mamluk等獨立政權,至16世紀為奧斯曼征服。19世紀初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家族割據埃及,其後西方列強入侵,埃及成為不列顛保護領,直至1953年廢除君主制後始完全恢復獨立。埃及獨立後,曾多次推動阿拉伯統一,先後於1958和1972年組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與敘利亞合併組成)和阿拉伯共和國聯邦(與利比亞和敘利亞組成,屬邦聯性質),但均告失敗。


56. 利比亞 Libya


利比亞沙漠綠洲

利比亞位於非洲北部,原分為昔蘭尼加Cyrenaica(東部)、的黎波里塔尼亞Tripolitania(西部)和費贊Fezzan(西南部)三個地區,在上古時代本地區便出現希臘移民城邦昔蘭尼Cyrene,其後被併歸羅馬。此後利比亞先後為羅馬、[東]羅馬、阿拉伯和鄰近的北非政權統治,16世紀成為奧斯曼屬地。其後奧斯曼國勢衰落,在費贊、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分別出現費贊、的黎波里Tripoli、塞努西Sanusi教團政權等割據政權。20世紀初,意大利佔領利比亞(註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利比亞成為不列顛和法蘭西的託管地。其後塞努西教團在昔蘭尼加重建政權,並與的黎波里塔尼亞和費贊合併為利比亞,1951年利比亞獲得獨立。


註1:在意大利入侵利比亞期間,的黎波里塔尼亞曾爆發起事,並組成共和國。其後為意大利鎮壓。

57. 突尼西亞 Tunisia


柏柏爾人遺蹟

突尼西亞位於非洲北部,在上古時代曾出現迦太基Carthage強國,其後為羅馬征服。5世紀[西]羅馬衰亡後,汪達爾Vandal人佔領本地區,並建立政權。其後[東]羅馬滅汪達爾,佔領本地區。7世紀征服北非,本地區成為阿拉伯屬地。阿拉伯國勢衰落後先後出現阿格拉布Aghlab、法提瑪Fatima(註1)、齊里Ziri、哈夫斯Hafs等獨立政權。16世紀為奧斯曼征服,但在17世紀重新出現突尼西亞割據政權。19世紀成為法蘭西保護領,至1956年始恢復獨立。獨立後突尼西亞曾企圖推動阿拉伯統一,在1974年與利比亞組成阿拉伯伊斯蘭共和國,但迅即解體。


註1:法提瑪政權為伊斯蘭教伊斯梅爾Ismail派在北非建立的政權,最初以今突尼西亞為根據地。10世紀征服埃及後,把首都遷往開羅Cairo。自此法提瑪之政治中心從突尼西亞移往埃及,11世紀更失去突尼西亞之領地,成為純粹統治埃及的王朝。

58. 阿爾及利亞 Algeria


撒哈拉大沙漠

阿爾及利亞位於非洲北部,在上古時代曾出現土著之努米底亞Numidia王國,其後為羅馬征服。7世紀本地區成為阿拉伯屬地,阿拉伯國勢衰落後先後出現羅斯圖姆Rustam、哈馬德Hammad、阿卜德.瓦迪德Abd al-Wadid等獨立政權。16世紀為奧斯曼征服,但在17世紀重新出現阿爾及利亞割據政權。19世紀法蘭西征服阿爾及利亞,阿卜德.卡迪爾Abd al-Qadir發動反法蘭西起事,建立馬斯卡拉Mascara王國,但最終失敗。1950年代阿爾及利亞爆發民族解放運動,並於1958年成立阿爾及利亞共和國流亡政府。阿爾及利亞最終於1962年取得獨立。


59. 摩洛哥 Morocco


非斯舊城牆

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部,包括今之摩洛哥王國和北部兩個西班牙屬地(休達Ceuta和梅利利亞Melilla,合稱西屬北非Spanish North Africa)。在上古時代本地區曾出現土著之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王國,其後為羅馬征服。7世紀本地區成為阿拉伯屬地,阿拉伯國勢衰落後先後出現伊德里斯Idris、穆拉比特Murabit、穆瓦希德Muwahhid、馬林Marin、瓦塔西Wattasi、薩阿德Sad、阿拉維Alawi等獨立政權。其中穆拉比特和穆瓦希德曾盛極一時,征服馬格里布和伊比里亞南部。16世紀奧斯曼侵略北非時,本地區得以保持獨立。但在19世紀西方列強入侵,本地區成為法蘭西和西班牙之保護領,為兩國瓜分。1923年爆發部落起事,起事者建立里夫Riff部落聯邦共和國,其後為殖民當局鎮壓。1956年阿拉維恢復獨立和統一(西屬北非除外),並於次年正式改國名為摩洛哥王國。


60. 索馬里 Somalia


索馬里南部農村

索馬里位於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東部,包括今吉布提Djibouti和索馬里兩國。在古代和近代,本地區曾出現多個地方政權(註1)。19世紀西方列強入侵,本地區被分為三部分,分別成為法蘭西、不列顛和意大利之殖民地(註2)。1960年英屬索馬里蘭British Somaliland獨立,建立索馬里蘭Somaliland國。同年意屬索馬里Italian Somalia亦獨立,並與索馬里蘭合併為索馬里共和國。法屬索馬里蘭French Somaliland則於1977年獨立,成為吉布提共和國。1991年索馬里陷入軍閥割據狀態,索馬里北部乘機宣佈獨立,建立索馬里蘭共和國。至今內亂仍未平息。


註1:這些地方政權包括:阿達勒Adal、奧法特Awfat、摩加迪沙Muqdisho、米朱提因Majerteyn、塔朱臘Tadjoura、奧比亞Obbia等。

註2:19世紀末哈桑Xasan在英屬索馬里蘭發動起事,其後建立努加爾Noogal政權。1920年為不列顛鎮壓。

61. 埃塞俄比亞 Ethiopia


埃塞俄比亞高原地區

埃塞俄比亞位於非洲之角西部,包括今厄立特里亞Eritrea和埃塞俄比亞兩國。傳說約前10世紀,本地區興起阿克蘇姆Axum王國,其後為埃塞俄比亞帝國取代,後者統治延續數百年。16世紀起,埃塞俄比亞國勢轉衰,各地區出現割據政權(註1)。19世紀意大利入侵本地區,奪取北部之厄立特里亞。20世紀意大利再次入侵埃塞俄比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地區取得獨立。此後埃塞俄比亞經歷君主專制、軍人獨裁和戰亂,至1990年代分裂為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兩國。


註1:這些割據政權包括:哈拉爾Harar、戈賈姆Gojjam、紹阿Shoa、提格雷Tigre、阿姆哈拉Amhara等。

62. 東蘇丹 East Sudan


馬赫迪墓

東蘇丹位於非洲東北部,包括今[東]蘇丹[Eastern] Sudan和南蘇丹South Sudan兩國。早於前9世紀本地區便出現庫什Kush王國(俗稱努比亞Nubia)。6世紀中葉本地區進入基督教努比亞Christian Nubia時代,先後出現諾巴Noba、穆庫拉Mukurra(其後改稱棟古拉Dongola)、阿勒瓦Alwah等基督教政權。其後伊斯蘭勢力侵入東蘇丹,本地區遂出現一系列伊斯蘭教政權(註1)。19世紀埃及和不列顛先後入侵東蘇丹,引發穆罕默德.艾哈邁德Muhammad Ahmad領導之大起事。起事者建立馬赫迪Mahdi國,反抗殖民侵略,但最終失敗,東蘇丹成為埃及和不列顛的共管地(註2),至1956年脫離不列顛,成為獨立國家,稱[東]蘇丹。此後[東]蘇丹長期陷入軍人獨裁和戰亂,至2011年分裂為[東]蘇丹和南蘇丹兩國。


註1:東蘇丹之伊斯蘭教政權包括:達朱Daju、頓哲爾Tunjur、達爾富爾Darfur、散納爾Sennar(俗稱芬吉Fung)、科爾多凡Kordofan等。

註2:當時東蘇丹的名稱為英埃蘇丹Anglo-Egyptian Sudan,名義上為不列顛和埃及的共管地,實際上由不列顛單獨控制。

63. 中蘇丹 Central Sudan


乍得湖畔

中蘇丹位於非洲中部,包括今乍得Chad、中非Central Africa和喀麥隆Cameroon三國。在中古時代,本地區興起加涅姆Kanem王國(其後改稱博爾努Bornu,合稱加涅姆-博爾努Kanem-Bornu),稱霸中蘇丹。17世紀國勢轉衰,本地區興起一系列地方政權(註1)。19世紀本地區法蘭西入侵中蘇丹,臘巴赫.祖拜爾Rabih Zubayr發動起事,並建立臘巴赫政權。其後失敗,中蘇丹成為法蘭西屬地,被分為乍得、烏班吉-沙立Ubangi-Shari(即後來之中非)和喀麥隆三個殖民地。1960年三個殖民地相繼獨立,形成今天三個獨立國家。


註1:中蘇丹之地方政權包括:瓦達伊Wadai、巴蒙Bamoun、曼達拉Mandara、巴吉爾米Bagirmi等。

64. 尼日爾-尼日利亞 Niger-Nigeria


卡諾花生金字塔

本地區位於非洲中北部,包括今尼日爾和尼日利亞兩國。在古代,本地區民族成分複雜,長期處於小國林立的局面,境內存在豪薩Hausa人、約魯巴Yoruba人和富拉尼Fulani人建立的眾多土著政權(註1)。19世紀富拉尼人在本地區發動豪薩聖戰,形成多個聖戰政權(註2)。其後西方列強入侵,本地區南北部分別成為不列顛和法蘭西的屬地,分別稱為尼日爾和尼日利亞。至1960年兩地取得獨立,建立現代國家。獨立後兩國政局均長期不穩,曾多次發生政變和軍人獨裁。1967年尼日利亞更發生內戰,出現比夫拉Biafra和貝寧兩個獨立政權。其後尼日利亞平定內亂,國家復歸統一。


註1:豪薩人建立的城邦包括:戈比爾Gobir、道臘Daura、卡諾Kano、臘諾Rano、扎若Zazzau(其後改稱扎里亞Zaria,19世紀又分裂出阿布賈Abuja)、卡齊納Katsina(19世紀分裂出馬臘迪Maradi)、比拉姆Biram、贊法臘Zamfara等。約魯巴人建立的政權包括:伊費Ife、貝寧Benin、奧約Oyo、拉各斯Lagos、伊巴丹Ibadan等。除了上述三大部族外,本地區還曾出現塞索巴基Sossebaki、雅烏里Yauri、阿加德茲Agadez、克比Kebbi(其後改稱阿貢古Argungu)、努佩Nupe、科羅羅法Kororofa(其後改稱武卡里Wukari)、達馬加臘姆Damagaram、米里亞Mirria、巴基亞Badjia等。

註2:富拉尼人建立的聖戰政權包括:索科托Sokoto、阿達馬瓦Adamawa、昆杜Gwandu、伊洛林Ilorin等。除了聖戰政權外,19世紀在本地區還曾存在一個阿貝奧庫塔Abeokuta王國(其後改稱埃格巴Egba)。

65. 西蘇丹 West Sudan


傑內市集清真寺

西蘇丹位於非洲西部,包括今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馬里Mali、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等獨立國家和西撒哈拉Western Sahara地區。在古代本地區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雖曾出現加納Ghana、馬里Mali(原稱馬勒爾Malel)、桑海Songhai等強國,但未能建立大一統政權,柏柏爾Berber人、索寧凱Soninke人、桑海人、莫西-達干巴Mossi-Dagomba人、富拉尼Fulani人和班巴拉Bambara人在本地區建立眾多政權(註1)。19世紀本地區大部分成為法蘭西殖民地(僅西撒哈拉為西班牙屬地),分為上沃爾特Upper Volta、法屬蘇丹French Sudan和毛里塔尼亞等三個殖民地。1960年三個法屬殖民地相繼獨立,形成今西蘇丹三個獨立國家(註2)。1976年西班牙撤出西撒哈拉,西撒哈拉為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兩國瓜分,但西撒哈拉的民族獨立組織起而反抗,並在1976年成立撒哈拉Sahara阿拉伯民主共和國流亡政府。西撒哈拉問題至今仍未解決。


註1:柏柏爾人建立的政權包括:奧達戈斯特Awdaghost及桑哈賈Sanhaja聯盟諸城邦。桑海人建立的政權包括:阿約魯Ayorou以及在桑海滅亡後的桑海人小國。索寧凱人建立的政權包括:迪亞拉Diara。莫西-達干巴人建立的政權包括:古爾馬Gurma、莫西Mossi(其後改稱騰科多戈Tenkodogo)、贊達納Zandana(其後改稱雅滕加Yatenga)、瓦加杜古Wagadugu等。富拉尼人建立的政權包括:馬西納Massina、迪納Dina等。班巴拉人建立的政權包括:塞古Segu、卡爾塔Kaarta等。除了上述部族外,本地區還曾存在其他部族建立的政權,較重要者包括:索索Soso、廷巴克圖Timbuktu、吉里科Gwiriko、圖庫勒爾Tukulor等。

註2:部分殖民地在獨立後曾經歷更改國名或分化組合。上沃爾特在1984年改國名為布基納.法索。法屬蘇丹在獨立後(稱[西]蘇丹)曾與另一法屬殖民地塞內加爾Senegal合併為馬里聯邦。其後聯邦解體,[西]蘇丹改稱馬里共和國。

66. 幾內亞灣地區 Gulf of Guinea Region


阿克拉

幾內亞灣地區位於非洲西部,包括今貝寧Benin、多哥Togo、加納Ghana和象牙海岸Ivory Coast(註1)四國。在古代本地區小國林立,莫西-達干巴Mossi-Dagomba人、阿坎Akan人、阿賈Aja人等曾建立眾多土著政權(註2)。19世紀西方列強入侵,本地區為德意志、法蘭西和不列顛瓜分,被分割為達荷美Dahomey、多哥蘭Togoland、黃金海岸Gold Coast和象牙海岸等四個殖民地。1950年代末各殖民地獨立,形成今天四個獨立國(註3)。


註1:象牙海岸原為法蘭西殖民地,其法文國名為"Cote d'Ivoire",其英文對等詞為"Ivory Coast",其意即為「象牙海岸」。該國於1985年要求國際社會在稱呼該國時一律使用其法文名,自此中國在翻譯該國國名時,棄用意譯而改用音譯,改稱「科特.迪瓦」。惟筆者認為象牙海岸更改國名一事只是採用新的國際通用羅馬拼音,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變更國名,因此沿用其舊中文名稱,仍稱該國為「象牙海岸」。

註2:莫西-達干巴人建立的政權包括:孟普努西Mamprusi、達干巴Dagomba等。阿賈人建立的政權包括:阿拉達Allada、維達Whydah、阿波美Abomey(一度改稱達荷美)、阿賈奇.伊波Ajache Ipo等。阿坎人建立的政權包括:特韋科-赫曼Twifo-Heman(其後改稱阿夸穆Akwamu)、阿戈納Agona(其後改稱登基拉Denkera)、庫馬西Kumasi(其後改稱阿散蒂Ashanti)、芳蒂Fante等。除了上述部族外,本地區還曾存在其他部族建立的政權,較重要者包括:阿基姆Akim、巴烏萊Baule、孔格Kong等。

註3:各個殖民地在獨立後都曾更改國名:象牙海岸的外文名稱變更已如註1所述。此外,達荷美在1975年改國名為貝寧;黃金海岸在獨立後改稱加納;多哥蘭則在殖民地時代已分為法屬多哥French Togo和英屬多哥蘭British Togoland兩部分,前者在獨立後改稱多哥共和國,後者則併歸加納。

67. 塞內岡比亞-幾內亞 Senegambia-Guinea


福古火山

本地區位於非洲西端,包括今利比里亞Liberia、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幾內亞Guinea、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塞內加爾Sengal、岡比亞Gambia和佛得角Cape Verde七國。在古代柏柏爾Berber人、沃洛夫Wolof人、謝列爾Serer人、富拉尼Fulani人等曾在本地區建立多個土著政權(註1)。在近代本地區成為西方列強激烈爭奪的地區之一,被劃分為法蘭西、葡萄牙、不列顛和美國的殖民地。其中美國的殖民地利比里亞在19世紀便已獲得獨立(註2)。在西方殖民者入侵期間,薩摩里.拉菲亞.杜爾Samori ibn Lafiya Ture曾發動聖戰,反抗殖民侵略,並建立瓦蘇魯Wassulu王國,但最終失敗。1950和1960年代,各英屬、法屬殖民地(包括塞拉.利昂、幾內亞、塞內加爾和岡比亞)相繼獨立。兩個葡屬殖民地則至1970年代始獲得獨立,成為幾內亞-比紹(獨立前稱葡屬幾內亞Portuguese Guinea)和佛得角兩國。1982年塞內加爾和岡比亞曾組成塞內岡比亞Senegambia邦聯,企圖推動政治聯合,但該邦聯最終於1989年解體。


註1:柏柏爾人建立的政權包括:特克魯爾Takrur、桑哈賈Sanhaja聖戰政權等。富拉尼人建立的政權包括:富塔.托羅Futa Toro、邦杜Bundu、富塔.賈隆Futa Diallon等。沃洛夫人建立的政權包括:瓦洛Walo、卓洛夫Dyolof、卡約爾Kayor等。謝列爾人建立的政權包括:薩盧姆Saalum、錫內Sine、巴奧爾Baol等。

註2:今日之利比里亞實際包括以往數塊美國殖民地。1847年利比里亞獨立時,尚有一塊利比里亞-馬利蘭Maryland-in-Liberia殖民地並未獨立。1854年該塊殖民地單獨成為一獨立國,至1857年被併歸利比里亞。

68. 大湖地區 Great Lake Region


維多利亞湖

大湖地區是指非洲東部維多利亞Victoria湖周圍地區,包括今肯尼亞Kenya、烏干達Uganda、盧旺達Rwanda、布隆迪Burundi和坦桑尼亞Tanzania五國。由10世紀起,在東非沿海地區出現一系列城邦,統稱「僧吉Zenj城邦」(註1),在內陸地區亦出現一些土著政權(註2)。19世紀阿曼Oman將勢力擴張至桑給巴爾Zanzibar島和東非沿岸,其後桑給巴爾脫離阿曼,成為本地區強國。隨著不列顛和德意志勢力入侵,本地區各國相繼被征服,並被劃分為兩國的勢力範圍(其後德意志勢力為比利時取代),形成肯尼亞(原稱英屬東非British East Africa)、烏干達、盧安達-烏隆迪、坦噶尼喀Tanganyika(原稱德屬東非German East Africa)等殖民地。1960年代初殖民主義勢力被逐出,各個殖民地經過一番分化組合後,形成今天五個獨立國家。


註1:東非沿海的主要「僧吉城邦」包括:基爾瓦Kilwa、馬林迪Malindi、蒙巴薩Mombasa等。此外還有索馬里地區的摩加迪沙Muqdisho。

註2:這些土著政權包括:布尼奧羅Bunyoro、盧安達Ruanda、布干達Buganda、安科累Ankole、卡拉圭Karagwe、烏隆迪Urundi、香巴拉Shambalai、托羅Toro等。

註3:盧安達-烏隆迪是比利時在1925年把盧安達和烏隆迪兩塊委任統治地拼湊而成的行政單位。1960年代兩地相繼獨立,各自成為獨立國,並在獨立後分別更改國名為盧旺達和布隆迪。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則於1960年代先後獨立,並於1964年合併為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Tanganyika and Zanzibar聯合共和國,同年該國又再改名為坦桑尼亞。

69. 剛果-安哥拉 Congo-Angola


剛果河

本地區位於非洲中南部,包括今[東]剛果[East] Congo、[西]剛果[West] Congo(註1)、加蓬Gabon、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聖.多美Sao Tome(註2)和安哥拉Angola六國。在古代,本地區雖曾先後出現剛果Kongo和隆達Lunda這兩大強國,但未能形成大一統局面,各地存在地方政權(註3)。及至近代,西方列強入侵,本地區被劃分為比利時、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形成比屬剛果Belgian Congo、法屬剛果French Congo(又稱中央剛果Middle Congo)、加蓬、西屬幾內亞Spanish Guinea、聖.多美、安哥拉(原稱葡屬西非Portuguese West Africa)等殖民地(註4)。1960及1970年代各殖民地相繼獨立,形成今天六個獨立國家(註5)。但在獨立後本地區政局不穩,[東]剛果和安哥拉均曾爆發內戰(註6)。


註1:[東]剛果和[西]剛果由於使用同一國名,時常引起混亂。獨立前兩國分別稱比屬剛果和法屬剛果。1960年兩國獨立時,均以「剛果共和國」作為正式國名。國際上為識別兩國,在稱呼兩國時冠以她們的首都名,分別稱為剛果(布拉柴維爾)Congo (Brazzaville)(中文簡稱剛果(布))和剛果(利奧波德維爾)Congo (Leopoldville)(中文簡稱剛果(利))。1966年剛果(利)把首都更名為金沙薩Kinshasa,故此該國的俗稱又改為剛果(金沙薩)Congo (Kinshasa)(中文簡稱剛果(金))。1971年剛果(金)把國名改為扎伊爾Zaire,此後剛果一名乃專指剛果(布)。但在1997年扎伊爾將國名恢復為剛果,重新出現兩國同名的問題,因此國際上又重新以剛果(布)和剛果(金)稱呼這兩國。筆者認為使用「國名+首都名」識別兩國的辦法有點累贅,當這兩國更改首都名時,便要相應更改其稱呼,容易造成混亂。因此筆者主張倣效東、西德意志和南、北越南的辦法把這國稱為[東]剛果和[西]剛果,本人的著作和網站均採用此一辦法,敬請讀者注意。

註2:聖.多美的正式國名為「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民主共和國」,本網站為求簡潔,將該國簡稱為「聖.多美」。

註3:剛果-安哥拉地區的地方政權包括:恩東戈Ndongo、馬坦巴Matamba、安齊庫Andjiko、庫巴Kuba、盧巴Luba、盧安果Loango、卡桑熱Kasanzi、孟格別圖Mangbetu、蒂波-蒂普Tippo-Tip政權、加朗加宰Garengaze等。

註4:比利時在征服今[東]剛果後,初期是採用建立「征服者政權」的形式,即建立一個剛果獨立國,由比利時國王兼任剛果君主,把這塊屬地視為國王的私產。後來在1908年比利時政府取消此一政權,把[東]剛果地區收歸政府管轄,並更名為比屬剛果。

註5:部分殖民地在獨立後更改國名。除註1所述的比屬剛果和法屬剛果外,西屬幾內亞在獨立後改稱赤道幾內亞。

註6:[東]剛果在1960年獨立後不久即爆發地方獨立運動和左、右派間之內戰。加丹加Katanga和開賽Kasai之獨立運動領袖曾成立加丹加獨立國和南開賽礦業國這兩個獨立政權。左派亦曾兩度在斯坦利維爾Stanleyville自行成立政府,與中央政府對抗。安哥拉在1975年獨立前夕已爆發各派游擊隊間之內戰,獨立後出現安哥拉人民共和國和安哥拉人民民主共和國兩個對立政權,內戰一直持續到2002年才完全結束。此外,卡奔達Cabinda地方亦在1975年單方面宣佈獨立,其後為安哥拉中央政府鎮壓。

70. 贊比西亞-莫桑比克 Zambesia-Mozambique


大津巴布韋遺蹟

本地區位於非洲東南部,包括今莫桑比克Mozambique、馬拉維Malawi、贊比亞Zambia和津巴布韋Zimbabwe四國(後三國在殖民時代合稱「贊比西亞」),在古代曾出現多個土著政權(註1)。19世紀祖魯Zulu發動姆法肯Mfacane戰爭後,引發南部非洲諸班圖Bantu部落大遷徙,部分部落北遷至本地區,建立政權(註2)。其後,葡萄牙和不列顛勢力分別佔領莫桑比克和贊比西亞地區,形成莫桑比克(原稱葡屬東非Portuguese East Africa)、尼亞薩蘭Nyasaland、北羅德西亞Northern Rhodesia和南羅德西亞Southern Rhodesia等殖民地。1960年代尼亞薩蘭和北羅德西亞率先獲得獨立(獨立後分別改稱馬拉維和贊比亞),惟莫桑比克和南羅德西亞殖民主義勢力強大,直至1970和1980年代才最終獲得獨立(註3)。


註1:本地區之土著政權包括:津巴布韋、莫諾莫塔帕Monomotapa、羅茲韋Rozwi、馬尼卡Manyika、馬拉維Maravi、巴羅策Barotse、本巴Bemba、卡曾貝Kazembe等。

註2:本地區之班圖部落政權包括:科洛洛Kololo、馬塔貝萊Matabele、加扎Gaza、恩戈尼Ngoni等。

註3:南羅德西亞之殖民政府在1965年單方面宣佈脫離不列顛獨立,並改國名為羅德西亞Rhodesia,並實行白人種族主義統治。後來在國內游擊隊和國際壓力下,於1979年組成黑人政府,並改國名為津巴布韋-羅德西亞Zimbabwe-Rhodesia,但仍然不受國際承認,同年該國被迫宣佈除消獨立。最後津巴布韋-羅德西亞終於1980年獨立,實現黑人多數統治,並正式定國名為津巴布韋。

71. 南部非洲 Southern Africa


桌山

南部非洲位於非洲南端,包括今博茨瓦納Botswana、納米比亞Namibia、南非South Africa、斯威士蘭Swaziland和萊索托Leosotho五國。在古代和近代南部非洲曾興起一系列土著政權(註1)。17世紀起尼德蘭(其後裔稱布爾Boer人)和不列顛先後入侵南部非洲。19世紀布爾人在南部非洲先後建立多個布爾人政權,與不列顛對抗。其後不列顛征服布爾人,將其地劃分為開普Cape、納塔爾Natal、德蘭士瓦Transvaal、奧蘭治Orange等四個殖民地。19世紀末德意志入侵南部非洲,與不列顛爭奪在本地區之霸權,最終形成德意志統治西南非Southwest Africa、不列顛統治其餘地區(包括前述四個殖民地以及貝專納蘭Bechuanaland、斯威士Swazi、巴蘇陀Basuto)的局面。20世紀初開普等四個殖民地合併為南非聯邦(1961年改國名為南非共和國)取得獨立,其後奪取西南非,並在其統治範圍內實行白人種族主義統治。1960年代貝專納蘭、斯威士和巴蘇陀相繼獨立(註3),但南非和納米比亞繼續維持種族主義統治(註4),直至1990年代才在國內反對勢力和國際壓力下結束種族主義統治,實現黑人多數統治。


註1:這些土著政權包括:恩戈瓦托Ngwato、祖魯Zulu、斯威士、巴蘇陀、奧蘭Oorlam、赫雷羅Herero。

註2:這些布爾人政權包括:納塔利亞Natalia、奧蘭治、德蘭士瓦(正式國名為南非共和國,但與後來之南非共和國不同,其轄境只及於今日南非之德蘭士瓦地區)、斯泰拉蘭Stellaland、戈申Goshen等。

註3:這三國在獨立後均更改國號:貝專納蘭改稱博茨瓦納;斯威士改稱斯威士蘭;巴蘇陀改稱萊索托。

註4:南非不僅實行種族主義統治,還在國內和納米比亞設置「黑人家園」(又稱班圖斯坦Bantustan),實行把黑人隔離。1970年代南非更讓部分黑人家園「獨立」(實際繼續由南非控制),在國際上不獲承認。先後獨立的黑人家園計有:特蘭斯凱Transkei、博普塔茨瓦納Bophuthatswana、文達Venda和西斯凱Ciskei。這些黑人家園後來1994年重新劃歸南非版圖。

72. 印度洋西部島嶼 Islands on Western Indian Ocean


馬爾加什人墳墓

本地區包括今塞舌耳Seychelles、科摩羅Comoros、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毛里求斯Mauritius等獨立國以及法蘭西屬地留尼汪Reunion島和馬約特Mayotte島。在古代馬達加斯加島(註1)和科摩羅群島(註2)曾出現土著政權,其中馬達加斯加王國更曾統一馬達加斯加島大部分地區。及至近代,西方列強入侵,征服各土著政權。本地區成為法蘭西和不列顛的殖民地,直至1960和1970年代馬達加斯加(註3)、科摩羅、毛里求斯、塞舌耳先後擺脫殖民統治,建立獨立國家。獨立後馬達加斯加和科摩羅政局不穩,曾發生多次政變。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兩國更曾發生內亂(註4)。


註1:古代馬達加斯加島的土著政權包括:麥里納Merina(其後改稱馬達加斯加)、安泰莫羅Antemoro、默納伯Menabe、博伊納Boina、貝齊米薩拉卡Betsimisaraka等。

註2:科摩羅群島由四個島嶼組成。在科摩羅歷史上,共有四個主要政權,分別以這四個島嶼的名稱命名,這四個政權是:昂儒昂Anjouan、馬約特(在馬約特島)、莫埃利Moheli和恩加齊賈Ngazidja(又稱大科摩羅Grande Comore)。

註3:馬達加斯加在獨立初期是以「馬爾加什」Malagasy為國名,至1975年始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

註4:1997年昂儒昂島單方面宣佈脫離科摩羅獨立。2002年馬達加斯加爆發內亂,出現兩政府並立局面,各省亦自行宣佈獨立。

返回「歷代政權興替概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