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新水滸傳」是指2011年在內地播放的連續電視劇,該劇的正式名稱是《水滸傳》(沒有「新」字,見以下海報;英文名為"All Men Are Brothers",取自賽珍珠英譯本《水滸傳》的書名)。為區別於1998年播放的同名電視劇,2011年版的電視劇一般俗稱為「新水滸傳」,而1998年版的劇集則稱為「舊水滸傳」。

最近我在網上重看這套電視劇,以下表達一些觀後感。「新水滸傳」是史上首部集齊一百零八位演員飾演梁山一百零八名頭領的影視作品(儘管這些演員的出鏡率非常參差,下文會闡釋這一點)。如再加上此劇中其他眾多重要角色,此劇的演員陣容可說是非常龐大,單就這方面而言,此劇已可說是史無前例。由於「一百零八」已成為《水滸傳》一書的符號(很多人從來沒有讀過《水滸傳》,但都聽聞過「一百零八好漢」的稱謂),雖然此劇不惜刪減了原著部分劇情,令部分好漢沒有出場機會或只有很少的出場機會,但也絕不錯過「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這個大關目,讓很多此前根本從未出鏡或出鏡很少的演員在「排座次」中出現,並特地列出他們的姓名、綽號和星宿名,讓人有一種此劇忠於原著的感覺。
事實上,此劇也的確有頗多忠於原著之處,例如此劇不時會在某些重要關目展示原著的文字,讓觀眾在觀賞現代影視作品的拍攝技巧之餘,也能細味原著中古樸的語言。此外,此劇中也有一些細節是照錄原著,其中一個例子是講述武松被刺配恩州,臨出發前施恩前往送別武松,在看見武松離開後流下淚來,這個細節是照錄原著中第三十回的以下文字:「施恩拜辭了武松,哭著去了」。另一個例子則是講述高廉被梁山軍擊敗,逃竄時撞見孫立時,孫立說了句「孫某在此等候你多時了,還不下馬就擒」,這句說話與原著中第五十四回的文字「我等你多時,好好下馬受縛」非常相近。接著劇中高廉被雷橫斬殺,此一情節當然也是照錄原著。在征方臘中,有一幕展示史進、石秀、李忠、秦明在同一役戰死,這也與原著中史進、石秀、李忠一同戰死於昱嶺關的情節吻合(儘管比原著多了秦明一人而又少了陳達、楊春、薛永三人)。
不過,由於此劇是現代影視作品,而且為了區別於1998年版的「舊水滸傳」劇集,此劇必然要對原著作出改動,以下總結幾方面的改動。首先,此劇「洗白」了原著的一些糟粕。原著中最為人詬病的是殘忍和濫殺無辜的情節,前者的例子如武松殺潘金蓮,李逵處決黃文炳,石秀處決潘巧雲等情節;後者的例子如李逵屠戮扈家莊,殺小衙內,武松殺玉蘭等。此劇作為電視劇集,當然要避免血腥,因此上述的殘忍情節都被一筆帶過。此外,此劇還刪減或改寫了不少濫殺無辜的情節,例如把李逵蓄意殺小衙內改為李逵與朱仝在爭奪小衙內時誤把小衙內摔下懸崖致死,並把武松殺玉蘭改為玉蘭因不肯誣告武松被張都監監禁餓死等。
為保持「政治正確性」,此劇也刪減或改寫了原著中很多包含神怪或「封建迷信」的情節,例如把全書開首的「洪太尉誤走妖魔」說成是公孫勝為攛掇宋江加入劫奪生辰綱行動而編造的謊言;把高廉的厲害法術改為陣法,而公孫勝則從法師變成懂得陣法的軍事家;把「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改為公孫勝與宋江、吳用等人合謀的計策(請注意此一改寫手法早見於《蕩寇志》一書,而非此劇首創);而羅真人這位「活神仙」在此劇中更完全沒有亮相機會。此劇唯一保留的「封建迷信」情節恐怕只有智真長老給魯智深的偈語「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預言魯智深將來在杭州聽到潮信後便圓寂歸天,後來魯智深果然得此結果,顯示智真長老是有預知能力的高僧(其實此劇還把智真長老說成是武林高手,暗示他為盧俊義和林沖的師傅周侗)。
除了「洗白」糟粕外,此劇還力求改善某些梁山人物的形象。在梁山頭領中,關勝和呼延灼排名甚前,名列「五虎將」,但他們是朝廷降將,給人的印象是「一旦被俘便見風轉舵」的負面形象(馬幼垣在《囂㹴關勝》一文中對關勝的評語),其中關勝相對於呼延灼又大為遜色:兩者都領兵征討梁山,但前者對梁山的威脅遠遜於後者。為改善二人的形象,此劇添加了二人投附梁山的曲折內容,讓他們在看到朝廷腐敗或梁山軍忠勇後才投附梁山,其中更特地加插了關勝征梁山時力挑鐵車的情節(這是把《說岳全傳》中「高寵槍挑鐵華車」的情節移植到關勝的結果),以展示關勝的神力,從而提高其形象。
梁山的正副都頭領,宋江和盧俊義,歷來的形象並不正面,其中宋江給人愚忠、懦弱而又偽善的印象(金聖歎把他評為「下下」人物),在「評水滸,批宋江」運動期間更被評為「投降派」的象徵;而盧俊義則給人迷信、愚鈍而又固執的印象,他竟因聽信吳用的占卜鬼話而誤入梁山,被梁山覊押,後來又不聽燕青的勸諫而被捕下獄,最終難逃迫上梁山的厄運。有別於原著,此劇力圖改善這兩位人物的形象,把宋江塑造成一名豪傑(減去了1998年版「舊水滸傳」中宋江的卑躬屈節形像),並且把宋江刺配江州說成是他自動投案的結果,顯示出宋江勇於承擔罪責的一面(而非一味逃亡)。對於招安問題,也說成是宋江為梁山頭領謀生路的結果(而非把他罵成投降派)。盧俊義方面,也略去了他聽信吳用鬼話而誤入梁山的情節,並且把他塑造成抗遼英雄,從而減少他愚頑的形象(儘管在此劇中他仍然誤信賈氏的誣陷,毒打並趕走燕青)。
此外,此劇還對原著中一些交代得不太理想的情節作出修改,例如在原著中林沖與魯智深本是至交,其後兩人分別在梁山和二龍山落草,但竟然互相不聞不問,在魯智深轉投梁山後二人的關係仍然很冷淡(請注意原著中有魯智深自請到少華山邀史進加盟梁山的情節,顯示魯智深其實很念舊情);另外又如楊志在智取生辰綱一事中被晁蓋等人害得前程盡毀,幾乎要自盡。後來在「三山聚義打青州」後投附梁山,但即使他如何大量,恐怕也對前事不無芥蒂,而原著對這一點完全沒有交代,仿彿楊志已完全忘記前事一般;再如林沖與高俅本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在高俅被擒上梁山後,林沖只是對他「怒目而視」,其後還安然接受招安,顯得有點窩囊。針對上述三點,此劇對原著作了一些改動,例如交代林沖訪二龍山敘舊,吳用到二龍山化解與楊志的恩怨,以及林沖在臨招安前離開山寨,直至征方臘後期才再重投梁山軍等。
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觀賞口味,此劇在劇情方面採取以下兩個重要策略。第一個策略是突出故事主線而不惜刪去眾多副線,使劇情更為緊凑。為突出宋江的主角地位,此劇一開始便讓宋江(以及原著中鄆城縣、石碣村的眾多角色)提早出場。但這麼一改動,便要把晁蓋等人說成是在「七星聚義」後等一年才「智取生辰綱」,以便有足夠時間發生魯智深、林沖、楊志等人的故事。但在交代魯智深和林沖的故事時,偏離了兩個故事前後相繼的形式,而是把兩個故事線改成並行發生的事件,這就使林沖延遲至起解時才與魯智深相識,此劇這樣做可能是為了避免使魯智深、林沖的故事過長,削弱了宋江故事的主線地位。
在突出主線的同時,此劇也刪去眾多副線,其結果是某些梁山頭領除了「排座次」一幕外,沒有其他出鏡的機會(註1),這些頭領主要是幾個小山寨(包括黃門山、飲馬川、少華山(註2)、芒碭山、枯樹山)的頭領以及單廷珪、魏定國,而楊林、石勇雖然有出鏡機會,但被刪去了上梁山的經過。連帶受影響,某些與這些頭領相關的故事,例如「鬧華州」、「水火二將征梁山」等,竟也被刪去了。不過,在上述人物中有一個較幸運的角色-芒碭山的前寨主樊瑞。由於此人在征方臘後得以倖存,並且與朱武一同上二仙山向公孫勝學道,因而得以在還朝面見趙佶以及上二仙山找公孫勝這兩幕中亮相。
第二個策略則是詳細拍攝各種情愛情節。由於宋江、閻惜嬌(即原著中的閻婆惜)和張文遠的三角關係屬於此劇宋江主線故事的一部分,此一三角關係自然成為此劇的重頭戲之一。此外,西門慶與潘金蓮的姦情是歷來膾灸人口的傳奇故事(很多連《水滸傳》的書名也可能從未聽過的人也認識這個故事),因而佔去此劇數集的篇幅。類似地,裴如海與潘巧雲的姦情本來是原著中的副線故事,但卻拍得頗為詳細(反倒是解珍、解寶的故事卻拍得頗為簡略匆促)。最有趣的應是此劇特地加插了張清與瓊英的愛情故事。在原著中,瓊英是梁山軍征田虎時所收的降將,並且與張清成親。此劇雖然刪去了征田虎的情節,但卻絕不放過「張瓊戀」這個《水滸傳》中少有的愛情故事,特地把瓊英說成是梁山軍南征路線上方巖山的寨主,從而得以與張清相遇並成就一段愛情故事。除此之外,此劇還加插了張青與孫二娘的愛情故事,使這對在梁山排名甚後的夫婦在觀眾中留下頗深刻的印象。
總括而言,「新水滸傳」無論在演員陣容方面,還是在戰爭場面方面都超越了此前的《水滸》影視作品,因此在《水滸傳》傳播史上必然佔據重要的地位。儘管此劇在多個方面對原著作出重大的改動,其中既有為人稱道也有為人詬病的改動,但如果我們把此劇看成《水滸傳》的另一改作,那麼便不必要求它必須完全忠於原著,而此劇作為「水滸家族」中的一員,自然有其自身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