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上並無「神聖羅馬帝國」


在讀中世紀歐洲歷史時,我們都讀過一個「神聖羅馬帝國」,其地域包括今天中歐的大片土地。由於在中世紀西歐,神聖羅馬皇帝是唯一稱皇帝的君主,因此其地位特別尊貴。但是「神聖羅馬帝國」又是一個很奇怪的國家,各位若打開中世紀西歐的歷史地圖一看,當會發現「神聖羅馬帝國」從來不是一個單一國家,在它的版圖內有著大小林立的封建諸侯國和各種「大主教領地」、「主教領地」等。

歷史地圖亦從來不會以一種顏色標明這個「帝國」的領土,而只是用一條國界線標出這個「帝國」的範圍,在這條國界線內則用各種不同顏色標出各個諸侯國和教會領地的版圖,令人感到這個「神聖羅馬帝國」不像一個國家,卻倒像一個「國際聯盟」。事實上,「神聖羅馬皇帝」只是一個虛銜,所謂「神聖羅馬帝國」根本從來就不是一個真實的「政治實體」,無怪乎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曾說它「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首先講講神聖羅馬皇帝稱號的起源。西歐自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便一直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直至法蘭克王查理曼(Charlemagne)在位時向四方擴張,建立了一個霸權帝國,其版圖包括今天的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北部。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羅馬加冕為「羅馬皇帝」,其意是要繼承羅馬帝國在西歐的統治。這一事件遂被認為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不過其時的稱號並沒有「神聖」這個詞。

查理曼死後不久,法蘭克王國分裂為東、中、西三國(後來中法蘭克王國又再分裂,其主要部分演變為意大利王國),而羅馬皇帝稱號則由這三國君主的其中一個繼承,一時由東法蘭克王繼承,一時由西法蘭克王繼承,一時又由意大利王繼承,並無定制,完全視乎三國的實力較量而轉變。

911年東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王系(亦即卡羅林Carolingia王朝)斷絕,東法蘭克演變而為德意志王國。962年德意志王奧托一世(Otto I)繼承羅馬皇帝稱號,自此羅馬皇帝稱號便例必由德意志王繼承(註1)。直至1155年德王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將此稱號改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皇帝」,「神聖」一詞才正式冠於此稱號之首。以下為了行文方便,對於此稱號一律稱為「神聖羅馬皇帝」。

從上面的討論可見神聖羅馬皇帝從一開始便不是一個獨立的稱號,它由始至終都依附於其他稱號之上(註2)。例如查理曼原來稱法蘭克王,他在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之後並沒有放棄原來的稱號,法蘭克王國也沒有就此消失。查理曼的後繼人也莫不如此,由此可見神聖羅馬皇帝其實只是一個虛銜。

其實「德意志王」本身也是一個虛銜。911年東法蘭克的卡羅林王朝斷絕,東法蘭克王國演變為德意志王國,其王位由原東法蘭克的諸侯互選產生,例如第一任德意志王便是由法蘭科尼亞(Franconia)公爵康拉德一世(Konrad I)兼任的。自此絕大多數德意志王都由一名諸侯兼任,因此德意志王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種「兼職」,歷史上只有少數幾個人專任德意志王(註3)。

其次,德意志王雖然名義上是所有德國諸侯的宗主,可是由於德國的諸侯從一開始便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德王的統治權從來都只限於他自己的諸侯國。例如第一任德王康拉德一世原是法蘭科尼亞公爵,他的統治權在他任德王前後都只限於法蘭科尼亞公國。當下一任德王改由薩克遜(Saxony)公爵海因里希一世(Heinrich I)出任後,他的統治權便只及於他本身的封國薩克遜,而不能及於法蘭科尼亞。德王甚至沒有自己的「王畿」,即是說在中世紀德國並沒有一塊土地是專由德王統治的,在德國沒有首都,也無所謂中央政府。

我們試將中世紀中期法國國王跟德國國王的權力作一比較,便更可見德王的「虛」。在此時期,法國跟德國一樣都處於諸侯割據、王室無權的境況,但是從987年休.卡佩(Hugh Capet)任第一任法王,直至1792年法王路易十六世(Louis XVI)遭廢黜,在法國一直存在專任法國國王的統治王朝,如987-1328年的卡佩(Capet)王朝、1328-1483年的瓦羅亞(Valois)王朝等。在初期法王雖然勢弱,但尚有一塊專由他統治的領地-「法蘭西島」(Ile de France)(在巴黎四周),這就是法王的「王畿」。後來在法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路易九世(Louis IX)、路易十一世(Louis XI)、 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I)等的統治下,法王逐漸消滅諸侯的勢力,統一法國,使法王的「王畿」不斷擴大,終遍及全國。反觀可憐的德王,則連一塊小小的「王畿」也沒有。德王就只像諸侯的「臨時盟主」,德國的諸侯就像在輪流坐這個盟主的位置,沒有哪一個諸侯能永久佔據這個位置(註4)。

如果德意志王是一個虛銜,那麼神聖羅馬皇帝便更是「虛銜的虛銜」了。歷史上除了少數時間外,德王王位從911年起到1806年拿破崙廢除德意志王國止基本上都沒有間斷過,即當一名德王去位後,下一任德王通常不久便會選出繼位。但神聖羅馬皇帝卻不是如此,這一稱號不是隨著德王登位便自動加上的。例如前述的弗里德里希一世在1152年繼為德王,但直到1155年才加上神聖羅馬皇帝尊號。歷史上更有一些德王沒有稱過神聖羅馬皇帝,例如1273-1291年間任德王的魯道夫一世(Rudolf I)就從未在羅馬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註5)。如欲了解歷任神聖羅馬皇帝取得尊號的時間以及這些皇帝兼領其他王號的情況,請參閱《歷任「神聖羅馬皇帝」》網頁。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所謂「神聖羅馬帝國」其實是一個誤會。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神聖羅馬帝國」,充其量只能說有一個「德意志王國」和「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其實,德意志王的尊號又何止「神聖羅馬皇帝」一個?歷史上很多德王還有「倫巴德王」或「羅馬人之王」的尊號,可是歷史學家卻從來不認為有這麼一個「倫巴德王國」或「羅馬人王國」,因此我們也無必要「虛構」一個「神聖羅馬帝國」出來。


註1:中國史學界一般以962年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之年。但這與西方史學界的通常說法有出入。西方一般以800年查理曼加冕為羅馬皇帝作為「神聖羅馬帝國」之始,本文沿襲西方的通常說法。

註2:歷史上也有極少數君主是先取得「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後來才繼承其他王號。例如蘭貝托(Lamberto)在892年取得「神聖羅馬皇帝」尊號,至894年才繼承意大利國王和斯波萊托(Spoleto)公爵之位。

註3:歷史上專任德意志王(即沒有其他王號)的君主包括「薩克遜(Saxon)王朝」的奧托二世(Otto II)和奧托三世(Otto III)、「薩利安(Salian)王朝」的赫爾曼(Hermann)、「盧森堡(Luxemburg)王朝」的貢特爾(Gunther)和弗里德里希(Friedrich)以及一名「非正統」國王理查德(Richard)。不過,與其說這些君主是繼承德意志王號,倒不如說他們是繼承所屬家族的領導權。

註4:從1438年開始,到1806年拿破崙廢除德意志王國止,德王王位幾乎專由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的奧地利大公兼任,不過其間也有例外。例如1742-1745年間德王王位乃由巴伐利亞(Bavaria)選侯卡爾七世(Karl VII)兼任。而1745年德王王位轉歸哈布斯堡家族的旁支「哈布斯堡-洛林(Habsburg-Lorraine)支系」,該支系在1780年繼承奧地利君位。自此德王王位又與奧地利君位重合。

註5:由15世紀末起,繼任之德意志國王不再在羅馬加冕。理論上這些國王並無「神聖羅馬皇帝」尊號,但傳統史家認為從1508年起德意志國王在登位後便自動加上「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因此一般史書仍把此時期的德意志王稱為神聖羅馬皇帝。

周家發的歷史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