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期 | 歷史大事 | ||
---|---|---|---|
1926.4.20 | 中國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聯合直系反對國民軍,迫國民軍撤出北京,並且迫臨時執政段祺瑞下台,反奉戰爭結束。同年6月張作霖控制北洋政府。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成立軍政府,自任陸海軍大元帥。 | ||
1926.5.17 | 波蘭前元首畢蘇茨基Pilsudski發動波蘭五月政變,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 | ||
1926.5.30 | 葡萄牙軍官哥斯達da Costa和卡爾莫納Carmona發動政變奪權。次天葡萄牙之第一共和國時期結束,葡萄牙第二共和國開始,此後葡萄牙長期處於軍人之獨裁統治下。 | ||
1926.6.5 | 不列顛、土耳其和伊拉克簽訂《摩蘇爾條約》,將摩蘇爾地區大部分劃歸伊拉克。至此原屬奧斯曼之庫爾德斯坦地區遂被分割為三部分:南庫爾德斯坦Southern Kurdistan(包括摩蘇爾)劃歸伊拉克,西庫爾德斯坦Western Kurdistan劃歸敘利亞,北庫爾德斯坦Northern Kurdistan劃歸土耳其(東庫爾德斯坦Eastern Kurdistan則繼續由波斯統治)。 | ||
1926.7.9 | 中國(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戰爭。 | ||
1926.8.11 | 今赤道幾內亞成為西班牙殖民地,稱西屬幾內亞Spanish Guinea。 | ||
1926.9.1 | 法蘭西將大黎巴嫩邦改組為黎巴嫩共和國。 | ||
1926.9.2 | 卡西姆改國名為也門政權([北]也門[Northern] Yemen)。 | ||
1926.10.7 | 意大利政府禁止所有非法西斯黨派,國家法西斯黨遂建立一黨專政。 | ||
1926.11.14 | 全聯邦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開除托洛茨基的黨籍。1929年1月托洛茨基被驅逐出蘇聯,其後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形成托洛茨基派。
|
||
1926.11.12 | 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在荷屬東印度群島發動起事,史稱印度尼西亞1926年民族起事。次年1月尼德蘭殖民政府鎮壓起事。 | ||
1926.12.17 | 立陶宛前總統、國民聯盟首領斯美托納Smetona聯合基督教民主黨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同月19日斯美托納復任總統,實行獨裁統治。 | ||
1927.1.1 | 中國(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同年4月13日蔣中正在上海清除黨內共產黨勢力,史稱「四.一二清黨」。同月18日蔣中正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史稱寧漢分裂。7月15日在武漢之國民黨中央亦清除共產黨勢力,史稱「七.一五分共」。9月15日南京和武漢兩國民政府復合,定都南京,史稱寧漢復合。 | ||
1927.4.12 | 不列顛改國名為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聯合王國。 | ||
1927.5.20 | 不列顛與納季德簽訂《吉達Jedda條約》,承認沙特家族統治地區(包括納季德和希賈茲兩國)獨立,納季德和希賈茲擺脫半殖民地地位。 | ||
1927.8.1 | 中國共產黨在南昌起事反對國民政府,第一次國共內戰爆發。其後又在華南部分城市發動起事,陸續失敗。此後轉而在農村地區進行革命,成立多個蘇維埃政府(簡稱蘇區)。 | ||
1928 |
|
||
1928.4 | 約旦頒佈《組織法》,實行君主立憲制。
薩拉查Salazar開始掌握葡萄牙政權。1930年7月成立國民同盟。1933年2月國民同盟實行一黨專政。 |
||
1928.6.3 | 中國(國民政府)軍攻北京,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出走,北洋政府亡。同年10月3日國民政府宣佈訓政時期開始,由國民黨實行一黨專政。10月8日蔣中正任國民政府主席。12月29日東北軍閥張學良宣佈歸附國民政府,中國復歸統一。但國民革命軍分為蔣中正、李宗仁(稱桂系)、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等派系,史稱「新軍閥」。 | ||
1928.8.27 | 各國在巴黎簽訂《凱洛格-白里安Kellogg-Briand公約》(俗稱《非戰公約》),規定放棄戰爭,並以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糾紛。 | ||
1928.10.1 | 蘇聯推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計劃經濟,並在國內大規模推行社會主義政策。 | ||
1928.11 | 阿富汗部族首領巴查-薩科Bacha-i-Saqqo起事反對巴拉克查依王朝。次年1月17日推翻巴拉克查依王朝,自立為國王,改名為哈比布拉.加齊Habibullah Ghazi。10月17日穆罕默德.納迪爾Mohammad Nadir建立阿富汗(查希爾Zahir王朝)。11月1日穆罕默德.納迪爾推翻哈比布拉.加齊。 | ||
1929 | 蘇聯開始進行集體化運動,在農業實行公有化。至1937年公有化經濟在蘇聯佔據絕對統治地位。 | ||
1929.1.6 |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國王阿歷山大Aleksandar發動政變,宣佈廢除憲法,恢復君主專制。 | ||
1929.2.11 | 羅馬教廷與意大利簽訂《拉特蘭Lateran條約》,意大利承認羅馬教廷對梵蒂岡擁有主權。同年6月7日梵蒂岡正式取得獨立地位,建立梵蒂岡城邦。 | ||
1929.3 | 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與桂系軍閥爆發蔣桂戰爭。同年4月桂系戰敗。 | ||
1929.5.8 | 揚.馬延Jan Mayen島成為挪威屬地。 | ||
1929.6.7 | 德意志賠款問題專家委員會提出「楊格Young計劃」以取代道威斯計劃。同年8月6日盟國通過楊格計劃。 | ||
1929.9 | 不列顛進行世界歷史上首次電視廣播。 | ||
1929.10.3 |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改國名為南斯拉夫Yugoslavia王國。 | ||
1929.10.24 | 美國紐約股市大跌,爆發經濟危機,引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 | ||
1929.12.5 | 蘇聯在中亞東部成立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為其加盟共和國。 | ||
1930.1 | 西班牙爆發共和革命,同月30日獨裁者里維拉被迫下台。1931年4月14日國王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 XIII被迫退位,波旁王朝亡。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成立。 | ||
1930.1.21 | 帝國主義列強舉行倫敦海軍會議,就裁減及限制各國海軍軍備問題達成協議。 | ||
1930.2.9 | 越南國民黨領袖阮太教、阮刻儒在安沛發動安沛起事,反對法蘭西統治。同月15日起事被鎮壓。 | ||
1930.3 | 桂系、閻錫山、馮玉祥等聯合反對蔣中正。同年4月蔣中正與反蔣派爆發中原大戰。11月蔣中正擊敗反蔣派軍閥。 | ||
1930.3.3 | 多米尼加共和國軍官拉婓爾.萊昂尼達.特魯希略Rafael Leonida Trujillo發動政權奪權,建立特魯希略家族專政。 | ||
1930.3.12 | 甘地為反對印度殖民政府的《食鹽專賣法》,發動「食鹽進軍」,是為第二次不合作運動。同年5月5日殖民政府鎮壓運動。1931年5月4日甘地與殖民政府達成《德里協定》,停止不合作運動。 | ||
1930.6.30 | 盟軍全部撤出萊因蘭。 | ||
1930.8.25 | 秘魯軍官塞羅Cerro發動政變,推翻總統萊吉亞。 | ||
1930.9 | 越南共產黨在義安、河靜兩省發動起事,成立工農蘇維埃政府,史稱義安、河靜蘇維埃運動。同月12日法蘭西鎮壓起事。10日越南共產黨改稱印度支那共產黨。 | ||
1930.9.6 | 阿根廷軍官烏里武魯de Uriburu發動政變,推翻激進公民聯盟政府。 | ||
1930.10 |
|
||
1930.10.28 | 緬甸咖龍Garon會首領薩耶.山Saya San起事反抗不列顛,建立緬甸王國。1931年8月2日薩耶.山戰敗被俘。1933年不列顛敉平起事。 | ||
1931.2.14 | 危地馬拉軍官烏維科Ubico發動政變奪權,建立專制獨裁統治。 | ||
1931.5.28 | 中國國民黨內反蔣派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推汪兆銘為主席,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同年12月15日蔣中正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職。1932年1月1日林森繼任國民政府主席,但實際由蔣中正掌權。1月5日廣州國民政府解散。 | ||
1931.7.16 | 埃塞俄比亞頒佈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 | ||
1931.9.18 | 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史稱「九.一八事變」(又稱瀋陽事變)。次年2月5日日本攻陷哈爾濱,佔領中國東北地區。 | ||
1931.11 | 不列顛與不列顛殖民帝國成員國及其他與不列顛有密切聯繫的國家組成英鎊集團。其後法蘭西和美國先後於1933和1934年組成美元集團和金本位集團,形成金融界三集團對抗局面。 | ||
1931.11.7 | 中國共產黨在江西成立中國(蘇維埃政府),以統轄各蘇區。同年12月16日國民政府開始圍剿蘇維埃政府。 | ||
1931.12.3 | 薩爾瓦多軍官馬丁內斯Martinez發動政變奪權,實行獨裁統治。 | ||
1931.12.11 | 不列顛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確認各自治領(紐芬蘭除外)在法律上之獨立地位,不列顛殖民帝國遂正式改組為不列顛聯合體(亦譯作「英聯邦」或「國協」)。愛爾蘭、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正式獲得獨立。 | ||
1932 | 朝鮮共產主義者金日成組織游擊隊,進行抗戰,反對日本殖民統治。 | ||
1932.1 | 第一次薩爾瓦多全國起事爆發,反對總統馬丁內斯。馬丁內斯鎮壓起事。 | ||
1932.1.7 | 美國國務卿史汀生Stimson宣佈不承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稱「不承認主義」,但無力制止侵略。 | ||
1932.1.28 | 日本軍發動「一.二八事變」(又稱上海事變),進攻中國上海。同年5月5日中國與日本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日本軍撤出佔領區。 | ||
1932.2.2 | 各國舉行日內瓦裁軍大會,因各國意見分歧,未能達成協議。 | ||
1932.3.1 | 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成立滿洲政權,作為其傀儡政權。9日日本立前清皇帝溥儀為滿洲執政,並扶植協和會實行一黨專政。1934年3月1日溥儀改稱滿洲皇帝。 | ||
1932.5.8 | 哥斯達.黎加民族共和黨執政,推行左傾政策。 | ||
1932.5.15 | 日本極右團體血盟團發動政變,暗殺首相犬養毅,企圖奪取政權,被鎮壓,史稱「五.一五事件」。同月26日齋藤實繼任首相,組成非政黨內閣。日本之政黨內閣時期結束。 | ||
1932.6 | 玻利維亞與巴拉圭為爭奪北查科Chaco地區,爆發查科戰爭(又稱格蘭.查科Gran Chaco戰爭,亦譯作大廈谷戰爭)。1935年6月12日兩國停戰。1938年7月21日兩國簽訂《布宜諾斯.艾利斯和約》,巴拉圭獲得北查科大部分地區。 | ||
1932.6.4 | 智利左翼軍人達維拉Davila和格羅維Grove發動政變,建立智利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9月13日為右翼軍人推翻。 | ||
1932.6.24 | 暹羅人民黨發動政變奪權(史稱暹羅1932年革命),成立軍政府。同月27日國王巴差拉勃Prajadhipok(拉瑪七世Rama VII)被迫簽署《臨時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 | ||
1932.7.9 | 巴西農業寡頭集團組成之制憲派起事反對總統瓦加斯,史稱制憲派戰爭。同年10月2日制憲派投降。 | ||
1932.7.21 | 不列顛聯合體在加拿大渥太華Ottawa舉行帝國經濟會議,協定推行帝國特惠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 | ||
1932.7.27 | 各國反戰者在阿姆斯特丹舉行國際反戰大會,通過《反戰宣言》,成立常設反戰委員會。 | ||
1932.9.22 | 納季德國王兼希賈茲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二世將兩國合併為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王國。 | ||
1932.9.26 | 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開始長期執政,執政期間建立福利國家制度,成為西方福利國家制度之楷模。 | ||
1932.10.3 | 不列顛宣佈結束對伊拉克之委任統治,但不列顛繼續控制伊拉克。 | ||
1932.12.22 | 馬爾代夫頒佈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 | ||
1933.1.1 | 尼加拉瓜軍官索摩查.加西亞Somoza Garcia控制尼加拉瓜政權,自此尼加拉瓜由索摩查Somoza家族專政。同月美國軍撤出尼加拉瓜。 | ||
1933.1.30 |
|
||
1933.3.1 | 烏拉圭總統特拉Terra發動自我政變,實行獨裁統治。至1938年恢復民主政體。 | ||
1933.3.4 | 日本侵佔中國熱河。同年5月31日中國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中國承認日本佔領東北和熱河,並將察合爾和河北北部劃為非武裝區。
|
||
1933.4.3 | 暹羅國王巴差拉勃宣佈停止實行憲政。同年6月20日人民黨軍官披耶.帕鳳Phraya Phahon發動「六.二○政變」,重新實行憲政。 | ||
1933.4.14 | 新疆軍官盛世才掌握新疆軍權。任內奉行親蘇聯政策,借蘇聯軍統一新疆,新疆遂成為蘇聯勢力範圍。 | ||
1933.6.12 | 世界各國在倫敦舉行國際經濟會議,以討論有關穩定各國貨幣的國際協議。同年7月27日會議以失敗告終。 | ||
1933.8.24 | 古巴爆發革命,總統馬查多被推翻。同年9月5日軍官巴蒂斯塔Batista發動政變,由格勞.聖.馬丁Grau San Martin繼任總統。次年1月15日巴蒂斯塔迫格勞.聖.馬丁辭職,巴蒂斯塔掌握實權,實行獨裁統治。 | ||
1933.11 | 中國十九路軍軍官李濟深、蔡廷鍇等在福建起事,同月22日成立福建Fujian人民政府。次年1月21日國民政府敉平起事。 | ||
1933.12.12 | 中國新疆維吾爾族首領和加.尼牙孜Hoja Niyaz Hajji割據新疆,成立東突厥斯坦East Turkestan伊斯蘭共和國,次年2月為新疆軍閥馬仲英所滅。 | ||
1934 | 奧地利總理、祖國陣線領袖陶爾斐斯Dollfuss宣佈實行一黨專政。同年7月25日德意志策動奧地利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發動納粹政變,殺死陶爾斐斯。政變旋被鎮壓。 | ||
1934.1.1 | 意大利將昔蘭尼加、的黎波里塔尼亞和費贊合併為利比亞。 | ||
1934.1.30 | 不列顛以紐芬蘭政府貪污無能,取消其自治領地位。紐芬蘭重新成為不列顛之直轄殖民地。 | ||
1934.2.2 | 桑地諾與尼加拉瓜政府達成和議,結束戰鬥。同月21日美國策動尼加拉瓜總統索摩查.加西亞暗殺桑地諾。 | ||
1934.2.9 | 希臘、土耳其、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簽訂《巴爾幹公約》,形成巴爾幹協約國集團。 | ||
1934.3.12 | 愛沙尼亞國長佩埃茲Pats發動自我政變,建立獨裁統治。1935年2月佩埃茲成立祖國聯盟,實行一黨專政。 | ||
1934.3.17 | 匈牙利、意大利和奧地利簽訂《羅馬議定書》,組成多瑙河國家集團,與小協約國集團對峙。 | ||
1934.5.15 | 拉脫維亞總理卡爾利斯.烏爾曼尼斯Karlis Ulmanis發動自我政變,建立獨裁統治。 | ||
1934.5.19 | 保加利亞人民聯盟發動政變奪權,建立一黨專政。 | ||
1934.6.30 | 希特勒捕殺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轄下武裝組織沖鋒隊之首領羅姆Roehm,並對沖鋒隊進行大清洗,史稱羅姆事件。自此黨衛軍取代沖鋒隊成為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之主要武裝組織。 | ||
1934.10.16 |
|
||
1935.1.13 | 薩爾蘭舉行公民投票,通過重新併歸德意志。同年3月1日國際聯盟將薩爾蘭交還德意志。 | ||
1935.1.22 | 保加利亞皇帝鮑里斯三世Boris III策動政變,推翻人民聯盟政府。鮑里斯三世恢復君主專制。 | ||
1935.3.21 | 波斯改國名為伊朗王國。 | ||
1935.9 | 日本策動華北五省(河北、察哈爾、綏遠、山東、山西)發起自治運動,企圖侵吞華北,史稱華北事變。同年11月25日策動殷汝耕在河北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為日本之傀儡政府。12月9日北平爆發「一二.九運動」,反對日本侵略。自此中國各地興起反日浪潮。 | ||
1935.10.3 | 意大利發動第三次埃意戰爭,入侵埃塞俄比亞。1936年5月2日滅埃塞俄比亞(所羅門王朝)。9日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厄曼紐爾三世Vittorio-Emanuele III兼任埃塞俄比亞皇帝,建立埃塞俄比亞(薩伏依王朝)。 | ||
1935.10.10 | 希臘前總理孔迪利斯Kondilis發動政變,推翻第二共和國,自任攝政兼首相,復辟希臘(丹麥王朝)。同年11月4日前國王格奧爾基奧斯二世復位。 | ||
1935.11.15 | 菲律賓成為美國之聯合邦,實行自治。 | ||
1935.11.23 | 巴西民族解放同盟在北里約.格蘭德Rio Grande do Norte州發動起事,反對總統瓦加斯,成立人民革命政府,史稱「1935年11月革命」。同月27日巴西政府鎮壓起事。 | ||
1936.1.15 | 西班牙各左翼黨派組成人民陣線,共同反對右翼勢力。同年2月19日人民陣線上台執政。7月18日右翼軍人佛朗哥Franco起事反對第二共和國政府,西班牙內戰爆發,7月23日成立西班牙(法西斯政府)。其後德意志、意大利出兵支持右派,蘇聯及歐洲各國反法西斯勢力則組成國際縱隊,支持左派。9月9日各國簽訂國際協定,規定各國不得干涉西班牙內戰。 | ||
1936.2.6 | 立陶宛國民聯盟開始實行一黨專政。 | ||
1936.2.17 | 巴拉圭軍人發動巴拉圭二月革命,推翻自由黨政府。同月20日佛朗哥Franco繼任總統。11月成立全國革命聯盟(俗稱二月革命黨)。1937年8月15日右翼軍人推翻佛朗哥,自由黨重奪政權。 | ||
1936.2.26 | 日本皇道派軍人集團發動政變,企圖推翻統制派軍人集團,史稱「二.二六事件」。同月29日政變失敗。自此日本陸軍由統制派軍人集團控制。3月9日廣田弘毅繼任首相,現役軍人進入內閣,自此軍國主義勢力抬頭。 | ||
1936.3.7 | 德意志派軍重新佔領萊因蘭。 | ||
1936.4.2 | 沙特.阿拉伯與伊拉克訂立《互不侵犯和阿拉伯人團結友愛條約》,掀起泛阿拉伯運動。 | ||
1936.4.13 | 約昂尼斯.梅塔克薩斯Ioannis Metaxas任希臘首相。同年8月4日約.梅塔克薩斯發動政變,解散議會,實行獨裁統治。 | ||
1936.6.1 | 意大利將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和索馬里合組為意屬東非Italian East Africa。 | ||
1936.6.22 | 《洛桑條約》各簽字國在舉行蒙特勒Montreux會議,討論黑海海峽問題。同年7月20日簽訂《關於海峽制度公約》(俗稱《蒙特勒公約》),撤銷國際海峽委員會,土耳其重新控制黑海海峽。 | ||
1936.6.28 | 日本策動內蒙古王公德穆楚克棟普割據內蒙古,成立蒙古軍政府(俗稱蒙疆政府),作為其傀儡政府。1937年11月22日蒙古軍政府改組為內蒙古自治政府。1939年12月再改組為蒙古聯合自治政府。 | ||
1936.8.27 | 不列顛與埃及簽訂《英埃條約》,不列顛撤出大部分軍隊。同年11月14日埃及獲得獨立,但繼續受不列顛控制。蘇伊士運河區Suez Canal Zone成為不列顛殖民地。 | ||
1936.9.3 | 各國反戰者在布魯塞爾舉行世界和平大會,推動世界和平運動。 | ||
1936.10 | 中國共產黨到達甘肅,結束長征。次年1月1日中國(蘇維埃政府)遷都陝西延安。 | ||
1936.10.25 | 德意志與意大利訂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同年11月25日德意志與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公約》。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公約。至此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組成軸心國集團。 | ||
1936.11 | 法蘭西被迫放棄金本位制,金本位集團瓦解。其後法蘭西與其殖民地組成法郎集團,以與英鎊集團和美元集團對抗。 | ||
1936.12.5 | 蘇聯將哈薩克升格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為其加盟共和國。
蘇聯在中亞東部成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為其加盟共和國。 蘇聯解散外高加索,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升格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升格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升格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
||
1936.12.12 | 中國軍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挾持蔣中正,迫使蔣中正同意停止剿共,全國一致抗日,史稱西安事變。同月25日張學良釋放蔣中正,張學良旋被軟禁。 | ||
1937.4.1 | 不列顛重組南也門的保護領,成立東亞丁Eastern Aden保護領(由卡蒂里Kathiri、基辛和索科特拉.馬赫里Qishn and Suqutra Mahri、瓦希迪Wahidi、希赫和穆卡拉ash-Shihr and al-Mukalla組成)和西亞丁Western Aden保護領(由阿克拉比Aqrabi、下雅法Lower Yafa、下奧拉基Lower Awlaqi、上奧拉基Upper Awlaqi、法迪里Fadli、侯沙比Hawshabi、上雅法Upper Yafa、達蒂納Dathina、貝漢Bayhan、達利Dali、奧達利Awdhali、拉希傑Lahej、阿拉維Alawi組成)。 | ||
1937.5.28 | 張伯倫Chamberlain繼任不列顛首相,執政期間對法西斯國家採取綏靖政策。 | ||
1937.7.7 | 日本發動「七.七蘆溝橋事變」,大舉入侵中國。抗日戰爭(又稱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8月13日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 | ||
1937.7.8 | 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簽訂《薩達巴德Saadabad公約》,次年6月公約生效,形成東方協約國集團。 | ||
1937.9.22 | 中國共產黨宣佈歸附國民政府,撤銷蘇維埃政府。23日蔣中正宣佈承認共產黨為合法,國民黨結束一黨專政,全國一致抗日。 | ||
1937.12.13 | 日本攻陷中國首都南京,進行南京大屠殺。14日日本在北平扶植成立臨時政府,統轄華北。1938年3月27日又在南京扶植成立維新政府,統轄華東。 | ||
1937.12.29 | [南]愛爾蘭新憲法生效,愛爾蘭自由邦改國名為愛爾蘭,設立總統一職,但保留自治領地位,實行國王(由不列顛國王兼任)與總統雙元首制度。 | ||
1938.2.20 | 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Carol II頒佈新憲法,恢復君主專制。同年12月15日卡羅爾二世組成民族復興陣線,實行一黨專政。
阿根廷激進公民聯盟再度執政。 |
||
1938.3.12 | 德意志策動奧地利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首領賽斯-英夸特Arthur Seyss-Inquart奪權。次日德意志併吞奧地利。 | ||
1938.9.3 | 多個國家的托洛茨基派組織在巴黎成立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俗稱第四國際)。 | ||
1938.9.5 | 法蘭西將阿歷山德勒塔Alexandretta從敘利亞劃出,建立哈泰Hatay國。次年7月23日土耳其兼併哈泰。 | ||
1938.9.12 | 德意志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給予蘇台德蘭Sudetenland以自治權,引發九月危機。同月29日不列顛、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舉行慕尼黑會議,不列顛和法蘭西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30日四國訂立《慕尼黑協定》。10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蘭割予德意志,2日將特申割予波蘭。 | ||
1938.10.7 | 德意志策動捷克斯洛伐克轄下的斯洛伐克地區建立自治政府。 | ||
1938.10.11 | 德意志策動捷克斯洛伐克轄下的盧西尼亞Ruthenia地區(今屬烏克蘭)建立自治政府。同月28日盧西尼亞改稱喀爾巴阡-烏克蘭Carpathian-Ukraine。11月2日德意志和意大利主持第一次維也納仲裁,規定將喀爾巴阡-烏克蘭南部劃歸匈牙利。 | ||
1939.3.14 | 德意志促使喀爾巴阡-烏克蘭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喀爾巴阡-烏克蘭政權。
德意志策動斯洛伐克獨立,建立斯洛伐克政權。 |
||
1939.3.15 | 德意志攻佔布拉格,同月16日滅捷克斯洛伐克,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剩餘領土上成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Bohemia and Moravia保護領,史稱布拉格事件。 | ||
1939.3.16 | 匈牙利併吞喀爾巴阡-烏克蘭。 | ||
1939.3.22 | 不列顛與法蘭西結成互助軍事同盟,反對軸心國侵略,重新形成盟國陣營。 | ||
1939.3.23 | 德意志併吞立陶宛轄下之克萊佩達(即默麥爾)。 | ||
1939.4.1 | 西班牙(法西斯政府)攻滅第二共和國,在全國建立長槍黨法西斯專政。 | ||
1939.4.7 | 意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同月8日廢黜索古。11日意大利扶植法西斯黨在阿爾巴尼亞建立一黨專政。16日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厄曼紐爾三世兼任阿爾巴尼亞國王,建立阿爾巴尼亞(薩伏依王朝)。 | ||
1939.5.22 | 德意志與意大利簽訂《德意友好同盟條約》,史稱《鋼鐵公約》。 | ||
1939.6.23 | 暹羅改國名為泰Thai王國。 | ||
1939.8.23 | 德意志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劃分在東北歐之勢力範圍。 | ||
1939.9.1 | 德意志發動閃電戰,入侵波蘭,併吞但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大戰其後演變為軸心國集團與盟國陣營間之戰爭。 | ||
1939.9.3 | 不列顛和法蘭西對德意志宣而不戰,史稱「奇怪的戰爭」。 | ||
1939.9.17 | 蘇聯入侵波蘭,佔領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 | ||
1939.9.28 | 德意志和蘇聯瓜分波蘭領土,波蘭亡,部分政府成員流亡海外,其後在不列顛組織流亡政府。 | ||
1939.11.30 | 芬蘭與蘇聯爆發蘇芬戰爭(又稱「冬戰」),次年3月12日兩國簽訂《莫斯科條約》,芬蘭將漢科半島Hanko Peninsula租借予蘇聯。 | ||
1940.1.1 | 英屬多米尼加島脫離英屬背風群島,加入英屬向風群島。 | ||
1940.3.30 | 日本將北平和南京兩個傀儡政府合併為國民政府,以汪兆銘為行政院院長。同年11月28日汪兆銘兼任政府主席。 | ||
1940.4.9 | 德意志軍入侵丹麥,丹麥投降,成為德意志之保護領。
德意志軍入侵挪威,在挪威扶植吉斯林Quisling成立傀儡政府。同年6月7日推翻挪威(奧爾登堡王朝)。 冰島中斷與丹麥之關係。次年5月17日正式宣佈脫離丹麥獨立。 |
||
1940.4.12 | 不列顛佔領法羅群島。 | ||
1940.5.10 | 德意志入侵低地國家。德意志滅盧森堡。 | ||
1940.5.12 | 德意志軍發動法蘭西戰役,入侵法蘭西,迅速攻佔北部大片地區。
邱吉爾Churchill繼任不列顛首相,任內領導不列顛反對軸心國的侵略。 |
||
1940.5.13 | 德意志滅尼德蘭。 | ||
1940.5.28 | 德意志滅比利時。 | ||
1940.6.10 | 意大利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意大利由意屬東非入侵不列顛在東非的屬地。 | ||
1940.6.15 | 蘇聯入侵波羅的海地區,佔領立陶宛。 | ||
1940.6.16 | 貝當Petain繼任法蘭西總理。同月22日法蘭西與德意志簽訂《貢比涅Compiegne停戰協定》,法蘭西北部地區被劃歸德意志。 | ||
1940.6.17 | 蘇聯佔領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 | ||
1940.6.18 | 法蘭西軍官戴高樂de Gaulle在不列顛宣佈成立自由法蘭西組織(1942年7月改稱戰鬥法蘭西),號召國民進行抗戰。歐洲各國開始興起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 | ||
1940.6.22 | 羅馬尼亞民族復興陣線改組為民族黨,繼續實行一黨專政。 | ||
1940.6.27 | 蘇聯迫使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 | ||
1940.7.10 | 法蘭西政府遷往維希Vichy(史稱維希政府),統治法蘭西南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亡。 | ||
1940.7.21 | 蘇聯將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改組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
1940.8.2 | 蘇聯在比薩拉比亞成立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為其加盟共和國。1990年6月23日此加盟共和國改稱摩爾多瓦Moldova。 | ||
1940.8.3 | 蘇聯併吞立陶宛。 | ||
1940.8.5 | 蘇聯併吞拉脫維亞。 | ||
1940.8.6 | 蘇聯併吞愛沙尼亞。 | ||
1940.8.8 | 德意志開始大舉空襲不列顛,史稱不列顛戰役。次年6月22日起德意志逐漸停止空襲。 | ||
1940.8.30 | 德意志主持第二次維也納仲裁,迫使羅馬尼亞將特蘭西瓦尼亞北部割予匈牙利,南多布羅查割予保加利亞。 | ||
1940.9.4 | 羅馬尼亞軍官安東內斯庫Antonescu聯合鐵衛團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出任首相。同月14日鐵衛團取代民族黨實行一黨專政。次年1月23日安東內斯庫鎮壓鐵衛團,實行個人獨裁。 | ||
1940.9.13 | 意大利軍由利比亞入侵埃及,北非戰役開始。次年2月11日德意志派軍援助意大利軍。 | ||
1940.9.22 | 日本軍攻入法屬印度支那。此後法屬印度支那由法蘭西(維希政府)和日本共管。 | ||
1940.9.27 | 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簽訂《三國公約》,軸心國集團正式成為一軍事同盟。 | ||
1940.10.12 | 日本極右派成立大政翼贊會以代替政黨政治,實行法西斯專政。 | ||
1940.11.20 | 匈牙利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加入軸心國集團。 | ||
1940.11.23 | 羅馬尼亞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加入軸心國集團。 | ||
1940.11.28 | 泰國發動泰法戰爭,侵佔法屬印度支那轄下之老撾、柬埔寨部分領土。1941年5月9日法蘭西與泰國簽訂協定,承認泰國取得所侵佔之領土。 | ||
1941 | 比利時共產黨、社會黨、自由黨、公教黨等組成獨立陣線,進行抗戰。 | ||
1941.1.15 | 東非的不列顛軍反攻意大利,並佔領意屬東非。 | ||
1941.3.1 | 保加利亞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加入軸心國集團。 | ||
1941.3.11 | 美國《租借法》生效。此後美國放棄孤立主義,支援盟國陣營對抗軸心國。 | ||
1941.3.25 | 南斯拉夫加入軸心國集團。同月26日軍人西莫維奇Simovich發動政變,27日推翻親德意志的臨時攝政團,擁國王彼得二世Petar II親政,執行反德意志政策。 | ||
1941.4 | 伊拉克陸軍擁立蓋拉尼al-Kaylani為首相,推行反不列顛政策。不列顛軍進攻伊拉克軍,爆發十三天戰爭。同年5月不列顛推翻蓋拉尼。 | ||
1941.4.6 | 軸心國軍入侵南斯拉夫。
軸心國軍入侵希臘。德意志和意大利瓜分希臘。同月19日保加利亞取得希臘部分地區。 |
||
1941.4.8 | 德意志、意大利和匈牙利開始瓜分南斯拉夫轄下之斯洛文尼亞地區。 | ||
1941.4.10 | 德意志策動克羅地亞脫離南斯拉夫,成立克羅地亞獨立國,為德意志之附庸國,統轄今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由烏斯塔沙Ustasha黨實行一黨專政。 | ||
1941.4.17 | 南斯拉夫國王彼得二世流亡海外,南斯拉夫亡。德意志佔領塞爾維亞,同月30日成立塞爾維亞政權,為德意志之附庸國。
意大利佔領蒙特尼格羅,同年7月12日扶植成立蒙特尼格羅政權。 |
||
1941.4.18 | 保加利亞佔領瓦爾達爾.馬其頓。 | ||
1941.4.24 |
|
||
1941.5.5 | 埃塞俄比亞前皇帝海爾.塞拉西復辟所羅門王朝。同月16日推翻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之統治。 | ||
1941.5.7 | 德意志在希臘扶植成立傀儡政府。同年6月2日希臘國王格奧爾基奧斯二世流亡海外,希臘(丹麥王朝)亡。 | ||
1941.6.22 | 軸心國軍入侵蘇聯,德蘇戰爭(又稱蘇聯衛國戰爭)爆發。蘇聯加入盟國陣營。
芬蘭進攻蘇聯,史稱續戰。同月26日芬蘭加入軸心國集團,續戰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部分。同年12月4日芬蘭重奪漢科半島。 |
||
1941.6.27 |
|
||
1941.6.29 | 意大利將科索沃劃歸阿爾巴尼亞。意大利將瓦爾達爾.馬其頓部分地區劃歸阿爾巴尼亞。 | ||
1941.8.9 | 美國和不列顛在紐芬蘭舉行大西洋會議。同月14日兩國發表大西洋憲章,提出一系列國際原則,為日後聯合國的宗旨奠定基礎。 | ||
1941.8.25 | 不列顛和蘇聯派軍分別佔領伊朗南、北部。同年9月16日伊朗國王禮薩.汗被迫退位,穆罕默德.禮薩Mohammad Reza繼位。 | ||
1941.11.26 | 黎巴嫩宣佈脫離法蘭西獨立,但法蘭西繼續控制黎巴嫩,至1943年11月22日法蘭西始承認黎巴嫩獨立。 | ||
1941.12.7 | 日本軍偷襲夏威夷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 ||
1941.12.8 | 日本入侵泰國,泰國成為日本附庸國。
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加入盟國陣營。 |
||
1941.12.22 | 日本佔領文萊。 | ||
1941.12.25 | 日本佔領香港。
日本滅沙撈越。 |
||
1942.1.1 | 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組成反法西斯聯盟(盟國陣營的俗稱),共同對抗軸心國。 | ||
1942.1.3 | 日本推翻菲律賓聯合邦政府,佔領菲律賓。 | ||
1942.1.18 | 日本佔領北婆羅洲。 | ||
1942.1.21 | 日本佔領新幾內亞。 | ||
1942.1.25 | 日本迫使泰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加入軸心國集團。 | ||
1942.1.31 | 日本佔領馬來亞。 | ||
1942.2.15 | 日本佔領海峽殖民地。 | ||
1942.3.8 | 日本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 | ||
1942.3.23 | 日本佔領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 | ||
1942.4.11 | 甘地要求不列顛給予印度獨立,發動「立即退出印度運動」,是為第三次不合作運動。未幾印度政府鎮壓運動。 | ||
1942.5 | 波蘭工人黨和流亡政府組織游擊隊,進行抗戰。 | ||
1942.5.3 | 日本佔領英屬所羅門群島。 | ||
1942.6.4 | 日本與美國在太平洋展開中途島戰役,同月7日日本海軍受到重創,自此美國取得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主動權。 | ||
1942.7.17 | 德意志軍進攻蘇聯之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 | ||
1942.8.1 | 日本佔領緬甸。 | ||
1942.8.26 | 日本佔領瑙魯島。 | ||
1942.10.5 | 新疆軍閥盛世才歸順中國國民政府,與蘇聯決裂,限令蘇聯駐軍撤出新疆。 | ||
1942.10.23 | 盟軍在北非向軸心國軍進行反攻。同年11月12日將軸心國軍逐出埃及。 | ||
1942.11.6 | 意大利佔領摩納哥。 | ||
1942.12.1 | 法蘭西(維希政府)官員達爾朗Darlan反叛維希政府,在阿爾及利亞成立法蘭西(抵抗政府)。次年6月3日抵抗政府與戰鬥法蘭西組織合作,改組為民族解放委員會。 | ||
1943.2.2 | 蘇聯軍在斯大林格勒殲滅德意志軍。自此軸心國集團在大戰中處於劣勢。 | ||
1943.3 | 黎巴嫩各教派達成「國家公約」,建立平衡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各教派權力的政治制度。 | ||
1943.5.13 | 北非之軸心國軍向盟軍投降,北非戰役結束。 | ||
1943.6.4 | 阿根廷聯合軍官團發動「六.四運動」,推翻激進公民聯盟政府。自此阿根廷交替出現軍人和文人政府。 | ||
1943.6.15 | 共產國際解散。 | ||
1943.7.10 | 盟軍發動西西里戰役,在西西里島登陸。同月意大利反法西斯統一自由陣線發動起事,25日國家法西斯黨高層發動「七.二五政變」,推翻墨索里尼。9月8日意大利投降。 | ||
1943.7.27 | 聖.馬力諾結束法西斯黨的一黨專政。 | ||
1943.8 | 日本將馬來亞和緬甸部分地區劃歸泰國。 | ||
1943.8.1 | 日本宣佈緬甸獨立,成立緬甸共和國,為日本之傀儡政權。 | ||
1943.8.29 | 德意志取消丹麥政府,直接管治丹麥。同年9月16日丹麥各抵抗組織成立自由委員會,進行抗戰。 | ||
1943.9.8 | 德意志侵佔阿爾巴尼亞,同月9日推翻意大利在阿爾巴尼亞之統治。同月14日扶植成立傀儡政府。
德意志奪取希臘之意大利佔領區。 |
||
1943.9.9 | 德意志佔領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反法西斯統一自由陣線改組為民族解放委員會,進行抗戰。同月15日德意志指使墨索里尼建立共和法西斯黨,並在薩羅Salo建立意大利(薩羅政府),為德意志之傀儡政府。
德意志從意大利奪取摩納哥。 |
||
1943.9.10 | 德意志佔領蒙特尼格羅。 | ||
1943.10.13 | 意大利中央政府轉投盟國陣營,向德意志宣戰。 | ||
1943.10.14 | 日本扶植成立菲律賓第二共和國,為日本之傀儡政權。 | ||
1943.10.21 | 日本策動印度國民軍首領鮑斯Bose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流亡政府,並進攻印度。 | ||
1943.11.5 | 日本召集各附庸國及傀儡政權首腦舉行大東亞會議,宣佈正式成立大東亞共榮圈,包括日本及其佔領地區。 | ||
1943.11.22 | 美國、不列顛和中國舉行開羅會議。同月26日發表《開羅宣言》,宣佈戰後日本須交還所侵佔中國之領土並使朝鮮獨立,並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 ||
1943.12 | 日本將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名義上交予自由印度管治。
成立斯洛伐克民族議會,在斯洛伐克地區進行抗戰。 不列顛重新佔領英屬所羅門群島。 |
||
1943.12.4 | 南斯拉夫共產黨重建南斯拉夫政權。 | ||
1944 | 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與墨西哥政府聯合開展小麥研究與生產合作計劃,大幅增加該國的小麥產量。其後此計劃擴展至其他國家,以解決糧食問題,史稱綠色革命。 | ||
1944.1.1 | 敘利亞宣佈脫離法蘭西獨立,但繼續受法蘭西控制,至1946年4月17日法蘭西始承認敘利亞獨立。 | ||
1944.1.4 | 部分聖.馬力諾法西斯分子另組共和法西斯黨。同年4月4日重建一黨專政。 | ||
1944.3 | 第二次薩爾瓦多全國起事爆發,反對總統馬丁內斯。同年5月9日馬丁內斯被迫辭職。 | ||
1944.3.10 | 希臘共產黨成立民族解放政治委員會,作為政權機構,同年9月2日歸附流亡政府。 | ||
1944.3.22 | 德意志佔領匈牙利。同年5月匈牙利各反法西斯黨派組成匈牙利陣線,進行抗戰。 | ||
1944.3.26 | 蘇聯軍攻入羅馬尼亞。同年8月23日羅馬尼亞軍隊發動「八.二三起事」,推翻首相安東內斯庫。 | ||
1944.5 | 蘇聯軍攻入芬蘭。同年9月19日芬蘭與蘇聯簽訂停戰協議,芬蘭退出軸心國集團。 | ||
1944.5.26 | 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組成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會議,作為政權機構。同年11月29日共產黨驅逐德意志軍。 | ||
1944.6 | 危地馬拉爆發大規模反政府運動,反對總統烏維科。同年7月4日烏維科被迫下台,軍政府接管政權,繼續執行獨裁政策。10月危地馬拉人民發動起事,推翻軍政府,史稱危地馬拉十月革命。次年3月15日革命行動黨執政,推行民主改革。 | ||
1944.6.3 | 法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組為臨時政府。同月6日盟軍發動諾曼第戰役,成功登陸諾曼第。8月19日共產黨在巴黎反法西斯起事。25日盟軍攻入巴黎,9月7日維希政府覆亡。 | ||
1944.7 |
|
||
1944.7.1 | 盟國舉行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俗稱布雷頓Bretton森林會議),決議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俗稱布雷頓森林體系)。次年12月27日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俗稱世界銀行)。 | ||
1944.7.20 | 德意志軍官施陶芬貝格Stauffenberg發動政變,企圖推翻希特勒,事敗,史稱「七.二○事件」。 | ||
1944.7.22 | 蘇聯策動波蘭工人黨成立波蘭第二共和國。 | ||
1944.8 | 澳大利亞重新佔領新幾內亞。 | ||
1944.8.1 | 自由泰在泰國執政。
波蘭軍官博爾Bor發動華沙反法西斯起事,10月2日德意志鎮壓起事。 |
||
1944.8.10 | 德意志佔領聖.馬力諾,同年9月21日被盟軍驅逐。 | ||
1944.8.21 | 美國、不列顛和蘇聯舉行頓巴敦Dumbarton橡樹園會議,討論戰後新全球組織的問題。同年10月9日決議在戰後成立聯合國,並定出若干組織原則。 | ||
1944.8.29 | 斯洛伐克民族議會發動斯洛伐克民族起事,反抗德意志統治。同年10月德意志鎮壓起事。 | ||
1944.9.3 | 摩納哥恢復獨立。 | ||
1944.9.5 | 蘇聯向保加利亞宣戰。同月9日保加利亞左翼在索非亞發動「九.九起事」,成立祖國陣線政府。 | ||
1944.9.8 | 比利時復國。 | ||
1944.9.9 | 德意志佔領瓦爾達爾.馬其頓。 | ||
1944.9.23 | 盧森堡復國。 | ||
1944.10 | 中國國民政府撤換新疆軍閥盛世才,接管新疆。 | ||
1944.10.6 | 蘇聯軍攻入捷克斯洛伐克。 | ||
1944.10.13 | 盟軍攻陷雅典,推翻希臘傀儡政府。同日希臘流亡政府返國,成立攝政府。 | ||
1944.10.20 | 美國攻入菲律賓,菲律賓流亡政府返國,重建聯合邦政府。
蘇聯和南斯拉夫聯軍攻陷貝爾格萊德Belgrade,塞爾維亞政權亡。 |
||
1944.11 | 中國新疆伊寧維吾爾族領袖艾力汗.吐烈Alikhan Tore發動起事,其後擴展至新疆伊黎、塔爾巴哈台Tarbagtai和阿爾泰Altai山三區(史稱三區革命),同月12日建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 ||
1944.11.3 | 德意志策動匈牙利箭十字黨推翻匈牙利(攝政府),同月4日扶植匈牙利首相、箭十字黨首領薩洛希Szalasi為元首,成立匈牙利(傀儡政府)。 | ||
1944.11.16 | 聖.馬力諾共和法西斯黨被取締,聖.馬力諾恢復多黨制。 | ||
1944.11.19 | 科索沃被重新併歸南斯拉夫。瓦爾達爾.馬其頓被重新併歸南斯拉夫。 | ||
1944.12.2 | 匈牙利陣線擴大為民族獨立陣線,同月21日成立匈牙利(抵抗政府)。 | ||
1944.12.7 | 世界各國簽訂《國際民用航空公約》,就各國領空、民用航空等範疇作出規定。1947年4月4日《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生效,成立國際民航組織。 | ||
1944.12.18 | 蒙特尼格羅被重新併歸南斯拉夫。 | ||
1945.1.17 | 蘇聯與波蘭聯軍攻陷華沙。同年6月28日工人黨與流亡政府組成聯合政府。 | ||
1945.2.4 | 美國、不列顛和蘇聯在克里米亞半島舉行雅爾塔Yalta會議,討論戰後部分領土安排和聯合國的組織原則,形成雅爾塔體系。同月11日三國秘密簽訂《雅爾塔協定》,確定蘇聯在蒙古和中國東北的權益。 | ||
1945.2.13 | 蘇聯軍攻入匈牙利。同年3月28日蘇聯軍與匈牙利(抵抗政府)聯合推翻傀儡政府,4月3日驅逐德意志軍。 | ||
1945.3.9 | 日本發動「三.九政變」,奪取法屬印度支那。 | ||
1945.3.11 | 日本令大南宣佈脫離法蘭西獨立,但實際受日本控制。同年6月12日大南恢復國名為越南帝國。
羅馬尼亞從匈牙利取回特蘭西瓦尼亞北部。 |
||
1945.3.13 | 尼德蘭復國。 | ||
1945.3.18 | 日本令柬埔寨宣佈脫離法蘭西獨立,實際控制柬埔寨。 | ||
1945.3.22 | 七個阿拉伯國家在開羅簽訂《阿拉伯國家聯盟條約》,成立阿拉伯國家聯盟。 | ||
1945.4 | 美國、不列顛、法蘭西和蘇聯分區佔領奧地利,同月27日重建奧地利共和國。 | ||
1945.4.3 |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與流亡政府組成聯合政府,建立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國。 | ||
1945.4.4 | 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聯軍攻滅斯洛伐克,斯洛伐克被重新併歸捷克斯洛伐克。 | ||
1945.4.8 | 日本令琅.勃拉邦瀾滄宣佈脫離法蘭西獨立,實際控制琅.勃拉邦瀾滄。 | ||
1945.4.25 | 50個國家在美國舉行舊金山San Francisco會議,討論聯合國之組織事宜。同年6月26日簽署《聯合國憲章》。 | ||
1945.4.28 | 意大利民族解放委員會推翻薩羅政府,擒殺墨索里尼。 | ||
1945.4.30 | 蘇聯軍攻陷柏林,希特勒自殺死。同年5月1日鄧尼茨Donitz繼任德意志元首。8日德意志向盟國無條件投降。23日盟軍逮捕鄧尼茨,德意志第三帝國亡。6月5日不列顛、法蘭西、美國和蘇聯成立盟國管制委員會,分區佔領德意志和柏林。 | ||
1945.5.3 | 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聯合不列顛軍推翻傀儡政府,不列顛重新統治緬甸。 | ||
1945.5.5 | 捷克爆發布拉格反法西斯起事。同月9日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聯軍攻陷布拉格,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領覆亡。
丹麥之德意志軍向盟國投降,丹麥恢復獨立。 |
||
1945.5.6 | 南斯拉夫滅克羅地亞,今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重新併歸南斯拉夫。 | ||
1945.5.9 | 南斯拉夫重新佔領斯洛文尼亞。
挪威之德意志軍投降,挪威(傀儡政府)覆亡,挪威(奧爾登堡王朝)復辟。 |
||
1945.6.7 | 蘇聯向土耳其提出修改《蒙特勒公約》和領土要求,引致土耳其危機。 | ||
1945.6.14 | 文萊重新成為不列顛之保護領。 | ||
1945.6.29 | 喀爾巴阡-烏克蘭被劃歸蘇聯,其後隸屬烏克蘭。 | ||
1945.7.17 | 美國、不列顛和蘇聯舉行波茨坦Potsdam會議,討論戰後歐洲之善後問題。 | ||
1945.8.2 | 美國、不列顛和蘇聯簽訂《波茨坦協定》,確定戰後歐洲之政治安排。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被確定劃歸蘇聯。波蘭取得德意志東部部分地區。 | ||
1945.8.6 | 美國空軍在日本廣島投擲原子彈。同月9日又在長崎投擲原子彈,造成重大傷亡。 | ||
1945.8.8 | 蘇聯向日本宣戰,其後派軍佔領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 | ||
1945.8.14 | 中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國承認蒙古獨立,並將中國東北若干權益讓予蘇聯。 | ||
1945.8.15 | 日本宣佈向盟國無條件投降。
不列顛重新佔領香港。 泰國擺脫日本控制,重獲獨立。同月16日泰國宣佈退出軸心國集團。其後泰國將戰時取得的馬來亞和緬甸部分地區歸還不列顛。 |
||
1945.8.16 | 中國(傀儡政府)覆亡。同月18日滿洲帝國覆亡,滿洲重新併歸中國。 | ||
1945.8.17 |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覆亡,美國重新佔領菲律賓。
|
||
1945.8.18 | 自由印度覆亡,同年10月6日不列顛重新佔領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 | ||
1945.8.19 |
|
||
1945.8.18 | 自由印度覆亡,同年10月6日不列顛重新佔領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 | ||
1945.8.23 | 自由老撾組織(又稱伊沙拉Issara民族獨立運動)在琅.勃拉邦瀾滄發動老撾八月革命。同年9月15日自由老撾組織促使國王西薩旺.馮Sisavang Vong宣佈老撾統一,把琅.勃拉邦瀾滄和占巴塞合併為老撾王國(獨立臨時政府)。10月12日自由老撾組織發動「十.十二起事」,宣佈老撾脫離法蘭西獨立,20日廢黜西薩旺.馮。 | ||
1945.8.26 | 蘇聯佔領朝鮮北部。 | ||
1945.9.2 | 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軍事管制。 | ||
1945.9.6 | 朝鮮建國準備委員會在朝鮮南部成立朝鮮人民共和國。同月9日美國派軍佔領朝鮮南部,實行軍管,12月15日解散朝鮮人民共和國。 | ||
1945.9.8 | 泰國恢復國名為暹羅王國。 | ||
1945.9.9 | 中國軍進入越南北部。同月12日不列顛軍進入越南南部,21日不列顛協助法蘭西軍進入越南南部。其後法蘭西重新佔領越南南部和印度支那其餘地區。 | ||
1945.9.10 | 盟軍佔領北婆羅洲。同月11日盟軍佔領沙撈越。 | ||
1945.9.12 | 不列顛重新佔領馬來亞。
不列顛重新佔領海峽殖民地。 |
||
1945.9.13 | 澳大利亞重新佔領瑙魯島。 | ||
1945.9.29 | 盟軍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部分地區。 | ||
1945.10.16 | 柬埔寨重新成為法蘭西之保護領。 | ||
1945.10.19 | 委內瑞拉民主行動黨發動委內瑞拉十月革命,奪取政權。執政期間推行民族主義政策。 | ||
1945.10.24 | 成立聯合國,設置安全理事會,中國、蘇聯、法蘭西、不列顛和美國成為常任理事國。聯合國確立託管制度,以取代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制度。此後多個委任統治地先後改為託管地。 | ||
1945.10.25 | 中國自日本收回臺灣島。 | ||
1945.10.29 | 巴西發生第一次反瓦加斯政變,總統瓦加斯被推翻。次年1月31日杜特拉Dutra繼任總統,建立巴西第二共和國。 | ||
1945.11.20 | 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開庭審訊德意志戰犯。次年5月3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亦開庭審訊日本戰犯。 | ||
1945.12 | 盟國決議成立遠東委員會作為對日本管制的決策機構;並成立盟國對日本管制委員會作為諮詢和監督機構。 | ||
1945.11.29 | 南斯拉夫實行聯邦制,由塞爾維亞、蒙特尼格羅、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即瓦爾達爾.馬其頓)和波斯尼亞六個加盟共和國組成,但實際上由共產黨控制的聯邦政府掌握大權,共產黨在全國建立一黨專政,由鐵托長期執政。 | ||
1945.12.10 | 蘇聯策動阿塞拜疆民主黨在伊朗轄下的南阿塞拜疆成立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國。次年1月22日蘇聯又扶植庫爾德斯坦Kurdistan民主黨在東庫爾德斯坦之馬哈巴德Mahabad成立庫爾德斯坦共和國,釀成伊朗危機。12月11日伊朗重新統治南阿塞拜疆,15日重新統治東庫爾德斯坦。 | ||
1946.1.7 | 法蘭西與柬埔寨簽訂《臨時協定》,柬埔寨實行內部自治。 | ||
1946.1.11 | 阿爾巴尼亞正式廢除君主制,共產黨建立一黨專政。霍查Hoxha開始長期掌政,掌政期間採取閉關自守政策。 | ||
1946.2.1 | 匈牙利第二共和國成立。 | ||
1946.2.8 | 金日成領導之北朝鮮共產黨在朝鮮北部建立北朝鮮North Korea政權。 | ||
1946.2.18 | 印度孟買Bombay海軍反對不列顛軍官種族歧視,發動孟買海軍起事。同月23日政府敉平起事。 | ||
1946.3 | 中國軍撤出越南北部,法蘭西佔領越南北部部分地區。同年6月1日法蘭西在越南南部成立交趾支那自治共和國,與[北]越南對峙。 | ||
1946.3.2 | 不列顛和蘇聯自伊朗撤軍。 | ||
1946.3.5 | 不列顛前首相邱吉爾在美國發表演說,指出共產黨國家籠罩在「鐵幕」之下,並號召西方國家準備戰爭,西方陣營與共產陣營之冷戰開始。 | ||
1946.4.1 | 不列顛將馬來聯邦、馬來屬邦、馬六甲和檳榔嶼組成馬來聯合Malay Union,新加坡則成為單獨之直轄殖民地。1948年2月1日改組為馬來亞聯邦。 | ||
1946.4.14 | 沙撈越復辟。同年7月1日不列顛取消沙撈越王國,沙撈越成為不列顛之直轄殖民地。 | ||
1946.4.17 | 法蘭西軍和不列顛軍完全撤出敘利亞,敘利亞獲得完全獨立。 | ||
1946.4.18 | 在海牙成立國際法庭。國際聯盟正式解散,其資產、物業及職責移交聯合國。 | ||
1946.4.23 | 老撾重新成為法蘭西之保護領。 | ||
1946.6 | 中國(國民政府)與共產黨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 | ||
1946.6.16 | 東突厥斯坦重新併歸中國,與中國政府代表組成新疆聯合政府。 | ||
1946.6.17 | 外約旦脫離不列顛獨立,但繼續受不列顛控制。 | ||
1946.6.18 | 意大利廢除君主制,成立意大利共和國。此後基督教民主黨聯合其他政黨組成聯合政府,長期主宰政壇。 | ||
1946.7.1 | 尼德蘭重新統治荷屬東印度群島部分地區。 | ||
1946.7.4 | 菲律賓脫離美國獨立,成立菲律賓第三共和國。 | ||
1946.7.11 | 北婆羅洲成為不列顛直轄殖民地。 | ||
1946.7.20 | 西班牙將伊夫尼(今屬摩洛哥)、里約.奧羅和薩基亞.阿姆拉(兩者今屬撒哈拉)組成西屬西非Spanish West Africa。 | ||
1946.7.29 | 28國舉行巴黎和會,討論對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和保加利亞的和約。 | ||
1946.8 | 美國和不列顛宣佈支持土耳其對抗蘇聯。同月22日土耳其拒絕蘇聯的領土要求。自此土耳其採取親西方政策。 | ||
1946.8.7 | 哥倫比亞保守黨領袖奧斯皮納Ospina繼任總統,實行高壓統治,史稱暴力時期。其後自由黨和共產黨相繼發動起事,反對保守黨政府。 | ||
1946.8.27 | 法蘭西與老撾簽訂《臨時協定》,老撾實行內部自治。 | ||
1946.9.15 | 保加利亞廢除君主制,保加利亞第三帝國亡。工人黨建立一黨專政。 | ||
1946.9.28 | 希臘前國王格奧爾基奧斯二世返國,復辟希臘(丹麥王朝)。同年10月26日共產黨在北部山區發動起事,希臘內戰爆發。 | ||
1946.10.13 | 法蘭西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成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並成立法蘭西聯邦,以取代法蘭西殖民帝國。 | ||
1946.11 | 暹羅與法蘭西簽訂協定,暹羅將戰時取得的老撾、柬埔寨部分地區歸還法蘭西。 | ||
1946.12.8 | 新幾內亞改為澳大利亞託管地。 | ||
1946.12.11 | 坦噶尼喀改為不列顛託管地。
南非拒絕把西南非改為託管地,宣佈西南非繼續為其委任統治地。 |
||
1946.12.13 | 法屬喀麥隆和英屬喀麥隆分別改為法蘭西和不列顛的託管地。
法屬多哥和英屬多哥蘭分別改為法蘭西和不列顛的託管地。 盧安達-烏隆迪改為比利時託管地。 |
||
1946.12.19 | 法蘭西進攻[北]越南,爆發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又稱第一次越南戰爭)。 | ||
1946.12.24 | 尼德蘭開始在東印度群島扶植成立多個傀儡土邦(包括:大東Great East國、東印度尼西亞East Indonesia、巴巽丹Pasundan、東蘇門答臘East Sumatra、馬都拉、南蘇門答臘South Sumatra、東爪哇East Java等)以對抗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 ||
1947 | 中國最終廢除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所有特權,擺脫半殖民地地位。
不列顛在尼日利亞東部建立蒂夫Tiv王國,以作為尼日利亞轄下之蒂夫人土邦。其後蒂夫人與鄰近之朱昆人發生族群沖突。 |
||
1947.1.1 | 美國和不列顛將其在西德意志之佔領區合併為雙佔區。次年3月雙佔區又與法蘭西佔領區合併為三佔區。 | ||
1947.1.25 | 西薩摩亞改為新西蘭託管地。 | ||
1947.2.5 | 波蘭工人黨領袖貝魯特Bierut任總統。同月7日社會黨領袖西倫凱維茲Cyrankiewicz任總理。左翼勢力遂控制波蘭政府。 | ||
1947.2.6 | 澳大利亞、新西蘭與多個在南太平洋擁有殖民地或託管地的西方國家簽署《坎培拉Canberra協議》,組成南太平洋委員會。 | ||
1947.2.10 | 盟國與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和意大利簽訂《巴黎和約》。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現有邊界獲確認。芬蘭租借波卡拉Porkkala予蘇聯。意大利割讓部分領土予法蘭西、南斯拉夫和希臘,並被剝奪所有殖民地。 | ||
1947.2.15 | 意大利將利比亞讓予盟國(至1949年12月10日改為由聯合國管治),實際由不列顛管治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法蘭西管治費贊。 | ||
1947.3.25 | 尼德蘭與印度尼西亞簽訂《林牙椰蒂Linggadjati協定》(又稱《井里汶協定》):規定尼德蘭承認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統治瓜哇島、蘇門答臘島和馬都拉島;但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須與尼德蘭成立之土邦組成聯邦。同年7月20日尼德蘭違反協定,發動第一次警衛行動,進攻印度尼西亞共和國。8月4日雙方停戰。 | ||
1947.5 | 柬埔寨頒佈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 | ||
1947.5.3 | 日本新憲法生效,規定日本實行議會內閣制,並且不得擁有軍隊和參加國外軍事行動。 | ||
1947.5.11 | 老撾頒佈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 | ||
1947.6 | 不列顛提出《蒙巴頓Mountbatten方案》:規定印度將根據宗教原則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Pakistan兩個自治領。 | ||
1947.6.5 | 美國國務卿馬紹爾Marshall提出援助歐洲復興的歐洲復興方案(俗稱馬紹爾計劃)。次年4月3日開始推行該計劃。 | ||
1947.7.18 | 北馬里亞納群島、卡羅林群島和馬紹爾群島成為美國託管地,合稱美屬太平洋島嶼託管地。 | ||
1947.7.19 | 緬甸獨立運動領袖昂山Aung San被刺殺,史稱1947年7月慘案。 | ||
1947.7.28 | 西班牙公民投票通過《王位繼承法案》,恢復君主制,但王位暫時虛懸,由佛朗哥繼續擔任元首。 | ||
1947.8.14 | 印度西部(稱西巴基斯坦Western Pakistan)和東孟加拉(稱東巴基斯坦Eastern Pakistan)脫離不列顛獨立,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領。 | ||
1947.8.15 | 印度獨立,成立印度自治領。 | ||
1947.9.15 | 位於意大利與今斯洛文尼亞邊境的的里雅斯特成立的里雅斯特自由區,分為甲、乙兩區,甲區由不列顛和美國管治,乙區由南斯拉夫管治。 | ||
1947.10.5 | 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聯合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 ||
1947.10.20 | 23國在日內瓦簽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協議互相降低關稅和促進自由貿易。次年1月1日協定生效,正式形成國際貿易談判的機制。 | ||
1947.10.27 | 查謨國王哈里.辛格Hari Singh宣佈把查謨和克伊米爾併歸印度,國內之穆斯林不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派軍支持國王和穆斯林,第一次印巴戰爭(又稱克什米爾戰爭)爆發。1949年1月1日雙方停火,自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區佔領查謨和克什米爾。 | ||
1947.11.1 | 瑙魯島改為不列顛、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託管地,實際繼續由澳大利亞代表三國進行管治。 | ||
1947.11.8 | 暹羅軍官鑾.披汶Luang Pibul推翻自由泰政府,建立軍人專政。 | ||
1947.11.29 | 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分別成立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國家。 | ||
1947.12.17 | 德意志之薩爾蘭成為自治區,由法蘭西代管其防務和外交,實際上成為法蘭西之勢力範圍。 | ||
1947.12.24 | 希臘共產黨成立希臘(臨時民主政府)。 | ||
1947.12.30 | 羅馬尼亞廢除君主制。次年2月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合併為工人黨,實行一黨專政。 | ||
1948.1.4 | 緬甸脫離不列顛獨立,成立緬甸政權。 | ||
1948.2.4 | 錫蘭島脫離不列顛獨立,成立錫蘭自治領,實行議會內閣制。 | ||
1948.2.20 | 捷克斯洛伐克右派內閣成員企圖製造內閣危機,為共產黨挫敗。同月25日共產黨清除內閣中的右翼勢力,史稱二月事件。6月14日總統貝奈斯Benes被迫辭職,共產黨取得全部政權,實行一黨專政,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國結束。 | ||
1948.3.12 | 哥斯達.黎加民兵團首領菲格雷斯Figueres起事反對民族共和黨政府,引發哥斯達.黎加內戰。同年4月24日攻陷首都聖.何塞San Jose。5月8日民族共和黨政府下台,菲格雷斯任執政團主席。 | ||
1948.3.17 | 西歐五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同年8月25日正式成立布魯塞爾條約組織。 | ||
1948.3.30 | 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成為丹麥之自治邦。 | ||
1948.4.6 | 芬蘭與蘇聯簽訂《芬蘇友好合作互相條約》,芬蘭承諾不參加反蘇聯聯盟。此後芬蘭採取避免觸怒蘇聯的中立外交政策。 | ||
1948.4.16 | 歐洲多國組成歐洲經濟合作組織。 | ||
1948.4.28 | 盧森堡修改憲法,放棄永久中立國地位。 | ||
1948.4.30 | 第九次泛美會議決議將美洲共和國聯盟改組為美洲國家組織。 | ||
1948.5.14 | 不列顛結束對巴勒斯坦之委任統治,巴勒斯坦之猶太人成立以色列國。 | ||
1948.5.15 | 阿拉伯諸國派軍進入巴勒斯坦,隨即與以色列爆發第一次以阿戰爭(又稱第一次中東戰爭或巴勒斯坦戰爭)。戰爭期間外約旦取得約旦河西岸地區。1949年7月戰爭結束。 | ||
1948.6 | 聯合國派遣軍事觀察員到中東地區監察停火協議的執行,是為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之始。 | ||
1948.6.24 | 在日內瓦舉行第一屆世界衛生大會,成立世界衛生組織,以改善全世界人民的衛生保健情況。
蘇聯全面封鎖西德意志通往西柏林的交通,引發第一次柏林危機。此後美國和不列顛對西柏林組織大規模空運,以突破封鎖。至次年5月12日蘇聯始解除封鎖。 |
||
1948.6.28 |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開除南斯拉夫共產黨的會籍,史稱蘇南沖突。南斯拉夫與蘇聯關係決裂,自此退出共產陣營。 | ||
1948.8.15 | 美國結束對南朝鮮的軍管,成立大韓民國([南]韓[South] Korea),李承晚實行獨裁統治。 | ||
1948.9.9 | 北朝鮮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North] Korea),勞動黨實行一黨專政,由金日成長期掌權。 | ||
1948.9.18 | 印度尼西亞共產黨領袖慕梭Muso在爪哇島之茉莉芬Madioen發動政變,奪取市政權,史稱茉莉芬事件。同月30日印度尼西亞政府鎮壓共產黨。 | ||
1948.9.20 | 尼德蘭將荷屬東印度群島更名為印度尼西亞。
尼德蘭將庫臘索和諸屬島更名為荷屬安的列斯Netherlands Antilles。 尼德蘭將荷屬圭亞那更名為蘇里南Suriname。 |
||
1948.10.29 | 秘魯軍官奧德里亞Odria發動政變奪權。 | ||
1948.11.24 | 委內瑞拉軍官希門尼斯Jimenez發動政變,推翻民主行動黨政府,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 | ||
1948.12.9 | 匈牙利勞動人民黨勢力抬頭,迫使執政黨獨立小農黨清除黨內右翼勢力。獨立小農黨與勞動人民黨組成聯合政府,由勞動人民黨掌權。 | ||
1948.12.14 | 薩爾瓦多軍官奧索里奧Osorio發動政變奪權。1950年奧索里奧創建民主統一革命黨,推行「軍隊改良主義」政策。 | ||
1948.12.18 | 尼德蘭發動第二次警衛行動,再次派軍進攻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次年5月7日雙方停戰。 | ||
1948.12.20 | 波蘭工人黨與社會黨合併為統一工人黨,實行一黨專政,波蘭第二共和國結束。 | ||
1949 | 克倫Karen民族聯盟鼓動緬甸之克倫人起事反對緬甸政府,緬甸內戰爆發。其後緬甸國內其他少數民族(如克欽人Kachin、撣人等)亦相繼起事。 | ||
1949.1.25 | 蘇聯與東歐各國在莫斯科正式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 ||
1949.2.1 | 馬來亞共產黨組成馬來亞民族解放軍,起事反抗不列顛殖民統治。至1960年起事始逐漸平息。 | ||
1949.3.30 | 自是日起,敘利亞發生一連串政變。同年12月19日最終由軍官施舍克里ash-Shishakli奪取政權。 | ||
1949.3.31 | 紐芬蘭脫離不列顛,併入加拿大。 | ||
1949.4 | 南非單方面宣佈併吞西南非。 | ||
1949.4.3 | 外約旦宣佈約旦河東岸與西岸合併,改國名為約旦Jordan哈希姆王國。 | ||
1949.4.4 | 西方各盟國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結成軍事同盟。同年8月24日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俗稱大西洋同盟)。 | ||
1949.4.18 | 愛爾蘭正式結束自治領地位,成立愛爾蘭共和國。 | ||
1949.4.23 | 中國共產黨攻陷南京,推翻國民政府。同年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一黨專政,由毛澤東長期掌權。 | ||
1949.5.5 | 歐洲各國成立歐洲委員會。 | ||
1949.5.23 | 在德意志之三佔區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意志[West] Germany)。同年10月7日蘇聯在其佔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意志[East] Germany),由德意志統一社會黨實行一黨專政。至此德意志分裂為東、西兩政權。 | ||
1949.6.1 | 塞努西教團在利比亞之昔蘭尼加建立昔蘭尼加王國。 | ||
1949.6.14 | 法蘭西將交趾支那改組為越南政權([南]越南[South] Viet Nam),為法蘭西之聯繫國,名義上獲得獨立,但實際上受法蘭西控制。法蘭西立前越南皇帝阮永瑞(阮保大皇帝)為元首。 | ||
1949.7.1 | 澳大利亞將巴布亞和新幾內亞合併為一單位,稱巴布亞和新幾內亞Papua and New Guinea。1971年7月1日改稱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 | ||
1949.7.19 | 法蘭西與老撾簽訂《法老協定》,老撾成為法蘭西之聯繫邦。 | ||
1949.7.20 | 暹羅再次改國名為泰王國。 | ||
1949.8.8 | 印度與不丹簽訂《永久和平友好條約》,不丹成為印度之附庸國,其對外事務須受印度指導。 | ||
1949.8.20 | 匈牙利勞動人民黨總書記拉科西Rakosi繼任總理,開始實行一黨專政,匈牙利第二共和國結束。 | ||
1949.8.23 | 尼德蘭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舉行海牙圓桌會議。同年11月2日兩國簽訂《海牙圓桌會議協定》,重申《林牙椰蒂協定》之條款。 | ||
1949.8.28 | 希臘王朝政府軍把共產黨驅逐出境,臨時民主政府亡。同年10月16日共產黨宣佈結束戰鬥,希臘內戰結束。 | ||
1949.11.8 | 法蘭西與柬埔寨簽訂《法柬協定》,柬埔寨成為法蘭西之聯繫邦。
烏拉特Ulate繼任哥斯達.黎加總統,此後哥斯達.黎加政局漸趨穩定。 |
||
1949.12.8 | 中國國民黨退守臺灣島,建立中國(臺灣政府),實行一黨專政,在臺灣島長期實施戒嚴令。 | ||
1949.12.10 | 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 | ||
1949.12.27 |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與各土邦合併成立印度尼西亞合眾共和國,實行聯邦制。印度尼西亞合眾共和國與尼德蘭組成尼德蘭-印度尼西亞Netherlands-Indonesia聯邦。 | ||
20世紀中葉 | 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在此時期核能科技、資訊科技、航天科技和生物科技獲得迅猛發展。
世界人口開始急速增加,造成人口爆炸現象,其後引致全球資源及能源短缺問題。 |
||
1950 | 印度尼西亞全國各地興起印度尼西亞統一運動,各土邦陸續併歸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同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完成統一,廢除聯邦制,取消合眾共和國。 | ||
1950.1.26 | 印度結束自治領地位,成立印度共和國。 | ||
1950.3.18 | 中國共產黨開始在國內推行激進改革,發動多場政治運動。 | ||
1950.4 | 自由高棉陣線(俗稱高棉伊沙拉克Issarak或高棉民族統一陣線)在柬埔寨發動反法蘭西起事,建立高棉政權(俗稱高棉抗戰臨時政府)。 | ||
1950.4.1 | 意屬索馬里成為意大利託管地。 | ||
1950.4.27 | 南非頒佈《集團住區法》,將不同種族分配在不同地區居留,開始實行種族隔離政策。 | ||
1950.5 | 法蘭西外交部長舒曼Schuman提出把法蘭西和[西]德意志的煤鋼生產置於一個國際組織領導之下,稱為「舒曼計劃」,是為歐洲戰後經濟合作組織之雛型。次年4月18日正式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 ||
1950.6.25 | [北]朝鮮入侵[南]韓,朝鮮戰爭(又稱大韓戰爭)爆發。同年7月3日美國統率聯合國軍進入朝鮮半島,支援[南]韓。10月25日中國派軍支援[北]朝鮮。 | ||
1950.6.26 | 南斯拉夫推行經濟改革,開始實行工人自治制度。 | ||
1950.8.13 | 老撾各左翼組織在桑怒Xam Nua成立自由老撾陣線(俗稱伊沙拉陣線或或巴特寮Pathet Lao),反對法蘭西和王朝政府。同月15日成立老撾(抗戰政府),第一次老撾內戰爆發。 | ||
1950.11.7 | 尼泊爾國王特里布文Tribhuvana聯合尼泊爾大會黨企圖推翻掌權之拉納家族,事敗。尼泊爾大會黨發動起事,反對拉納家族。次年2月18日特里布文頒佈臨時憲法,實行二元君主制。拉納家族統治結束,國王重新掌權。 | ||
1950.12.5 | 印度與錫金簽訂《印錫和平條約》,錫金成為印度之附庸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