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柏陽

臺灣著名作家柏陽在2008年4月29日與世長辭,享年89歲。

柏陽最膾炙人口的著作應推他的《中國人史綱》、《醜陋的中國人》和《柏陽版資治通鑑》,其中《中國人史綱》(及其姊妹篇《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對我影響最深。這裡無意詳細介紹和評價以上兩本書的寫作背景、體例、內容和觀點,有興趣的瀏覽者可參閱拙文《我看〈中國人史綱〉》,這裡只想講講這兩本書對我的影響。

《中國人史綱》不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柏陽便經常自稱並非「學院派」),但如果我們把該書看成一位歷史愛好者對五千年中國歷史的述評,那麼該書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不一定能在那些由學究寫的歷史專業教科書中找到。我個人覺得,《中國人史綱》最有價值的地方是該書倡導的人權思想。「人權」-此一在中國文化中素來陌生,在今天中國仍不太受重視的觀念,卻是《中國人史綱》的主題思想之一。該書有一節名為《司馬遷.路溫舒》,特地把中國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提出尊重人權但卻鮮為人知的漢代小官路溫舒與大名鼎鼎的司馬遷並列。柏陽採取這種幾乎是「空前絕後」的做法,正是要突顯人權思想的難能可貴。

除了從正面頌揚人權思想(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甚麼正面例子可以拿來頌揚)外,更重要的還是從反面對歷史上罄足難書的各種踐踏人權的暴政、制度大張撻伐。由於我在拙文《我看〈中國人史綱〉》中已詳細介紹了該書在這方面的內容,這裡不擬重複,只想指出一點:儘管「學院派」可能覺得柏陽這種充滿感情的寫作手法不符合學術著作所應具有的客觀性,但我認為這正是《中國人史綱》的可貴之處,這種可貴之處正是那些秉持客觀、科學原則的「正統」史學著作所無的。我的史觀深受《中國人史綱》影響,我認為讀史或著史的目的之一應是「弔民伐罪」,即揭露歷代統治者的殘暴、社會上的不公,為受苦難的人民鳴冤。

柏陽最令我欣賞的另一項工作是他對某些史料的整理工作。他對中國歷代所曾出現的眾多政權、王朝和統治者(包括「正統」、「非正統」和各種「草莽」帝王)的世系和統治時期進行了整理,編纂成鴻篇鉅製的《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依我看,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同類的書能勝過這本《世系錄》,只有國內出版的一本《中國歷代宰相大詞典》能補《世系錄》的不足,因為該《大詞典》記載了《世系錄》所沒有記載的中國歷代宰相的名字和職稱。

儘管「學院派」可能認為柏陽所做的史料編纂整理工作是他們「不屑」去做的「低層次」工作,但我卻認為那是了不起的工作,因為從事這種工作除了要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外,還要有雄心壯志和苦心孤諧的精神。正是柏陽的這種精神,啟發了我把他從事的編纂工作推廣到世界各國的歷史,從而編成了我的《世界歷代政權概覽》。編纂史料有時確是枯燥乏味的,但正是柏陽的精神驅使我鍥而不捨地朝著我的目標努力。

柏老走了,但他留給了我們豐富的遺產,但願他所倡導的人權精神有一天能在中國內地開花結果。願以此文作為對柏老最後的致敬!


消閑區